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告状你怎样看待
发布时间:2022-01-27 怎样教育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心得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心得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
家长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发问
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来问爸爸妈妈,有的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父母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经常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十分为难。有些问题说浅了会误导孩子,说深了又会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无暇回答时,更是烦不胜烦。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未知世界总是怀有强烈的探知欲,提问就是其中一种反应。之所以问题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提出一个有效地问题来获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想问什么,或设置一个类似或接近答案的问题来帮助孩子确定。例如当孩子对母鸡伏在草堆上的行为感到疑惑时,父母可以问他“你想知道鸡蛋是从哪里来的?”或“你想问鸡在那里呆着干什么?”以这种方式来锁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问题实话实说
许多父母都忌讳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知,影响他长大后的思维。其实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只需要一个雏形,父母只需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简单回答就可以了。譬如父母在亲吻被孩子看见,他也许会问:“爸爸你在做什么?”父亲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说:“爸爸喜欢妈妈,所以吻吻她。爸爸也同样喜欢宝宝。”说完也在孩子脸上亲一下,让孩子明白亲吻是一种爱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丑恶的事。这既简单而诚实地解答了孩子的问题,又避免了尴尬,孩子也能接受。
答不上怎么办
遇到回答不上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胡乱解释或搪塞了事。先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答案,或者参阅一些相关书籍,或者向别人请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明白,个人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有不懂的时候。二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品质。三是告诉孩子,了解事物的途径有多样性,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
善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爱提问是好现象,说明孩子具有学习意识。父母一定要耐心,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让你多么心烦,也不要有厌恶的言行,这样会挫伤孩子的探知欲,甚至使他们丧失进取心。确实很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现在很忙,等妈妈忙完了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要知道,大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语言甚至技巧,将会对孩子今后如何学习、智力开发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英国妈妈怎样看待孩子价值观
好朋友晓聪在英国留学,前不久回国探亲,硬是拉着我在她家住了几天。正巧,她的表姐也带着儿子顶顶过来玩。这天,顶顶跟晓聪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回来时,我们给他买的玩具枪没了,手上却多了一个用布缝的小沙包。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和邻居家小朋友交换了。还没等我们说话,他妈妈的训斥便劈头盖脸地落下来:“你怎么这么傻啊?好好的玩具枪去换人家一个小沙包,真是笨死了……”看着顶顶一张委屈而无辜的脸,我和晓聪也一脸无奈。
等表姐走后,晓聪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留学期间,曾受雇到一个当地家庭,给女主人教中文。主人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叫艾玛。有一天,我正和女主人在家里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地闲聊,艾玛回来了。她一边跑,一边很开心地对着妈妈大喊:‘妈妈,妈妈,你看,我今天得了一个好东西!’女主人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手工做的卡片,上面画着简单的画,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我问艾玛,这是谁送给你的啊?没想到艾玛说:‘这不是别人送的,是我用妈妈送我的那顶帽子和小朋友交换的。’我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担心:这下艾玛肯定要挨骂了,那顶帽子我见过,非常精美,听说是花了不菲的价格买下来的,艾玛居然用它去换了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唉,这个傻丫头!就在我心里暗暗为艾玛不值和担心时,女主人却亲了亲艾玛的额头,对她说:‘小宝贝,这卡片真不错!这一定是那个小朋友很珍贵的东西吧?’艾玛仰着头:‘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对啊,这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呢!所以,我也愿意拿我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你送的那顶帽子,去和她交换,这样才算公平。妈妈,你说对不对?’女主人说:‘嗯,小宝贝,你做得对!所以,你要将这张卡片好好珍藏哦!’”
听了晓聪的讲述,我很受触动。是啊,也许从价格上来看,一张卡片和一顶帽子、一个沙包和玩具枪无法划上等号。但孩子纯洁的心灵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论轻重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小玩意儿有着同样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您身边,您会像英国妈妈一样理解孩子独特的“价值观”,包容孩子的纯真的童心吗?当孩子能把一张手工卡片看得和精美帽子一样重要时,他长大后便能在困难时不忘施舍他人,危难时不忘帮助他人,甚至在父母老去时,对他们的尊敬、关爱和依赖仍一如当初。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世的标准吗?您又如何能在孩子年幼时就将他的纯真和善良狠狠抹杀呢?
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家庭里,当孩子做出一些在家长看来不可取甚至不可思议的选择、决定或者行为的时候,家长往往以过来人自居,对孩子抱怨、责备或训斥,而不去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或愿望,扼杀了孩子最珍贵的童心和智慧。有感于这两个事例的鲜明对比,现在就让我们都学学这位英国妈妈吧,别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或打压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善意地给出点评和建议,一切以保存孩子珍贵纯洁的心灵为原则。这样,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身上深刻地理解“价值”的意义。
看看“老外”怎样教孩子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绝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 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去找朋友玩,却看到了令人尴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亲吵架,吵的很凶,当父亲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气突然一脚把旁边的一把暖壶踢飞了!暖壶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发出“嘭”的一声巨响,把我吓得一个哆嗦,紧接着就是玻璃渣满地、热水流出,连着升起一股浓浓的白色热气。
在这样的威慑力下,任何孩子都会被吓傻,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从小父母都没有大声红过脸的我,早被这架势吓得魂飞魄散了。
然而,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当儿子的居然没有一丝的惧怕和畏缩,反而来了个更劲猛的动作,一把把桌子掀飞了!随着一声“哐当”巨响,桌子上的茶壶茶杯碎了一地,一片狼藉。
正在这时,朋友的妈妈回来了,人家居然能心不烦气不燥的说了句:“你们这对冤家父子奥!”就开始收拾起东西来。
让我更吃惊的是,朋友的弟弟看见了母亲,原本怒气冲天的脸瞬间变成了和颜悦色,就像按了一个转换开关,恭恭敬敬的帮着妈妈收拾起残局来,一边收拾一边还安慰妈妈不要生气!
当父亲的看到这幅情景,很没脸的躲了出去。
我也帮忙收拾东西。朋友的母亲说:“让你见笑了。”
我好奇的问:“你们同样是他的父母,为什么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朋友的母亲看了一眼在一旁扫地的儿子,叹了口气说:“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通过一个母亲的肺腑之言,和她看孩子时爱怜温柔的目光,我能想象出这个儿子从小是怎样在暴躁脾气父亲的威慑下压抑成长的!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哭泣时,父亲打雷般的咆哮一句“闭嘴,一边哭去!”孩子只好硬生生的把眼泪憋了回去;当孩子耍小脾气把手里不满意的一块饼干扔了时,父亲却把整包的饼干摔在了地上,然后还不解恨的再上去重重的踩碎了。
这种粗暴行为在孩子的小时候确实能立竿见影,孩子确实被你的举动吓得乖巧无比。
但你可知道,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特殊的储存罐,它是专门用来储存情感的,一路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全部都储存了起来。也许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这些储存的情感像一根隐形的藤蔓,看似无形,却将我们的过去紧紧缠绕,又影响着我们走向前方。当我们以为过去已远去时,却发现我们的一些思维模式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对待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与父母小时候对待我们的方式惊人的相似。
通常,坏脾气的孩子后面是一个坏脾气的家长;性格急躁的父母在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以暴制暴,恐吓,只能造成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我们从小生活、成长在一个家庭里,耳濡目染地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继承它,不自觉地应用于我们的婚姻、交友、职场以及对待父母的态度上。
这好像是一种轮回,又像是一种循环。
一位老人上洗手间时不小心滑了一脚,结果胳膊肘就粉碎性骨折了,孩子气冲冲的埋怨:“你这么大年纪了,真让人操心,怎么这么没出息,就不能小心一点吗!”
当有一天孩子这么说你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个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妈妈再三叮嘱,他还是不停的跑来跑去,结果跌倒把手磕破了,于是你没好气的训孩子“活该,让你不听话,跌到了吧!和你说别跑了、别跑了,就是不听!”
一位许久未见孩子的老人,凑过来想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孩子却眼睛盯着手机心不在焉的随便敷衍几句。
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现在为了看手机敷衍孩子的影子?
你真是太让我生气了!
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哭!
你不听话感冒生病了我可不管你!
你在学校里干的啥!考了这么一点分数,长大了捡垃圾去吧!
你可知道这些话将来会变成孩子嘴里的:
你老人家能有一天不气人吗!
你老人家能让年轻人省点儿心吗!
你老人家多大了,还哭,还不如小孩子呢!
你血糖这么高,还不注意饮食,病了都是自找的,没人陪你去医院!
你们一辈子干的啥,这么点钱也拿不出来!
我们总说,“看清别人容易,却看不清自己”,其实透过父母我们便可以看明白自己。每个人在孩童时候认知发展并不完善,很难独立自主,所以他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并习以为常地把父母的生活公式代入自己成年后的生活。
家长的威信,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好好对待你的首要条件。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威信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对孩子的关怀与帮助,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诚的感激父母,从而使得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积极、自觉的接受,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这样,日久天长,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教育力量,也就是威信的力量。
有句老俗话说: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这“各奔他乡”好像有点过了哈,总不至于吧!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自身做到身正严明,自然可以产生不怒而威的力量。
就像上面这位父亲,摔桌子、砸椅子是最无能的表现!
人家林肯的儿子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往父亲的帽子里拉大便,林肯却哈哈大笑说儿子有创意。要你还不气的把白宫都炸了!呵呵。
林肯之所以能这样的对待儿子,是他的童年恨透了父亲的粗暴和苛责,所以他形成了一个父亲应该很宽容很温和的观念。真正的成长,便是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知道我们父母教育方式中哪些值得继承或需要抛弃,然后自己去孕育一个全新的文化。就如林肯。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产生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等负面情绪,这种时候,家长要明确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家乡应该拥抱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要用心倾听,读懂孩子的情绪,要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判断是非对错,给孩子人生道路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做事时有章可循,说话时有本可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教孩子,甚至“以暴制暴”。
有人说灵魂是会记账的,我觉得性格脾气也会记账,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也会这样的对待我们,那就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吧!
也为自己在孩子心里储蓄一份感情,一份依赖,一份信任,一份爱恋,一份尊敬,一份威望,一份崇拜。
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今年的冬天似乎比着常年要冷一些,还没到供暖的时候被窝里已经凉的进不去了,我特意给儿子买了个暖水袋灌上热水暖和被窝。
儿子说:“妈妈,你怎么不买两个,咱俩一人一个。”
我说:“妈妈是大人了不怕冷的,再说过几天来了暖气就用不着了。”
晚上睡觉时,儿子早已睡着了,我钻进自己的被窝,伸开腿,脚碰到了热热的暖水袋,一股暖流瞬间传遍全身。
儿子的暖水袋什么时候到了我的被窝里了!
也许是儿子觉得自己的被窝暖过来了就给我拿了过来;也许是儿子根本没用,直接就放在了我的被窝了。
父母是孩子们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
一位妈妈的苦恼:我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从上初中后就变了。我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真是气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其实孩子跟家长顶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我为什么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言而无信—
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感到委屈—
其实,只有在妈妈误会我时,我才会顶嘴。有次我只是想帮她分担一点家务,不让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坏了碗。妈妈就过来向我大吼:“谁让你洗碗了!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去看书!”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顶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则—
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都没有做到。让我早睡,可他们在外面打麻将到凌晨才回家;让我别玩电脑,我妈却在电脑上看韩剧一看就几个小时。
—父母霸道—
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这话也叫讲理吗?
—总拿我与别人比—
他们只知道打击我,我妈反正就是有意无意的就说起别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奖啦,考上重点高中啦巴拉巴拉的。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那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
—顶嘴是表达想法—
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厌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连续剧看完就马上睡觉,爸爸坚决说不行把我电视关了,而且他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让我很不爽。
“一个巴掌拍不响”,从以上几个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顶嘴并非无缘无故的,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
孩子顶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所以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没法让孩子有效地停止顶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育孩子时不免粗暴急躁,而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
二、遇事冷静,赏罚有度
作为家长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治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旧账。赏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孩子彻底信服。
三、主动了解孩子的意图
在孩子顶撞你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小家伙想怎样?”当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图后,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孩子变得那么粗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助于父母缓和气氛和自己的情绪。
四、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父母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吗?”或者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父母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
五、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自己都时常跟爱人顶嘴,跟老人发生冲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则,平日处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长辈时言行尊重,孩子自然会听从教导,而不再顶嘴的。
六、减少对孩子的溺爱举动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爱的害处,溺爱可能造成孩子顶嘴,只有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驱除了,顶嘴现象才能减少。最好是全家同一阵线,如果孩子不听话,明显是不讲道理地顶嘴胡闹,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让他承受后果。而当他变得讲道理听话时,则要用鼓励的言行强化他的转变。
七、营造民主的家庭气氛
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讲出来,做父母的不应该时刻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父母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八、给孩子申辩权利
即便知道他们在狡辩,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选择将功补过的办法来弥补过错,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权威压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顶嘴背后的原因,积极引导孩子,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你怎样询问孩子?
你怎样询问孩子?[短镜头]
邻居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每次回家,他妈妈差不多都会这样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虽然长得不算高大,但很结实,性格也比较强硬,有些小朋友还怕他呢!可是他妈妈总是怕他被人欺负。一次,**回家时没精打采的,妈妈一见,立即问道:“今天有人欺负你了?”**摇摇头。“**,到底有没有人欺负你,你同妈说呀!”“没哪。”儿子不耐烦地答道。“没,那你为什么一声不吭?”妈妈进一步追问说。“嗯——嗯——”儿子支吾道。妈妈以为有什么新的情况,立即警觉起来,俯下身去焦急地问:“**,你说,到底是谁欺负你了?是不是你后面的张挺?”“妈,没呐!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了。”“我不信,肯定有人欺负你了。”说着,年轻的妈妈扯着儿子的手,直奔幼儿园。儿子不肯去,一个劲地说肚子饿。妈妈却越来越坚决地认为,一定有人欺负儿子了。到了幼儿园,妈妈先问小朋友,再问老师,结果什么也没有,都说**一整天都好好的。可就是这样,妈妈还是不放心,返回的路上对儿子还是说了好几遍:“以后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跟妈妈说的。”
[画外音]
像**妈妈这样过分的家长也许并不多,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经常询问孩子有没有被人欺负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为数不少的。有些家长,包括小学生的家长,或因孩子身体瘦小,或因孩子比较稚嫩,或因性格懦弱,或因孩子过于顽皮,或是有那么一次遭遇欺负的经历,等等,他们总是在担心,在经常询问。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而且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首先,这样询问会给孩子造成认识上的误解。孩子需要友谊,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应该是快乐的,许多孩子也确实是快乐的。“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欺负人的事,在幼儿园里是经常发生的,不是你欺负我,就是我欺负你,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和敌人差不多,在幼儿园是很可怕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误解,那他自然就不可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自然就会怀着敌意来看待其他小朋友,这样,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不会好,久而久之,他可能被孤立,也真的可能被人欺负。
其次,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助长孩子的不良心理。经常这样询问的家长,肯定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是是非非之中去。孩子之间的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家长是不应该插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应该由老师解决。如果家长一插手,事情往往会变得复杂起来,也会影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到幼儿园或学校里哇啦哇啦一讲,这影响多不好,其他孩子会怎么看呢?或多或少要影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另外,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是非,还会助长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孩子不太懂事,有了家长的帮助,有的就滋长出有恃无恐心理、霸道骄横心理等。
再次,这是对幼儿园教育严重的不信任。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学校)与家庭应该互相配合,充分信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互相排斥,你不相信我,我不信任你,怎么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也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经常这样询问孩子的家长,无疑是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不信任感。家长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其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还会对幼儿园有好感吗?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的,问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这样经常询问,要问,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今天有什么新鲜事,讲给大家听听?今天班级里谁表现最好?你今天向老师提问了吗?等,即使孩子偶尔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一次,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直接插手替孩子去解决,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谢可慧:你怎么样,孩子就怎么样
我去远方的火车上,碰到过一个姑娘。那时,因为身体不适,拼命呕吐。她走过来说,姐姐,给你纸巾。那张纸巾脏脏的,像是她用过的一般。她的母亲拍了拍她,给姐姐拿个干净的纸巾,再给姐姐拿袋子才是对的。她笑了笑,给我拿了一个袋子。那年,她十多岁,看起来不那么聪明,脸圆圆的,眼睛无光,但总挂着淡淡的笑容。她母亲后来和我说,姑娘轻微智障,医院说她以后生活也难自理,但她不相信,她把她当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养。母亲说完,就笑了。女孩听了,没有一点点悲伤,跟着母亲一起开怀大笑。
从前,我是不会相信这样的笑容会出自一个智障家庭,那一次过后,我就相信了。那个母亲是个最普通的工人,绝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但这一点不妨碍她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和家庭教育者,她手机封面的照片是模糊的她们一家三口,笑容和我见过的一样,干净又漂亮。她说话的时候一直笑着,爽朗又大声,从来不小心翼翼。所以养出来的女儿,也纯洁又大方。
智商从来不会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往往是,情商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近年来,高校里多产一些自杀者、心理疾病者,他们杀老师、杀同学,杀自己,大多数有暴力行为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并不那么平稳而正常的家庭,或者是父母离异,或者是童年不幸,或者是家教不淑,再或者是总是被灌以成为强者的使命。
有一个长年从事家庭教育的学者说过:无论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容貌是否相似,在养了多年之后,总会在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契合度。父母的智商或许影响不了孩子的智商,但性格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次,我开车回家经过一条小路。因为是一条小路,大约也只能过一辆车。我只慢慢跟在自行车后面,不按喇叭。自行车上的妈妈大约发现了后面跟着一辆巨大的车,凶神恶煞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故意拉高声音:这么小的路还开车,开什么车,有钱了不起啊!紧接着车后面的女儿也横了我一眼,说:了不起啊。我无力争吵,我一点都不意外她们两个做出同样的动作,那种眼神是一致的——对于看起来富裕的一切带着不屑和仇恨。我那时就在想,家教真的是孩子人生的课题。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养一个优秀性格的孩子更难。在国内,许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她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殊不知,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课程。我不相信,一个悲观的母亲会教育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一个不求上进的家庭会有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一对牢骚满腹的夫妻不可能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一个好斗的父亲不可能有一个懦弱的孩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日夜夜中的,它不是智商,生来优秀或拙劣不可转,性格的培养后天塑造更多许多。
时至今日,我一直对那些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母亲有一种排斥感,他们总认为孩子应该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忘了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格阳光的人。你怎么样,孩子就怎么样。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我更认为,在性格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种影响甚至关乎到孩子的未来。不知道这样认为,对不对?
怎样对待孩子的“自作主张”?
导读: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他又按着自己的“主意”去干。这时他常表规为任性、顶嘴、反抗,甚至出走,这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
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这时儿童往往处在不平衡状态中,行为表现也较混乱。他有独立的想法,但毕竟没有经验,又不愿附和客观环境,因此,往往违抗大人的命令,去干他们实际上不会做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于,父母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多。对待“反抗期”的儿童,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做父母的参考:
1.爱干活是好现象。家长应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想干的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骂他们“逞能”。
2.用转移法引导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3-4岁小儿喜欢模仿大人去干些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这时应引导他干自己能干的事情,同时还应对他讲清他干不了的道理。
3.父母、爷爷、奶奶教育的态度要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