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家长常忽略孤独症症状

发布时间:2021-12-27

小学语文常考课文教案。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专家:家长常忽略孤独症症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今年4月2日是第四个“世界孤独症日”。北京某院儿科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孤独症这个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千分之一的疾病,现在还很“孤独”。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早发现非常重要,但是家长常会忽略孩子的一些症状,甚至还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贾美香告诉记者,在该院的门诊中,翻开《新华字典》随便读一个字,就会有患儿脱口说出这个字在哪一页。随便说出一个日子,就会有患儿立刻报出那天是星期几。“绝不会错。”在北大六院这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儿科中,这些看起来记忆力超群,被成人认为“更具优势”的孩子,其实都是孤独症患儿。而他们的家长曾经很得意:以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

“孤独症的孩子太多了。”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周出两次儿科门诊,每次接诊的患儿一半以上都是孤独症。专家介绍,孩子一旦患上孤独症,多数都会出现社交方面的障碍,六成以上的孩子会伴有智力低下,智力没有问题的只有10%。目前医学界尚没有搞清楚孤独症的发病原因,也没有药物能够根治。通过治疗能够真正走上社会,独立生活的孩子微乎其微。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都是由家人照看,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家长坚决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病,不肯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还有的家长选择抛弃孩子,两人离婚把孩子扔给老人。这都对孩子融入社会非常不利。”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孤独症的方法,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关键。2至4岁是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时间,如果家长能在孩子4岁前带其就诊,医生能给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并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这部分孩子往往在各方面的功能都会有所提高。“其实早期识别不是很难,因为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是否具有孤独症的特征就已经很明显了。”贾美香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就应该引起注意;有些孩子喜欢重复地玩某种东西,还常常表现出重复无目的的动作,比如转圈、揪头发等,或者孩子存在感觉异常,比如对疼痛感比较迟钝等,也要重视。有些现象,正常发育的孩子在某个阶段也可能出现,但孩子如果有多个显著特征时,家长最好带孩子到正规的专科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帮助诊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通人无法感知的艰辛和痛苦,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几乎被拖垮的家庭。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幸跟孤独症挂钩,家长可以做哪些弥补和努力?专家指出,一旦孩子患上孤独症,家长极易陷入三大思想误区,走出误区是关键。

误区1:不断求医寻偏方治疗

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已经患上孤独症这个事实,他们相信孩子可以痊愈,不断求医,千方百计找各种偏方、秘方给孩子治疗,让孩子受到很多无谓的痛苦。

虽然这是出于父母的一片爱心,但由于父母的态度给孩子一种缥缈的希望,随着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带给孩子一次次的打击和伤害。

你应该这样做→接受现实进而调整生活

福州资深特殊教育工作者、高级育婴师潘彩芸指出,孤独症孩子如果一直停留在医疗阶段,对于孩子以后的康复工作、教育及成长期都会受到连带的影响。

“家中有个孤独症孩子,多少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比如大量的医药费、父母的精力透支等,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长远的。”潘彩芸建议父母接受现实,并且适当调整家庭生活,做一个全盘的考虑和计划。如果在最佳时间内孩子得到专业的、科学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干预,大部分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正常化的。“家庭固然要迁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如何配合家人的生活,把影响减到最低程度。”

福建小风车儿童发展中心教学主任、心理咨询师谢巧菊则提出了特殊儿童家庭气氛的重要性。“父母的情绪与个性对孩子的心理与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告诉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和你们在一起打这场仗,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克服!’这样的态度对孩子该是多么大的鼓励和安慰,当然,这些话不一定说出来,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就成了。”

误区2:老给孩子同情和特殊待遇

残障不是罪,谁也不愿如此,但很多父母得知孩子患上孤独症时,往往对自己有着自卑、内疚或羞耻等复杂心理,想以各种方式来弥补孩子。

于是,这些孤独症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总是成为同情和怜爱的角色。由于潜意识里老把他们当作“病人”,所以父母对他们格外宽容,即使犯了错,也姑息了事。

你应该这样做→及早训练孩子独立

一个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会训练他坐、爬、走路、说话,再大的时候训练他大小便、自己吃饭等等。其实,残疾孩子也一样,不要老把他当成病人,事事都照顾,这样反而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潘彩芸认为,家长应该有一套家庭使用的“规范”来引导孩子独立,即使是他们犯了错,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否则很容易养成自怨自艾或霸气十足的性格。

“当然,有时由于孩子身体不便,或有实际困难,父母可以从旁辅助,但要尽可能地让这些孩子可以自己处理日常生活,进而引导他上街、买东西、代办事情、坐公共汽车等等。父母要舍得放手,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立,当有一天你不在他身边时,谁来照顾他?”

误区3:怨天尤人痛苦逃避

家庭破裂、倾家荡产、把孩子当弱智和精神病治、求学无望……孤独症孩子,从降生开始就伴随着痛苦。选择放弃还是艰难前行?在最初的打击过后,则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专家指出,早发现早训练,可以改变孤独症孩子的命运。通过科学的培养,许多孩子可以具有语言和自理能力,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加以培训还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大部分家庭选择了痛苦和逃避,他们的麻痹大意,也在耽误着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你应该这样做→接纳孩子并激发他的潜能

苦难在表面看来固然是种不幸,但是老天往往借此机会磨炼我们的信心,激发我们生命的潜能,说不定反而有更大的作为,甚至于成就。

在中外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司马迁、左丘明,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缺陷,终其一生他们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因为这些刺激和打击,才使他们更加奋勇上进,刻苦自励,成为一代伟人。

当然,这些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要有着千百倍的坚强和勇气,但潘彩芸很坚定地想请这些父母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只要你引导有方,他们都有机会做得很好。像肯尼,虽然只有上半身,依旧可以骑摩托车、玩滑板、学好数学,其他孩子又有何不能呢?”

而谢巧菊也认为,“孩子既然不可避免地残障了,那么父母必须心平气和地面对,处之泰然。一个智商只有五十的人经过训练,也可以担负简单的工作,更何况其他。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信心,接纳他、相信他,相信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必然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肢体残缺只是某些器官无法使用而已,并不可悲,也不可怕。只要你愿意相信他是位天生的冒险家,他就有能力在满园的荆棘中栽出新绿。否则一味地呵护,结局只会使他的内心跟着残缺。”潘彩芸最后这样告诫这些特殊父母。

孩子“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

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

●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

●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

●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别将孤独症误为多动症


在儿童心理门诊,常遇见孤独症的孩子被家长误以为是多动症前来咨询。孤独症的孩子可以出现一些类似多动的行为,但和多动症却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常起病于3岁以前,主要临床表现为:

一、社会交际障碍:这些儿童突出表现为对父母无感情,当父母离去时无依恋的情感,父母回来无愉快的表示,把他抱起时身体不知贴近人,受到伤害也不知向父母寻求安慰;他们非常孤独,不会与小朋友交往,不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常常独自一个人玩耍。

二、言语发展障碍:有的儿童表现为沉默少语,喜欢用手势或叫喊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的常常自顾自地说话,不管对方听不听、回答不回答;他们常常用词不当,以致使人不知所云,有的甚至不会用你我他等代词。

三、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这种儿童常墨守成规,反对对生活习惯作任何变动;他们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游戏不感兴趣,而对一些不是玩具的东西例如锅盖、热水瓶、电插头、车轮、砖头、光滑的墙面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经常来回踱步、转圈、反复蹦跳、摇摆头部,甚至有自伤行为,如以头撞墙、咬手等。

这些儿童多有智力低下,但有的在某些方面却具有特殊的能力,如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日期等有超常的记忆,很快即能掌握电子琴、钢琴弹奏等。

他们在体格发育方面一般都正常,常规的体格检查也不会发现异常的体征,因此这些孩子常不会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以致得不到早期发现和鉴别。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脑损伤等引起的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家系中有同样疾病、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迟缓及精神病者比一般人群发病率要高。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靠特殊培训教育,且愈早发现,愈早干预训练,效果愈好。近年南京、长沙、北京等地均成立了孤独儿童训练中心,将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训练,或有专职的心理医生定期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上)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宝宝挖掘潜能,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识别孤独症便显得十分重要。

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宝宝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宝宝和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妈咪可据此推断宝宝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一旦发现宝宝表现异常,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尽快实施早期干预。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孤独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3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言语及沟通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在宝宝听懂话之前,就已经懂得用声音、动作、表情等来与人沟通,比如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宝宝高兴了,会咯咯地乐。长期与宝宝相处的妈妈就可以根据这些差别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宝宝再大些就能听懂不少话,并且开始咿呀学语。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

描述2

正常宝宝:两三岁的宝宝已经会说不少话,而且懂得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以前没听过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

孤独症宝宝:宝宝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对别人的问话常常没有回应。即便会说话,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却常常说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话,比如背诵电视广告等等。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对他所说话语的真正含义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他们常常用词不当,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句子,语言生涩呆板,很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性质,让人不知所云。

儿童孤独症的基础小常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我国尚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5.1左右。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孪生子女中,单卵孪生子中若有1个患孤独症,另一个的患病率高达36%左右,而双卵孪生子中却没有这种现象。这说明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儿童患者脑中鸦片素含量过多,故常出现孤独、麻木症状和感情交流障碍等。到目前为止当前有多种病因学说,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儿童孤独症,尚未明确。

儿童孤独症常见以下行为特征:

(1)与周围人的情感交流受限,孤独症患儿不同程度地分不清亲人或陌生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望对方的脸,回避眼光的接触。喜欢独处,一人玩反而自在,缺乏同情心。

(2)保持固定生活模式:对生活环境要求刻板,家具的移动,以至饮食起居的改变都会引起他们情绪变化,比如:发怒或恐慌,有些患儿严重得甚至连吃饭时坐的位置、碗和筷放在什么地方,甚至上厕所用哪个便池都不能改变。

(3)言语障碍,儿童孤独症患者多言,但领会能力低,常用词不当。发音不正,发出怪腔怪调。

(4)孤独症患儿常坐不住,活动过度,以脚尖走路。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习惯东张西望,或作伸颈、装相等怪异姿势。

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就可诊断为儿童孤独症:

(1)对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严重影响社会性相互作用;

(2)语词性和非语词性交往和想象性活动严重减少;

(3)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严重约束生活活动。通过治疗,可减少行为症状、促进发育,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游戏、拥抱、家庭、药物疗法等。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下)


认知与知觉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宝宝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不停的发问、探索,喜欢看动画片,对玩具更是爱不释手,能用玩具玩出很多花样,对大小、形状、颜色、季节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很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游戏、玩具等不感兴趣,而对另外一些东西则表现出特别的偏好,比如车轮、锅碗瓢盆等圆形物体,生活习惯一成不变,比如坚持要坐固定的位置、坚持使用同一把椅子、走固定的路线、玩固定的玩具,一旦他的秩序被打乱,他会异常烦躁。难以理解各种概念,不懂得如何自由组合、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大多智力低下,但也有些宝宝对数字、日期、地名、路线等的记忆超常,对音乐十分敏感,能很快地掌握钢琴、电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将来成为所谓的“白痴学者”。

描述2

正常宝宝: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对声音、光线、味道、疼痛等等有正常的反应。比如,听到妈妈的声音,会转过头去寻找;看到颜色鲜艳的物品,会用眼睛去追随……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声音、光线、味道、疼痛等觉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过于敏感,或者过于迟钝,表现出对某种感觉有特别偏好或者对某种感觉反应激烈。比如,有的宝宝经常来回踱步、转圈、反复蹦跳、摇摆头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有的宝宝对声音特别敏感,一听到某种声音就会显得十分恐惧;有的宝宝痛觉迟钝,经常有自伤行为等等。

孤独症自我测试

下面的测试回答“是”计1分,累计达8分以上者,说明宝宝可能有孤独症倾向,应及时咨询就诊。

1.对声音和语言反应迟钝。

2.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或交往困难。

3.厌恶学习。

4.对各种危险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

5.固守现有的习惯不变。

6.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7.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不喜欢被人拥抱。

9.精力异常充沛,坐不住。

10.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触。

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

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

13.重复、持续地做某些怪异的动作或玩某些单调的游戏。

14.性格怪僻,对周围漠不关心。

警惕儿童“吃出来”的孤独症


近些年来,儿童孤独症患者呈增多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学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患者典型特征是性情孤独——有的表现为神情淡漠、行为迟钝;有的则表现为恐惧胆怯,整日沉默寡言;也有的异常敏感,情绪易于激动或暴怒。

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机理,过去认为是由于脑部机能障碍及后天教育方式不当所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亦与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餐桌多是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的“营养型”、“精细型”食物,而蔬菜、杂粮等“粗食”偏少。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糖分和动物性食物中的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易于形成酸性物质,故有人把这类食物统称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中富含钾、钠、钙、镁等成分,在人体内表现为碱性,这些食物被称为“碱性食物”。注意膳食的“酸碱平衡”,有益于机体内PH值的相对稳定,使各种代谢功能协调,进而使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儿童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过量食用酸性食品的儿童,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候——手足发凉、容易感冒、皮肤抵抗力降低,常哭闹不安,免疫功能亦下降;严重者殃及大脑功能——钾、钠、钙、锌等碱性矿物质离子是大脑发育和维持大脑功能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若摄入量过少,则可导致思维功能紊乱,对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粗粮正逐渐被细粮所代替,饮食精细化。尤其是相当部分独生子女,糖果、巧克力等含糖量高的零食不断,更易于形成“酸性体质”。因此,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不可忽视儿童孤独症的预防。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碱性矿物质,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较大的儿童应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碱性食物”。

当然,防治儿童孤独症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除讲究膳食的“酸碱平衡”外,还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锻炼,多参与集体活动。切勿让孩子长期过“封闭式”的生活,以免形成孤僻性格而殃及孩子终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应及时请教医生,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家园共育《专家:家长常忽略孤独症症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语文常考课文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孤独症家长的三个误区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
    2021-12-22 阅读全文
  • 别将孤独症误为多动症 在儿童心理门诊,常遇见孤独症的孩子被家长误以为是多动症前来咨询。孤独症的孩子可以出现一些类似多动的行为,但和多动症却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常起病于3岁以前...
    2022-04-09 阅读全文
  • 孩子“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2021-12-15 阅读全文
  •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上)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
    2022-01-21 阅读全文
  • 儿童孤独症的基础小常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我国...
    2022-03-01 阅读全文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最亲的父母都很难走进,他们外表看起来纯净、漂亮,但接触起来却像星星一样冷漠,不可捉摸。相对于大部分正常家庭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的父母从孩子降生就伴随着普...

2021-12-22 阅读全文

在儿童心理门诊,常遇见孤独症的孩子被家长误以为是多动症前来咨询。孤独症的孩子可以出现一些类似多动的行为,但和多动症却有很大的不同。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全面发育障碍,常起病于3岁以前...

2022-04-09 阅读全文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2021-12-15 阅读全文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

2022-01-21 阅读全文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加拿大为万分之十,美国为万分之四,日本为万分之七。我国...

2022-03-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