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2-12-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教案课件的质量,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案有助于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案精美呢?根据你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小教理20xx班的胡小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PPT出现四板块)
一、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教材分析)《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04109页的内容。《可能性》是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在一、二年级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并且概率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事物发生的概率,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不过不同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程度不同,分析能力也不同,所以在个别事件可能性的判断上还需要通过一些小资料,普及学生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概率与统计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
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设计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我还准备了课件、、等教具以及学具: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和学法是这样设计的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故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动手操作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讲故事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进入故事情境,故事结束后,从同学们的开始猜测的结果产生了矛盾,我这时会适时追问:你们想不想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认知盲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故事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球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2个环节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盒大小个数相等的球。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球的游戏。要求摸到红色球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盒子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红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红球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红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环节,体验可能。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红棋子,又要有黄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球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环节为了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类基础练习,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在顺利通过基本练习的基本上,学生跃跃欲试想突破更加难的综合题型,这时第2题涂一涂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已经留意到颜色的数量对摸的结果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好了铺垫。第3题是有关检测学生对可能性知识掌握情况的终极挑战。这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环节,总结交流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最成功的是什么?通过师生的总结,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一定、不可能、可能重点突出,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确定)(确定)(不确定)
以上是我对可能一课的分析和教学设想,我认为整个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探究型学习过程,并将学生的听、看、想、讲、做、动静等要素有机结合。
2、全课充分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的快乐教育。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分?1分=()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算一算,填一填。
3.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80-735-842-532-9
63-443-626-765-9
2.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例1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片):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已经走了348千米,
(1)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问我们还要走多远?
师:(指导学生看线段图)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2)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让生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把517看作是50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50.
方法二:把517看做是500,348看做300,估算的结果是200.
方法三:把517看作是52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70.
(1)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
(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517
348
169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4)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17
348
179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
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进行计算。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数,估算的结果也越接近准确值。
(7)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被减数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无1可退,需再从百位退1.)
学生自由发言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教师小结:
1.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必须把握计算法则,够减直接减,不够减的退位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2.当被减数中间某一位是0时,退位后,直接用9减。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例3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道题:500-185=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汇报
方法一: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
400-85=315
方法二:185看成200-15500-200=300
300+15=315
方法三:500看成485+15485-185=300
300+15=315
方法四:笔算
师:谁能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生口述,师板书)
集体交流: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连续退位,然后再减。(课件出示技巧)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活动目标: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圆,正方,长方形,三角形活动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够数出来
活动难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5.认识球体和三角形也同样列举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篮球、三角尺等。让幼儿在很直观的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让幼儿自己列举出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实物是什么图形?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活动内容: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1.学会连加法2.能够准确计算
活动重点:学习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活动难点:正确,快速的计算活动过程:一.口算练习
4+42+35+22+56+27+18+17+27+310+09+14+42+82+62+76+44+35+5二.新课学习
教室里有2个同学,不一会来了3个同学,又来了2个同学,现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2+3+2=(7)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1+3+4=
3+3+2=5+2+3=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3.20xx年的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突破了7000万人次,刷新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约6400万人次的参观记录,上海世博会比大阪世博会多多少万人次?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易错练习
1.明明原来的眼镜度数是300度,现在他的眼镜度数是150度,明明的眼镜度数减少了多少度?
2.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四、拓展练习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3.选一选。仓库里有货物712箱,已经运走了358箱,剩下的货物用这辆卡车能一次运走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小编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想要打造优秀的教学效果,教案一定要体现扎实的基础知识类,通过教案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你知道写教案的时候应该重点注意什么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最佳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具学具准备:光碟、长方形纸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操作与复习
1、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情境导入
1、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6、观察列式与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这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完成在本子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学生自由阅读理解:(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思考:还有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可以种些什么?
4.学习思考题。
(1)光碟出示第106页思考题:
(2)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再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
(3)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4题。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游戏法、实物活动法。
教学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屏幕显示:6千克=()克3千克250克=()克
4000克=()千克5400克=()千克()克
3、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一袋大米重50()
一个一元硬币重10()小明重26()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新课
1、你以前看到或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情吗?
想一想,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2、体验1吨
(1)实践活动,搬运矿泉水。
(2)小记者采访表演的人。
(3)师:一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50桶这样的矿泉水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吨=1000千克
(4)例35吨=()千克
5吨680千克=()千克
3、估计体重的游戏。
出示:三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这里的小朋友有54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50千克=()吨()千克
试一试:3000千克=()吨
7038千克=()吨()千克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面粉重50()
2、填空。
8吨=()千克3吨500千克=()千克
6000千克=()吨4500千克=()吨()千克
8010千克=()吨()千克
3、一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100块砖重200千克,()块砖重1吨。
4、日记一则。
嗨!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5吨=(5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2050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2554=1350(千克)
13500千克=()吨()千克
课后反思:
偶尔听一个学生说:嗨!大家好!我是小马虎过了那么多天他居然还能记得做的一个习题。这正是我所教学所要的,特别是一节公开课所要的。我觉得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不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那是非常遗憾的。本节课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印象是比较深的:1、学生搬运矿泉水的活动,小记者的采访。这一活动让他们体会1吨大约就是50桶矿泉水那么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能搬起那桶水,我能做小记者等。2、估计体重,自己的和全班人的体重跟1吨的关系,学会了单位间的换算。3、日记一则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不能做小马虎。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劲。不足之处是:课后的习题少了点,没到下课时间提早下课了。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
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骆驼小学到堰头王车站老师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5、1千米是这么长,那谁来估一估从骆驼到贵驷大概是几千米?(3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化聚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
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
(想:2千米是2000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
8千米=()米
6千米20米=()米
做于纸上,投影仪上反馈,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落下。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4000米=()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000米=()千米
5830米=()千米()米
三、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作业本不小心打湿了,有些字看不清楚了,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它补上去吗?
冰箱高140()。
甬江大桥长约588()。
从骆驼到宁波的距离大概是14()。
2、真厉害。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它们学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比一比:小兔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些难题,小朋友能帮它解决吗?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千米675米。哪座桥长?
2)判断题:这是小熊的作业,请小朋友当当小老师,给它批一批。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3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6千米57米=657米()
3、小熊可真马虎,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可别犯马虎。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动手操作,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使学生初步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元、角、分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具的单价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实际意义的不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带了哪些文具?说一说你买文具花了多少钱。
学生自由汇报。
2.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文具店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文具店)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教材80页文具店的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汇报。
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和同桌交流后汇报。
组织学生填一填铅笔、直尺等文具的单价。
预设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5角。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2.认一认,读一读。
(1)正式认识小数。
课件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多了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小圆点就叫作“小数点”。通常把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前后两个部分的读法不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变,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看见什么数就读什么数,不用读出每个数所在数位的计数单位。
(2)组织学生试读3.15,0.50,6.66。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小数的读法和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6.66元,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不一样。整数部分的“6”表示6元,小数部分的“6”分别表示6角和6分。
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
一只小兔大约重3( )。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
一头大象约重5( )。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千克,也就是( )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是缺一不可的。教案有利于老师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新老师来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有请阅读我们为你编辑的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80-735-842-532-9
63-443-626-765-9
2.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例1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片):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已经走了348千米,
(1)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问我们还要走多远?
师:(指导学生看线段图)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2)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让生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把517看作是50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50.
方法二:把517看做是500,348看做300,估算的结果是200.
方法三:把517看作是52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70.
(1)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
(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517
348
169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4)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17
348
179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
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进行计算。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数,估算的结果也越接近准确值。
(7)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被减数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无1可退,需再从百位退1.)
学生自由发言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教师小结:
1.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必须把握计算法则,够减直接减,不够减的退位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2.当被减数中间某一位是0时,退位后,直接用9减。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例3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道题:500-185=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汇报
方法一: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
400-85=315
方法二:185看成200-15500-200=300
300+15=315
方法三:500看成485+15485-185=300
300+15=315
方法四:笔算
师:谁能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生口述,师板书)
集体交流: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连续退位,然后再减。(课件出示技巧)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例4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画一画方向示意图
2、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方向,那么,每两个方向之间又称为什么方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活动目标: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圆,正方,长方形,三角形活动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够数出来
活动难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5.认识球体和三角形也同样列举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篮球、三角尺等。让幼儿在很直观的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让幼儿自己列举出生活中都看见过哪些实物是什么图形?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球体、三角形呢?
课题10以内连加法第11周第4-5课时
活动内容:10以内连加法活动目标:1.学会连加法2.能够准确计算
活动重点:学习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活动难点:正确,快速的计算活动过程:一.口算练习
4+42+35+22+56+27+18+17+27+310+09+14+42+82+62+76+44+35+5二.新课学习
教室里有2个同学,不一会来了3个同学,又来了2个同学,现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2+3+2=(7)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1+3+4=
3+3+2=5+2+3=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3.20xx年的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突破了7000万人次,刷新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约6400万人次的参观记录,上海世博会比大阪世博会多多少万人次?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易错练习
1.明明原来的眼镜度数是300度,现在他的眼镜度数是150度,明明的眼镜度数减少了多少度?
2.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四、拓展练习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3.选一选。仓库里有货物712箱,已经运走了358箱,剩下的货物用这辆卡车能一次运走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小教理20xx班的胡小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PPT出现四板块)
一、首先,我对教材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教材分析)《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04109页的内容。《可能性》是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在一、二年级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并且概率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事物发生的概率,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不过不同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程度不同,分析能力也不同,所以在个别事件可能性的判断上还需要通过一些小资料,普及学生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概率与统计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
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设计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我还准备了课件、、等教具以及学具: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和学法是这样设计的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故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动手操作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讲故事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进入故事情境,故事结束后,从同学们的开始猜测的结果产生了矛盾,我这时会适时追问:你们想不想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认知盲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故事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球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2个环节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盒大小个数相等的球。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球的游戏。要求摸到红色球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盒子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红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红球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红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环节,体验可能。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红棋子,又要有黄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球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环节为了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类基础练习,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在顺利通过基本练习的基本上,学生跃跃欲试想突破更加难的综合题型,这时第2题涂一涂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已经留意到颜色的数量对摸的结果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好了铺垫。第3题是有关检测学生对可能性知识掌握情况的终极挑战。这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环节,总结交流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最成功的是什么?通过师生的总结,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一定、不可能、可能重点突出,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确定)(确定)(不确定)
以上是我对可能一课的分析和教学设想,我认为整个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探究型学习过程,并将学生的听、看、想、讲、做、动静等要素有机结合。
2、全课充分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的快乐教育。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有能力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好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我们的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练习x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x的第x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x的第x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x的第x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现象有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应用所学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使学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设计图形,并能用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能将多个同样的图案利用图形的运动拼在一起,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剪刀胶棒正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在哪里呢,我们倒数3个数把他请出来,怎么样?
生:齐喊3、2、1教师出示课件放录音,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
师:这些图案美吗?你们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见过这些图案?
生:桌布墙纸手绢围巾窗花地砖地毯等物品上见过.........
师:你们真会观察。不过,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每一个人都能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都能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
揭示课题小小设计师
二、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1、呈现素材,认识基本图形
师: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形状一样吗?教师用课件演示圈出图案中的四个部分。
生:同桌交流,,教师抽一生讲解。
2、动手演示,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这些基本图形分别通过怎样的运动,才能得到现在这些图案呢?
(1)学生活动。用基本图形摆放在图案中,一边演示,一边说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2)动手体验。利用课件让基本图形运动的过程演示出来,同时让学生举出自己的右手,一边说出运动方式、一边用手势演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3、独立拼摆,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刚才是哪个图形在运动?
生:基本图形
师:你们觉得基本图形复杂吗?
生:很简单
师:是啊。简单的基本图形同样可以拼成这些美丽的图案,根据什么?
生:根据图形的运动。
师: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拼出和老师不一样的图案呢?
(1)独立操作,动手拼摆
(2)展示交流,感受不同运动
(3)教师选取8幅学生的典型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讲解这些图案中的基本图形是通过怎样的运动,才拼成了这些美丽的图案。
4、合作交流,认识一组图形的运动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同一个基本图形,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拼出了不同的美丽图案,你们的好朋友喜羊羊听到了这个消息可高兴了,喜羊羊说:它要选一幅图案送去做他新家的窗帘,同时,教师出示课件及录音
师:这是谁的作品?恭喜你们入选。不过,喜羊羊说:你们送来的图案太小了,他们需要的图案这样大怎么办呢?,同时,教师出示课件。
生:把基本图形平移
师:是把哪个基本图形平移?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因为大的图形是由四个这样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一组图形,一组图形平移比一个图形平移要方便一些、快捷一些。
师;请把和这个图案相同的作品拿来平移,先在黑板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再在大屏幕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平移,现在你们把整个图案拿来平移,就是把整个图案看成了什么?
生:基本图形。
师:聪明!有了这么一排,接下去怎么做?
生:平移,也就是把整排向下平移。
师:对!这一次又是把整排看成了什么?
生:这一排看成了基本图形,
师:课件演示整排向下平移。
这张窗帘布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总算织好了。但是,喜洋洋说,还是达不到要求,知道为什么吗,听听喜羊羊怎么说,放录音喜洋洋说:同学们,我们要的窗帘布远远要比这个大很多很多。
师:怎么办?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把大屏幕上的整个图案看成基本图形拿来平移,或者旋转、或者轴对称。
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你们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基本图形,举一反山,了不起。
三、自主设计,尝试创新
师:这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老师提供你们的基本图形拼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有了这个基本图形,就可以拼出更多更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根据图形的运动,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作业纸上。
(2)每一个同学完成一幅作品,每一小组推选一幅作品全班展示。
(3)全班评选3名最佳小小设计师。
四、全课小结
师:孩子们,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现在觉得这些图案设计起来还难吗?怎样设计呢?
生:只要我们设计出了它们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就能设计出美丽的漂亮的图案。
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设计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未来的设计师们,再见!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
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
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光头强、熊大、熊二,光头强现在不砍树木了,他和熊大、熊二成了好朋友。光头强好多天没见到熊大、熊二了,怪想他们,于是就买了些糖果,打电话邀请熊大、熊二来吃糖。可是只有6块糖,怎么分呢?
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帮他们分一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例1: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
1、自由分糖果。
(1)、仔细观察,明确要求。(把6块糖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2)、各小组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3)、各小组汇报情况。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1块,第三份是4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1块,第二份是2块,第三份是3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2块。
2、理解平均分。
(1)、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化。
(2)、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的每份都是3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4块,所以是平均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8页2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5)、说说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出示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18根小棒代替橘子,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1个棒,然后每份再分1根,直到把18根小棒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二:每份先分2根,然后每份再分1根,正好分完,每份分了3根。
分法三:每份分3根,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6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三、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呢?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巩固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一起小结。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关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学好了,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计算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个老师少不了的工作!那么,你知道小学数学教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猜、量、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及转化思想,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途径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量角,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不知道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五、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构建。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教具。
2、学生准备:锐、直、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量角器、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同学们,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出示三角形动画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各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分别闪烁三角形三个内角,并介绍: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请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要求:有两个直角。为什么不能画,问题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特殊三角形内角和
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指名汇报。90+30+60=180
90+45+45=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2、探索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猜一猜。你们能想办法证明吗?接下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多而且富有新意。
3、汇报交流
请小组代表汇报方法。
1)量:你测量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和呢?(有不同意见)
没有统一的结果,有没有其他方法?
2)剪―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得出结论。(学生尝试验证)
3)折拼: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尝试验证)
4)教师课件验证结果。
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为什么有的小组用测量的方法不能得到180?(误差)
4、验证深化
质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一样)
谁能说一说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的原因?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揭示规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
1、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设计了闯关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的兴趣。闯关成功会获得小奖章。
第一关: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课件出示)
第二关,提高练习,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求顶角。②求等边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
让学生灵活应用隐含条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能力。
2、小组合作练习,完成相应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效果检测。
一节成功的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老师要检查大家的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答题卡,组长评判,集体汇报。
(五)作业课下继续探究三角形,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探究过程,体验独立思考、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按角、边的角度,把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别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学段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直角。可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和顺利。所以,教师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动手操作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形成概念。
教学准备:
白板多媒体,一副三角板,每个学习小组七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之前都学过哪些角?
(2)屏幕上是什么角?(白板上有一个锐角,将角旋转至90度,至钝角,分别追问是什么角?)
(3)如果在这个角的两条边上任取两个点,并连接起来,擦掉多余的部分,是个什么图形?
(4)你对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2.导入新课
(1)展示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它们一样吗?什么都不一样?
(2)其实众多的三角形里有很多也是同一类的。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给三角形分类的必要性。为下面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氛围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分类
(1)独立思考,你准备怎么分类?。
(2)小组交流,按照你的想法把白板上的7个三角形进行分类。
(3)小组合作,教师深入指导。分好的同学交流思想。
(4)汇报分类结果
a按角度分类:1号4号7号分为一类;2、5分为一类:3、6号分为一类。
b按边分类:1、2、3为一类;4、5、6、为一类。7单独为一类。
2.教学按角分类
(1)学生说明为什么按角分把三角形分为三类?这三类各有什么特征?(教师及时板书重点内容)
(2)根据这三类三角形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起名字。
(3)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
(4)知识小结,及时练习
让生随便画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画的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学生说明第二种分法的依据,你是怎么知道4号、5号、6号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而7号三条边都相等?(小组讨论、交流、操作、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用尺子量、对折比较等多种线段、图形等对比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动手兴趣,提高操作能力。)
(2)学生自学白板上的内容。并用三角尺说出对应的名称。
(3)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因特殊的边的关系而名,你们猜一猜,它们的角又有怎样的特殊性呢?(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5)汇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里,角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验证方法。
(6)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既有结果的展示,更有过程的展示,让参与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愉快和成功。同时也教了其他孩子一种学习方法。
4.探究用图形表示三角形的分类(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1)自学课本,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2)合上课本,自己在练习本上再画一遍关系图。
(3)用同样的方法,尝试把三角形从边的角度分类后的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也用椭圆图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课本,发现知识,验证知识,总结知识,并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学的方向、方法、目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三、课堂小结,知识拓展
通过刚才的探究学习,已经明白了三角形按角分,分为三类,按边分,也分为三类。如果把两方面同时考虑,又分为几类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把7个三角形放在相应的位置。探究出被分为7类。并非如表格所示的9类。通过这个设计,让学生明确分类首先要确定角度,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严密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四、交流收获,总结质疑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学习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想和大家共同分享?或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锐角)不等边三角形(三边不等)
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
钝角三角形(一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学习内容分析:人教版四年级学生下册教材第86页例3,在教学中,我分层次进行知识的教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了一定知识基础。
2、图形的运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学生在平时都对此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具备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思维活动探究新的知识。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如图,这些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平移)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我们数学中学习的画平行线就是利用尺子的平移画成的。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出示:你知道吗?楼房会搬家。南京有座江南大酒店,20xx年因马路拓宽,专家们运用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将酒店托换到了一个托架上,使它与地基切断,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然后又用牵引设备将它平移到了新地基上。老师有一个愿望:将来有一天能把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平移到月球上去。希望每个同学好好学习知识,帮助老师实现这个愿望,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到底有什么奥秘。出示课题:平移。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三角形1的平移轨迹。提问:三角形1怎样平移到三角形2的位置的?(向右平移3格)两个三角形中间没有3格呀?你是怎么数出3格的?(找出三角形1的关键点数出的。)说明三角形的平移也就是点的平移。全班一起说向右平移三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向右、3格)对。向右就是平移的方向,3格就是平移的格数。也就是说平移一个物体要知道平移的什么?方向和格数。
1、平移一个图形要注意:1、找准关键点2、看清方向3、数清格数方向和格数就是平移的要素。
2、出示亭子图,怎样找亭子的关键点?图形的顶点或交点。
3、出示例3,图中根据什么确定方向?(箭头)有哪些方向?(上、下、左、右)在书上完成例3。怎样数格数?(只数一个关键点,起点不数。)
学生完成例3,并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4、学生观察平移图,平移后的图形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总结出平移的特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5、练习。
6、怎样画平移后的图形呢?
出示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在方格图中画出:将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的图形。边画边思考:平移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怎样才能在画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呢?学生画完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观察课件你认为画一个平移后的图形,应先怎么做?找关键点。然后呢?移点。最后呢?连点成形。这就是平移图形的画法。还可以怎么画?(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5格。)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不同点是什么?都是分两次;不同的是: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
练习。教科书第86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88页1、2题。
四、你会吗?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画法。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来画平行线。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图形的几次平移?图形怎样平移,我们要先看平移的方向,再数出平移的格数。你认为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怎样画平移的图形?
具体目标: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师生活动:教师尝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研讨。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图形的运动。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书面练习
评价量表内容:教材第86页做一做。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备注
有部分学生找对应点有点困难,要让孩子多动手操作。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5页的例5,练习八的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合理搭配营养午餐
2.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菜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吃什么菜?(有的喜欢吃荤菜,有的喜欢吃素菜,有的混吃素菜都喜欢吃)
2.学习旁边新开了一家餐馆,里面的大厨做了许多拿手菜,大家一起来看看
欣赏各种菜肴
3.大家想吃吗?如果请你点三个菜,你会吗?写上所点三道菜的编号
4说说为什么要点这些菜?
5.我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哪一种配菜符合人体需要的营
养标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营养午餐)
二、新授
1.听听专家的讲话
(1)听了营养专家的话你知道10岁左右儿童每餐午饭的营养标准是多少?
(2)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
50克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板书不低于就是大于或等于,不超过就是小于或等于)
举例说说什么是不低于,什么是不超过?
(3)热量低于2926会怎样?脂肪超过50克会有什么后果?
2.出示菜谱中各种成分表
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分析自己所点的菜,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1)先指名一名同学说说怎样检验,在各自检验自己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2)展示几名同学的检验过程,不符合营养标准的说说理由。
4.刚才有很多同学所点的菜不符合营养标准,现在大家都会点了吗?
小组合作:帮餐馆大厨配套餐,一份套菜点三个菜,比一比哪个小组点的套餐符合营养标准,份数最多。
5.小组汇报,展示,并说说理由
6你最喜欢哪种套餐?为什么?
三、给特殊人配菜
1.出示胖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胖?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2.出示瘦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瘦?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3.看看老师,你觉得老师身材怎样?我的午餐搭配需要注意什么?
4.你想对我班的哪位同学的饮食提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一、导学:
(1)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板书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
2、出示教学目标
(1)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5、学习例2.
(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6、想一想:1.32米=()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自主探究中的问题要求看书、自学例题。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星章一枚,同进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三、小组内互学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讨论积极的小组及时表扬、全组奖励星章一枚,多关注出现困难的小组。
四、展示
1、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并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作补充、质疑。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教学,归纳总结。
五、测评。
第50页“做一做”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2)75-154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3)(12+4)2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96(12+4)296[(12+4)2]
=8+8=96162=96[162]
=16=62=9632
=12=3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鈥?/font>
1.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样看来,从C点到它的对边AB能作一条高,从B点到它的对边AC也能做一条高。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2.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3.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或把一个数改为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发现小数的性质的过程,获得观察对比、推理概括的方法。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了解0.2元与0.2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认识只停留于表象,但并不理解其原由。因此,课上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先前经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原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通过例举、操作、观察、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互动活动进行思辨,但在用数学语言表述或说理方面有不准确的现象,因此需要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归纳的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的小数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提出问题
1.师写数,学生读。
板书:3、30、300
学生读数分别说出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原数的变化。
师指出:看来0很重要。,我在整数的末尾添、去0,改变了它的大小。
2.设疑: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数,在它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大小都会改变呢?
活动2【活动】二、探索验证
1.学生例举相等的小数(如:0.3和0.30等)
看到0.3你想到什么?
(让学生充分联想,可能答出0.3可以表示0.3元、0.3米,还可以表示把1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0.3由3个0.1组成等)
2.观察学生例举的相等小数,问:这几组小数的大小都没变吗?这只是我们提出的想法,还需验证。
选择0.1=0.10来研究。
问:你们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证明吗?两人一组商量商量。
学生讨论后汇报:
添单位,用具体数量说明相等。
如:0.1元=0.10元
结合0.1米=0.10米,动手操作,用纸条截取0.1米、0.10米对比长度,感受相等。
结合小数意义用图形来直观表示并进行比较。
请学生在白板前,边涂色边说明0.1=0.10的理由。
利用小数的组成,比较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来证明。
结合学生汇报,板书:
0.1表示1个0.1
0.10表示10个0.01
3.小结以上三种证明方法,板书:实际数量、图形直观、计数单位。
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相等小数,如0.3=0.30、0.5=0.500等。
学生试说然后汇报。
活动3【讲授】三、观察发现
观察这些等式,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
引导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规律?
结合学生汇报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反问: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活动4【活动】四、自学应用
1.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呢?打开书p55页自学。
2.看提纲自学后汇报
(1)化简。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例如0.30=0.3
(2)改写。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2=0.200(三位)
3.练习
把1.06化简()
A.1.6B.1.60C.1.06
活动5【练习】五、小结延伸
1.谈谈学习收获。
2.质疑交流:解释整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随意去掉
3.延伸介绍,教育学生要养成仔细的良好习惯。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开场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喜欢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中,为新知的探索做好准备。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两个算式,同桌之间说一说: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学生观察后发现几个相同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讲授乘法的意义及其组成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数,12是积。
其次,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问题(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请学生先独立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请学生代表汇报结果,预设学生会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学生观察并结合上节课加减法的学习,会发现这个两个算式是已知两个数的乘积的结果,要计算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教师讲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后还学习了什么?那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我会走下讲台巡视指导,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汇报结果,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汇报结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励的评价,师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老师变一个魔术,藏起来1枝花,该怎么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113=32,114=23,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本环节充分呈现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把拿出课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赛的情境中,每个花篮有36枝花,一共有14蓝,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接着根据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快速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扩展新知
练习结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表现的最优秀?你最想向她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知识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课后作业
教师在大屏幕中呈现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让不同的学生数学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