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含反思
发布时间:2022-04-14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幼儿园教案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含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风》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Www.yjS21.cOM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
小百科: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风》含反思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风》含反思》,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风》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风》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通过各种感官感受风并让幼儿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风》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受风并让幼儿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2、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对风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难点:风可能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预防风灾的办法
活动准备
扇子纸板彩条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闭眼教师用扇子在每个小朋友脸前扇一扇,使幼儿感知风的存在。教师拿出彩条让幼儿吹一吹,扇一扇,跑一跑
(二)、基本环节
1、通过提问让幼儿说出风的特征
2、引发幼儿讨论风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实在在崔在着,它是通过周围空气流动形成的,只有你周围有空气就会有风产生
3、教师通过扇子,纸板,彩条让幼儿亲自动手轻轻的扇和用力扇,感受风的大小和速度,让幼儿说出风速大力量也大
解风能为人类做哪些贡献热气球飞上天、凉爽、衣服晾干、树叶摆动、放风筝、种子的传播等等让幼儿了解风对人类的害处
发大水、沙尘暴、把房子吹倒、泥石流,打翻渔船等等
4、风有时为人们做好事,有时做坏事,不过人们的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种树建防风林、提前预报减少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回答:你们了解风了吗?在知道了它的好处与坏处后,你们愿意和风成为好朋友吗?(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大,不但认识了风,知道他有大小、有方向,还学会怎样制造风,请你们回家再找一找资料,想一想,怎样才能将这些有害的风变成对我们有用的风,看看是不是又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四)、延伸环节
今天我们知道了风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给我们带来坏处。风还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现在在没张桌子上都有一个风车和一小筐材料。请你们选择自己认为可以用的材料,让风车转起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
小百科: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用的泥》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用的泥》含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用的泥》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泥土很宝贵,与人,动物,植物关系密切;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泥土的各种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有用的泥》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有用的泥
中班科学:
有用的泥土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泥土的各种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知道泥土很宝贵,与人。动物。植物关系密切;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带幼儿挖过泥,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事先寻找一块较为干净的泥地。
(3)每组一小桶水,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1.讨论泥土的作用。
提问:小朋友都见过泥土吗?泥土有什么用?
小结:泥土可以种植花。草。树。庄稼;是小虫子的家,可烧成砖瓦盖房子,捏成泥塑做玩具。
2.了解泥土的特征。
提问:泥土的作用真大,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为什么泥土有这么大的作用,这么宝贵,泥土是怎样的呢?
(1)认识干泥的特征。通过摸。搓。戳。捏。捻等来感知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认识湿泥的特性。
提问:往干的泥土里加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泥土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会吸水。
提问:继续加水,小朋友再来玩玩看,泥土又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中再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有黏性,会变形,有韧性。
3.师生共同小结泥土的特征。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小百科:泥土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的风化物,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土壤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活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即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能够使水、肥、气、热条件达到稳、均、足、适的程度,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自人类开创农业以后,土壤即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之一。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将数字正、反排序,并仔细观察发现数字画中的数字,对遮挡的数字有好奇心,萌发在生活中探究数字作用的欲望,复习“0-9”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数字宝宝》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对遮挡的数字有好奇心,萌发在生活中探究数字作用的欲望。
2、能将数字正、反排序,并仔细观察发现数字画中的数字。
3、复习“0-9”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复习“0-9”数字,将其正、反排序,并发现数字画中的数字。
难点:初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认识0-9的数字,初步了解排序
教师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数字宝宝捉迷藏
1、PPT出示10个格子,请幼儿数出有多少格子。
2、每个格子中躲着一个“0-9”中不同的数字,请幼儿根据未被遮挡的部分猜出每个不同颜色格子中的数字宝宝,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3、边猜边一起揭晓答案,最后找出哪个数字没出现,请幼儿说出来。
(二)数字宝宝排排队
1、请幼儿排列(提示两种方式“顺数”“倒数”)
0123456789
9876543210
2、分享教师展示的各种排列方式。
(1)分两横排排列:①第一排01234第二排56789
②第一排02468第二排13579
(2)顺时针圆形
(3)三角形
(4)两竖列:左边从小到大,右边从大到小。
(三)结合生活中的数字,幼儿理解这些数字宝宝所表示的意义。
1、教师提问:你经常在哪里看到我们这些数字宝宝呢?
2、教师展示PPT中有数字的不同物体。(钱、日历、温度计、电话、奶瓶)
3、一起讨论每种物品的数字的意义和作用。(或数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数字宝宝的组合图形。
1、幼儿逐一观察每个由数字宝宝构成的图形,说一说画的是什么图形?有哪些数字组成?
2、最后挑战找出由“0-9”数字构成的魔术师的头像画(提示幼儿每个数字只用了一次,哪个数字没有用到?)
(五)活动延伸
教师总结活动并提出要求: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数字画,回家动手画一画。
2、幼儿到生活中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有数字。
教学反思:
通过前次的试教及组里的老师一起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我这节课,而我把这节课放在了家长开放日的时候来上。从小朋友的总体表现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节课的重点的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通过猜一猜藏起来的数字,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字画等这些环节来完成目标。
在第一个猜数字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趣都非常浓厚,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猜一些特别显眼的数字如0、8、7、4、1等,但数字5小朋友都把它猜成了是数字6,因为上面一部分是遮住没有出现的,所以这两个数字小朋友难免会猜错,但在小朋友说出原因后我没有及时地给予纠正,也没有将数字5和数字6进行比较,而是直接出示了答案,相信小朋友们也没有真正的弄清楚。
小百科: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但它们只能表示20以内的数字。当数目很多时,大多数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和豆粒来记数。渐渐地人们不满足粒为单位的记数,又发明了打绳结、刻画记数的方法,在兽皮、兽骨、树木、石头上刻画记数。中国古代是用木、竹或骨头制成的小棍来记数,称为算筹。这些记数方法和记数符号慢慢转变成了最早的数字符号(数码)。如今,世界各国都使用阿拉伯数字为标准数字。
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比较高矮》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按高矮排序,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知道要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理解高矮的相对性,体验比较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公开课《比较高矮》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知道要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
2.学习按高矮排序,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
3.理解高矮的相对性,体验比较的乐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PPT演示图片。
(1)小猴。(2)小猴和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3)小猴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4)小兔、小猴、长颈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5)身高测量仪图片
2.分组操作材料。
(1)小熊比高矮:人手5只高矮不同的小熊、泥工板,2条抹布
(2)房子涂色:人手一张操作图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出示PPT,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高矮。
引导语:听说今天森林里在举行比较高矮大赛,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出示PPT图①
提问:图片上有谁?小猴子说自己最高?对吗?为什么?
小结:小猴子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高矮是要通过比较才知道的。
(2)出示PPT图②③
提问: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长颈鹿比高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比较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否则得出来的结果就不准确了。
(3)出示PPT图④
提问:小猴子到底是高?还是矮?为什么?
小结:和不同的对象比高矮,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高矮是相对的。
2.操作比较,巩固认知。
(1)幼儿相互比较高矮。
①提出活动要求:三个人一组,两个背靠背,另一个观察比较。(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最后三个人按从最高到最矮或从最矮到最高的排序方式进行排队。
②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③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④经验拓展:用身高仪进行测量得出的结果比用眼睛观察更准确。
(2)幼儿分组操作。
①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
第一组操作材料“房子涂色”:每个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张图,图上有许多高矮不一样的房子,请小朋友给最高的房子涂上绿色,给最矮的房子涂上红色。
第二组操作材料“小熊比高矮”:看标志,帮助5只小熊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②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③展示操作结果,分析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教师针对幼儿操作过程和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
3.谈话小结。
小朋友们平时区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继续比较高矮。我们生活中许多物品也可以比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小百科:比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ǐjiào,意思是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等均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