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在学校打架在家怎么做。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发呆其实是在学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日前,在由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牵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机构携手合作的华南地区首家“金宝宝学能发展中心”成立仪式上,该中心负责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目前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已被过早地延伸到了宝宝的早期发展和教育中。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医生取经

邹小兵教授指出,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邹小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误区一: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

“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

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男孩危机其实是父亲的危机?


孙云晓老师在《今日男孩为什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面落后?》中阐述了男孩学业落后,从中小学向大学蔓延,而且男孩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最后结论定位在男孩危机凸显教育危机,尤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男孩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加剧了所有危机对于男孩的伤害。

这些天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同意“男孩危机”真的存在,大师的落脚点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上,是没问题的。但作为一个恰好养育一个男孩的普通父亲,如果把问题统统归结于教育体制,等待应试教育改革成功,那就不只是男孩危机,而是男人危机了。

是谁造就了今日男孩危机?单单一个应试教育就足以说明问题吗?我认为不尽然。文章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考试数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考试成绩的成功不代表学业有成。拿有问题的数据来说明男孩的危机,有一点点勉强。不过对于在男孩的体质、心理以及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我倒是非常认同,并且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身体力行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的缺失也是形成男孩危机的原因。

只要稍微留心注意,即可发现,带孩子到书店买书看书的,基本是母亲;家长会上,基本是母亲;接孩子放学的,基本是母亲;带孩子去亲子班的,基本是母亲;就连写育儿博客的,也基本是母亲……很多时候,父亲的身影难觅。家庭教育,很多父亲不管不问,凡是母亲一手包办,好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柔弱、独立性差、不自信、不勇敢、不坚强、爱使小性子、爱发脾气……

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身心的发育。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安全感。父亲,在孩子的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依靠。在童年阶段,男孩子基本上是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父亲的,甚至是心目中的英雄。我在出差到巴西的一个月里,嘟嘟跟着妈妈,很乖,甚至有些畏首畏尾的现象,凡事不敢去碰。我回来后,也许是他的心理有父亲的依靠了,活动中表现完全不同,大胆、勇敢,甚至有些强势。这一点,嘟嘟妈的感触非常深。

缺乏父爱的孩子,会感到焦虑和孤独;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心理学家解释,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男孩怎样做男人的机会。遭遇挫折的男孩,没有父亲的指导,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缺乏父亲教育的男孩,还容易形成性格缺陷,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一个男孩健康人格的形成,父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父亲的严厉实际上培养了男孩对权威和纪律的认可,父亲的鼓励又增强男孩勇敢和坚强的特点。而缺乏父亲教育,男孩不愿接受相应的约束,但在胆量和勇气方面平时却很懦弱,累积的心理问题没有出口,反倒是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攻击行为和伤害。

缺乏父爱的男孩,更容易形成恋母情结。孩子对母亲依恋,是很正常的,但父亲教育如果一直缺失,男孩过分依恋母亲。即使长大成人,依然缺乏独立自主和男孩应有的阳刚之气。这对男孩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好的。

所以,男孩危机的形成,不能仅仅归咎与现行应试教育之弊端,也有父亲教育的缺失造成的遗憾。如果父亲热心于孩子教育,加之科学、理性、适度的爱,男孩的心理、个性发展、适应能力、价值观等,将会受到重要的影响。当上父亲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好父亲,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男孩危机,父亲需要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在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不会短期看到成效的前提下,父亲在育儿方面多多参与,甚至成为一生的职业,将是化解男孩危机的重要力量。

正确的早教其实是“返璞归真”


市民尹先生反映:去年他喜得千金,都说现在的孩子出生7个月后就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但由于我们夫妻平时没有很多精力,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所以,我想请早教机构专业人士来帮我。

网上找了几家,但各家早教机构都把自己夸得很好。因此我想一一试听后,再作选择。带着孩子听完了一圈,反而觉得“晕头转向”,没了方向。各个早教机构教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多动多爬,或者玩一些号称能锻炼某方面能力的玩具。对于这样的早教班是否真有效果,我十分怀疑。那么,孩子的早期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呢?

幼儿早教十分抢手

这两年生育高峰,催生了婴幼儿保健和教育市场的火热。各种爱婴机构、早教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了解,绝大多数早教中心面对的是7-36个月的婴幼儿,基本都宣称能开发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如各种感觉、专注度、想象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还有情商、智商等。每周1-2节课,上课方式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不同的早教机构收费不同,每堂课便宜的只需几十元,贵的高达数百元。

给幼儿上课可不简单,贵的自有贵的道理。部分早教机构宣称自己采用的是欧美教学模式,课程以“德国奥尔夫音乐的原本性、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戈登的音乐性向”等理论为基础,将7-36个月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锻炼不同的能力,每次课程3个月。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一个孩子若要完整地学完0-3岁的早教课程,大概需要近1万元。

实际效果不如家长期望

在一家早教中心,记者看到一位年轻老师努力地教家长,让家长告诉1岁不到的孩子,手中的玩具是可以用手抠的。虽然老师和家长们都十分卖力,但不少孩子看起来并不能理解。似懂非懂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课堂上还时常伴随着哭闹声。大多数家长对早教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投入能够带来回报,希望自己的孩子确实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上领先于其他孩子。但据记者了解,对照早教的实际效果,家长们的期望有点过高了。

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一位家长用不确定的语气告诉记者:“说实话学了半年了,好像也没什么大的长进。但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总会有一点吧。”另一位家长倒是挺实在:“看了教学的内容,也不指望真能提高多少智力,只是早教中心的地方比较大,适合孩子多练练爬啊、走啊的能力。”

0-3岁该怎么早教?

早教中心火热,很大程度缘于家长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担心。那么,0-3岁孩子的早教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曾参与研究相关课题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星明教授认为,不少家长对早教存在误解,把早教理解成了不管孩子的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早早教育”,孩子都能学会,对早教中心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其实,正确的早教就是“返璞归真”,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获得正确的能力,以保证孩子将来顺利适应社会。

专家认为,0-3岁的早教应包含这些内容:一、让孩子多运动,这种运动应该是独立的、带有探索性质的,而不是家长或老师的指令;二、让孩子学会表达、沟通,学会与人交流,父母应该在生活情境中和孩子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玩到的;三、确保孩子学会自我照顾,如吃、喝、拉、睡、自己穿衣服等,很多家长认为这些能力孩子大了自然会,这是不正确的,忽视这点会让孩子养成眼高手低的个性;四、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如孩子常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否则便哭闹不止,家长应让他们学会忍耐和等待。当然,早教中心寓教于乐开发学习技能,适当选择未尝不可,但家长不应拔苗助长期望过高,生活技能应是早教的主要内容,家长也应该是早教的第一老师,早教中心无法代替。

中国保健协会母婴研究基地荣誉专家吴圣楣教授则认为,早教就是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快乐的成长环境,围绕这点,家长在家里也可以教得很好。

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案例: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 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 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 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 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 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 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 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 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相信《孩子发呆其实是在学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学校打架在家怎么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
    2021-02-03 阅读全文
  •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
    2022-02-14 阅读全文
  • 男孩危机其实是父亲的危机? 孙云晓老师在《今日男孩为什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面落后?》中阐述了男孩学业落后,从中小学向大学蔓延,而且男孩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最后结论定位...
    2021-03-25 阅读全文
  • 正确的早教其实是“返璞归真” 市民尹先生反映:去年他喜得千金,都说现在的孩子出生7个月后就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但由于我们夫妻平时没有很多精力,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所以,我想请早教机构专业人士来帮我。 网上找了几家,但各家早教机构都...
    2022-03-06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案例: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
    2020-06-13 阅读全文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

2021-02-03 阅读全文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

2022-02-14 阅读全文

孙云晓老师在《今日男孩为什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面落后?》中阐述了男孩学业落后,从中小学向大学蔓延,而且男孩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最后结论定位...

2021-03-25 阅读全文

市民尹先生反映:去年他喜得千金,都说现在的孩子出生7个月后就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但由于我们夫妻平时没有很多精力,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所以,我想请早教机构专业人士来帮我。 网上找了几家,但各家早教机构都...

2022-03-06 阅读全文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案例: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

2020-06-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