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孩子为什么要跟家长“对着干”

发布时间:2021-12-02

小孩子听的故事。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孩子为什么要跟家长“对着干””,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以前,一般还是很乖、很听话、很好玩的。虽然他们还不大会说话,但大人的话,还是能听得懂的,大人的意图他们也是能心领神会的。大人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乖乖地做什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按照大人的意图不走样地怎么做,很少违背大人的意志或愿望。

孩子做得挺开心,大人再一夸他,他还美滋滋的。大人看了也打心眼里高兴,真是无穷的天伦之乐。带一两岁的孩子,那就是一个享受!

但“好景不长”。

当孩子长到一岁半或两岁的时侯,情况发生了变化,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随着年龄地增长,“主意”渐渐多了起来。遇事要自作主张,不大听大人的话了。有时,大人要他往东,他偏朝西,“让他打狗,他偏要打鸡”,好像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你给他玩这个玩具,他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不要”、“不要”,递到他手,他就扔掉,偏要玩另外一个玩具;你要喂他吃饭,他偏要自己吃,弄得身上地上一塌糊涂;可有时你要他自己吃饭,他却非要你喂他吃不可;地上没有水的路他不走,他偏走“歪门邪道”,哪里有水走哪儿,把鞋都踩湿了,眼睛还得意地边看着妈妈……

你说,这小东西,气人不气人!

“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妈妈们常常发出的感慨。

孩子小时侯,吃饭得要大人一口一口地喂,拉完屎要大人给擦屁股,提留裤子。那个时侯,大人只是觉得“累身”,“心”并不觉得太“累”。

到这个时侯,是既“累身”,又“累心”。每天不仅把大人折腾得晕头晕脑、筋疲力尽,还时不时地惹你生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是反常现象,还是正常现象呢?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岁半到两岁的时侯出现的上述现象,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突出的年龄心理特征。

孩子从出生到成熟这十几年期间,要经历两次“断乳”:第一次是“断乳”是在一岁半左右,开始吃饭,从此不再以母乳为营养,可以称作“生理的断乳”;第二次是在十四、五岁左右,他们觉得自己的身高跟父母差不多了,长大了,要摆脱大人是束缚,独立自主,可以称作“心理的断乳”,由此便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岁半的时侯,彻底“断乳”,他们开始自己进食;学会了走路,想到哪里去或做什么,能够独立自主了。这就意味着,孩子要逐步摆脱对母亲的依恋和依赖。由于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空间的扩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变为在对父母的依赖、依恋和摆脱、独立之间摇摆不定,并且逐渐完全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依赖,向独立自主靠拢。

再加上孩子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喜欢探究,爱好尝试,好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等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反对或不大赞成的事。

大人要是懂得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干预,他做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也就有可能自动地放弃不做了;要是大人进行干预或强行制止,他就有可能非做不可。

此时,孩子往往以直接反抗或对抗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由于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有的则缓和一些。但在这个年龄阶段,都要有这种表现,这是孩子迈出的摆脱母亲的第一步,是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然现象。

所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孩子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训斥、打骂,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孩子的身心正常发育。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做家长不乐意、不高兴的事,有时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是为了摆脱大人的束缚,有时侯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也有时侯是为了把家长也“拉进”自己的活动之中,让家长也参与他的活动。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惊慌失措,生气发火,粗暴地训斥,不仅不会发挥预期的作用,获得预期的效果,很有可能会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感到新奇有趣,越发激起他们再试一试的好奇心。

比如,小孩子学会说话的时侯,听到别人说脏话、骂人,他们也就跟着学,说脏话,骂人。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脏话、骂人的话的真正含义,只是模仿别人,学着玩而已。如果家长听到了就发火、生气,他们看到家长那发火、生气的样子很好玩,就很可能还要继续说脏话、骂人的话。

如果家长采取淡然、平静的态度,加以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孩子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也就渐渐地不说脏话和骂人的话了。

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时侯,家长要有个心理准备,免得来个措手不及。

遇到孩子跟大人“对着干”的情况,要平静、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大发雷霆,最好是采取示范、讲道理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合理的话,家长要亲自帮助孩子做,具体地指导他们做,也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亲情关系,也会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如何教育小孩子


世间百业,父母这一职业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在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上,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给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子课.

晨曦微明,省城新建路边,一位父亲正在愤怒地斥骂不愿上学的儿子。围观者猜想,这肯定是个成绩垫底、不爱学习的孩子。细问之下,情况出人意料。孩子是某重点中学全班排名前3的好学生。只因老师一句叮嘱“让孩子不要光琢磨难题,这对中考很不利”,这位父亲就着急上火,头晚将孩子训斥了两个多小时,却没给孩子辩解一句的机会。

1月12日,在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演讲现场,提起曾经目睹的一幕,主讲人、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感慨良多:“那位家长毕业于省内一流高校,文化素质并不低,但教育孩子的能力却极为有限。所以说,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教育孩子方面的素质高低是两回事,要教好孩子,家长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真正的教育是爱与智慧的结晶

家长和老师“踢皮球”。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便将责任归咎于学校,认为是学校没把孩子教育好。一些老师在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时也常说:“如果你了解这个孩子的家长是什么人,你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会有什么问题。”如此一来,家庭教育埋怨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在埋怨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之间形成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这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事实上,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家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弥补,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获得父母的资格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成为称职的父母却需要努力学习。大多数父母都是无师自通,认为自己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或者别人怎么教育孩子,自己就怎么教育孩子。这是不行的。因为时代变迁,父母也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传统理念要求我们做事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现在很多学生却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对此,不少家长气愤不已。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听音乐不一定影响写作业,或许还有助于孩子写作业。这就需要家长转换教育思路,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不要因为父母的思想高度,限制了孩子发展的高度。家庭是孩子成长永远的场所,父母是孩子发展永远的老师。父母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孩子,没有很高精神境界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很高精神境界的孩子。现在,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唉,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全指望孩子了。”相应地,孩子也可能想:“我就像你这样活着,怎么不行?”所以,父母需要提升自己,可能物质状况不好,但一定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从另一个角度讲,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一进门就找到一本自己最喜欢读的书。母亲可能会劈头盖脸地说:“赶快写作业,作业还没写,看什么闲书?”这怎么会是闲书呢?如果一个孩子放学后,能有一本书让他如饥似渴地惦记着,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在有的父母看来,学好课内知识就够了。这是错误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孩子。

家教误区羁绊孩子成长脚步

对孩子的期望值虚高。有些家长说:“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还给我一个大学生,最好是清华、北大的。”孩子有没有可能进清华、北大?有可能。但是每年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全国来说是少数中的少数,精英中的精英。家长盲目要求所有孩子都成为精英,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怎样正确确立对孩子的期望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研究孩子,理性地给孩子树立合理发展目标,可以适当高一点,但不要虚高,期望值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不能把自己的一厢情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不断去努力,提倡学习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对孩子的要求有偏颇。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都不干也可以。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学习也不好。原因在于孩子责任感的缺失。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学习肯定上不去;如果他各方面都涉猎,激发的则是更多的责任感。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全面,要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劳动习惯,而不仅仅关注他的学习。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让他承担起来,家长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苏州一位教育专家的孩子小时候经常丢三落四,忘记带钥匙,每次都打电话找家长。一开始家长总把钥匙送到学校,反复几次后,孩子仍出现同样的问题。于是,家长告诉孩子,从这次开始不给你送了,自己做的事情要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投机心理。很多家长希望世界上有一种办法能解决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事实上,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世界上惟一的,你是“这一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你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采用。家长只能自己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谁也不能代替。父母要善于变换方式,多动脑筋想办法,多倾听少唠叨。因为父母说得太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不爱说话。国外一个家庭主妇的小儿子总爱随地小便,这位聪明的妈妈想了个办法,她把很多彩色小画片放到冲水马桶里给孩子演示,看着画片随水流旋转而下,孩子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每次他都规规矩矩上完厕所后放一个画片,看这有意思的一幕。问题就此迎刃而解。

在看待孩子的视角上,注重外在,忽视内在。孩子今天会背一首诗,会做算术了……大多数时间里,家长只看到孩子外在的变化,却忽视了对孩子兴趣、视野、习惯、思维等内在品质的培养。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学跳舞、学弹曲,家长只关注技巧训练的实际效果,却从不引导孩子领悟音乐的内涵和魅力;孩子鹦鹉学舌般背诵“白日依山尽”,家长只顾高兴,却忘了告诉孩子“白日”怎样“依山尽”的情景。

教育孩子的心态比较急躁。家长对待孩子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巴不得8岁的孩子就大学毕业,孩子才上三年级就给他补习四年级的课程。有句话说,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固然有合理的地方,但也不完全对。如果人生是100米的短跑,那不输在起跑线上是必要的,但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即便今天落下,明天也能赶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焦躁心态,要学会等待,如果孩子今天比别人慢一步,明天他可能比别人快一步,不要认为今天慢一步,就一辈子比别人慢。人生的过程是不能浓缩的,必须有经历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一定要正确看待,要怀着一颗包容心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训斥。

有心无痕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无限潜力,学会适度欣赏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是理性的,同时对他的潜力也要有信心。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脑的潜力只发挥了1/4,大量潜能尚待开掘。父母应该是孩子潜能的激发者,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无数可能,并在适当的场合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这对树立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当然,在学会赞赏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惩罚,适度的惩罚会让他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承担责任,这与表扬并不矛盾。

让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喜欢做的事。孩子的时间不要被父母全部占满,即使孩子傻傻地发呆,那也是非常迷人的时刻,因为他在想自己的事情。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很感谢父母在童年时让他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由于身体不好休学在家,他经常一个人呆坐在野外,看着周围的自然景观,后来写作时,一描写自然环境就马上能想起儿时看到的景色。家长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和时刻,千万不要把他的时间和大脑塞满,这样可能让他错过很多的发展可能。

让读书写字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不是看他工作时什么样,而是看他如何打发休闲时光。有的人休闲时打麻将、喝酒,有的人听音乐、看书。两种不同生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迥异。如果家长能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对读书的热爱,那么他的一生都会以此为乐并有所收获。同时,要让写日记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一定长篇大论,可以是一句话、一点感受。关键是父母首先要做到。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不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一味向孩子灌输,时间一长,孩子会把心门紧闭,把父母推得更远。父母要学会平等沟通,既讲出自己的意见,也要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让孩子打开心门。当孩子讲述流畅时,千万不能打断他,而且要倾注耐心,不断呼应,让孩子感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

演讲结束时,马兆兴表示:“家庭教育贵在有心无痕,身教胜于言传。每位家长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相信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对好父母。”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绪来源才是爸爸妈妈疗愈孩子情绪的好帮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哭泣时爸爸妈妈要先想办法哄孩子,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但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却告诉我,如果孩子哭得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心疼的话。

一般是因为爸爸妈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里面攒了很多不好的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爸爸妈妈也会感同身受,潜意识里害怕自己的情绪爆发,因此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哭泣。老师急忙安慰孩子,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离开妈妈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你要知道妈妈马上就会回来的。我们先去上课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让孩子自己来画画,这时候孩子就已经不哭了,专心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

二、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决。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一开始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接着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爸爸妈妈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孩子会压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犯了错会撒谎,受了欺负也会一个人忍着。如果在爸爸妈妈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会特别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能够让孩子成长,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爸爸妈妈要和孩子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不要让孩子把一些话都压在心里,这样孩子才能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爸妈妈成长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孩子是无知的。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孩子,也是为我们自己。

为什么小孩做事拖拉


孩子做事磨蹭,是一个令家长困惑和头痛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孩子磨蹭的原因,看看您家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1、 因天生的慢性子(敏锐度低的孩子:他只是反应慢一些——需要家长多一点耐心)

这并不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天生的差异性,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欢慢条斯里的生活,这恰恰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2、 因贪玩(体觉型的孩子:喜欢用身体去操作去感受——可以通过游戏互动让他学习到东西)

贪玩也是一个信号,它暗示着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有意思的活动和玩伴。

3、 因不想做这件事情(主见执着型的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改变想法是关键)

有些时候,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也会成为磨蹭的原因,如早上不想上幼儿园,晚上不想睡觉、不想刷牙。

4、 因过于专注目前的事情(专注倔强型孩子: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事情才会进行下一步——提前做好计划,立规矩很重要)

叫了半天赶紧穿衣服出门,结果孩子就跟没听见一样,很有可能这个时候孩子正专注于他的游戏或想象而没有听见。

5、 因家长的态度或方式无法接受(听觉型的孩子:喜欢听肯定的语言——如何跟孩子说话是关键)

有时候,家长唠叨、说教、责备、威胁的态度容易让孩子的关注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对家长的态度上来,孩子很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

6、 因尚未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好学单纯型的孩子:没学习过,就不会,一旦学习过后就很容易吸纳——家长需要多教导,让他自己吸收)

孩子的事情被包办过多,某些技能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动作缓慢。

7、 因生活不够充实,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致

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磨蹭成了现在孩子的普遍问题?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几乎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地方。

在同一个问题上孩子的不同表现,展示了他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学习特点,应对这些不同的表现又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性格类型:认知型的孩子他更关注自我感受,模仿型的孩子会显得特别随和变通,开放型的孩子虽然单纯但学习能力又特别强,逆思型的孩子就特别的标新立异,与别不同。

例如学习管道:听觉型的孩子主要依靠听觉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视觉型的孩子主要依靠听觉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体觉型的孩子主要依靠触觉和动觉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互动型的孩子主要依靠和他人交流、互动、回馈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构思型主要依靠构思策划、提炼整合来获取、理解和记忆信息。

听听孩子说为什么要顶嘴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1.我认为爸爸妈妈说孩子“顶嘴”绝对不公平,“顶嘴”都是有原因的。有一次,爸爸答应我,作业做好了,就可以带我出去玩。等我做好了,他又改口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试考好,考不好,就别想玩。这么点小事都言而无信,我很生气,当然要“顶嘴”了。

2.我顶嘴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比如爸爸妈妈老要我看书,我呢,又想玩一下,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发生顶嘴的事了。

3.我“顶嘴”都是因为爸爸妈妈老让我觉得没面子。其实,有时候爸爸妈妈说得有理,可他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没面子。有一次,我练琴时弹错了,他们就骂人,要求这要求那,我一赌气,就和他们“顶嘴”了。

4.只有在妈妈冤枉我时,我才会顶嘴。一次,我搞定所有作业后打开电视,妈妈突然发现电冰箱的门没有关紧,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你看你,又忘记关紧冰箱门!”我随口回答了一声“不是我”就接着看我的电视,妈妈看我还在看电视,更加生气:“不是你,还有谁?谁整天忙着看电视,什么也不顾?”我觉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妈妈争起来:“你凭什么说是我干的?你看到我没有关吗?今天我根本就没有开过冰箱!我看电视就是没有关冰箱门吗?再说,我写完了作业,看电视也没有影响谁,你冲我吼什么?”

5.我从上幼儿园就开始顶嘴了。那时爸爸老要我练电子琴,想玩他也不让,于是我就和他顶嘴。现在仍是如此,当我想玩,而父母又要我学习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顶嘴。

6.爸爸妈妈要求小孩子做的事情,可自己却没有做到。天天要我早起床锻炼,可他们总是睡懒觉;不让我挑食,可妈妈也不吃鱼。我心里有意见,当然就不服气了。

7.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这话也叫讲理嘛?

8.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不免顶嘴。

9.对于同一个问题,当我们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实际上,大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我希望大人不要太固执己见,有时也该认真听我们把话说完。

10.父母也会犯错误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听我们的意见,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然总是十分被动。

11.我不算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我只会选择性地听取大人的意见,哪怕公然违背家长的意愿。每次跟父母争吵完,心里都挺后悔的,后来想想,大多数时候还是父母说得对。不过我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他们不需要管得那么细。

12.父母对我不信任,从来也看不到我的进步,就知道打击我,而且还总是对我大喊大叫,搞得我心里挺烦的。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这样也许我会少顶一些嘴。

小孩为什么不专心?


随时能上网,连大人都难专注

智慧手机、平板电脑、电玩,联手养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网络时代小孩。身为三个小小孩的爸爸,电视主持人聂云对大环境改变有很深的感触。

「比方看新闻,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闻标题,萤幕还有上、下、左、右等四条跑马灯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数跟天气预报,进广告还切成小萤幕,很难不眼花撩乱。

现在你也很难跟一个人单独吃饭,因为手机里跟三个朋友在 WhatsApp,另外两个在微信。讯息过多,别说小孩了,就连大人也经常无法专注。」

黑板比不过电玩,上课好无聊

一出生就处於快速变换的声光环境,现代小孩的大脑习惯了强度高的外界刺激,一进到学校,眼前换成了墨绿一片的黑板跟语气平淡的老师,刺激强度立即少了三倍。

难怪小朋友常跟老师抱怨:「上课好无聊」。教育体制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静态的「阅读」能力,刺激程度当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电脑电玩。

除了生活环境正在飞快改变,学校环境也更加凸显孩子的好动问题。拥有专注力反倒变成顶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刘明丽说,撇开被确诊为过动症的孩子不谈,这些年普通班里偏好动的孩子明显变多了,很多班级一走进去就闹哄哄的,感觉孩子比以前躁动。每班学生人数虽然大幅减少,事情却没有变少,老师班级经营的难度还一年一年提高。

学校的活动和学习科目愈来愈多,转接缓冲的时间不够,於是孩子们容易在这些关卡出状况。

刘明丽说:「学校有校内活动,还要配合局里、部里的政策推活动,科目单元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九年一贯课程,另有课程跟议题要顾。以前学校步调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云也没关系,但现在我们已经没办法等了。」

「不专心」是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

赶进度、赶活动的节奏下,即便每个老师上过了十几个小时的专注力研习课程,也没时间停下来好好处理孩子的问题。

即使家长经常在媒体上读过不少关於注意力与过动的相关报导,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写作业写到十二点,慢吞吞、管不住,还是难免发怒受挫,处理失焦。

大人们忙着处理「表面」的不专注行为,却忘记深入追究,孩子其实有更迫切的难处需要处理。不专心像一个烟雾弹,其实是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可能有:学习遇到障碍,数学课的四则运算听不懂。过敏体质,异位性皮肤炎的部位很痒。暂时性情绪低落,肌耐力不足,身体支撑力量差,因此常改变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现问题,隔壁同学很爱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细节上等等。

不专注对孩子的影响是全面的。正因学习是不断累积的过程,不专注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反映在学习表现上。专注牵涉到高阶思考能力的培养,无法专注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可能还没有太大问题,但学习难度加深加广後,落差可能会逐渐拉大。

过动症(大陆一般称作多动症,)的孩子在学校生活会遇到三大挑战:第一是学习障碍。根据统计,过动症的孩子有三分之一会合并有学习障碍,听说读写算可能都出现问题。第二,过动、冲动的特质也容易造成人际困扰,小孩会因经常插话、无法控制言行,而变成班上的讨厌鬼。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动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不专心」或是「过动」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帮忙。但大人往往用错力,弄得师生或是亲子关系紧张。

1 专注非天生,技巧可补强

专注的「风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专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强,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婴儿一出生就能追踪声音,专心喝奶,这些专注的能力都是跟着感官成长慢慢发展出来。专注力跟宝宝的其他能力一样,也有其发展顺序,才能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医学统计,七到十岁的孩子可专注二十分钟;十到十二岁是二十五分,十二岁以上可专注三十分。

这也是为什麽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一,常常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小朋友在幼儿园吃吃喝喝每天都很开心,一到小学整整四十分钟却要坐在教室里,极不能适应。因此进小一是许多孩子专注力出状况的重要关卡,考验老师的教学变化能力,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儿童发展阶段,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专心风格。看孩子在什麽时候吸收最快,就能发现他们的学习优势路径,找出技巧帮助孩子更专心

比如「视觉型」的孩子喜欢阅读,看黑板不会跳漏字。台湾的精英几乎都是视觉强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当注重阅读理解。「听觉型」的孩子语文能力普遍不错,用耳朵撷取资讯能力好,

比如歌手周杰伦可能属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欢动手玩积木、组装玩具、操作实验,什麽事情都要动手做过一次才学得好。

不过,家长也别急着用这种三类将孩子定型,因为大脑对不同资讯的吸收路径有别,有时是综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专注风格,在旁加以辅助,必可事半功倍。

2 好动非过动,辅导可改善

好动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气质,有些孩子本来就活泼外向调皮。但「过动症」在医学上则是有严格的定义,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天生好动的孩子慢慢随年龄长大,加上老师的辅导与家长的管教,调皮捣蛋的行为会逐渐减少,学业表现跟人际互动也维持一定的水准。

但有些孩子的心叫也叫不回来,即使叫回来了也好像断电一样空白。一般性介入策略的效果都不明显,这些过动症孩子可以对老师教导的冲突策略倒背如流,但遇到冲突还是忍不住。他们经常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所以一直在道歉忏悔,学业、生活和人际都出现困难,让孩子也无力挫折。

3 分心不是病,吃药非必须

带去给医生评估,不一定就是过动症,吃药也非第一选项。

陈锦宏说,通常孩子要到四~五岁才会开始做诊断,学前儿也很少有确诊的案例。学前儿有过动倾向,大多会建议先用行为管理、认知行为治疗、生活环境安排或感觉统合治疗,并加强家长的互动知能。

有经验的儿童心智科医师都会长期收集孩子的在校在家讯息,经过全面的审慎评估才会下诊断。等到前面所说的策略都无效,且病症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业,医生才会给药。

4 避免贴标签,亲师需互信

专注力问题在校园相当敏感,很容易引爆亲师(亲师沟通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大陆使用此概念较少,常使用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之类。)冲突,变成大人间的战争。

每个小孩都是从好奇的心出发看世界,这个很新鲜、那个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兴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专注。

专注的风格人人不同,但永远能在有兴趣的事物上,逐渐培养专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还没熟悉专注技巧,还没发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时,家长就得适时扮演外在警醒的规划者角色,帮他们打造容易专注的心。

小孩做事为什么拖拉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幼小衔接和小学生的家长,更是为此而忧心焦虑,通常听的最多的就是下面这些话:

你的动作实在太慢了,快点快点!

你这样子以后怎么办?

再不快点我就……

你能不能快点写?你的同学都比你写的快,就你写的最慢,看你明天怎么向老师交代……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

然后下面是咨询中得到的:

你不知道啊,要是不催他,他可以一晚上不写作业,一直玩到睡觉……

不可能的,要是不监督他,他可以磨蹭几天都不刷牙,那牙肯定蛀掉了……

他会自觉?我才不相信!

不可能的,他可以一直饿着不吃饭……

有没有感觉上面的话很熟悉?虽然上面这些话不能覆盖全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过分的焦虑是孩子拖拉最大的成因!

拖拉的原因:

一、催、督促

孩子的动作并非像成人一样那么迅速,并且孩子并不知道拖拉某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当家长正在催促孩子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沉静在他们自己的专注当中,而此时家长过来打破了他们的专注力,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他们的专注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想完成的事情。

”学习“或”做某件事情“与孩子的内心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联系(学习兴趣),最后这种来自内部动力的联系被家长的焦虑和意志所切断,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而学,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喜欢而学。最后孩子也吸收到了父母的负面信号:父母怕我不如别人,父母怕老师的情绪!父母怕…… 于是我也怕……

人的精神胚胎天生是向上向善发展的,如果你不催不督促孩子,让孩子去经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必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目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家长用外部动力取代孩子的内部动力!

所以越是督促越是催,孩子就越拖拉,这是因为他内部天然的动力被外部家长的意志所取代,没有谁愿意活在被监督的生活中;也没有谁可以在被监督中自然成长好!

二、父母焦虑的投射源于缺乏自信

曾经有过一个20年的跟踪调查报告,那是在一所幼儿园里给孩子们做智力测试,跟踪的就是那几个智力得分最高的孩子,当然最后是20年后这些孩子都非常的有成就,自信满满,个个名牌大学毕业,最后事业有成!可结果把当年的报告拿出来一看,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孩子们做什么智力测试,只是挑选了其中一些智力很平常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的各方面都不是最出色的。

这个跟踪报告说明了:父母投射怎样一种信号给孩子,孩子就会往这面发展!你认为孩子很好,他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你认为你的孩子很差,他就会往差的方面发展!

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这样拖拉,将来上小学怎么办?将来上初中怎么办?将来……

不要焦虑将来,要活在当下!要回头看,孩子今天的错,源于昨天父母的态度!越是焦虑的父母,孩子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多,就越可能往这个方向走。如果你成天唠叨孩子、监督孩子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完,接下来还要做什么什么,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拖拉大王!这就是焦虑的投射,你在把你的焦虑不断地投射给孩子,孩子接受到的是你的负面信号,自然无法独立成长!更不可能把拖拉的毛病改掉。

父母的焦虑,更多的,来源于自己整个人生的经历,好好的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那个年代,其实很多人都害怕老师,害怕失败,害怕不如别人。而”害怕“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便把他们的焦虑投射给了我们,而我们又一次的把我们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如此焦虑呢?

我想起了一位家长以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她说:你什么都不给孩子学,将来他读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会没自信的,自信会被打击的,老师也会不喜欢的……

自信是自己内心向上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为别人的看法或任何”风吹“所动摇!这才是自信!靠别人的认可来增添的自信,不叫自信,叫”为别人而活“! 因为自信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如果你的自信或感受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你必定不是为你自己而活!就如上面这位家长一样,他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学那么多知识,原来都是为了别人而学,因为他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老师!如果他根本就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我想他也不会发表这样的意见。

当年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读不好书就会怎样怎样,老师就会怎样怎样,其实没谁会把谁怎样,能把你怎样的,只有你自己!

毁掉孩子自信的,往往就是父母的焦虑。原本一个不在乎别人情绪的孩子,被父母天天唠叨“你快点呀,你看谁谁都比你快多了,你这样下去怎么办……老师要说你的……同学要看不起你的……别人会笑话你的……

接着,孩子就开始注意并害怕别人的情绪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小朋友会不会笑话我?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说我……完了,好端端一个孩子,最后重蹈覆辙父母的轨迹,为别人而活了……

如果我们继续把这种焦虑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最好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也不会超越我们。(当然你要喜欢从物质经济角度上考虑,而不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爆发户“型的除外!)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自己内心焦虑的根源,这只巨大的魔鬼!看着它!接纳它!理解它的存在!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信心!变成我们人生的养分,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奠基石,我们才不会把这种焦虑投射给孩子!我们家长,也需要成长!

当孩子有了充足的自信以后,他就不会害怕任何人的情绪!不会害怕失败!更不会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老师的情绪算个鸟啊?自信满满的孩子会想:不会!就学贝,我学东西很快的,我会学的比他们更好的!

这样的孩子会像没有焦虑的爸爸妈妈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信满满!

三、父母不习惯放手,为了不承担后果,甚至事事包办

人的精神胚胎是天然向上向善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对孩子一直放手,在儿子以前的幼儿园的园长眼里,是放任。可谁都知道,我的孩子像是他们眼中被放任的孩子吗?

我不赞同任何惩罚孩子的观念,除了一点: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其实这就是放手!也是很多人眼里的放任!

目前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写作业拖拉,他们用的还是老一套,督促和催!满满的”焦虑“塞满了孩子的大脑,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这件事情不做的后果是什么“? 他们的满心全是反抗家长的压制!讨厌读书!讨厌学校!讨厌老师,甚至讨厌同学!

”放手“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人类本来就有向上的精神胚胎,让孩子做回自己,他就会自然的向上发展!你的督促和催,就是一种压制,压制下的精神胚胎必定会扭曲!

不管孩子今天要写多少作业,还是他完全玩游戏去了,你都可以不用管。告诉孩子,到了9点你就睡觉,其他事情都不要做了,有的孩子可能就会睡不着,因为作业没做,他很可能会把作业做了再睡;而有的孩子,可能真的就不做了,刚开始几天他会觉得轻松,父母不管我,没关系,你就让他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几天交不了作业,他必定要自己去面对,而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孩子必定会思考该怎么办,这就是孩子天然的内趋力,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然的。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自尊和天然的上进心会督促他去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不信任他的这种天然的能力,那么你可以继续用你的”焦虑“杀死他的”精神胚胎“!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在自由有爱的空间里成长到最后颓废掉!这是不可能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不要指望立杆见影的效果,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成长!

当然你也可以以爱的名义替孩子事事包办,完了之后你还可以加上一句:我不叫他刷牙,他就不去刷!

好象没了你,孩子就会一辈子不刷牙似的。(这里插个小话题,蛀牙和不刷牙没有必然的关系,父母有蛀牙的,孩子就是天天刷牙不吃糖,也会有蛀牙)

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例如吃饭啦、睡觉啦,起床啦……BALABALA……好象这些事情你不督促,孩子就一辈子不吃饭,一辈子不起床,一辈子不睡觉似的。完了之后你事事包办,等你包办习惯了,放不下手了,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你会觉得是孩子太依赖你了,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意放手!

切记:不要用外部的动力(家长的督促)取代内部的动力(孩子天然的动力)!

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延迟满足 同样是孩子”拖拉“的成因,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上网(甚至打游戏啦打的火热时),孩子喊:爸爸……妈妈……过来一下……我要……5555555……我哭了……………………

结果父母还挂在电脑上下不来,要么不回答孩子,有的父母一直对孩子说:”乖宝贝,等一下哈……“结果等到天黑都木有来……

我们不能忍受”孩子让我们等等“,但我们却不断地让孩子等待我们。而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他/她会用行动来证明父母给了他什么。

你明明会后悔,为什么还要跟孩子较劲?


前几天,一位妈妈在我们的妈妈群里面说,自己把孩子揍了。

我们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妈妈带着三岁半的宝宝去商场购物,中间累了就去肯德基坐了一会,期间孩子非要吃冰淇淋。妈妈想,偶尔给孩子吃一次应该没事儿,就给买了一个甜筒。孩子吃着吃着,这位妈妈又觉得甜筒太凉,不该给孩子多吃。所以就跟孩子说,能不能给妈妈吃一口。孩子也没犹豫,就把甜筒举了过去。然后这位妈妈也没客气,因为怕孩子凉嘛,就狠狠咬了一大口。孩子看着剩在手里的半截脆皮有点发懵,突然就大声哭了起来。妈妈也没想到宝宝反应这么大,就开始哄。怎么哄也不好,说什么都完全没有用。肯德基人来人往,妈妈觉得特别尴尬,就最后开始吓唬,再哭不要你了之类的,然后想拉孩子走,孩子死活都不肯动。最后,当妈动手打了孩子屁股两下,连拉带扯的把孩子拖回家了。

你有没有比孩子,更孩子气的时候?

这件事情还有后续。当天这位宝妈说完这件事情,群里的妈妈纷纷开始说自己家孩子冥顽不灵的那些血泪史。也劝说这位打了孩子的宝妈不要太自责,孩子有时候就是会特别执拗之类的。可是第二天,这位宝妈又在群里说:“孩子跟我道歉了,我好惭愧”。原来自从带孩子回家之后,这位宝妈一直都很生气,她想不通为什么孩子已经吃了半个甜筒了,也同意给她吃了,却会突然哭得那么厉害,好话赖话都不听。自然也没怎么给宝宝好脸色。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孩子就站在她床头,跟她说:妈妈你别生气了,小孩不能吃太多冰淇淋。你是不想让我吃太多所以才都吃光的。

这位妈妈就震惊了。孩子他爸出差没在家,这些话不可能是别人教的,也就是说三岁半的孩子自己一直在试图去体谅妈妈的处境和想法,哪怕已经挨了妈妈的打。而她这个当妈的,却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过。如果是我们成年人,谁把我们碗里的食物抢过去吃光,我们会不会生气?谁把我们的香水口红借走之后,还回来的时候是个空壳,我们会不会发怒?

那位宝妈感慨的说:“哪怕是为他好,怕他着凉,可是当时竟然没有好好跟他商量跟他讲道理,还一口都吃光了,还打了孩子,我真是比孩子还孩子气”。

说到底,这件事的起因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情。每个做父母的都可能会遇到。之所以有的父母处理起来手到擒来,淡定自若;有的父母处理起来乒乒乓乓,人仰马翻,区别就在于父母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各有不同。

总是喜欢跟孩子较劲?你输掉的可能是亲密的关系

记得法国作家伊莎贝尔有一本关于情绪的书,书中有一幅漫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漫画是画的是一个女人对着一株盆栽发怒。配文是:瞧瞧,我一门心思照料你,可你就这样报答我!又掉叶子,又乱长杂草!我不会再给你施肥,你也别想再享受阳光。你就待在台阶底下,好好反省反省。让你看看这个家到底谁说了算!这个对着盆栽发怒的女人,像不像小部分情绪狂暴时候的家长朋友?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对一盆植物发怒,即使自己用尽了心力照顾,植物长得不好我们还是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倾听”植物的声音,去了解植物的“态度”,去反思自己是水给多了还是少了?光照强了还是弱了?养育一个孩子,远远比养育一盆花草更为精细复杂,却有很多养育者忘记了给孩子同样多的倾听和理解。固执的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对,孩子的坚持都是任性胡闹,甚至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绝对不能惯着他顺着他”。面对原则性问题,家长们的坚持很有必要。但有时候一场家庭大战的导火索,往往只是要不要穿不穿厚袜子,穿哪双鞋子,该不该多吃一口冰淇淋,能不能再晚几分钟睡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我们大人却非要跟孩子争个高低对错。

很多爸爸妈妈都曾表示过,跟孩子发完火之后心里是有点后悔的。也知道为了这点小事不值得,可是当时真的是很生气,完全控制不住。大人控制不住脾气的结果一般是,孩子不高兴,大人也不高兴。孩子认为大人都是大独裁者,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和看法。大人认为孩子都是小独裁者,根本看不到自己的苦心和付出。孩子坐在那里等着大人道歉,大人坐在那里等着孩子感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也就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和家庭关系的冷漠。

能不能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记得我小时候就很固执,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但是节目时间是晚上7点多,那时候我该去写作业了,往往这个时候我妈妈就会来催我快点回屋学习。有一次节目太好看了,妈妈叫了几次我都没听。妈妈走过来吼我,说我不听话,不上进,然后强行关掉了电视。我也跟妈妈吼,你怎么这么霸道,你这样逼我也学不进去啊!眼看母女二人将有一场大战,这时候我爸爸走过来:不就是看个电视吗?你们不要吵了,这样,我做主了,女儿再看5分钟。

我讨价还价,:“不行,我想看20分钟”。

“那不行,你看你妈都生气了,再看10分钟吧”。

“那15分钟好不好。看完我就回去好好写作业,而且我还复习预习,肯定不会偷懒的。”“行吧,15分钟就15分钟。这次不遵守,下次爸也帮不了你了。”表面上看,是我赢了,我多看了15分钟电视。可是实际上,爸爸用这15分钟平息了一场家庭风波,而且看完后我也确实完成了之前的承诺。

现在看来,妈妈坚持不让我看电视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我觉得妈妈像是我的敌人,可能被骂回到屋子里面,生一晚上的闷气,学习效果必然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说是在两个成年人之间出现了问题,那么双方都有义务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谈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才是最好的。

但是当一个成熟的,阅历丰富的家长,去面对懵懂无知,甚至连二十三加七等于几都不一定算的清楚的孩子,要求孩子跟大人一样理智和严谨是很难的,也是不公平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占有绝对优势的大人们,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对这个事情做判断做决定。我曾经在一个很嘈杂的火车站,听到一位母亲用很焦躁很不耐烦的口吻,去命令孩子:“你给我马上安静下来!”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整个车站都很吵,孩子似乎有点被这种吵闹和拥挤吓到了。一直在磨妈妈,说想回家。给妈妈这么一吼,孩子开始哭了起来。在孩子出现烦躁情绪的时候,大人用更烦躁的情绪去对抗和压制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即使当时孩子被吓唬住了,被镇压住了,过后还是会把这种负面情绪通过其他途径宣泄出来。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来自亲人的关爱,如果母亲是平静的,能够把孩子抱在怀里,用自己的平静去影响孩子,跟孩子说一些好玩的有意思的事情,让孩子对火车、对此次出行充满期待,那样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作为父母,我们都难以避免的会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是最正确的,这样做是有效的,而稍不留神,可能就变成了对孩子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控制,变成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孩子,在责备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之前,先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自律、自制,处变不惊和为他人着想。在非原则的问题上,多控制一点点自己的情绪,多给他一点点自由的空间。在这些小事上,你放过了孩子,其实也是在情绪上,帮助了自己。

小孩为什么做事拖拉


【孩子做事为什么拖拉?】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幼小衔接和小学生的家长,更是为此而忧心焦虑,通常听的最多的就是下面这些话:

你的动作实在太慢了,快点快点!

你这样子以后怎么办?

再不快点我就……

你能不能快点写?你的同学都比你写的快,就你写的最慢,看你明天怎么向老师交代……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

然后下面是咨询中得到的:

你不知道啊,要是不催他,他可以一晚上不写作业,一直玩到睡觉……

不可能的,要是不监督他,他可以磨蹭几天都不刷牙,那牙肯定蛀掉了……

他会自觉?我才不相信!

不可能的,他可以一直饿着不吃饭……

有没有感觉上面的话很熟悉?虽然上面这些话不能覆盖全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家长过分的焦虑是孩子拖拉最大的成因!

拖拉的原因:

一、催、督促

孩子的动作并非像成人一样那么迅速,并且孩子并不知道拖拉某件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当家长正在催促孩子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或许还沉静在他们自己的专注当中,而此时家长过来打破了他们的专注力,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他们的专注力,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想完成的事情。

”学习“或”做某件事情“与孩子的内心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联系(学习兴趣),最后这种来自内部动力的联系被家长的焦虑和意志所切断,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而学,而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喜欢而学。最后孩子也吸收到了父母的负面信号:父母怕我不如别人,父母怕老师的情绪!父母怕…… 于是我也怕……

人的精神胚胎天生是向上向善发展的,如果你不催不督促孩子,让孩子去经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必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目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家长用外部动力取代孩子的内部动力!

所以越是督促越是催,孩子就越拖拉,这是因为他内部天然的动力被外部家长的意志所取代,没有谁愿意活在被监督的生活中;也没有谁可以在被监督中自然成长好!

二、父母焦虑的投射源于缺乏自信

曾经有过一个20年的跟踪调查报告,那是在一所幼儿园里给孩子们做智力测试,跟踪的就是那几个智力得分最高的孩子,当然最后是20年后这些孩子都非常的有成就,自信满满,个个名牌大学毕业,最后事业有成!可结果把当年的报告拿出来一看,真是不可思议,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孩子们做什么智力测试,只是挑选了其中一些智力很平常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的各方面都不是最出色的。

这个跟踪报告说明了:父母投射怎样一种信号给孩子,孩子就会往这面发展!你认为孩子很好,他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你认为你的孩子很差,他就会往差的方面发展!

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这样拖拉,将来上小学怎么办?将来上初中怎么办?将来……

不要焦虑将来,要活在当下!要回头看,孩子今天的错,源于昨天父母的态度!越是焦虑的父母,孩子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多,就越可能往这个方向走。如果你成天唠叨孩子、监督孩子这里没做好,那里没做完,接下来还要做什么什么,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拖拉大王!这就是焦虑的投射,你在把你的焦虑不断地投射给孩子,孩子接受到的是你的负面信号,自然无法独立成长!更不可能把拖拉的毛病改掉。

父母的焦虑,更多的,来源于自己整个人生的经历,好好的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那个年代,其实很多人都害怕老师,害怕失败,害怕不如别人。而”害怕“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便把他们的焦虑投射给了我们,而我们又一次的把我们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会如此焦虑呢?

我想起了一位家长以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她说:你什么都不给孩子学,将来他读书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会没自信的,自信会被打击的,老师也会不喜欢的……

自信是自己内心向上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为别人的看法或任何”风吹“所动摇!这才是自信!靠别人的认可来增添的自信,不叫自信,叫”为别人而活“! 因为自信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如果你的自信或感受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你必定不是为你自己而活!就如上面这位家长一样,他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学那么多知识,原来都是为了别人而学,因为他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老师!如果他根本就不在乎任何人的评价,我想他也不会发表这样的意见。

当年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读不好书就会怎样怎样,老师就会怎样怎样,其实没谁会把谁怎样,能把你怎样的,只有你自己!

毁掉孩子自信的,往往就是父母的焦虑。原本一个不在乎别人情绪的孩子,被父母天天唠叨“你快点呀,你看谁谁都比你快多了,你这样下去怎么办……老师要说你的……同学要看不起你的……别人会笑话你的……

接着,孩子就开始注意并害怕别人的情绪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小朋友会不会笑话我?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说我……完了,好端端一个孩子,最后重蹈覆辙父母的轨迹,为别人而活了……

如果我们继续把这种焦虑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最好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也不会超越我们。(当然你要喜欢从物质经济角度上考虑,而不从人格发展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爆发户“型的除外!)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自己内心焦虑的根源,这只巨大的魔鬼!看着它!接纳它!理解它的存在!把它转化为我们的信心!变成我们人生的养分,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奠基石,我们才不会把这种焦虑投射给孩子!我们家长,也需要成长!

当孩子有了充足的自信以后,他就不会害怕任何人的情绪!不会害怕失败!更不会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老师的情绪算个鸟啊?自信满满的孩子会想:不会!就学贝,我学东西很快的,我会学的比他们更好的!

这样的孩子会像没有焦虑的爸爸妈妈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自信满满!

三、父母不习惯放手,为了不承担后果,甚至事事包办

人的精神胚胎是天然向上向善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对孩子一直放手,在儿子以前的幼儿园的园长眼里,是放任。可谁都知道,我的孩子像是他们眼中被放任的孩子吗?

我不赞同任何惩罚孩子的观念,除了一点: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其实这就是放手!也是很多人眼里的放任!

目前最典型的,就是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写作业拖拉,他们用的还是老一套,督促和催!满满的”焦虑“塞满了孩子的大脑,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这件事情不做的后果是什么“? 他们的满心全是反抗家长的压制!讨厌读书!讨厌学校!讨厌老师,甚至讨厌同学!

”放手“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人类本来就有向上的精神胚胎,让孩子做回自己,他就会自然的向上发展!你的督促和催,就是一种压制,压制下的精神胚胎必定会扭曲!

不管孩子今天要写多少作业,还是他完全玩游戏去了,你都可以不用管。告诉孩子,到了9点你就睡觉,其他事情都不要做了,有的孩子可能就会睡不着,因为作业没做,他很可能会把作业做了再睡;而有的孩子,可能真的就不做了,刚开始几天他会觉得轻松,父母不管我,没关系,你就让他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几天交不了作业,他必定要自己去面对,而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孩子必定会思考该怎么办,这就是孩子天然的内趋力,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然的。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自尊和天然的上进心会督促他去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不信任他的这种天然的能力,那么你可以继续用你的”焦虑“杀死他的”精神胚胎“!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在自由有爱的空间里成长到最后颓废掉!这是不可能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不要指望立杆见影的效果,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成长!

当然你也可以以爱的名义替孩子事事包办,完了之后你还可以加上一句:我不叫他刷牙,他就不去刷!

好象没了你,孩子就会一辈子不刷牙似的。(这里插个小话题,蛀牙和不刷牙没有必然的关系,父母有蛀牙的,孩子就是天天刷牙不吃糖,也会有蛀牙)

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情,例如吃饭啦、睡觉啦,起床啦……BALABALA……好象这些事情你不督促,孩子就一辈子不吃饭,一辈子不起床,一辈子不睡觉似的。完了之后你事事包办,等你包办习惯了,放不下手了,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你会觉得是孩子太依赖你了,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意放手!

切记:不要用外部的动力(家长的督促)取代内部的动力(孩子天然的动力)!

四、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父母对孩子的延迟满足 同样是孩子”拖拉“的成因,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上网(甚至打游戏啦打的火热时),孩子喊:爸爸……妈妈……过来一下……我要……5555555……我哭了……………………

结果父母还挂在电脑上下不来,要么不回答孩子,有的父母一直对孩子说:”乖宝贝,等一下哈……“结果等到天黑都木有来……

我们不能忍受”孩子让我们等等“,但我们却不断地让孩子等待我们。而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他/她会用行动来证明父母给了他什么。

喜欢《小孩子为什么要跟家长“对着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孩子听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孩子可以跟大孩子玩吗? 导读: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 刚刚满周岁的贝贝很爱跟其他孩子打堆,妈妈也经常特意安排他和小朋友们呆在一...
    2021-08-11 阅读全文
  • 家长如何教育小孩子 世间百业,父母这一职业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在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上,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给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子课. 晨曦微明,省城新建路边,一位父亲正在愤怒地斥骂不愿上学的儿子。围观者猜...
    2020-12-19 阅读全文
  •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
    2021-05-17 阅读全文
  • 为什么小孩做事拖拉 孩子做事磨蹭,是一个令家长困惑和头痛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孩子磨蹭的原因,看看您家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1、因天生的慢性子(敏锐度低的孩子:他只是反应慢一些——需要家长多一点耐心) 这并不是在给孩子贴标...
    2021-05-10 阅读全文
  • 听听孩子说为什么要顶嘴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2021-11-18 阅读全文

导读: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 刚刚满周岁的贝贝很爱跟其他孩子打堆,妈妈也经常特意安排他和小朋友们呆在一...

2021-08-11 阅读全文

世间百业,父母这一职业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在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上,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给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子课. 晨曦微明,省城新建路边,一位父亲正在愤怒地斥骂不愿上学的儿子。围观者猜...

2020-12-19 阅读全文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

2021-05-17 阅读全文

孩子做事磨蹭,是一个令家长困惑和头痛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孩子磨蹭的原因,看看您家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1、因天生的慢性子(敏锐度低的孩子:他只是反应慢一些——需要家长多一点耐心) 这并不是在给孩子贴标...

2021-05-10 阅读全文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2021-11-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