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关爱病刚好的宝宝
发布时间:2021-12-09 宝宝听的益智故事推荐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怎样教育孩子生活中,爸爸妈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宝宝生病前性格活泼开朗,可是生病后性情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变得闷声不响,羞答答。难道一场病就能改变一个宝宝的个性吗?
专家表示:患病,尤其是患慢性病的孩子,在康复后,性格会变得任性、乖张,甚至出现一些从未有过的怪癖。这种性格的改变直接反映出孩子心理上的缺陷。
孩子患病后,往往更受到家人关爱,有时近于娇惯。大人百依百顺,事事由着孩子来,无形中助长了他的任性。病情好转后,孩子仍然企求得到父母的这种关心,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撒娇、发脾气。另外一个因素是,对孩子来说,医院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患病住院后,那里的设施、医护人员的着装,都和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检查、治疗的过程,也大大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因此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年龄小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大哭大闹;大一点的孩子则表现为焦虑不安
避免孩子大病初愈后又得心病的方法
提高病儿的适应能力
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讲明生病的缘由,告诉他到医院看病、治疗的重要性,减轻其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帮助他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
照顾病儿生活有分寸
对于病程长,需要久治、久养的孩子,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起居生活,避免养成懒散习惯。孩子的饮食需要特别照顾,但不可过分迁就。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抗病能力,不过,应避免因过份贪玩而疲劳。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疾病恢复情况,要求他达到同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缩小与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丰富病儿的精神生活
孩子生病后活动的空间减少,可根据他的不同年龄创造条件,为他创造适当的游戏、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怎样适度把握对宝宝的爱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提示1:过多帮助导致孩子无能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很弱小,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帮助,于是对于孩子所有的事大包大揽。譬如5岁的冰冰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学着父母平时的样子,拿来了面包、果酱和餐刀,正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这时妈妈担心她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爷爷奶奶担心餐刀会伤着孩子,大家纷纷上前替孩子代劳。
点评: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一旦受到阻止,就会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以后当他习惯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得无助和无能。
建议:生活中,如果父母只图为了孩子穿鞋便捷,总是买有拉链的鞋是有害无利的,孩子总要学会穿系鞋带的鞋子,学会对付复杂的事情;如果父母日复一日地提醒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忘了带这个或那个,不如让他自己学会记得。帮助是美好的,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因为所有的帮助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使帮助在某一天成为多余。
提示2:过多的玩具意味着干扰
现在的孩子每逢节日收到最多的礼物就是玩具,不同种类的玩具和电子娱乐产品塞满了房间。孩子常常把抽屉里的、架子上的、框子里的玩具统统翻出来,玩着玩着,他就会要求妈妈的帮助了:“妈妈你看到我的那个小汽车吗?”然后妈妈就放下手中事,帮孩子寻找他想要的玩具。
点评:玩具在增多,孩子的兴致却一点点下降,孩子可以支配的玩具越多,他就要用更多的时间决定玩哪一样,并且很快地将兴趣从一个玩具转移到另一个玩具,集中精力玩一个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其实,问题不是在孩子,收拾和管理这么多玩具,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建议:其实,即使是一套积木,也可以让孩子在没有指令和界限的条件下,随心所欲地发明创造。虽然它没有高科技,也没有那么昂贵和漂亮,但是,美国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积木既是玩具,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大有好处。玩积木组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测试中,比没有玩积木的的那组孩子,分数要高出15%。积木除了帮助孩子掌握堆叠技巧外,还为孩子发展数学、科学以及空间能力打下基础。
提示3:过多表扬不利孩子抗挫折
受一些用表扬鼓励孩子进步的成功事例启发,有些父母误认为,只要多给予一些表扬,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成功。于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对孩子的行为举止都大加表扬、赞赏和鼓励。
点评:心理学认为,适度地表扬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但是如果表扬泛滥则通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一是孩子不再把表扬当回事;二是孩子把父母的赞扬句句当真,那么他就可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旦从老师或其他人那里得到客观评价时,会大大打击他的自信心。
建议:孩子能自己整理玩具,或是在学做家务等方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表示赞扬和欣赏,这有助于孩子更快进步。但此时要注意两点:首先,父母应该在表扬的同时给孩子示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表扬不仅限于一个玩具和甜点,对幼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搂抱和爱抚,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或眼神都是表扬的方式,并且表扬也应不断要有新意。
怎样对付闲不住的好动宝宝?
导读: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活动,甚至调皮,对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例如,过度地好动,就是“多动症”的隐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活动,甚至调皮,对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是要有限度的,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例如,过度地好动,就是“多动症”的隐患。
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多动行为的孩子,几乎都在出生后18个月以内,这个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期,若这个阶段调控失误,就会造成感知与行动之间的联系产生障碍,于是情绪不稳定、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动来动去,不能持久。
所以,对于那些闲不住的孩子,要适当调一下,而且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既要满足孩子好动的需要,又要有所限制,既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又要积极引导。为此,提供一些建议:
对于闲不住的孩子,每天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尽兴活动,到室外去运动、玩耍,活动到筋疲力尽,让孩子的精力充分发泄。尽兴活动之后,安排孩子安静活动,必要时软、硬兼施稳定孩子。总之,每天必定要有一定的时间段让孩子安详下来。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没有规则,该给孩子立点规矩了(合理的),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只有在服从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什么行为是恰当的,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盲动的欲望,也只有被强迫保持安详,他才能从活动中感觉到快乐。
个案——怎样培养宝宝诚实的好习惯
导读:在宝宝的早教方面,家长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老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是很在理的。要让宝宝不说谎,首先自己做事就要分寸。
在宝宝的早教方面,家长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老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是很在理的。要让宝宝不说谎,首先自己做事就要分寸。
上周末,上幼儿园的儿子带回来一张通知书,上面写着本周在幼儿园学的知识:数学、英语、儿歌、唐诗、故事等,下面是老师的评语:活泼勇敢,爱讲身边的故事,园中表现优秀。再下面就是让家长签在家中表现,最后一项是要你检查上述知识他是否学会,并在全知、略知、不知后画“√”。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儿子叫到跟前,逐项检查他的掌握情况,数数数得很好,英语发音不是很准,儿歌、唐诗背得不熟,需要提示,故事讲得不完整。不能算是全知,所以我在略知的后面画上了“√”,又签上了家长意见,希望老师加强教育,让儿子把回执交给老师。
星期一我去接儿子,儿子飞快地跑来:“妈妈,老师表扬我了,说我是诚实的孩子。”年轻的小老师在门口叫住了我,有些紧张,以为儿子做了什么错事。老师微笑着说:“全班30个孩子,29个孩子的家长在全知的后面画‘√’,只有您在略知的后面画‘√’,谢谢您的信任与真诚。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把孩子教育得更好!”我有些不知所措,我只是写下了孩子的真实情况,却受到老师的如此尊敬。老师摸着儿子的头接着说:“我问孩子们,回家给家长背通知书上的儿歌了吗?小朋友们都摇头,我又问那爸爸妈妈是凭什么画的‘√’?小朋友们更是茫然,我们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现在就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诚实的习惯。”小老师的眼睛特别的清澈,满脸的笑容带着真诚。
回家的路上,儿子坐在车子后面给我讲今天他学的“狼来了”的故事,他说“妈妈,我不学故事里的小男孩,我要养成诚实的习惯,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调皮宝宝怎样教?
导读:顺应人性,首先是对受教育者感情上的顺应或欣赏其价值的存在,让他的长处带动做人的自信和自尊,再去弥补和改善其短处和不足,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有效的。
程程是班上最调皮的孩子之一,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有的说他扯别人的衣服,有的说他揪女孩的辫子,有的说他在不停地做鬼脸,逗引其他的小朋友哈哈大笑。
老师出来的时候,程程立刻收敛了笑容,他意识到马上就面临一次严厉的批评。果然,老师把他叫到了跟前。怀着忐忑地心情,他走了过去。可是令程程没想到的是,老师不仅没有训他,还摸了摸他的头,并叮嘱他明天画画时别忘了穿上兜兜。原来老师刚才还真想好好教训他一顿,可猛然间看到他衣服上残留的水粉,老师想起了程程在上午的美术课上专注的样子,心里多了一份疼爱。老师让程程把画拿出来,并让全班孩子欣赏,程程嘴角上挂起了自豪的微笑。老师趁机说道:“你的画这么漂亮,要是再遵守纪律,下午就可以当班长了。”程程认真地点了点头。
午休时,调皮的程程入睡特别快,起床的时候,他帮老师一起摆枕头,而且动作非常麻利,态度也格外认真,似乎像变了一个孩子。
常常听到调皮孩子的家长无可奈何地说道:“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不管用。”其实暴力、武力、批评、对比都是教育孩子的大敌,不但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对情绪,抹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每个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都充满了希望,虽然孩子是自己的,但孩子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独立存在的,尽管幼年时期在经济上,甚至在自理能力上依赖于成人,但精神上却不能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一部分,喜怒哀乐尽情对之发泄。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我们像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一样,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智,需要遵循人性、顺应人性。
顺应人性,首先是对受教育者感情上的顺应或欣赏其价值的存在,让他的长处带动做人的自信和自尊,再去弥补和改善其短处和不足,这样的方法往往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