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第3课《感觉》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3-19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第3课《感觉》教案教学设计"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第3课《感觉》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第3课《感觉》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三课。旨在学生了解了《大脑》、《神经》之后,通过《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大脑功能的了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3.感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三课。旨在学生了解了《大脑》、《神经》之后,通过《感觉》进一步加深对大脑功能的了解。作为复杂的大脑机制,目前我们人类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最敏感的动物——人,有着特定的感觉器官,它是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些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肌肉,使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对五种感觉器官有所了解,对五种感官的作用范围也会有一些大概的描述。但是,如果将他们所了解的内容和神经、大脑联系起来,就形成了认识上的瓶颈。尤其是对一些科学词汇的理解,如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信息、中枢神经等。解决这个“瓶颈”的办法就是通过活动加深理解并了解什么是信息,通过讨论和讲解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为宜。第一课时安排四个教学活动。一是通过一些现象,认识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到五种感觉器官分别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构成的;二是通过一个小活动引发学生讨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课件介绍,使学生明白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其中对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有初步的了解;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课件介绍认识听觉器官及听觉的形成;四是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错觉。第二课时安排三个教学活动,一是给学生提供一组词汇,用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触觉,再给学生一个不透明的纸袋,让学生通过触觉辨别纸袋内的物体;二是进行一个演示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味觉和嗅觉的作用;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课件,介绍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不同的词汇描述各种感觉功能。

能够对错觉进行浅显的解释。

能够写出不同的触觉体验

能够解释感觉和脑、神经的联系。

能通过触觉判断出袋子里的物体。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了解到有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会通过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加工以后,又会通过神经传给肌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人体器官对生存的意义。

享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

意识到感觉对我们了解周围环境是重要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了解我们的感觉

1.讨论:怎样知道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周围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学生列出由下列现象所认识到的各种感觉功能。

记录表:

暖和的衣服花香立体音响落雨糖果桔子汁绒毛玩具看见一颗星鼓雪

感觉器官

【评析】这部分活动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身边的事物通过感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明白了“信息”这个词汇的含义。

二、认识视觉

1.出示色盲图,让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视觉器官——眼睛看到东西的?

3.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讲述(从discover上截取)。

4.学生复述从课件中了解的内容。

三、认识听觉

1.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到声音的?

2.教师通过课件进行讲述

3.学生复述从课件中了解的内容。

四、了解错觉

1.依次出示错觉图

2.提问:哪个线较长?那个梯子较高?中间试管与哪个相接?台阶总是由低向高吗?

我们的眼睛是否欺骗了我们?

4.讨论:是否感受到大脑在我们看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评析】利用discover的电视短片,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信息在人体中的传递、加工过程的作用。这是一处解决教学难点得很好手段。在错觉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到视觉的欺骗性,更会认识到聪明的大脑是么的重要!

第二课时

一、认识触觉

让学生在记录纸上写出他们所体验的不同的触觉。

软的------尖的------黏的-----

硬的-----粗糙的-----

凉的-----光滑的-----

热的-----糊状的-----

思考:这些信息是怎样传递给大脑的?大脑又会作出怎样的解释和判断呢?

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纸袋,里面装有十个触觉不同的物体。告诉学生不要朝袋子里看,靠感觉判断出是什么物体。

学生实验

展示袋子中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判断的多少。

二、认识嗅觉和味觉

1.让五个同学一起到教室的前面,蒙上眼睛面向同学坐好,并捏住鼻子。教师把准备好的不同食物切成小块,把食物样品放入学生的嘴里,让他们说出是什么食物。用不同的食物重复这一过程。

2.讨论:捏住鼻子后,为什么我们辨别食物会出错?

3.教师通过课件讲述触觉、嗅觉、味觉。

三、总结全课。

教学片段赏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是如何看见物体和听见声音的,现在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这张图片中是A线段长还是B线段长呢?

生:B线段长(多数学生这样喊)

师:看起来真的是B线段长。

生:不对,应该是一样长。(少数不同意见中的一个)

师:为什么你会认为一样长呢?

生:我以前看过这样的图片,好像是一样长。

师:好吧,还有没有认为是A线段长,奥,没有。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准确知道结果呢?

生:用小尺量。

师:好,那你们就用小尺实际测量以下。

生:老师,老师,是一样长。

师:真的是一样长吗?可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是哪一个长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好像是看得并不太准确。

生: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会有误差的。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幅图片。这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呢?

生:看起来,是第二个高,但是,好像是应该一样高。

生:好像是第二个高。

生:我用小尺量过了,是一样长。

师:是吗?我们一起再量一下。

生:真的一样长。

生: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

师:是我们的眼睛骗了我们吗?

生:应该不是眼睛,应该是大脑。

师:为什么你会认为是大脑呢?

生:眼睛只是收集了一些信息,是大脑做出的判断,所以我认为是大脑欺骗了我们。

师:你解释得确实精彩,别的同学是否有其他看法?

生:我认为还是眼睛骗了我们,是眼睛收集了错误的信息,大脑才会判断错误。

师:两位同学,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了你们已经明白了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实”并不一定是真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我们大脑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现在,请同学再看两幅图片,找一找,中间的试管和那一部分连接?楼梯是否总是向上?

【片断评析】将这一部分安排在本课的最后,可见教师的意图是作为本课的总结,用来检验学生是否明白信息、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设计的目的基本达到。这说明前面词汇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促进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3.感觉

课程标准: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层次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不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层次3: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3: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并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感觉

一、课程标准: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3.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层次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不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层次3: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3: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并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3.感觉

教学资源开发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因为我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变化,由此去征服自然界。在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学习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训练学生如何利用感觉器官参与探究活动,那时的学生只是意识到感觉器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的事情,到底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它们如何工作、感觉器官怎样协调工作等,学生没有深层次的了解。《感觉》一课,正是帮助学生建立感官概念,了解感官意义,为今后科学实践活动中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打下基础。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大脑》、《神经》之后,通过《感觉》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大脑功能的了解。作为复杂的大脑机制,目前我们人类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和皮肤(触觉)。眼睛是视觉器官,使我们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事物。耳朵是听觉器官,具有收听声音以及平衡身体的功能;鼻子是嗅觉器官,对于各种气味的刺激很敏感。舌头是味觉器官,可以接受甜、酸、苦、咸等不同味道的刺激。皮肤是触觉器官,是接受温度、压力、疼痛等的感受器。通过眼、耳、鼻、舌、皮肤可以将外界信息传向大脑,从而使人产生各种感觉。这些感觉器官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肌肉,使之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以下活动组成:

活动一: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变化呢?引出学生对感觉器官的认识。

活动二:认识视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视觉获得的信息有一定的欺骗性,需要大脑的甄别。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实例来说明。

活动三:认识听觉是声音信号由耳朵接受并传递给大脑。这部分的教学可以简化,因为耳的学习在四年级已经接触。

活动四:通过一些物体对皮肤的刺激,认识触觉的形成,同时了解触觉的作用。

活动五:认识嗅觉和味觉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感觉器官,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活动,认识嗅觉和味觉为什么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感觉器官。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让学生小结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与脑之间是怎样工作的,从而深层次的体会到: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可以提高学习和工的作效率。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的体验活动中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

能用语言、图画及各种形式对感觉进行正确描述。

能设计活动来认识嗅觉和味觉之间的联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知道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协调工作能提高效率。

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

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愿意在生活中用感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讨论: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和变化呢?

2.小组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

3.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4.学生归纳人体的几种感觉器官,教师板书。

【评析】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调动了学生对感觉器官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身边的事物通过感官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下面教学中对感觉器官的具体认识打下了伏笔。

二、认识视觉

1.教师提问: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可以通过实际事例来说明理由。

3.教师为各组提供医学上辨别色盲的图案,学生观察。认识眼睛具有盲点。

4.教师为各组提供错觉图,学生观察。认识眼睛具有欺骗性。

5.讨论:如何减少眼睛的欺骗性。

6.资料学习:视觉的产生和视觉的工作

【评析】提供的两份图案,让学生在亲历的探究体验活动中,感受到错觉,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还要训练自己“聪明的大脑”。

三、认识听觉

1.讨论:我们是怎样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到声音的?

2.教师通过自制课件进行讲述。

3.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评析】教师在认识听觉环节,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因为耳朵的构造、作用等,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学生有认识基础,教师只要简单的把声音信号进入耳朵,由听神经将声音信息传送到脑的过程做一展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能够加深理解。

四、认识触觉

1.教师讲述:一个同学蒙上眼睛,其他同学用不同的物体去刺激蒙上眼睛同学的皮肤,猜猜这些物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学生游戏:敏锐的皮肤

3.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感知的。

4.师生小结:皮肤也是一种感觉器官。

【评析】游戏使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认识皮肤也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一种互补性。

五、认识嗅觉和味觉

1.谈话:当你感冒鼻子不通气的时候,你还可以品尝出食物的味道来吗?当你站在自己家的门外面,不进家门,你可以知道你的妈妈为你准备的晚饭是什么吗?

2.学生在组内广泛交流。

3.游戏活动:小组内的一名学生蒙上眼睛,用舌头去品尝食物的味道,然后捏住鼻子再去品尝食物的味道,前后两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5.教师小结:味觉和嗅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通常我们感到多种多样的味道的感觉,是由于味觉和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假如没有嗅觉的作用,茶、咖啡、奎宁等溶液的味道便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如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便降低了对食物的味觉感受性。

【评析】味觉和嗅觉是一对比较特殊的感觉器官,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有经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感觉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活动就是学生的生活亲历,体现了生活就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小结。

教学片断赏析

师:每个同学都有过感冒的经历,你能说说感冒时候的感觉是怎样的吗?

生:难受,不愿意吃东西。

生:吃东西的味道都是一样的。

生:嘴里什么味道也没有。

生:有时鼻子也不通气。

生:什么气味闻不出来。

师:同学说了那么多感冒的感受,谁能说说为什么鼻子不通气,我们就品尝不出食物的味道呢?

生:它们是相通的。

生:它们的关系可能密切。

生:也可能是闻到的气味可以增加味道感觉,品尝到的可以增加闻到的感觉。

生:反正我感觉它们有关系,具体的不太好解释。

生:就象我放学回家,在家门口我就能知道妈妈做的是什么饭。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鼻子闻倒的,根据气味猜测出来的。

师: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他的这个活动过程。

生:闻到气味以后,应该是大脑作出的正确判断。

师:可见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那我们就通过活动感受一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片断评析】客观的说,这部分教学不是最精彩的环节。我选择的目的是基于以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没有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喜欢?原因是我们设计的活动,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是一些“小人精”,“小人精”只能说明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但他们的薄弱环节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如果教学中,我们设计脱离生活的活动,那将是对学生致命的打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是科学学习的营养供给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从教师的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一定的场地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降落伞,学生非常地开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学生制作降落伞之前,教师一定要把制作过程介绍清楚,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降落伞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二)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三、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二)探究能力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3.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学生开始讨论。

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制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同。

学生分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降落伞。

教师巡视并且指导。

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可以由一位同学将降落伞伞面对折两次后,在教学楼二楼上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这样各降落伞下降距离可以控制在基本一致的范围内,下降速度快慢也就一目了然。活动时教师应认真组织,更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师:我们已经制作出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想让它在天空中停留更多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设想。也就是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并形成各自的方案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师生对各组方案进行修正,着重关注各组是否正确控制实验的变量与恒量。

(教师提示学生获得各降落伞的下降速度的数据不能仅凭一次实验,要通过多次实验获得多个数据后再求得平均下降速度,体现科学研究获得有用数据的严谨性。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样要注意组织,确保活动的安全。)

开始实验,反复几次后获得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给予评价。

三、回顾和解释

让学生回去查找降落伞的资料,说说降落伞的种类有多少。

说说降落伞的原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教学反思:

《降落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降落伞,并能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科学课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进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一、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从教师的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一定的场地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降落伞,学生非常地开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学生制作降落伞之前,教师一定要把制作过程介绍清楚,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二、师生交流,明确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学生尽情玩降落伞的过程中发现了现象,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真实的,都是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三、设计实验,探究问题

实验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行对比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之前明确“你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在试验中什么应该变化?什么不能改变?”,让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实验!同时充分的交流也是实验的保证!在实际教学中,我为了不影响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让学生就在教室进行实验,许多学生站到课桌上伸直手臂让降落伞自由下落。由于实验的高度不理想,有些实验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研究“伞线长短对降落伞下降快慢影响”的小组,他们多次进行了对比实验。

如果能在不影响其他班级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从二楼走廊上放飞降落伞,观察对比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在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进行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你能做一个下降速度最慢的降落伞吗?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综合运用自己今天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制作,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一个很好的总结。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案教学设计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兴趣。一节课不是一个研究内容的终点,而应是下一个研究问题的起点。而我们的科学课课堂并不应因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气候与季节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12.懂得天气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造成动植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6.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7.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8.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9.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10.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11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不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不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不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2.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但不能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3.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探究能力

1.不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不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不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不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2.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简单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简单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3.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五、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如笔记本、笔、照相机、录象机等。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探索和

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7.小结。1.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回顾和

解释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观察小动物。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反思】

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兴趣。一节课不是一个研究内容的终点,而应是下一个研究问题的起点。而我们的科学课课堂并不应因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今天刮什么风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风力.风向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识别风向。

4.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知道风向会改变。

3.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4.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5.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2.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识别风向。

4.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5.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6.知道风向会改变。

7.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8.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9.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10.愿意较长时期地记录天气情况。

11.懂得可以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科学观测器具,树立勤俭节约搞科学的意识。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不能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不能识别风向,不能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2.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

3.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量风向和风级,能够用一些轻飘物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够识别风向,能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

(二)探究能力:

1.不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不知道风向会改变,不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不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不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2.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3.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知道风向会改变,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懂得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五、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

3.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1.出示诗歌迷:

能解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探索和

调查1.“风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你平常在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时,注意广播员是怎样预报风的吗?谁能学一学。联系生活利用红领巾或彩色小旗帜在校园里感受风的存在。

3.通过“米”字型的风向方位图和风向标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风向”,并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4.借助风速计的模型或图片引出“风力”知识。

5.借助《风级歌》帮助学生回想.建立“风力”的感性认识。

6.提供多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测量风.完成观测记录。

7.描述自己的观测。

1.感受风的存在。

2.观测风向

3.观测风力.能够学会并运用《风级歌》

4.制作风向标.利用风向标测量风,观测风的大小

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回顾和

解释1.背诵《风级歌》

2.画一副有关风的画或读一篇有关风的文章。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4.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巩固所学。

七、板书:

4.今天刮什么风

能解三秋叶,风向:风力:

可开二月花。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力就是风的大小。

过江千尺浪,风向有:东、南、西、北风力的大小用“风级”表示。

入竹万竿斜。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打一自然现象)八个方向。

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复习引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准备好制做材料。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课后作业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今天刮什么风》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教学中,我采用了手式教学法、实际观测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这节课中我对教材的处理,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对确定教学目标的反思

上完课后,根据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对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我确定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风向,会用一些轻飘的物体判断风向。会使用风向标、测风向。2、了解风级,会使用风杯式风速仪测风级和风速。

二、对确定重点难点的反思

课后,我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自己确定的重点、难点是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往往认为北风是向北面刮的风,实际学生的认识是错误的,北风是从北面刮来的风。学生往往对八个方向认识不清,比如我们说东北方向,而不说北东方向。所以我确定的重点是:1、什么是风向?2、风速可以用风级来表示。难点:指导学生对八个方向的认识。

三、对自己实验材料准备情况的反思

我准备了以下分组实验材料:风杯式风速仪、风向标。材料的准备比较合理充分。

四、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为了更加直观,我采用了实验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增加了手式教学法。

1、先让学生认识八个常见的方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2、教学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应用了手式教学法,让学生一边用手从东指向西,从北指向南,一边说“东风,是风从东面吹向西面;北风,是风从北面吹向南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安装风向标。教师给学生讲授:风的大小可以用风级来表示,风级从零级到12级,共13个级。并且教学了风级歌。给学生讲了可以看红旗飘的方向,看小树被风吹的方向,也可以自己做个小纸条看风吹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4、教师拿出风杯式风速仪,给学生讲授了使用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到室外进行风级和风速的测量。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风向、风级、风速等知识。手式教学也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学中做,做中学;学学做做有快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不断探究着兴趣教学、快乐教学。对于科学课的教学来说,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5、我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八个方向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多指导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学生实验能力的长进,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经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高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探索,不断进步。

新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讲过本节课后,我感受到了网络课程与与传统课程巨大差异。网络课程突破了空间、时间的许多限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地2012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2012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84页某条河流8月1日至8月6日每天下午2时的汛情公告和水位变化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

2.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反思】

一、教学小结。

首先利用人们对疫情的高关注度,由当前疫情热点导入,由疫情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引入本课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然后通过大量的疫情相关应用题,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充满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听讲、做练习,提升了学习效果,在数学课中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生命健康意识。

最后结合课件实例和课堂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学习数学,服务生活的道理。

二、今后打算。

讲过本节课后,我感受到了网络课程与与传统课程巨大差异。网络课程突破了空间、时间的许多限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也有备课费时费神,和学生互动、检查方面的不便,以及对学生视力的的影响等不利条件等。

如今后还有网络教学需要,我会尽量课前多思考、多准备,尽量优化教学环节,结合生活特点设计应用题,同时增强语音亲和力,尽量吸引学生听课兴趣,提高网络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多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多渗生命健康意识及无私奉献意识。

喜欢《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第3课《感觉》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从教师的引导中,激...

2022-03-19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力...

2022-03-19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能用各...

2022-03-19 阅读全文

(总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        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

2021-09-29 阅读全文

18四个太阳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

2021-10-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