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范例(20篇)

发布时间:2022-08-1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同学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测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

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测。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二】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 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保鲜膜 5.38 1 5.38

立白洗洁精 4.79 1 4.79

农夫果园饮料 3.30 1 3.30

三笑牙刷 1.41 1 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 3.30-1.41

5.38+3.30 4.79-3.30

4.79+1.41+5.38 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 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 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 :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专项练习。夺

8.35+4.65= 21.37-8.37=

16.74+5.238= 3.4-0.56=

10-4.8= 6.42-4.2=

2、 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老虎 狮子 大象 猴子 袋鼠

408.26 532.5 1571.9 8.1 58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八】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56第3题。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九】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第五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二】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趣祝福 wWw.zFw152.coM)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3. 对学生进行不挑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们的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前边所学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小数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份午餐

你喜欢吃哪份午餐?为什么?

其实我们的午餐也很有学问,你们想不悳知道到底有什么秘?

二、分析比较

请同学们看一个11岁左右的儿童,午餐大约需要蛋白质33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以及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

你有什么想法?

让我们看一看我们所吃的食物当中各个成分的含量是多少?

出示:每100克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三、计算两份午餐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比较一下哪份午餐达到了标准?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你说一说。

动笔计算。

四、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不要小看我们的午餐,要想健康的成长就不要挑食,要合理营养配餐。

五、作业

计算自己的午餐,向家里提出合理化建议。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根据回答在除数29的上面轻轻地写上30、20.

究竟看做几十来试商简便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算.并指名让两位同学板演在幻灯片上.

(3)观察、讨论、比较.幻灯出示两个算式.

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口述:把29看做30来试商,商3比较合适.如果把29看做20来试商,商是4,还需要调商,所以说不合适.通过比较把29看做30来试商比看做20来试商简便.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20擦去再写一遍30.

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将例5完成写上答话.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例5.并让板演同学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4)反馈练习,总结规律.

①试做例5后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

②将练习题和例5比较:这三道题的个位分别是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红粉笔将个位圈出来.

都是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当除数的个位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着做整十数来试商,然后用试的商与原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或等于0就说明试商合适.

2.教学例6.

出示例6 27838

(1)提问:把除数38看做几十来试商?试商几?为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坚式的除数上面轻轻写上40,商的个位上写6.

商6合适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

(2)小组讨论.当出现余数大于除数时提示: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

为什么出现商偏小的现象?小组继续讨论.

讨论后归纳:用五入法把除数38看做40来试商,就比实际的除数大了,除数变大了所以商就容易商小了.这就需要把商调大.

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6轻轻地改为7.然后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做完后再看余数,结果余数小平除数,说明商7合适.最后将7描实,完成计算.

(3)如果将38看成30来试商需要商几次?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4)反馈练习:

做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做完后让板演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引导归纳:

提问: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会出现试商偏大?应该怎样调商?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法试商呢?四舍法试商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怎样试商呢?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最后指着板书问:这些规律如果让我们概括为一句话怎样概括?先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总结.(板书)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再让打开书第49页,看一看书上是如何总结的?

提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回答使同学们知道除了四舍五入试商法,还有其他的试商方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

1.先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出来.

老师注意巡视,特别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做完之后重点讲讲第4题的计算过程.

2.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可采用抢答形式.

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过来.

4.选择:

9039将除数看做( )来试商.

A.30 B.40

56289的商和余数分别是( )

A.622 B.628

布置作业

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2,3,4题.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1.这里有三个钟面,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组成了一个角,你能看出哪个是直角吗?哪一个比直角大,那一个比直角小?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课教学教案【篇二十】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合集20篇


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小学数学学好了,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计算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数学的快乐。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我们的网站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

填写第6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

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

第7页练一练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填一填中的表格 试一试中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2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3

复习内容:

简便算法

复习目的:

能够利用运算定律是计算简便。

复习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复习简便运算:

1、出示题目

+ + +

× + ×

0.8×4×1.25×2.5

组织学生讨论:每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应用哪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

三、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 + + × ×

2- - × + ×

2、怎样简便怎样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结:

解题前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包括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6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 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3)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

(663 1157) (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三( )班千米录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0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1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学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直尺、折纸

教师:各种对称的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让你们欣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漂亮吗?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些图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形状、颜色都一样。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演示图形完全重合开启完全重合)

引出课题:你看到了什么?(多了一条直线在中间)(直线两边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特征:两边一样

老师这里有些图形,不知道是不是对称图形,你可以帮帮我的忙吗?

出示所剪教具让学生判断,问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书68页做一做找出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个勾。

对答案时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多人错的拿出来讲。

3、动手剪一剪

二(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刚学会的知识马上就能运用了。

这么美的图案你们想自己剪出来吗?(边说边板贴自己剪的对称图形)

指着心形问你知道心形是怎样剪出来的?(把会剪的同学请上来边说边示范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折画剪展(如有学生说不出画,老师可以提醒:先画出图可以使剪出来的图案更美丽)

请你用刚才说的方法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看行不行。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并评出最美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认识对称轴

1、我们在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开始都要将这张纸对折,你们发现了吗?对折后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你们取的名字都很好,书上也给这条线取了一个名字,请翻开书68页,看看书上取的名字叫什么?

板书:对称轴(对折的折痕其实就是对称轴,因此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1)请你观察书上的对称轴画在图形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线表示的?

(2)画对称轴其实就是画在图形的折痕上。折痕就是对称轴。(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画对称轴)

(3)你们能在自己剪的图案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完后请四人小组互相检查。

学生在自己所剪的图形或学具上画对称轴,互相检查,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4

教学内容: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5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8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19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篇2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11篇


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应当把事情准备做好,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教案的关键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写教案时怎样把握好该掌握的重点呢?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有关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去看台上参观了学校的运动会,而且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要先去跳高场地参观,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收获。[出示情境图中的跳高场地部分]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得到了哪些有关的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女孩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指名解决问题

3.这些信息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系?

4.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5.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6.巩固练习:

5千米=()米3000米=()千米

8分米=()厘米60分米=()米

()毫米=3厘米()分米=9米

()米=8千米()米=70分米

7厘米=()毫米

8.扔铅球的小男孩扔了多远?

4米5分米是多少分米?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本学期学的长度单位有三个:千米.分米.毫米,在复习这三个新的单位的同时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进行,引导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关键,使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三、复习时间单位:

1.谈话:跳高场地很热闹,跑道上的比赛更精彩!看,那里正在进行1500米的比赛,第一名已经顺利冲过了终点,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成绩吧。[出示情境图中的跑道部分]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千五百米的学校记录是多少?学生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教师可以相机进行指导。)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4.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5.比分表示时间更短的单位是什么?表示比较长的时间,我们一般用什么作单位?

6.你能用这三个时间单位说几句话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7.巩固练习

(1)拨钟表,认时间

(教师拨钟表,学生认时间;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表。)

(2)填空练习

2时=()分60秒=()分

3分=()秒()分=1时

()分=180秒()秒=2分

(3)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

爸爸每天工作8()

丁丁跑100米成绩是15()

姐姐每天读书30()

一节课有40()

(4)综合练习第12题:

7:00播放新闻联播

烧水10分钟

刷牙3分钟

梳洗5分钟

从6:50开始,最快会在什么时刻完成这些事情?并说明理由。

(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单位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复习,如: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等,帮助学生把抽象难懂的时间概念转化成自己日常身边的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

课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学生经常出错的就是单位之间的转换。我一直坚信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因此我从来没有让学生死背公式。但我同时又发现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可做题的过程中却不会回头去想一想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2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孙玮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善于比较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经历比较、整理的过程,掌握复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地震的资料,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识的梳理。

教学难点:带0的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位数的写法、改写和省略

1.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师:同学们,四川曾发生过特大地震。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谁愿意把小组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十分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情况。同样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全国各地伤亡汇总(截至10月8日12时)

遇难: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

受伤: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

失踪: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9月25日12时)

总计五百九十五亿元,

实际到账款物五百九十四亿元,

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二百六十八亿元

国家拨款几十亿救灾。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万亿元!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复习做准备。通过读几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数的读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写数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

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写作:69227人

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写作:374643人

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写作:17923人

五百九十五亿元写作:59500000000元

五百九十四亿元写作:59400000000元

二百六十八亿元写作:26800000000元

一万亿元写作:1000000000000元

师:你是怎么写的?在写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哪一位,从最高位写起。

第二步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写0占位。

注意:

1.不是读一个零,就写1个鈥?鈥潯?/p>

2.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复习大数的写法,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鈥溞醇父?鈥澱庖唤萄训恪?/p>

3.改写和省略。

师:通过写这些多位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了便于读、写我们还可以把多位数进行改写和省略。

独立完成:

69227人7万人

374643人37万人

5950000元=595万元

2680000元=268万元

第一次比较:比较改写和省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次比较。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亿以内的写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如果扩展到亿以上的数时你们会吗?比较他们之间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次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对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晰了。回忆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哪些知识?比较写数和改写、省略的知识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

2.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动计划470000千米。

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00000000双,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

天文学家估计,在我们银河系中大约有近100000000000颗恒星。

地球上海洋的总面积是362000000平方千米。

3.省略下面的数中亿位后面的尾数,并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0xx年我国固定电话有案可查214420000部。

20xx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此325600000000美元。

1996年,我国森林面积是128630000公顷。

4.填空

(1)()个一万是十万;()个十万是一百万;()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与99999999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十次时是()

(4)1030700读时应读出()个零

(5)由3个亿、2个十万、8个千、5个百、6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5.判断对错。

(1)把6870000吨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687万吨。()

(2)把9505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9万。()

(3)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在百万位上。()

6.□里填几?

7□000=7万7□00000007亿

74□007万7□0008万

19□78520万60□90760万

28□078500029亿9□907000010亿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有关图形与拼组、对称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的复习,我们不仅去参观了不少精彩的比赛,而且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现在,再来看这幅图的中间部分,看看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情境图中间的足球场部分]

二、复习图形与拼组,以及对称知识:

1.运动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

2.这学期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3.教师出示图形,学生进行辨认。

4.(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想一想:它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5.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6.在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与你的同位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强调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互相合作。)

7.一起来说一说长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正方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8.图上还告诉我们足球场的左右两个半场是对称的,怎样就算是对称?

9.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称现象到处存在,能不能举几个对称现象的例子?

(教师可以联系教室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的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的复习最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在此基础上,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这样既扎实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巩固练习:

1.综合练习第9题,说说每种色块各是几边形。

2.综合练习第14题,按照要求完成。

与你的同位交流一下,看看你们剪出的图形一样吗?

3.综合练习第15题,说说图中哪些事物是对称的?

把对称的部分涂上相同的你喜欢的颜色。

[设计意图]必要的练习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时巩固运用是很有帮助的。在进行书上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再增加相关的练习,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可真了不起。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数学问题,希望大家遇到问题时,要开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从中你会获得很多快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复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但是却说不出来,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脳20=24脳10=23脳20=40脳90=

60梅3=150梅5=800梅4=9000梅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脳3014脳3935脳1961脳80

79梅412梅383梅9430梅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梅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梅3=40,所以,121梅3坦40383梅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梅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脳1411脳2545脳3486脳13

91梅78梅6609梅3562梅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梅72309梅32832梅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梅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③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④分别画有圆柱、圆锥立体图形(标有各部分名称)的投影片;⑤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现在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以便加深认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

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将圆柱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指出举例一栏要填写在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2题的第(1)、(2)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圆柱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锥。)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利用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积累学习几何图形的活动经验。

二、目标解析

教材给定两个完全一样(长是宽的两倍)的长方形拼成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小学数学的图形和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图形的特点、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既回顾了单元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积累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利用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积累学习几何图形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两个长4cm、宽3cm的长方形,两个长6cm、宽3cm的长方形。

五、教学过程

(一)数图形游戏导入新课

出示图形:要求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图形的游戏,旨在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还暗藏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回顾整理,巩固图形的特征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板书:平面图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

图形边角关系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画一画

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6cm、宽3cm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cm正方形。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基础便是它们的特征,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后面求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感受图形周长的变化

1.说一说

(1)什么是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脳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脳4

2.算一算

(1)分别求出画在点子图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2)板书算式:长方形周长=(6+3)脳2=18(cm),正方形周长=6脳4=24(cm)。

3.摆一摆或画一画

(1)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4cm、宽3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

课件出示:

(2)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6cm、宽3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③比较后思考周长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结:用两个长方形拼,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当长是宽的2倍时,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时,新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宽的长度;竖着拼时,新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长的长度。

【设计意图】单独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拼组后的周长计算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个设计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拼成图形的周长并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简单相加。

(四)综合运用,实践提炼

1.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1题

(1)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大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2)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2题

(1)用绳子演示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彩带的长度等于盒子两个长、两个宽、四个高及打结的长度和。

(2)再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出示一张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手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剩下长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张A4纸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期末复习16~19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学到加、减、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看看哪一位小朋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二、基本训练。

列式计算。

3个6相加是多少? 3的6倍是多少?

3与6的和是多少? 3比6少多少?

仔细审题,集体列式口答。

三、复习。

1、期末复习16。

(1)出示第16题,说一说这道题已知什么?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求3人浇多少棵,也就是3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2、期末复习7。

(1)出示第17题,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书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第1~4个问题,集体交流说说想法和算法。

(3)选出你喜欢的两件玩具。算一算买这两件玩具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

(4)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期末复习18。

(1)出示第18题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2)你能解决收中所提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书中所提的3个问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想法和算法。

(3)根据这道题所给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时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期末复习19。

(1)出示第19题,看图说一说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图中告诉我们小松鼠采了5个椰子,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需要解决的是猴子最少采了多少个,最多采了多少个)

(2)提问:小猴采的比小松鼠的4倍多一些,5倍少一些。是什么意思?你会解答吗?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学生课堂气氛好,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回顾梳理、形成网络。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4组练习题:

(1)基本应用

(2)灵活运用

(3)熟能生巧

(4)强化训练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这节课的最后,我选取了一些世博会上的精彩图片供给学生们欣赏,一方面是作用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短暂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目标解析

第1题是一个数学活动,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安排了:计量单位的运用,简单的时间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倍的认识的复习。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寒假马上就到了,你们在寒假里有旅行的计划吗?旅行时坐过飞机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旅行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憧憬寒假到来的心情中自然跟随老师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109第1题的航班信息图。

1.说说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2.解决第(1)个问题

(1)出示飞机图,让学生说说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如小轿车、自行车、步行的速度,从而比较填写出飞机的飞行速度单位。

(2)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如小学生的体重、一袋大米的质量、一袋盐的质量.、一头大象的体重,从而通过对比填写出飞机的载质量单位。并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者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3)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物品的长度如铅笔的长度、自己的身高、家到学校的距离,从而通过对比填写飞机长度的单位。并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进率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量,为填写正确的单位提供参照物,并且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解决第(2)个问题

(1)出示钟面图,请学生读出钟面的时刻,在学生读时刻的同时将有关时间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钟面的结构,时针、分针、秒针走格所代表的时刻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2)继续在旅行的情境中解决第(2)个问题。让学生口答9时40分再过20分后是几时几分,最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分针。

4.解决第(3)个问题

(1)出示例题分析题意,让学生尝试列式

(2)指名上黑板列竖式计算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要注意进位,减法要注意退位。

(3)复习验算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由于数据太大,计算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要通过验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加法题目: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①被减数-差=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

加、减法题分别有两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学生练习验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4)变式练习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5.解决第(4)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并计算。

①指名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算理。

②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改变问题,求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

分析问题中的大约一词,复习估算的方法(课件演示估算过程)。

6.解决第(5)个问题

(1)出示题目,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2)出示算式22,让学生说出两个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课件适时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把分散的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当归并,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的有效信息;

(2)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经过的时间问题。

2.课件出示p111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图文应用题的相关数据,将有效数据填写在相应地方;

(2)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10

根据复习课本身的特征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复习课一般分为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在这里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部分和教学过程为例:

一、揭示目标阶段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解释水中现象,揭示立体图形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习。

2.汇报复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3.基础训练

(1).小组互测:教师在练习纸上设计如下表格,要求学生相互提供相关数据后互测。

形体名称已知条件求体积的算式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2).小组互评

教师巡视抽查学生演示情况,提出应注意问题。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板书)

(正方体图)V=a3

(箭头)(箭头)V=SH

(长方体图)(圆柱图)V=SH

V=abh

(圆锥图)V=1/3SH

四、深化提高阶段

1.综合训练

(1).我当审判长

a.一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体积。()

b.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长方体体积的1/3。()

c.圆柱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圆柱的底面半径。()

(2).对号入座

a.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个小正方体。

b.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c.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走进学习。(鼓励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2、评价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评价。

(2)总结全课。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11

一、概念复习

师:说说你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随生板书:世纪年季度月旬星期.)

师:今天我们重点复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单位,说说有关它的知识。(生选中哪个内容就复习哪部分内容)

1.世纪

(1)复习世纪的有关知识

(2)练习:判断一下年份是哪个世纪?

2.年

(1)复习年的有关内容。

(2)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3.季度

(1)复习季度的知识。

(2)学生说一个月份让大家判断是哪个季度。

4.月

(1)复习月的有关知识。

(2)一个学生出题其他同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11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二】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三】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五】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

8□

□4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七】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十】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7篇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老师的上课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1)

一、创设情境,提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图,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从……看到了什么?学生以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图上的信息。接着教师再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多让学生提一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提问,对于有助于本课的问题教师要板书。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列出算式,

2、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求出来了,现在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同学能不能帮助解决?每千克苹果3元,2千克多少元?1.5千克呢?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计算。那么怎样计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在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释应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学生独立解决练一练第一题。

2、练一练第二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根据涂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全班进行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

2、资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小黑板等。

3、评价方式:激励性语言、自评、对照学习目标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宋冲冲。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我将从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整数乘法,后面是本教材的小数除法,所以学好这个课时为学好以后的小数除法打下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类推能力、判断能力等。

3.渗透理论来源于时间和转化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乘法意义和小数乘法法则

2.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逻辑的学科。因此我的课堂能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增强。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结合、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知识和材料开头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设备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并能用于社会实践。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我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应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作业布置。

针对五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练习,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减负的目的。

七、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3)

《7的乘法口诀》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

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一年级(下册)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1——6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吗?(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学具操作,用摆小船,数一数,摆一只小船用几个?

2、提问:如果摆2只小船、3只小船、4只小船……7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呢?你们能完成这个表格吗?

船的只数1234567

的个数

3、摆1只小船用了7个的个数的个数,就是1个7,摆3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谁能列乘法算式?你还能编出乘法口诀吗?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7×3=213×7=21三七二十一

4、你还能编出7的其它口诀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5、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

6、自己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

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几的积比它前面的几个几多几,比它后面的几个几少几,即“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相差几”的规律,为学生记忆乘法口诀作准备。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

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道算式

四七二十八

2、给小动物找家

三七二十一二七十四五七三十五一七得七七七四十九四七二十八六七四十二

7×27×17×47×76×77×3

4×77+7+7|+7+7+7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五七三十五里面没人住)

小兔子住在五七三十五里面,你认为他符合什么条件?

3、有一只小动物只记得口诀五七三十五,四七()、六七(),它都不记得了,怎么办?谁来帮帮它?

4、()×7=()5×()()

127×()37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芙蓉区荷晏小学余佳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在探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探讨怎样利用原有知识来解决新情境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用连加的方法算,也可能提出把元化成角来算,这时教师要重点抓住学生对新知识探讨有积极意义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元化成角来做,让学生明白这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思路后,再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积极地思考,探讨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2的时候,要加强和例1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例2中出现的新问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积的末尾有0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问题。这是小数乘整数计算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小数乘法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指出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可以这样写竖式,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不同的是,在思考确定积的小数点时,一定要用2560的整数积1500为基础,数出与因数同样多的小数位数,再点上小数点

两个例题教学完以后,应该组织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重点思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这样总结出用文字表述的运算规律与方法,有利于学生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课堂活动是用议一议的方式沟通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联系。教科书用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4组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哪些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看成整数相乘,乘出积后还要确定小数位数。这样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练习设计:练习题可以用红星等你摘的方法来出现。

练习一第1题口算,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口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使学生理解不但要注意两个数相乘的口算过程,还要注意因数的小数位数。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用第一竖列的积填写后面表格里的积,填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通过这样的追问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第3题明确用笔算、感受到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小数乘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第4题用连线的方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第5题是计算图形面积的问题,有关的图形面积公式学生是早就掌握了的,不同的是图形的边长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由此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在学习的知识与原来学习的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第6题除了要求学生正确计算出结果外,还可以通过上下排积的变化比较,让学生感知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问题的现实性都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二是重视学生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教学中采用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同时出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认知的需求;三是重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经历了初步感知加深理解运用升华的过程,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还有助于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四是注重主题图的运用,首先运用主题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图中的问题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接着又回到主题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交流,多提宝贵建议。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 5*4+3*4]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我适时板书:[35*3+25*3 (35+25)*3]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教师板书)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出示课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a-b)*c=a*c-b*c],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最后一个环节是: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一)口算

0.9670.081.8700.30.6

0.2421.40.31.6540.25

600.57.81

(二)说出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义

2.40.81.3642.580.2

二、指导探索

(一)教学例30.0560.15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验算方法

教师提问:怎样检验小数乘法计算是否正确?

(运算乘法交换律检验;再重新算一遍;检查尾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等)

(二)教学例4

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独立解答.

2.教师提问:

(1)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一倍数倍数=几倍数)

(2)18.52.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求18.5的2.4倍是多少)

3.比较:例3和例4的两个算式,积与被乘数比较,谁大?谁小?

4.练习:不计算,说明下面各算式中积与被乘数的关系.

10.80.92.41.8500.360.480.75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积小于第一个因数?

在什么情况下,积等于第一个因数?

在什么情况下,积大于第一个因数?

5.小结: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

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等于第一个因数(零除外);

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

6.练习:不计算,判断下面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

0.720.15=1.080.361.8=0.648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你都有什么收获?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计算

0.372.90.560.080.0720.15

0.188.454.50.0023.70.016

(二)判断对错.

1.0.6时等于6分.()

2.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3.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是4,积的小数位数也一定是4.()

(三)工地有水泥24.5吨,沙子的重量是水泥的2.5倍,石子的重量是沙子的4倍,石子有多少吨?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820.93.41.260.039+1.75

2.075320.14-6.8710-5.29

6.52+72.980.360.250.0152.04

(二)食品店运来350瓶鲜牛奶,运来酸奶的瓶数是鲜牛奶瓶数的1.8倍.食品店运来多少瓶酸奶?

最新小学数学小数乘法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推荐

  •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范例6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为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的有力保障。我们根据您的需求特意编写了一篇题为《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的文章,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4-27 阅读全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合集20篇 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小学数学学好了,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计算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数学的快乐。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我们的网站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
    2024-03-05 阅读全文
  • 最新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11篇 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应当把事情准备做好,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教案的关键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写教案时怎样把握好该掌握的重点呢?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12-27 阅读全文
  • 最新学校教学课件(范例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编辑的资料是“学校教学课件”相关资讯的最全面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小班数学教案范例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班数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09-26 阅读全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为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的有力保障。我们根据您的需求特意编写了一篇题为《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的文章,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23-04-27 阅读全文

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相关的。小学数学学好了,也就有了基本的生活计算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数学的快乐。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我们的网站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优质的信息!...

2024-03-05 阅读全文

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应当把事情准备做好,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教案的关键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写教案时怎样把握好该掌握的重点呢?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2-12-27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编辑的资料是“学校教学课件”相关资讯的最全面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4-28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班数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09-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