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荆轲刺秦王教案2000字(模板7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荆轲刺秦王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案2000字(模板7篇),带给大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学时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学时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

二、导入新课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

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

2.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一) 刺之由: (“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故事开端。

(二) 刺之备: (“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故事发展。

(三) 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故事高潮。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

(二)、刺之由

1.字词解析

①进兵北略地:向北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

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

(三)、刺之备

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

“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2.字词解析

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

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迟之:以……为迟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

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

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

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

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

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⑴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⑵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期(wū)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⑴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⑵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⑶见陵:被陵辱。

⑷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⑸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⑹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⑺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⑼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⑽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附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鉴赏易水诀别或秦廷行刺画面300字左右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4】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bao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5】

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

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

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

(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①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文。

②借助译文,整体把握古文。

③结合理解,读准读通古文(PPT:学习古文的方法)。

3、学习刺秦片段

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PPT:荆轲刺秦视频)。

《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PPT:刺秦片段)。

(1)自学。运用刚才学习的阅读古文的方法自读荆轲刺秦片段。

(2)交流学习情况。

(3)荆轲是如何刺杀秦王的,圈出具体描写荆轲行刺动作的词语(板书:把、揕、逐、擿)。

理解这些词语吗,揕和擿能否对调?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我们来看看白话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动作的,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靠近就抓住秦王的袖子刺,离得远了就将匕首投向对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什么特点(板书:冷静机智)。

除此之外,荆轲还表现出怎样的品质?(勇敢)的确,荆轲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秦国的,从文章当中你能看出他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吗?

但我告诉你,《史记》中刚刚出场的荆轲可不是如此大无畏的(PPT:荆轲懦弱的一面)。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为什么一个看似这样懦弱的人能够演绎出这么悲壮的一幕的呢?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荆轲想到的是什么?(板书:信守诺言)

虽然,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是荆轲以死报恩,好不悲壮。回想数日前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行的一幕,荆轲可以含笑了。(PPT:《易水歌》)

这歌声伴着高渐离凄约哀婉的筑声,每一个音符都是一行伤心泪,让我们一起读《易水歌》。

士为知己者死,萧萧易水河的风剪不断荆轲一往无前的决心,让我们读出这份决然(再读《易水歌》)。

4、小结。

一把剑,一首诗,一段佳话。利剑配侠客,铸剑大师欧冶子倾毕生心血铸就五把利剑,湛卢、纯钧、胜邪、巨阙与鱼肠,就是这把鱼肠剑演绎了一段同样荡气回肠的.故事,同学们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利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中专诸这位刺客。当然,不仅如此,正如鲁迅讲《史记》是无韵之离骚,精彩对于他从来就不缺少,如果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方法多充实自己,一定会给我们的阅读生活增添更多乐趣。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把 揕 逐 擿

冷静机智 信守诺言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6】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7】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bao、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bao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二、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 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 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或写作技巧 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 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 (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 (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信《荆轲刺秦王教案2000字(模板7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荆轲刺秦王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婚礼接亲主持词2000字模板7篇 良好的开端是我们对成功的展望,如果有一场会议需要我们来主持,我们要充分把握好提前准备的主持词,出色的主持词可以调动观众们的热情,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写主持词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婚礼接亲主持词》,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2022-11-24 阅读全文
  • 师恩难忘教案2000字(模板8篇)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现在的教师都习惯于带着教案授课。课堂教学形势是变化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案,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整理,推出师恩难忘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2022-12-03 阅读全文
  • 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2000字7篇 时间在悄然飞逝,不知不觉这一阶段的工作已接近尾声,那么是时候静下心来准备工作总结了,总结可以学习和总结工作中的规律,在这里不会写总结怎么办?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11-08 阅读全文
  • 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00字(通用7篇) 一年的时光已经悄然流逝了,旧的一年即将走完。做好本年度的述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写好年度述职报告,可以清晰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成果。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年度述职报告有哪些?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年度述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12-02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生活课教案2000字模板 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就需要进行编写教案,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和分析,我们要如何才能写出一篇特别的教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幼儿园中班生活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2-11-21 阅读全文

良好的开端是我们对成功的展望,如果有一场会议需要我们来主持,我们要充分把握好提前准备的主持词,出色的主持词可以调动观众们的热情,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写主持词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婚礼接亲主持词》,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2022-11-24 阅读全文

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现在的教师都习惯于带着教案授课。课堂教学形势是变化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地使用教案,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精心整理,推出师恩难忘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2022-12-03 阅读全文

时间在悄然飞逝,不知不觉这一阶段的工作已接近尾声,那么是时候静下心来准备工作总结了,总结可以学习和总结工作中的规律,在这里不会写总结怎么办?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11-08 阅读全文

一年的时光已经悄然流逝了,旧的一年即将走完。做好本年度的述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写好年度述职报告,可以清晰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成果。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年度述职报告有哪些?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年度述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12-02 阅读全文

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就需要进行编写教案,教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和分析,我们要如何才能写出一篇特别的教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幼儿园中班生活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2022-11-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