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集锦(8篇)

发布时间:2022-09-2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

了解一天钟面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也就是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猜谜语。

谈话: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引导:小朋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认识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引导: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过渡:刚才我们与“时针’’和“分针”交上了朋友,但是你们知道她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请大家商量商量,屏幕上这只表是几时?(教材第76页的钟表,是2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提问:这三只表又是几时呢?(教材第76页都是5时的三只钟表)为什么?

(4)略讲电子表: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

(5)“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会认时间以后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请大家看看: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6)引导:你们真聪明!请你们试着在小闹钟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7)教师拨时间,学生说是几时,并说明是如何知道的。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商量。学生汇报交流:7时不到一点,接近7时……

(3)7时刚过一点。

指名交流:刚过7时,7时过一点……

(4):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7时不到一点、刚过7时、接近7时、7时过一点都对,我们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

(5)提问:这三只表分别是大约几时呢?(“想想做做”第3题)

4.。

今天在钟表店里你学会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拨一拨。(“想想做做”第4题)

学会了就要用,我们来矫正一下小闹钟上的时间。

学生拨3时、9时、大约5时、12时、大约6时。

2.修一修。(“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手最巧。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3.议一议。(“想想做做”第6题)。

先后出示两张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质疑: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呢?

演示时针一天转两圈。

四、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特殊教育生活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折扣、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活动课。

活动构成:

1、明确问题。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该问题共蕴含着三个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的利率,国债的购买及其利息的计算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信息。

3、设计方案。就是从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相关实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不同的储蓄存款方案。

4、选择方案。即从上述各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时的总收入。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同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学习综合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问题的方法。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一、旧知铺垫,引入活动

1、复习:杨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买了一台复读机,这台复读机的价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问: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让本钱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存款,获得的收益也会不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妈妈准备给小灵存1万元,供六年后上大学用,同学们计算分析一下,应该选择哪种存款方式收益?为什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案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选择存款期限长的,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虑利息税。

生3:国债和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都可以考虑。

生4:国债的利率比教育储蓄的利率相对低一些,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储蓄。

师:课本第111页有两个表格,请同学们再次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按照你们的思路设计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较高。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4、每组交流一种方案,说说这种方案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师:(根据汇报)看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合理获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据大家的汇报,老师把各小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对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为什么不考虑了?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存款有许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发现,就能获取的方案,让存款合理的获利。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这笔钱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1万元钱,这1万元四年内不使用,四年后可能会随时取出。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个存款方案,使方案获益。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2、学生汇报,学生评述。

四、活动结束,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

相关推荐

  • 中西特殊教育简单分析(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中国多数幼儿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隐患。若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纠正和治疗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相反的,则会影响耳聋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
    2019-12-13 阅读全文
  • 特殊教育开发孩子右脑 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万倍,人脑在6岁以前完成 90%的发育。因此6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千万别错过...
    2022-03-04 阅读全文
  • 计划参考: 特殊教育老师工作规划篇一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参考: 特殊教育老师工作规划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02 阅读全文
  • 温暖孩子的小手(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来自圣洁的心灵。温暖,是每一个人的需要。温暖,是每一个人的渴望。温暖有两种:身体的温暖和心灵的温暖。每个人都曾经感受过温暖。或者是熊熊燃着的炉子,或者是一个关切...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别瞧不起弱势群体(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vulnerablegroups[2]。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中国多数幼儿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隐患。若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纠正和治疗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相反的,则会影响耳聋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

2019-12-13 阅读全文

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万倍,人脑在6岁以前完成 90%的发育。因此6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千万别错过...

2022-03-04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参考: 特殊教育老师工作规划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02 阅读全文

引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来自圣洁的心灵。温暖,是每一个人的需要。温暖,是每一个人的渴望。温暖有两种:身体的温暖和心灵的温暖。每个人都曾经感受过温暖。或者是熊熊燃着的炉子,或者是一个关切...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vulnerablegroups[2]。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