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从母婴交流开始
发布时间:2021-11-17 婴儿早期教育 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从母婴交流开始
正规的早期教育,应始于母婴间的四种交流。
触觉交流: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授乳。因为,授乳已不单是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为婴儿大脑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以其最为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母亲温暖的乳房,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压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获得同样的效果。高桥的研究发现,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育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
视觉交流:婴儿出生一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故其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母亲在授乳时,总会发现婴儿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因此,婴儿可在吃奶速度和进奶量上,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失去这种交流,其吃乳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当然,除授乳以外,平时多与婴儿作对视交流,大多会得到晏儿甜蜜的微笑,从而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育。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使用奶瓶授乳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在视觉相当发达后,嗅觉便开始退化了。但是,婴儿的嗅觉却相当灵敏。刚出生几天的婴儿,便能闻出气味的好坏。在试验中,如果把浸过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异端,婴儿会顿时止哭而做出寻乳的姿态。由于婴儿能嗅出是不是母亲,故日本学者高桥提出,婴儿期由母亲陪睡可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他指出,那种不停更换陪睡者的婴儿,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睡眠时间和质量均大幅度下降。这对其心身发育不利,严重者可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幼儿期心理障碍。【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听觉交流: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一周后,即能分辨出人声或物声。这是因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声响需求,并能从各种声响中产生诱发效应,从而很快以声音辨别是不是母亲。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毫无意义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动手动足,一副满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缺乏母婴语言交流的婴儿,发语均迟于有母婴语言交流的同龄儿,且发语不清,表情不活泼。
由此可见年轻妈妈和婴儿的密切接触与交流多么重要。千万不要因为快节奏生活等种种原因,忽视了身边的小宝贝。别忘记,婴儿需要母亲带她认识这个充满爱的新鲜世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应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也许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议,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人们把新生儿看成像所有刚出生的生物一样,只不过对光有反应,而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感受力;他们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洁的尿布和温暖的摇床。实际上,新生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感觉很灵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别力。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在结构上已与成人基本相同,视觉和听觉是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儿出生1周,就能辨别出出生之日起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语言不同发音的辨别力。婴儿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们步入生命最有意义的时期。
婴儿的微笑和哭声,是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哭声是身体某种不适的反应,而微笑则是身体舒适的表现。父母若以脸、物忽隐忽现来刺激婴儿的视觉,或以说话声、铃声来刺激婴儿的听觉,可以诱发婴儿心理反应而微笑。这样既可使视觉和听觉得到锻炼,同时也对婴儿最初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笑是婴儿与人交往的开端。父母也可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心理世界,也可以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研究发现,爱笑的婴儿其智力发育水平比不爱笑的婴儿要略高一些。因为不爱笑的婴儿,往往心情压抑、感情忧郁、不愿意与人交往,势必影响婴儿获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发育。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的微笑,要让婴儿经常拥有微笑,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婴儿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的哭声。婴儿不会讲话,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只会通过哭声来表达。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哭声有所辨别:有病哭,或无病哭,还是无故哭闹。有病哭闹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无病哭闹是饿、渴、尿布湿了,或受冷、太热,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经护理或改变就会安静。若是无故哭闹,则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则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坏习惯,“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据婴儿的年龄大小特点,去接触他,逗乐他。这对婴儿的智力发育有利。
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即使大脑在功能上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潜力也很大。在此阶段父母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洁卫生等方面,严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很重要,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待人接物、礼貌语言等。虽然幼儿不懂事,但接受感观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如你张嘴、伸舌,孩子也会学你的样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小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应时候会自然流露或模仿出来。家长了解了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有利于家长和新生儿的接触和交往,也有利于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早期教育从娱乐和游戏开始
儿童在入学前几年间所学的东西,比一生中任何时候都要多,学得也快,且绝大部分知识是在玩耍中学到的。因此,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应从娱乐和游戏开始。
玩耍同正式教育一样重要,没有机会进行各种玩耍的儿童,在感情、身体以及成年后的社交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速度,远不如拥有这种机会的同龄者。玩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想像力、创造力和自信,帮助孩子发育语言功能。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做出选择并表示他们的喜好和需求,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试验证实:让100名婴儿玩一种带有铜腿的红盒子,盒的顶部有一个直力的棍子,拨动棍子,盒子的四壁就出现图画。5年后,常玩此游戏者显示出教多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而不常玩此玩具的男孩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不常玩此玩具的女孩则表现出一些个性问题,在适应社会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专家们的解释是:好玩是人的天性,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间尤其如此,玩耍时孩子的大脑敏感锐度显着增强,对渗透于期间的知识特别容易接受,对智能的激发作用最强,因而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玩耍的种类和质量在这一效果中起到核心作用,为此,父母亲应该做到:
1.要主动热情地参与,使孩子玩有所得。成年人对孩子能起到“催化”作用,为孩子提供玩耍的素材与方式,在孩子产生新想法时给予鼓励与帮助。
2.要教给孩子玩耍的规则,培养其自理能力,养成其良好的玩的习惯。
3.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不能因玩耍而影响吃饭、睡眠等正常活动,确保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关于玩耍的种类和方式,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或交替进行,专家们推荐如下几种:
第一种:感官刺激型。如看颜色形态、听声音、尝味道等使孩子得到感官方面的锻炼,进而刺激大脑的发育。
第二种:运动型。跳、蹦、追逐、打闹是对肌肉、骨骼、手眼以及四肢协调最好的运动,可促进孩子包括大脑在内的全面发育。
第三种:语言表达型。如朗读、唱歌、绕口令等既是声音的锻炼,又是语言的练习。
第四种:竞赛型。如引导孩子进行赛跑、捉迷藏等,对孩子的体格、智能与心理发育都很有意义。
第五种:智力型。如讲故事、猜谜语、玩智能玩具等,这对智力发育的促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1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所做的那样,如果还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有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
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3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
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
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5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一下这三条原则:
●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的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与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
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
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宝宝潜能开发从婴孩时开始
开发宝宝的天赋
了解自己的宝宝对干开发宝宝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宝宝的优势在哪里,什么又是他的劣势。对于优势,我们要针对性地寻找适合宝宝的方法继续提升该项智能的开发;而对于宝宝的劣势,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那是宝宝的不足,更需要取长补短,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注重宝宝智能的全面开发。
音乐天赋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敏感性上,尤其对干一些特别的音乐,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比如在他哭泣吵闹的时候听到异常优美动听的音乐,他会突然停止哭闹,而且会手舞足蹈,有些宝宝还能和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身体动作,这说明我们宝宝的音乐细胞非常活跃。以下有几招可以帮助开发宝宝的音乐天赋。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亲可以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音乐细胞活跃的宝宝往往会给这样优美的声音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环境,又让宝宝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乐感,逐渐地,他就能从无意识地听音乐中,到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寻找到节奏。
2、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可以利用游戏让宝宝来接触有关音乐的事和物:比如用筷子击打餐桌上的各种餐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出去游玩引导宝宝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虫鸣、鸟叫、雨滴、风吹等等,在认识中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
3、音乐玩具当教材
可选购一些宝宝玩得来的音乐玩具,把他当作宝宝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比如一些玩具型的音乐琴,让宝宝尝试着自己去按键盘,每按一个键盘,就能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也许刚开始宝宝还不会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持久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听力。
趣说嗅觉与母婴交流
科学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精子与鼻腔内的细胞中含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分子,即精子细胞也具有嗅觉功能。大量的精子能游向同一个目标——卵子,竟是卵子释放出的一种可以吸引精子的香味所致。
趣说嗅觉与母婴交流
嗅觉对于母婴间的交流接触更是十分有趣。科学家观察了20名出生只有2天的孩子的呼吸和心跳情况,发现这些小婴儿已拥有嗅觉。试验时给每个孩子分别闻茴香、醋、本醇等几种气味,当一种新气味传递给婴儿时,他们会改变行为、心跳和呼吸。如果这种气味持续不断,孩子就会变得习惯而没有反应;如果更换另一种气味,婴儿的心跳、呼吸则会理次变化。
科学家还观察到,当孩子被送到母亲的怀抱中时,在看到或碰到乳房之前,就已经把小脸转向了乳房。研究人员把一小块纱布垫子放进婴儿母亲的乳罩里,然后把这块带有母亲乳汁气味的垫子放在孩子头的一侧,靠着他的脸颊,同时又把另外一块干净的垫子放在另一侧脸颊旁边,进行录像;接着再把这两块垫子交换位置,继续拍录像。结果显示,不管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那些5天大的孩子更多地转向带有母亲乳汁气味的垫子,而不是干净的垫子。继续实验,结果发现2天大的孩子对这二者没有区分能力,6天大的孩子就已经会更多地朝向母亲的而不是另一个妇女的乳垫,换句话说,婴儿已经能够区分母亲和其他妇女的乳汁气味了,这一现象对10天大的孩子更是惊人地明显。
母亲的嗅觉行为也是很有趣的。科学家把一组产妇蒙上眼睛、戴上耳罩,以试验她们是否可以闻出自己的孩子,结果70%的母亲只凭嗅觉就能辨认出自己的小孩。另一项研究要求70对生儿育女的夫妇,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周内,去闻装在密封瓶内的不同气味(气味来源包括婴儿穿过的恤衫、沾有婴儿尿液和粪便的纸尿布、婴儿油)。
结果发现,母亲对自己小孩的气味非常敏感;而做父亲的虽然似乎也有这种天赋,但其敏感程度则取决于小孩出生后多久才抱到他们的手上。而这一切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却是很难做到的。此外,用母乳喂养的孩子和用奶瓶喂养的孩子体味是不同的。母乳喂养的孩子的粪便好闻一些,而用奶瓶喂养的孩子粪便的气味更像大人的。似乎母亲们也比较适应她们自己孩子的粪便,而对其他孩子的粪便却会感到恶心。
千万年来,哺乳动物依靠特有的气味和灵敏的嗅觉来辨认母子关系,人类仍然保留了这种生物学特点。实验证明,绝大多数新生儿能将头部和鼻子准确地转向自己的母亲气味的方向,并唤起愉快的情绪,从而使食欲增进。若哺乳的母亲涂脂抹粉,浓厚的化妆品味驱散了原来的体味,或采用不停地更换陪睡人员的做法,会令婴儿情绪低落,不愿与之靠近,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哭闹、拒哺、无法安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紧张会延迟到幼儿期,出现性格孤僻,甚至心理障碍等不良后果。
亲吻——母婴的语言交流
1岁前宝宝还不会说话,亲子之间如何沟通呢?
不用担心,生命自有它的神奇之处。一种神秘的母婴语言——“亲吻”,悄悄地为你与宝宝搭起了默契交流的桥梁。
1.亲吻的甜蜜作用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让我思念到如今……”
据说,亲吻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喂养方式——妈妈把咀嚼过的食物送到孩子的嘴里;也有人说亲吻是由婴儿吸吮母亲乳头的行为演化而来的。无论如何,自有人类以来,亲吻就是每个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可见“吻”有超越生理的更重要的作用呢。
对宝宝的作用:
◎发展感知觉:
2岁之前,妈妈经常亲吻宝宝的腹部、手指和脚趾等,能刺激宝宝的触觉发育,也是让宝宝认识自己身体不同部位的好方法。
◎获得安全感:
经常能享受到妈妈亲吻的宝宝比较有安全感,也会以相似的亲密行为去回馈妈妈乃至生命中重要的他人,所以心理学家说:“正是母亲的第一个吻,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
◎和妈妈对话
在亲吻时,妈妈是温柔的、细心的,同时,妈妈还会轻晃、抚摸和宝宝说话,宝宝则做出是否喜欢、舒适的反应。于是,还不会用语言沟通的宝宝,与妈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对妈妈的作用:
“亲吻”不仅对宝宝好处多多,对妈妈们也必不可少,胜过良药:
◎“止痛剂”:
亲吻诱发人体分泌一种名为安多芬的激素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有利于妈妈的产后恢复。
◎“安慰剂”
新手妈妈容易紧张不安,和宝宝的亲密接触可以催发减压的荷尔蒙,调整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妈妈身体放松,心情愉快。
◎“保健品”
经常亲吻宝宝,妈妈不用吃补品。因为亲吻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让人精神焕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2.亲吻技巧解读
不同时间、部位、场合的“吻”,其含义和功用也各有不同呢!
巧用亲吻的时机
◎问候吻:早晨时,给刚睡醒的宝宝一个香吻,仿佛在说:“早上好,我的宝贝!欢迎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告别吻:睡觉时,轻柔地抚摸孩子的肚子、手臂和腿,然后用唇轻吻宝贝,其中的语言是:“明天见,宝贝,妈妈一直在你身边呢。”
◎想念吻:短暂的分离后给宝宝一个深情的亲吻:“宝贝,妈妈一直都想着你呢!”
◎欣赏吻:经常亲吻宝宝的小肚子、小手和小脚丫,告诉宝宝:“你的身体是那么可爱、完美!”
◎快乐之吻:对着宝宝一边唱歌、说话时,一边亲吻他,就像在说:“妈妈和你在一起真高兴啊!”
◎保护吻:当宝宝紧张、害怕时,及时地温柔亲吻:“别怕,妈妈会保护你的!”
◎鼓励吻:当宝宝探索和尝试时,用亲吻来鼓励他:“宝贝,你真棒!你真勇敢!真聪明!”
◎治疗吻:宝宝调皮好动,容易受伤,这时的吻(尤其是亲吻受伤的部位)代表:“没关系,会好起来的!”
亲亲这儿,亲亲那儿
不同的亲吻部位也代表不同的内心感受,我们亲的时候是无意识的,但如果了解其中不同的含义,就会更深地体会自己此时对宝宝的深情,更好地与宝宝沟通:
◇嘴部:问候、巩固亲密关系
◇头部、头发:安慰、体谅
◇脸颊、额头、五官:保护、祝福
◇脖子:想念
◇四肢:爱恋、渴望更强烈的互动。
◇腹部、手心、脚心:逗乐
温馨提醒:
☆妈妈伤风、感冒时,请避免亲吻宝宝。
☆宝宝身体不适或很疲倦时,亲吻的强度和频率要减少,以免过度刺激宝宝。
宝宝的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写给爸爸妈妈的话:在信息时代,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大的乐趣。每天和孩子进行20分钟的“分享阅读”,孩子将受益终生;对于想培养一个书香宝贝的您来说,也能好梦成真。
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
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态度常常在父母还没注意到时就不知不觉开始了。
婴儿期所萌发的阅读意识和出现的阅读行为说明,阅读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自发需要。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宝宝入学后会出现学习适应困难,例如,不会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不爱读书,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很慢;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这些都证明了早期阅读经验的获得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期,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宝宝的阅读动机,是需要父母重视的。
分享阅读——亲子共读新概念
在西方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Holdaway以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对家庭中亲子阅读行为进行改进移植,发展形成了一种用于引导学龄前幼儿从事阅读乃至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也叫大书阅读,是指父母和宝宝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分享阅读能够极大底激发宝宝的阅读兴趣,提高宝宝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