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根据幼儿个性培养说话能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父母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3个原因: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大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哪些变化?

·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

·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产生自信。

·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

·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

·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

·烦恼能尽快消除。

·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empirenews.page--]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根据兴趣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根据兴趣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各年龄段宝宝的注意力培养方略

0~1岁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出生后,每天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心灵得到滋润,情绪变得安定。于是,他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而最能引起宝宝注意的,莫过于他最喜欢的妈妈了。

你的各种行为、动作、表情、声音和语调,都会紧紧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因此,最好配合宝宝随时随地创造出各式各样富有创意的“变化”。另外,可以将玩具置于宝宝眼前,而后慢慢地将玩具向左右摇晃,让宝宝的眼光随着玩具来回穿梭,不但可以提高宝宝的注意力,还能促进宝宝协调眼睛方向的能力。

爱心提示:妈妈可以设法使玩具富于变化,使宝宝的注意力全部投注在玩具上。

1~2岁利用宝宝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注意力

强烈、新奇、富于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像会唱歌的卡片,会跳的小青蛙,会自己走路的小娃娃等,都能调动宝宝的好奇心,让他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摆弄,收获知识。

你在给宝宝选购玩具或者图书时,尽量选取有趣、丰富、鲜艳、富于变化的,用来训练他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带宝宝到新的环境中去玩,如逛公园,让他看一些以前未曾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带宝宝到动物园看一些有趣的动物等等,利用宝宝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去培养注意力。

让宝宝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会很投入、很专心。游戏是宝宝喜爱、最感兴趣的活动,你可以在宝宝的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的专注力。

推荐游戏:找回不见的玩具

PLAY:妈妈与宝宝一同取出几件玩具,摆放在桌上,教宝宝清点玩具的数量,让他说出玩具的名称,记住玩具的种类。然后,让宝宝背过身,妈妈拿走其中的某样或几种玩具。最后问宝宝:“什么东西不见了?”让宝宝集中注意力去查看、回想、寻找。

爱心提示:两岁宝宝的注意力一般能集中3~5分钟。如果宝宝对活动感兴趣,他的注意力集中可能长达30分钟左右。可见,游戏等活动是锻炼宝宝注意力集中的好办法。

2~3岁循序渐进养成宝宝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2~3岁宝宝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5分钟。有些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短,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吸引。虽然他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的事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这类宝宝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行为特点,爸爸妈妈应该及早给予纠正,否则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how to do:

妈妈该怎么训练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宝宝?

训练开始前,你先要发现宝宝的兴趣爱好,在他的兴趣爱好中挑选比较文静的活动,如讲故事、画图、拼图等,从这些内容开始训练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几分钟,直到注意力不能再集中时停止。

例如,你可以挑选讲故事作为训练宝宝注意力的项目之一。讲故事前,先与宝宝面对面、手拉手坐好,再开始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宝宝交流,用提问形式让宝宝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他的注意力实在无法集中时,立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其他活动形式也比照进行。

爱心提示:当你同宝宝谈话的时候,或者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绝不允许宝宝持漫不经心的态度。如果出现你说你的、他玩他的这种情况,你既不纠正,事后也不检查,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形成不注意听爸爸妈妈讲话的不良习惯。同样情况,也会发生在宝宝做事、看书等各种活动中。所以,从小注意培养宝宝注意目标明确、做事专心的习惯非常重要。

培养注意力,关键是找到兴趣点

当宝宝对事物发生兴趣时,才有可能注意它。因此,要有目的、经常性发现兴趣点,让他持续不断地产生兴趣,这样可以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另外,不要纵容宝宝注意力不集中,否则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了。

注意是宝宝认识的开始,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宝宝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宝宝注意力的特点细细瞧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这是共性。新鲜多变的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宝宝的注意力,同时,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其他新鲜刺激而发生转移。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处于潜伏状态。无意注意是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目的的注意。宝宝大多数受无意注意的支配,表现出受周边环境影响而变化的可能性大。

★宝宝的无意注意主要受刺激物的影响。一方面,强烈的声音、鲜艳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突然出现的东西都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与宝宝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也会逐渐成为宝宝注意的对象。

★注意力是否集中与年龄特点有直接关系。宝宝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控制能力弱,稳定性差,常常因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转移注意。

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要从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标签效应与孩子个性培养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说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或名称予以标注时,他就会做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标注相一致。也就是说如果给某人在某一方面下一个结论,那就将导致此人在行动上向这个方向努力,最后达到与结论相一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

有一个女同事,她的孩子三岁时,把家中切开的的西瓜全都咬上一口,以示这些西瓜全部归他所有。于是这位同事逢人便“夸”她的孩子“自私”。以后,几乎在所有的场合,孩子“自私”便成了她的口头禅,还列举出孩子“自私”的依据:“和他爸一个德性”。在她“自私”标签的指引下,其孩子也总是做出许多让人无法击掌的行动来。孩子六岁时,有一次聚会,孩子把他最爱吃的虾全都夹到自己的盘里,然后示威般地对其欲言未发的母亲宣战:“你又要说我自私了吧!对,我就是自私,怎么样?我自私,所以我吃到了全部的虾!”……真不知其母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其实,孩子的自私全是其母亲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和他爸一个德性”,还暗示了这种自私是天生的,给孩子自私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化了孩子的自私性格。

班上有个女生,胆子特小。去她家家访时,她的母亲说:“这孩子随我,生性胆小,我小时候就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你不知道,她晚上睡觉必须开着灯,她怕黑。”然后要求教师照顾云云。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胆小的原因:从小她妈妈就给她贴上了标签:“胆小”!从而使她认为自己天性如此,以至于做什么都缩手缩脚,上课都失去了举手的勇气。

我的外甥5岁时,领他出去玩。他跑得快,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上擦了皮,还出了血。我赶过去问他:“疼吗?”“不疼!我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我很坚强,疼也不怕!”我听着这小大人的话,不禁为姐姐的标签教育叫好。姐姐还给外甥贴了很多标签,诸如,懂礼貌,乐助人,勤奋,好学,有创造性……外甥现在读高三,这些标签已成为他性格的写真,懂礼貌,乐助人……很受师生的欢迎,学习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已。”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给他贴上勇敢的标签,他就会努力形成勇敢的性格,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养成懦弱的性格;给他贴上勤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勤劳,给他贴上懒虫的标签,他就会变得懒惰……

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但要且记,不要因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孩子贴上黑暗的标签。要收获金色的太阳,就给孩子贴上光明的标签!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聪明的、自信的、乐观的、勇敢的、勤奋的、勇于进取的……具有你所期望的所有高尚品格的人!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这些个性品质时,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建议。

1.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和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孩子是怀着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这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可以鼓励说:“你画得很棒!”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家长可在去幼儿园或学校的路上,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

4.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以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5.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那些受到家长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在学校中比那些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表现好。

要做到这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家长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可你在墙上画面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4岁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让凯文推倒你堆的积木?比如这样……”

·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6.让孩子自己动手。毫无疑问,小孩子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但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要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7.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学前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开始了解他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小孩子上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要这样只看到‘黑点’啊!”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后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不大的白点。他又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

看完此故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没什么大不了。确实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正常,然而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我们的学生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他们本应是充满活力、个性十足的年轻一代,然而现在许多孩子却整天为沉重的学业所束缚,而更可怕的是本应天真烂漫、充满活力与个性的他们,正在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一教育所同化。此时我们不禁要为孩子们丧失本来的纯真个性而感到惋惜,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吗?在教育学生,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呢?正如有位学者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学会做人,让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但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独立而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统一的“一个黑点”或“一个白点”。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怎样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所以,西方国家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

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一些幼儿园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问他们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大多数名人成名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起跑线上。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应度.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应是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为幼儿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只有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处于挫折情景中,他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在幼儿园,教师都要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在玩‘小兔找家’的游戏时,小豆豆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去采蘑菇,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走到小豆豆跟前鼓励他,让他大胆的和其他幼儿一样参加游戏.老师和他一起采蘑菇,并把采到的蘑菇分给他.这时小豆豆笑了!当游戏重新开始时,他就能够和其他幼儿一样,主动参加游戏.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的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幼儿想对老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例如:甜甜在玩‘大皮球’的游戏时,因为没有被‘打气’,而闷闷不乐.教师注意到他的情绪后,马上走过来,摸着他的头关切的问:“你怎麽了?甜甜.”甜甜嘟噜道,“我没被‘打气’!”老师立刻明白了:甜甜是因为没有被‘打气’而不高兴,于是教师对其他幼儿说,“甜甜一直没有被‘打气’,他不高兴了,该怎麽办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我们重玩一次,都给甜甜‘打气’!”于是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也为甜甜这个‘大皮球’打了气.甜甜笑了!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师在这次师生活动中,时刻认真的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幼儿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获得成功感,这样幼儿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历了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幼儿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的转变过程,也因此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交换都使幼儿高兴不已.如在参加了一次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商量,布置娃娃家的活动后,孩子们围着教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玩的最高兴的一次.”孩子们的欢乐来自于他,他们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机会.

二,提高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能够察觉,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可用熟悉情绪的用语与解读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开始.如:让幼儿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请他们说一说这是什麽表情动作,想想在什麽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活动,利用或创设某些情境,让幼儿明确感知他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在比赛时可引导幼儿讨论:赢了的小朋友和输了的小朋友各有什麽感觉?他们为什麽会有这些感觉?

为提高幼儿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成人还应帮助幼儿认识那些没有显露出来的,正在感受的情绪.如:一次我们正准备户外活动.忽然下起了雨,我们不能出去玩了.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后,说,“你们好像很失望.”孩子们说,“是的.”教师说,“下雨了,我们不能去玩.等于停了我们再去,好么?”孩子们说,“行!”孩子们遇到挫折时,总喜欢找些借口表示不满,而今天由于有了老师的引导化解了幼儿不快的情绪.

三,引导幼儿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帮助幼儿调整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认识.

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景,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如:甜甜回老家一个月.回来时,他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其他孩子,时常闷闷不乐.他有时对其他小朋友说,“你没什麽了不起的.”有时又说,“我是个大笨蛋.”教师找他谈话时,打了个比方说,“有红绿两辆车一起开,开到一半时,红车拐弯到别的地方去了,而绿车还在往前开,当红车拐回来时,同绿车有了一段距离.这时候,红车再追绿车就吃力了.你能说红车马力不足吗?”他摇摇头.老师说,“你现在的情况就象这辆红车,并不是你笨赶不上其他朋友,而是因为你离开了一个月,只要你开足马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谈话后,甜甜在各项活动中变得十分积极和自信.正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正确认识了挫折情境,成功经历了从自我否定性情绪向自我肯定性情绪的转化,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幼儿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认识,还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尝试等学习方式获得.如:当幼儿经常能从成人那里以发脾气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他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以苦闹,发脾气等方式要挟成人.所以成人在满足幼儿合理要求的同时,要帮助幼儿端正认识,让他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以高层次的需要代替低层次的需要,如为了赢得朋友的友谊,幼儿能够自觉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2,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如,老师让幼儿帮助做事情等.

四,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朋朋小朋友生气的向老师告状:妞妞打我了.老师一了解,原来是妞妞拿着注射器到娃娃家给告状的幼儿‘打了一针’.老师马上对这件事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哦,妞妞医生今天上门服务,来为娃娃家的娃娃打预防针来了.”听老师这麽一说,朋朋消了气,又和小朋友在娃娃家高兴的做游戏了.当幼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教师应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情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如,引导幼儿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想办法在下次争取成功;用积极改变的方式面对困难.当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并能乐观的看待它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欢乐.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培养儿童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品质是指恒心。为此,父母除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外,也要教育孩子这样做。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要注意对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培养。儿童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很差,父母除了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外,要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坚持进行早锻炼;让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时间;鼓励孩子放弃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去做作业等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养成对失败不气馁,多从积极方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儿童期初步形成的个性,必须同时溶进社会对人所要求的共性。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社会的要求,依照社会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法律规范、行为准则来培养孩子。也就是说,要使孩子的个性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先决条件,对幼儿来说,也是早期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养成乐于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由此可见,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何等重要。

那么,怎样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在教育活动中,首先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兴趣。例如,在计算综合教育活动“二、四等分”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美丽的范画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这漂亮的画,老师是怎样的做的?”“小鸟的翅膀是怎样剪的?”“小孩的帽子是怎样做的?”教师抓住时机,顺势交给幼儿正方形二等分可以可以对角折,折为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也可以将它对边折,折为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等等。

等到幼儿明白这些原理之后,再教给幼儿剪得技巧,使幼儿在动手剪时有章可循。最后在慢慢引申到幼儿自己动手折,自己动手剪,自己动脑想,将剪好的图形进行组合,粘贴出美丽的图画。如此一来,不但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达到了,而且也有效地培养的幼儿折、剪、贴的动手技巧。在常识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发动幼儿动手。如在认识大蒜、萝卜、芸豆时,可以让幼儿在亲手摸一摸,剥一剥。还可以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种植方法,让幼儿在亲手埋土、浇水、拔草的过程中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使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练就一双“小能手”。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教师在带领幼儿玩结构游戏构造“小城堡”时,先出示插好的范例,引发幼儿动手兴趣,接着分发给幼儿各种积木,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在动手拼插的过程中幼儿明白第一步应先把“地基”打好,,第二步是在地基上面把“城堡”的大框架拼插出来,最后再进行整体的修理。如台阶上应有扶手,大门前应插一座大花坛供人们观赏游玩,等等。幼儿的拼插技巧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注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古今中来,不少专家研究证明,让幼儿根据不同事物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创作,其创作的积极性高,能力发展快。相反,始终将幼儿限制在教师特定的框框中,不但引不起兴趣,而且也助长了幼儿的惰性。例如,在教幼儿用橡皮泥捏小兔时,教师改变以往那种死板硬性的统一要求,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捏出形态各异的小兔。这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也发展了幼儿动手的创造性。因此,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时要选择适当方法引导,让幼儿充分发挥出独立性、创造性。

必须考虑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要求幼儿学会的东西不宜太易,太易引不起兴趣;也不宜太难,太难挫伤积极性。其难度应是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肌肉发展还是各个关节都尚未发育完整,有的部位还很嫩弱,教师如果急于求成,不仅伤害幼儿身体,也会挫伤幼儿动手的积极性。因此让幼儿动手时要考虑其身心发展特点。

宜走家园结合的路子

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生活,因此家庭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动手是幼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也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改掉以往“保姆式”的教子方法,即事事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来转去,过分操劳。家长应该有意识引导幼儿做事。如擦擦桌子、洗洗抹布、扫扫地。同时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对幼儿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动手做事是大人们喜欢的,变得愿意动手,愿意做事。

当然,在幼儿动手做事时不免产生一些失误,如把鞋子穿反,将衣服扣系错,想把窗帘拉上却拽下来等。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幼儿肌肉发育不完善,所以动作协调不起来。遇到这类事情时家长千万不要训斥、打骂,应及时示范讲解,如穿鞋的时候两只鞋的鞋扣都是朝外的,睡觉前将鞋子摆好,不要让它们打架。这样就不会穿反了。拉窗帘时应向两边用劲,不能往下拽等。慢慢地,幼儿就变得愿意动手,会动手,动手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最后教师要提醒家长注意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是善于剪,还是善于画,根据个性因材施教。千万不要不顾实际地跟潮流,让幼儿学钢琴,学书法……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动手能力,只能适得其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

家庭是一棵大树的话,孩子就是果实。大树的树干需要不断的修剪,结出来的果实才能饱满。一个最平凡的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只要教育得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是优秀的孩子都是先从哪里开始着手教育呢?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事情几乎很少。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

做好这些工作,首先作为家长,家庭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场所,是铸就性格品质,培养个性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个性塑造起着极为引导作用,一个母亲无私的爱就像救世主的爱一样伟大,母亲时刻关怀着孩子的的生命成长,改造一个小生命的性格,纠正孩子的过错,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一认识到孩子的个性。

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只能是自己,无法成为别人。你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知道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今后才能迈入社会之后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益处。我们常说的“取长补短”,但是孩子的“短”很难补起来,不如“扬长避短”,假如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怎么练也难以练成音乐方面的人才;不擅长绘画的孩子,缺乏想象力的孩子,很难成为画家……教育孩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与人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不要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家长,老师培养孩子,把孩子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挖掘出来。

家长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多和孩子聊天谈心。看孩子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开始潜藏于孩子的内心,就像山涧的小溪,当接触生活后,吸纳无数的涓涓溪流,才能激情澎湃,那么溪流藏于深山大谷中,不容易被发现,当我们发现以后,有点晚了,所以,从小学时候青少年时期培养做佳。

二,家长学会正确的爱孩子。

正确的爱,不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给什么,吃喝玩乐是人的本能,人来在世上就是避苦求乐的。当孩子不想做作业,不想做……你也不知道他想什么?你能给他什么?家长把孩子惯得任性,要什么给什么了,孩子的个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人越是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在父母的呵护下,永远也培养不出个性来。作为家长,往往有困惑的时候,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乖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到了三年级以后分数低了,成了70分,80分,而且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变得让人费心了,坏习惯多了,敢和大人顶嘴了,孩子发生了变化,有主见了,学习产生了疲倦厌倦情绪,情趣转移。这些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往孩子感兴的趣方面引导。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爱。家长与孩子沟通,看孩子在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关注孩子的成长。

“牛羊皆成群,虎狼皆独行。”优秀的孩子,有本事的人总是独立行动,有个性的人,总是感觉不听话。如孙悟空的独行,不听师傅的话。优秀的人从来都是独行的,强者皆爱独行。学校里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往往不听的话的孩子将来发展的比较好。

三家庭是培养孩子最好场所。

孩子的个性培养源头在家长家庭,老师的身上有一部分,但是关键还在家长。我们创造一种生活环境,提供给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每一个孩子像大山里的石头,有棱有角,到了学校经过几年的教育,走的时候,多数成了光滑圆润的石头,经过打磨失去了个性,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否认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是说,学校教育初级阶段多数是大众化的教育,培养的是通才,不是专业化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到了大学才逐渐专业化了,但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上大学培养已经晚了。从小学阶段,家庭可以提供给孩子每一点资源,一颗心,一块木头……只要用心,身边的每一点资源都可以让孩子发展,一句表扬的话,一次活动,都可以激发孩子,以正确的目标为方向引导孩子。

一位僧人说过:每一颗“钻石”都会发出光芒,它是由阳光凝结而成的,是上帝创造的最好的矿物。当我们专注于一片土地时,总会发现一座丰富的“钻石”矿。只要我们对孩子下苦心,用心培养,不要放弃不管,也不要刻意引导,顺其自然的去教育引导,一定会成才的。

相信《根据幼儿个性培养说话能力》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培养有个性的“我”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次《认识我的新朋友》的活动课上,我首先请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在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后,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我又请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
    2020-10-09 阅读全文
  • 根据兴趣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根据兴趣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各年龄段宝宝的注意力培养方略 0~1岁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出生后,每天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心灵得到滋润,情绪变得安定。于是,他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而最能...
    2022-01-16 阅读全文
  • 标签效应与孩子个性培养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
    2022-01-05 阅读全文
  • 注意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
    2022-04-22 阅读全文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次《认识我的新朋友》的活动课上,我首先请孩子们做了自我介绍,在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后,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我又请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妈妈介绍...

2020-10-09 阅读全文

根据兴趣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各年龄段宝宝的注意力培养方略 0~1岁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出生后,每天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心灵得到滋润,情绪变得安定。于是,他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而最能...

2022-01-16 阅读全文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他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

2021-05-12 阅读全文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

2022-01-05 阅读全文

曾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学生:“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同学们首先盯住黑点,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遗憾地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生活...

2022-04-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