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2-08-0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同学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测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

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测。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

10+3= 10+7= 10+6= 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你们能不能帮它。该怎么算呢?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 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 9+1+4= 9+1+8=

9+2= 9+5= 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 )里能填哪些数?

2、( )里最大能填几?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为学生后面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熟练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很好理解。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会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四、教学活动(此环节可以是课堂实录)

1.导入

问题:淘气和笑笑各自调制了一杯蜂密水,请问哪杯水更甜?

过程: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如何比较。(学生发言老师板书)

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2.新授

①引入 “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②你还能举一些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例子吗?如果我们能把比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就容易计算了!

③出示问题尝试并讨论: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⑤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

1、P51页化简下面各比。(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练习:做书上练一练的第1、2题。

五、教师反思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比较顺利,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指导,还要相信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找到适合的化简方法,充分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出示一张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这是谁?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们为他在班上过生日,你们说好吗?老师祝他学习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学们,把你们祝福的话语送给他,好吗?(问过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图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让我们为他唱支生日歌(请小乐队上来伴奏)。

[评析:将教材中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改成为本班的小朋友过生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动探索 体会领悟

1、小朋友,刚才的乐器伴奏很好听,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种乐器有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吗?(让小朋友亲身体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评析:在过生日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的伴奏活动,再现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类方法,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奠定基础。]

2、(出示小动物图片)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小动物了,今天我特地请了许多小动物来。你们看看他们是谁?瞧,小动物们带着鲜花一起来祝贺某某小朋友生日快乐。你们高兴吗?

3、看见这么多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些问题呢?

5、小朋友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老师在每组都放了一张纸,想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么多小动物,怎样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分工)请每组分工合作,把图上的小动物整理出来,贴在纸上。

6、(每小组的图展示在黑板上)我们来看一看,你觉得哪组理的最好?为什么?(表扬分工合作好的小组)

[评析: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统计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经过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们能知道这么多问题!(出示两幅图比较)和前面的图比较一下,哪一幅图使我们看问题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评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三、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1、刚才小动物还带来了许多花呢,花可以怎样理呢?我们每个小朋友在这张纸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2、(学生贴、理、下位说)(出示花的象形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把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后有什么好处?象这样给小动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叫做统计.(出示课题)

四、 联系生活 应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过生日,他想请大家吃水果.你喜欢吃什么水果?(问若干小朋友)为了让他方便,就选一种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吃的,好不好?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多数同学爱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每一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各小组选人上来展示并汇报)大家说,让他买什么最好? 我们帮助某某小朋友解决了难题.现在食堂师傅来请我们帮忙了.

2 、(出示鱼,虾,螃蟹图片)小朋友,你们爱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出示全表)请你们帮食堂师傅看一看,今天应该做什么好?为什么?

3 、你们真聪明,朱老师想买奖品发给你们,有这样几件东西(出示奖品图片), (指名若干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选一个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办法?(统计一下)想要什么的举手(现场打出数据).你们说老师该买什么?为什么?

4、谢谢小朋友帮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出示栖霞山和钟山陵图片)你们想去红叶似火的栖霞山还是想去风景秀丽的钟山陵?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去栖霞山的举手,想去钟山陵的举手.看一看,我们应该去哪呢?

[评析: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巩固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拓展统计的内容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统计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总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被教材所限,活化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在强化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在统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统计意义和作用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合作交流、探索进取,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的

1、 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 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3、 感受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勤俭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大面额人民币,教学软件,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 分三个单位 )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表扬发现人民币正面主席像的孩子,并给学生简要介绍主席。)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3. 对学生进行不挑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们的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前边所学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小数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份午餐

你喜欢吃哪份午餐?为什么?

其实我们的午餐也很有学问,你们想不悳知道到底有什么秘?

二、分析比较

请同学们看一个11岁左右的儿童,午餐大约需要蛋白质33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以及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

你有什么想法?

让我们看一看我们所吃的食物当中各个成分的含量是多少?

出示:每100克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三、计算两份午餐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比较一下哪份午餐达到了标准?

那么怎样计算呢?请你说一说。

动笔计算。

四、总结

看来我们真的不要小看我们的午餐,要想健康的成长就不要挑食,要合理营养配餐。

五、作业

计算自己的午餐,向家里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中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延伸读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1500字精选


教师将我们送入了一个彩色天地。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案可以减小教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何写出一份全面的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36+40=42-9=54+8=48-40=

52-7=36+4=50-20=57-20=84-7=

75-6=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75-26-35=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

和:和:

差:差: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0+24+28=75-26-35=45+27-59=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6)

开场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喜欢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中,为新知的探索做好准备。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两个算式,同桌之间说一说: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学生观察后发现几个相同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讲授乘法的意义及其组成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数,12是积。

其次,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问题(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请学生先独立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请学生代表汇报结果,预设学生会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学生观察并结合上节课加减法的学习,会发现这个两个算式是已知两个数的乘积的结果,要计算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教师讲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后还学习了什么?那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我会走下讲台巡视指导,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汇报结果,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汇报结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励的评价,师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老师变一个魔术,藏起来1枝花,该怎么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113=32,114=23,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本环节充分呈现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把拿出课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赛的情境中,每个花篮有36枝花,一共有14蓝,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接着根据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快速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扩展新知

练习结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表现的最优秀?你最想向她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知识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课后作业

教师在大屏幕中呈现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让不同的学生数学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5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专题“数学教案人教版”推荐内容。

教师是全天下从事着最光荣的事业。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楚教材内容。关于写教案你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呢?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1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xx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x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x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x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x第x、x、x题。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4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5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11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二】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三】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五】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

8□

□4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

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

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13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15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

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么?

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225又是怎么算的呢?

2、提出原理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13,13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03-158=245。

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

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预设一:158+245=403

预设二:403-245=158

3、讲解原理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

4、应用原理

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

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

5、小结作业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

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七】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诀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十】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范例【篇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收藏十一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构想: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时,教师要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同时还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简析: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本课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5)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简析: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第十单元是总复习部分。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习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习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习的导向不同

复习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习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习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习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近整时的钟面。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习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习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领会复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1)数一数(2)比一比(3)1-5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5)分类(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1.数一数、比一比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平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有效地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习题供练习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习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5:30 9:00 6时半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 [演示课件应用题]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2.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讲解例5

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学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 99-8= 70-40=

探究活动

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材料

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

游戏程序

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

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

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相关推荐

  • 国庆主题——我是中国人 一、活动背景:开学一个月后就将迎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国庆节。孩子们对这个节日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国庆的、祖国的知识,这些可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发现。如孩...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中国人 这是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中国人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
    2021-08-09 阅读全文
  • 课件范文:我是中国人教案模板集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范文:我是中国人教案模板集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
    2022-08-18 阅读全文
  • [教案系列]大班教案我是中国人模板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我是中国人模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内容与要求:1.感受...
    2022-08-13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是中国人 活动目标使幼儿知道自己中国人。 初步激发幼儿做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一面镜子。 挂图“我是中国人”。 汉语、英语录音各一段。 活动过程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特征,知...
    2019-12-12 阅读全文

一、活动背景:开学一个月后就将迎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国庆节。孩子们对这个节日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国庆的、祖国的知识,这些可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发现。如孩...

2019-12-12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中国人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了解现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为自己是中国人...

2021-08-09 阅读全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范文:我是中国人教案模板集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

2022-08-18 阅读全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我是中国人模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内容与要求:1.感受...

2022-08-13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使幼儿知道自己中国人。 初步激发幼儿做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一面镜子。 挂图“我是中国人”。 汉语、英语录音各一段。 活动过程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外貌特征,知...

2019-1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