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教孩子应避免6个雷区
发布时间:2021-12-23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 幼儿故事6岁孩子要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过来人都知道,父母没有威信,还真难管住这些天真不羁的小家伙。爱和威信之间,象一种特殊约束关系,爱得合适,威信也成比上涨,爱得糊涂,威信丧失殆尽。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务必避免以下几个“雷区”:
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压制(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6岁,特别是0-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孩子自发地专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马桶盖、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成长。采取的融入生活、潜移默化的早教。在这些充满“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中,孩子的各项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自己心中。
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 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 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 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 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 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 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 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避免幼儿英语启蒙的雷区
谈到孩子怎么学英语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家长都知道要多读多背多练多听;少部分家长觉悟更高,知道纯正的语言环境才更重要;还有些家长理论结合实际,会把家里的各种物品都贴上英文标签,来强化孩子的单词记忆……
不得不说,很多爸爸妈妈们是做得不错的,一来懂得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二来也掌握了不少教育方法和手段。
但这些,还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方法很重要,避免踩坑也很重要。以下这些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坑,您中了几条呢?
一
你的英语不需要完美
我的英语不好,怎么给孩子启蒙呢?我有很强的中式发音,万一教错了怎么办?我语法基础不好,教错语法怎么办?
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或者发音不标准,因此就不和孩子在家里进行英语对话。恰恰相反,英语的环境最重要,不要太在意说的有多少和多好。在初期,你可以通过在家中与孩子进行的英语对话给进行简单的交流。再配上音频、儿歌等资源,逐渐地孩子会产生自己的辨音能力,孩子的语感和发音也就会有所提高的。
二
不要太担心发音
能学标准的发音当然是好的。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发音都带着他的文化特色。以美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为例,个别的州也含有自带的口音,因此,并不是每个美国人自出生起就带有统一的、标准的美式发音。
在美国的大学里,很多名师都是印度人,带着很浓的印度口音,也有很多教授是亚洲人,他们同样是受人尊敬的。这些丰富的口音并不会被其他人嘲笑,美国人不会因为你有口音不去尊重或者歧视你。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发音不标准,不要让他突然停止,而是应该鼓励他说完。过分强调发音,反而可能会给孩子在学说英语的过程造成压力,不敢开口。
三
不要每一个词都翻译
很多70、80后在学校学习英语,都习惯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去学习。似乎养成了一种“强迫症”,每一个单词都要查。已成了丢不下的一种不好的习惯,而这样就会导致真正能够读下来一本书是难上加难的,能记住英语本身的含义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已把学习英语当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还没等读完整个句子,就和孩子去翻字典,孩子会觉得很没意思,并且觉得整个过程只是为了学习而去进行,而不是让自己拥有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的享受。
四
不要默读
中国的英语教学方式不太注重口语,导致很多人说的都是哑巴英语。在阅读英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默念或者声音很小。如果不读出来,怎么能真正学好英语和他人交流呢?所以,不管是自己,还是让孩子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声”。可以听和熟悉自己的声音,锻炼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建立一种语感。
五
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现在有很多优质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英语,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艾莱克英语是遵循孩子的语言天性,进行语言启蒙的引导。通过儿歌、故事、游戏教学,把握住孩子学习语言的天性,为孩子开启美好的语言启蒙。
六
不要“看”着孩子学习,要和他一起成长
学习英语也是一样,不能要求孩子仅凭自己有限的能力独自学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自己做不好,怎么能要求孩子去做到呢?
一些父母把孩子交给电视、音频、绘本,或是培训机构,他们把学费交完后就不再插手,期望孩子自己学会变成一个全能的人才,那是不可能的。孩子不会通过翻绘本去自己学习怎么阅读,也不会通过画面和音频完全理解故事的含义。这些都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去真正理解,父母给出的一点引导,对孩子来说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教育孩子,有很多“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以下这些“想当然”的以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2、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3、认为做人的道理等孩子“懂事”后再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的事别管。从小把孩子教育得就不负责任,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长大后就会我行我素。一旦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和信念时,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4、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要说这一点是不对的。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5、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确认、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该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是非常的注意一些问题,导致跟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常见的就是家长在送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是那么的尽责了,还有父母对学校老师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欠缺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踏入了学校的校门,家长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其实这是许多家长的一个误区。有的家长认为有好学校、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便给孩子很大压力,其实这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孩子虽然已经进入了学校,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仍然是在家里养成的。因此,即使孩子进入了小学,家长也应重视孩子在家良好习惯的养成。
误区一:家长不够尽责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或一个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一些事业型的父母,两人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认为由老师全权代劳就行了,平时也不与老师沟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急了,再打骂孩子,如此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提示:孩子进入小学,势必出现多种不适应的情况,作为家长一定要在第一年细致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段适应期。
误区二:父母对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样做其实是拔苗助长,孩子会感到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因为每个孩子家庭教育氛围不同,接受的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适度。
提示:不要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他跟别人比成绩,这段时间,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对孩子来说,学习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如果压力过大,过度关注成绩的话,势必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误区三:忽视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极度关注孩子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成绩,常常把别的孩子的好分数挂在嘴边,以此来“激励”孩子,但却不注重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提示: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但事实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真正影响孩子获得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好习惯会终生受用,坏习惯会让孩子与之奋斗终生。知识的学习跟习惯的养成相比,容易很多。因此,在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刚刚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的时候,请您务必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避免陷入亲子教育误区的8个原则
沟通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一些雷区你可能不断地触碰却并不自治。那么要怎样才可以和孩子沟通得更好呢?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的盲点,希望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亲子沟通。
关于“孩子最喜欢什么”这一问题,有调查显示23%的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17%的家长 笼统地认为孩子最喜欢玩。其余受访者的回答也不能让人信服,大都回答诸如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逛街之类的日常喜好。而回答喜欢画画、小发明之类的答案只占 了10%左右。
其次,父母的人格修养影响着亲子沟通。
这其中包括父母的价值取向、个人学识与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多个因素。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一 问题,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用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5%的家长只是说教;还有3%的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谈心。调查发现,有的家长甚至采取“沟通不好就 打人”的粗暴行为,这只会让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孩子的这些缺点正是他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副产品”。
再次,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家庭沟通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沟通的行动远比有声沟通的语言更有效。
最后,父母的诚信状况影响亲子沟通。
信誉是沟通的重要条件,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本着诚信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就该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8个法则教你避开亲子教育雷区
亲子教育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走入一些误区,怎么才能避免这些误区呢?
亲子教育法则一: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孩子火冒三丈时,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父母越冷。
亲子教育法则二: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
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当父母批评行为本身,孩子知道他只要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形象。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可能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亲子教育法则三: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要做出早就了解的模样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且不愉快。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积极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
亲子教育法则四: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侦查举止会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属于孩子的隐私。
亲子教育法则五:当顾问,不当领导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十分重要。如果用命令口吻,可能会吃闭门羹,换一种语气就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心,如“我建议你可以考虑……”。
亲子教育法则六:不说“但是”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父母使用“但是”一词,会让孩子渐渐感受到父母并为未认真倾听自己,不过摆姿态,从而厌倦交流。家长可以用“如果……会更好”句型来取代“……但是……”。
亲子教育法则七: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错误的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亲子教育法则八:做建设性的批评
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例如,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建设性的批评做法,则应该是谈事件、感觉、期望和好处。如“你今早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父母应该如何管教任性的孩子?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孩子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孩子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武器”。
兵器谱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兵器谱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兵器谱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兵器谱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应战”只宜智取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1、攻心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2、以退为进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3、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4、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5、“战后”要善后
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制胜法宝:科技手段
父母对孩子的玩手机的情况也不是很难控制哦,家长朋友通过爱熊宝—手机助手来管理孩子手机,
没有难以管控的孩子,只是家长管教的方式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