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喂奶情况阻碍BB发育
发布时间:2022-02-11 幼儿园种说课稿 幼儿种蒜活动方案 幼儿园100种游戏穿工作服喂奶
医护?实验室工作的妈妈穿着工作服喂奶会给宝宝招来麻烦,因为工作服上往往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毒?细菌和其它有害物质?所以妈妈无论怎么忙,也要先脱下工作服(最好也脱掉外套)洗净双手后再喂奶不迟?
生气时喂奶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实验显示,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毒素,此种毒素可使水变成紫色,且有沉淀?由此提示,妈妈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喂奶,以免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运动后喂奶
人在运动中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宝宝不爱吃?据测试,一般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即可产生此状,故肩负喂奶重任的妈妈,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再喂奶?
躺着喂奶
宝宝的胃呈水平位置,躺喂易导致宝宝吐奶?正确之举是妈妈取坐位或中坐位,将一只脚踩在小凳上,抱好宝宝,另一只手以拇指和食指轻轻夹着乳头喂哺,以防乳头堵住宝宝鼻孔或因奶汁太急引起婴儿呛咳?吐奶?
喂奶时逗笑
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香皂洗乳
为保持乳房清洁,经常清洗确有必要,但不可用香皂来清洗?因为香皂类清洁物质可通过机械与化学作用除去皮肤表面的角化层,损害其保护作用,促使皮肤表面“碱化”有利于细菌生长?时间一长,可能招来乳房炎症?为避此害,最好用温开水清洗?
着浓妆喂奶
母亲身体的气味(又称体臭)对宝宝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并可激发出愉悦的“进餐“情绪,即使刚出娘胎,也能将头转向母亲气味的方向寻找奶头?换言之,母亲体味有助于婴儿吸奶,如果浓妆艳抹,陌生的化妆品气味掩盖了熟悉的母体气味,可使宝宝难以适应而致情绪低落,食量下降而妨碍发育?(wwW.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常穿化纤内衣
化纤内衣的最大危害,在于其纤维可脱落而堵塞乳腺管,造成无奶的恶果,这是日本东京公立女子大学泉谷川教授的最新发现?他研究了部分无奶母亲,从其乳汁中找到了大量的茧丝状物,这些茧丝状物是因乳房在内衣或乳罩内做圆周运动时脱落而侵入乳腺管的?故喂奶母亲暂时不要穿化纤内衣,也不要佩戴化纤类乳罩,以棉类制品为佳?
喂奶期减肥
产后大多肥胖,不少女性急着减肥而限吃脂肪?但脂肪乃是乳汁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一旦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母体就会动用储存脂肪来产奶,而储存脂肪多含有对宝宝健康不利的物质?故为宝宝的安全起见,须待断奶以后再减肥不迟?
喂奶期食谱不当
喂奶母亲要讲究食谱的科学性?一不可吃素,因为宝宝发育所必需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以及A?D ?E?K等脂溶性维生素,皆以荤食为多,如果吃素势必导致乳汁的营养质量降低;二不宜大量吃味精,味精对成人是安全的,但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可渗入乳汁而进入宝宝体内,导致孩子锌元素缺乏,妨碍体格与智能发育;三不宜大量饮用麦乳精?因麦乳精有回奶作用,可能造成宝宝缺“粮”?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是阻碍孩子发展的七类家长之一吗?
1、过度保护型
有些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孩子,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外部世界。然而他们不知道,以爱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这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成人后,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孩子往往会花费比其他人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
2、过度赞誉型
对子女的优点过度赞誉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在父母的赞誉声中成长,使他们习惯了听溢美之词,也就愈发失去了上进心,使他们很难融入环境,也承受不了失败。
3、过度放纵型
有一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过于朋友化,从不给孩子设定行为界限,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对他人就具有攻击性。他们很难适应周围环境,他们没有规则的概念,所以也从来不守规则。
4、过度冷漠型
那些与孩子保持距离、很少沟通的父母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坚强。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从而愈发缺乏自信,变得胆小。一些孩子为了弥补亲情上的缺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其行为往往过激。
5、过度情绪化型
这样的父母在处理与子女关系时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出发。子女因此失去了安全感,变得异常焦虑,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高兴。
6、过度严厉型
他们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规则,限制他们的一切行为,像要求成人一样要求他们。这样的孩子胆小,并且孤僻。他们到青春期后又过于自以为是,很难与父母沟通。成人后也不知道如何维护与配偶的关系。
7、过度批评型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总是指责他们的行为,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认为自己的确如父母所言,不知道如何面对世界。
溺爱=过度的阻碍,它不是爱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2、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最疯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屡屡看到,而且常是一个模式: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最后不是他将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亲人打死。
最受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为"狼心狗肺"。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仅仅是长大时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个例子: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当一个大人这样做时,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偶然发生,孩子产生的可能是开心,但如果这种事情总发生,孩子的心中势必会产生愤怒。
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有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还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对孩子的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强调"我来……我来……",他们仍然会拒绝让孩子独立选择,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来,他们成了孩子实现欲望的工具,但其实,他们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替代者。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们会有感觉,他们会感觉到,父母其实看不到自己的真实存在,而是将父母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到了他们身上。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然而,他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须依靠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这个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长大的孩子会坚信,尽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实现他的愿望,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10米外的球,对于父母而言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并且,他们的怨恨,如果从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现在经不起挫折,没法融入学校和社会等家以外的环境,这种苦果的确是父母的严重溺爱种下的。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她的父母。每次这样做了以后,她会非常自责,会痛哭流涕地请求父母的原谅,发誓再也不这样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过不了多久又会对父母发脾气并动手。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她潜意识深处知道,她现在经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的溺爱。她折磨父母,其实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帮我解决困难了?以前,她习惯了有困难找父母,她越小的时候,父母能帮她解决困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那时的挑战的难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战就越大,父母能帮她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爱和挫折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
溺爱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抚养方式,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美化溺爱的倾向,集中表现就是将溺爱当作过度的爱。这样的说法,还是将父母的做法摆在了道德正确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会以此为自己辩解:我知道溺爱不好,但我实在太爱孩子了。
其实,真爱是不存在"过度"这一说的。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那么,什么是真爱?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譬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时,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拿到那个球,而是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在他出现危险的时候化解他的真实的危险。
再如,当一个孩子明确地对你说"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如果说,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并且,父母还要切记一点: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独立探索时化解一个挫折时所产生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权利。不过,我想强调一点: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自动会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我很讨厌"挫折教育"的逻辑:家里,我们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我们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
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则不过是在为所欲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性染色体关乎BB智力发育
澳大利亚遗传学家格茨表示,在针对心理健康进行的全球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在550多个家庭中有6个家庭成员的X染色体小部分发生了DNA重复的变化,另外3个家庭则在同一段染色体上出现基因丢失现象,这些人都患有智力发育低下的疾病。
研究人员称,虽然这个数字听起来相当低,但由于染色体变化情况的复杂性,这个数字实际上“相当高”。调查显示,大约有30名男孩或成年男性受到影响,他们看似和常人没什么异样,但出现了微妙的缺陷症状,即学习和记忆功能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X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2对染色体之一,女性通常拥有2个X染色体,男性则拥有1个X染色体,外加1个体积较小的Y染色体。因此,男性X染色体发生问题的情况要比女性更频繁,但女性也可能成为隐性携带者,将缺陷基因遗传给自己的儿子。男性出现弱智的几率要比女性高30%%左右。
此一发现也对有关X染色体对人类大脑功能起着关键作用的争议增添了砝码。研究发现的DNA重复部分包含两种已知的基因,HSD17B10和HUWE1,后者称为“肿瘤抑制基因”,其作用是调节神经细胞的重建。
目前,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测试手段,可使女性在怀孕前发现是否携带有这种缺陷基因,以便未来找到可能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称,染色体上有大约800个基因,目前已在X染色体上发现有大约85个基因和各种形式的智力缺陷相关。
会阻碍孩子成长的一些家庭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它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生。
父母离婚
父母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整个崩溃了,常表现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即一个和睦、规律、勤奋、充满生机的环境。在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时,不要干扰其注意力,避免高声喧哗,必要时“牺牲”听音乐和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另外,固定的学习地点、充足的光照、室内空气新鲜、桌椅合适、整洁安静,也是必需的。
父母认识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
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他们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
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们可以从改善家庭环境这个因素,从而使得孩子的教育也得到相应的改善。让孩子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让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
亲子无阻碍沟通的三层境界
亲子沟通是令许多父母很头疼的事,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这样的疑问——
“我的孩子特别倔强,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也没用,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岁,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听话,什么不能玩,他就偏去玩,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兑现,不买的话就大哭大闹,让家长很是头疼。对大人也不礼貌,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宝贝现在不到2岁半,在同龄儿童中要比一般的孩子更调皮,什么事都比别的小孩逞强,说教都没效果,甚至还动过武力,实在让人头疼。请问我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说到亲子沟通的3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再看看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是否有所帮助。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早在几年前还没有生孩子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一位老同学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我记得自己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他一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我真正成为妈妈后,才体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顺利。
站着说话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然而,往往在我发现宝贝儿子熊壮壮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问题答非所问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于是立刻蹲下去,问题也就解决了。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象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着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你的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还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是为了他好!没有人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样,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方法不当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也激动起来,很生气地做出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我曾经碰到一位爸爸,他坚信儿子必须要靠爸爸来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对儿子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点半就要去洗漱,不管儿子正在进行什么活动,都必须立刻停止。结果,只要每天晚上一到八点半,全家人都精神紧张,因为父子大战天天会上演。这位爸爸的儿子也够倔,对老爸的管理方式极不买帐,一定要进行抗争,即使在老爸的武力威胁下抽抽搭搭地刷牙洗脸,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抗争,平日对老爸也没个好脸儿,好象真应了那句话:父子天生是敌人。
看到自己的教养颇有些受挫的样子,这位爸爸便感觉很失落。我问他:“你老板会强制性地命令你吗?”他回答:“他要这样,谁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对呀,你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乐意接受的事,凭什么你儿子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啊!为什么不换种方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个命令是需要过程的,你可以从八点二十开始提醒他,给他也给你自己一个心理期限,你回家试试,看灵不灵。”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虽然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仍旧没想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我不得不重新整合,并且先让自己适应下来。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有一天,我看着床上熟睡的熊壮壮,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着怎么吃到妈妈的奶,学着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去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俩到底谁更艰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心情开始平和下来,我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2个非常重要的字——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有限,真的还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吧,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是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这三层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相对独立的2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那么亲子沟通还会有什么阻碍吗?只有父母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使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
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
动画片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然而喜欢不一定等于十全十美。动画片,也有很多方面,会极大地伤害孩子。
色彩鲜艳跳跃毁视力
动画片的色彩和画面变幻速度会影响孩子视力和视神经发育。首先,为吸引儿童,动画片往往使用鲜艳的颜色、跳动的画面。项奕和吴学东都告诉记者,色彩过于鲜艳、对比度太强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长时间观看,会对孩子的视力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画面频繁变化会引起视觉疲劳。日本动画片《口袋妖怪》第38集快结束的4秒钟内,以强烈的连续红、蓝、白、黑四色闪光制造爆炸效果,造成一万名观众发生昏厥、呕吐、抽筋、头痛、暂时性失明等轻重不一的症状,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大多数动画片每6秒就变换一次画面,超出了幼儿视神经系统的承受能力。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常看动画片的孩子容易急躁和神经质。
要想保护孩子的眼睛,家长不妨试试下面的4招。1.让孩子在光线明亮的地方看电视,离电视机的距离一定要在两米以上,电视屏幕越大,观看距离应该越远。2.若出现不适,告诉孩子先用手盖住一边的眼睛,再慢慢将双眼闭上。3.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可与他交流,分散注意力,使其不连续盯着屏幕。4.连续观看时间不超过15分钟,若发现孩子出现不适,应让他到窗口或阳台上放松一下。
情节转换太快伤记忆
优秀的动画片情节紧凑、合理,寓教于乐,带给孩子一种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新奇感受,还提供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善与恶、好与坏等。但动画片情节太快、过于消极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首先,一些情节转换过快的动画片对5~6岁的低龄幼儿有一定影响。人的认知形成往往在交互条件下才会得到良性发展,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对大脑形成鲜活的刺激。但电视是单向的交流,不会给孩子回应,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依赖,觉得无需动脑,很省事省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恃物情结,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其次,快情节损害记忆力。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研究发现,美国热播动画片《海绵宝宝》每11秒就变幻一次的快情节会影响幼儿集中精力,解决逻辑难题的能力,危害短期记忆力。蔡景昆说,五六岁以下的低龄孩子尚未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画面变幻频繁,孩子就很难对各场景形成记忆,前后联系不起来,就像成人不断背诵新东西,导致心理狂躁。
再次,动画片会阻碍孩子培养专注力。幼儿适应了电视强烈的声光影刺激,就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书上,甚至造成学习障碍。英国研究发现,超过80%的儿童因为看电视导致注意力难集中。蔡景昆告诉记者,这都是恃物情结导致的。
最后,动画片的情节还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看白雪公主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结果,听故事的孩子会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
总之,好的动画片要看情节,像国内外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大闹天宫》、《猫和老鼠》、《巴巴爸爸》等都不错,而《蜡笔小新》、《海绵宝宝》之类的动画片可能会对孩子的思维、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当然,好的动画片不一定每个情节都好,比如《黑猫警长》中的食猴鹰,长相可怕,给不少80后留下阴影;《哪吒闹海》中有自刎情节,可能引发模仿等。这需要家长的合理引导。
言行暴力肮脏受模仿
很多人认为,动画片里面的对话能帮孩子学习语言,甚至有家长购买英文动画片,希望孩子能学会说英语。但语言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而非电视中的单向语言。孩子学说话,除了语言本身,还需感受声调、表情、说话节奏和身体语言等,这些通过动画片是无法获得的。
还有一些动画片情节消极、负面,比如热播的《熊出没》,充斥乱砍滥伐等非法行为,各种打斗暴力行为等,仅10多分钟就出现20多句脏话,让不少孩子学会“见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词语。更有甚者,国内有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用锅烤活羊的情节,将小伙伴烧伤。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语言环境不纯净,就会给他们一个学习源。孩子的辨别能力又差,学到这些脏话、暴力行为,会在生活中运用,周围人会产生激烈的回应,强化了孩子对此的运用。
相比之下,大多数欧美动画影视公司有明确的受众年龄定位,专门针对幼儿的动画片会严格控制与暴力相关的道具、动作和画面。而国内目前没有这么详细的规定,要靠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来鉴定。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电视,评论与分享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孩子正确分辨理想与现实。
音效尖利刺耳引狂躁
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看动画片可以“磨耳朵”,尤其是英文动画对提高孩子英语学习兴趣特别有帮助。但幼儿期是感觉发育的快速期,这时孩子柔嫩的器官对有害的视、听觉刺激敏感性比较高,所以应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或近距离看电视,同时电视的音量也不要过高。
音效的类型对孩子听力和身心发育影响也很大。比如一些机械的声音、打打杀杀的声音等,非常刺耳,比如《熊出没》中砍伐树木的声音、《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红太狼用平底锅打灰太狼的声音,成年人听了都很难受,对孩子听力的影响可想而知,甚至会诱发孩子产生狂躁情绪。
因此,家长给孩子选择动画片时,声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选择《狮子王》、《天空之城》、《泰山》、《海底总动员》等画面精美,配音、音乐令人陶醉,充满亲情、赞扬善良的作品,有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吴学东的孩子小时候也爱看动画片,但他认为要控制适度,以免牺牲孩子的视听觉发育和心理发展。
喂母奶对婴儿的好处
哺乳有益于婴儿与母亲的健康
许多国际专家的研究显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摄取不足,对儿童的智力、视力发育都会受到影响;此外,足够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取量,可以减轻幼儿脂漏性皮肤炎以及改善过动儿的情况,而母奶是婴儿获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来源。另外,母奶内富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胺基酸(如:牛磺酸),所以喂母乳的小孩会比较聪明。
但是由于国内社会环境不易配合,医护人员无法提供正确协助,而且大多数母亲是职业妇女,早出晚归,有些年轻妇女甚至担心喂母乳会使乳房松弛下垂,影响美好身材,以至于台湾地区婴儿母乳哺育率一直逐年下降,因此浪费了母亲身上天然的宝贵资源。
喂母奶对婴儿的好处
一、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胺基酸和脂肪酸,是婴儿脑部发育的基本成份,而婴儿期是生命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若婴儿期营养不良,很可能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而言,母乳喂养的婴儿比牛奶喂养的婴儿,在神经元发育、智力等方面表现都比较好。
二、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物质,特别是分娩后不久分泌的初乳,可以帮助宝宝抵抗各种感染,这对前三个月的婴儿尤其重要,可助其免疫系统较强,所以婴儿得感冒、腹泻、便秘的机率都比较低。
三、牛奶中所含的必需胺基酸较少,遇到胃酸不易被消化,而母乳最容易消化吸收,宝宝比较少有胀气感及不适。另外母奶中蛋白质含量少,所以蛋白质代谢废物-氨也比较少,对于婴儿未成熟的肾脏系统负担较小。
四、因母乳可以直接喂食,故可避免因奶瓶消毒不完全,或洗手不干净造成的感染,如:沙门氏菌肠炎。
五、方便、经济:不必准备奶瓶、奶嘴,在任何时间都可喂母乳,又省去买奶粉的钱。
六、因为喂母乳时的肌肤接触,有利于宝宝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发育,并增进母子亲情。
七、宝宝在吸吮动作中,会充分运用上下颚、嘴唇及双颊的肌肉,可以促进各种肌肉的发达,日后咀嚼能力会较强。所以美国小儿科医学会认为母奶是(头一年)婴儿最佳食品,可提供免疫、营养和身心、社会等方面的好处。
喂母乳对母亲的好处
一、促进产后的恢复: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骨盆腔充血。
二、可延长产后无月经的时间,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三、母亲每天喂乳约消耗四百至六百卡的热量,可以早日恢复身材。
四、据研究统计,喂母乳的母亲,罹患乳癌的比例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