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建议:请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

发布时间:2021-11-06

幼儿故事4岁。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建议:请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在的孩子成熟的越来越早,甚至还能听到这样的新闻:14岁的男孩还和妈妈一起睡,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向小伙伴“转播”父母实况!

“如果让孩子早些分房睡,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我建议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11月6日中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善解童贞”公益讲座仍在继续,主讲人胡萍教授说,很多儿童性教育问题正是没有及时分房睡导致的。

胡萍说起之前接触的个案,读幼儿园的小孩经常在幼儿园“转播”父母前一晚亲热的实况,从爸妈都光着屁股开始……

“幼儿园把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见了孩子,也找了家长。孩子妈说‘每次都是等他睡熟了才开始的,肯定不会在他醒着的时候呀。’”胡萍提醒,这样的案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睡了,实际上孩子在装睡。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有的孩子会在同伴身上模仿;有的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导致过早性行为;有的觉得性很肮脏。”胡萍说,西方很多孩子出生后就自己在一个房间睡,在国内这不太现实,建议孩子从小和父母一个房间,但独立睡小床,“2岁时就可以尝试分房睡,最好不超过4岁。孩子越大,这个过程就越困难。”

这么早分床睡,孩子会不会缺少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靠和父母一张床睡觉建立的,更多的靠白天。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尊重和关爱,及时给孩子回应就够了。”胡萍说,我们调查过,孩子开始害怕分床睡,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爸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二是醒来会不会就我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只要家长不忽视孩子,孩子就会发现爸妈还是很爱我、家还是那个家,只是换个房间睡觉而已,就能学着适应。

“从在妈妈怀里喝奶,到离开妈妈的乳房断奶,到离开爸妈的房间一个人睡觉,到离家去上幼儿园……独立自主意识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这不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是让孩子构建起更好的安全感。”

现在年轻家长大多主张民主育儿,分房前会和孩子沟通:“我们分房睡,好不好?”胡萍持反对意见:这件事上尽量不协商,只沟通,问“好不好”,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反对。父母可以提前半年左右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过半年要一个人睡,你想怎么布置房间呢?”这样孩子可以提前憧憬“有自己房间”的喜悦,少了“爸妈不和我睡”的伤感。还有一个窍门——孩子的房间让孩子做主,参与布置。

“跟孩子分房睡,最好有仪式感。”胡萍说,赶上生日最好,让孩子觉得长大了才能独自睡;不是生日,也可以买个小蛋糕之类庆祝下。

开始孩子答应得好好的,往往很快反悔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3天内孩子就会跑回来和父母睡,这很正常。”胡萍说,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坚决,跑回来,马上抱回去,适当给些安抚,父母回自己的房间。

建议:刚分房时可以多陪孩子一会,到入睡再离开;过一周左右,和孩子说好陪半小时,再慢慢缩短时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园共育:请让你的孩子在七岁前明白这些道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扮演着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帮他们设立边界、修正行为偏差。

孩子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升入小学,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哪些规则的建立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开始新的人生呢?这里向父母们提出7个建议。

举止文明。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为孩子设立这一系列的规则,父母首先要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

分内的事必须做。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分内之事。所以,不能不想上学就不去,不高兴就不参加集体活动,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也不可以随意打退堂鼓。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父母应耐心找出原因,帮他们克服。

遵守时间。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但让孩子学会守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以身作则的同时,可以尝试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请你10分钟后关掉电视”、“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从小让孩子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不错了,比如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制定简单的行动计划并执行。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付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并处理孩子暂时做不好造成的麻烦。

尊重别人,不能任性。祖父母、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和孩子同样重要的个体,应该教育孩子在家尊敬长辈,不因长辈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发火;在学校尊重老师、小朋友,不因利益冲突骂人、打人,做错事要向他人道歉。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支配;对于公共物品,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要征求所有者同意,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想要玩别人的玩具,自己先要学会分享。

学会等待。从幼儿阶段,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等待,逐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比如吃完饭才可以看电视、周末才可以去游乐园。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5分钟……父母用数数、语言描述(太阳再升起3次,就可以去游乐园了)等方式将等待时间形象化,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和孩子分房独睡需要注意事项


和孩子分房独睡需要注意事项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床分房睡的现象很普遍。有些父母在孩子刚入托时就要求孩子分房独睡;也有的父母心太软,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还没有成功的和孩子分房。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其次是条件和环境限制。(有些家庭没有多余的房间)

在和孩子分房独睡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第一次单独睡觉后,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可以关切地询问一下孩子他睡觉时候的感觉,解除他(她)的一些后顾之忧。对孩子及时给予敏感的关注,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永远是自己的安全基地,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一些“虎头蛇尾”的现象。

2、在分房初期,允许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切不可一刀斩断。妈妈可以陪伴孩子到入睡,睡前和他说说话,借机鼓励孩子自己睡觉,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为他(她)树立一个榜样;也可以考虑和孩子约定在单号日子里妈妈陪他(她)讲故事入睡,双号日子里要自己睡觉,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入睡的习惯。

3、当孩子不肯妥协时,家长应该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可以借助老师一起来教育,并纠正孩子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如怕鬼、怕大灰狼等等。告诉他(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就在他们身边,但是自己也要学会独立。

分享宝贝与爸妈分房睡的经验


分享宝贝与爸妈分房睡的经验

自我家宝贝出娘胎以来,佳佳的小床一直拼在我们的睡床旁边。除了病痛不舒服外,晚上佳佳都是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爸爸或妈妈睡在大床边,揽着佳佳入睡的。

佳佳1岁零4个月的一个晚上,我让佳佳自己躺下入睡,不用妈咪躺下来拍着佳佳的小屁股哄入睡。第一晚,妈咪坐在一旁,佳佳辗转反侧了很久才睡着。第二晚,佳佳侧着身体,过一会儿就睡着了。过了几天后,妈咪让佳佳自己先睡,妈咪离开房间在阳台晾衣服。结果妈咪晾完衣服后,佳佳也因为白天玩得太累早睡着了。就是这样,佳佳开始了不用拍小屁股的入睡模式。

快搬进新屋前,爸妈经常带佳佳到新屋,让她熟悉环境,并告诉佳佳这是她的房间。佳佳听到后,很开心!有次带外婆等来参观时,很自豪地介绍一番。我们专门为佳佳布置了房间,细微到一个电灯的开关,都顺应佳佳的高度设计,让佳佳满足于自己能做开灯等事情,让她有种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观念。选购家具时,我们带着佳佳去挑选,当时喜欢小星星的佳佳选择了一套自己喜欢的床、柜。

佳佳两岁多了,搬进新屋的第一晚,我和他爸爸忙于收拾,佳佳独自先上自己的床入睡。由于佳佳早已习惯独自入睡,所以没有出现抗拒一人在新房间睡觉的情况。第一晚,佳佳一觉睡到天亮(6点左右)。起床后,自己下床穿鞋跑到我们房间,叫醒我们。第二晚,佳佳有了第一晚的经历后,终于知道爸妈要与她分房睡觉。于是到了半夜,佳佳就会习惯醒来一次并哭,我和他爸爸轮流过去她的房间陪她入睡再离开。不记得第几晚开始,佳佳一晚醒来多次,把我们折腾得够辛苦,于是每逢半夜佳佳醒来,就让她自己摸黑过来爸妈的房间睡觉。有一晚,我太累了,睡得很沉。半夜醒来,发现佳佳早已睡在我们的中间,佳佳的拖鞋则放在妈咪的床边。估计佳佳半夜醒来,没有哭,自己下床爬上爸妈的床睡觉的。终于,半夜醒来成为佳佳每晚必然的事情。察觉问题的严重化,于是每当半夜醒来,我要求佳佳继续“留守”自己的房间。接下来的几晚,半夜佳佳醒来哭,我们隔着房间安慰她,又或是在蚊帐外站一会儿,佳佳又再继续入睡。其实佳佳应该很早就习惯的,因为她知道困了要到自己的床睡觉的定论。我们告诉她,不能睡妈咪的床;爸爸、妈咪也不能睡佳佳的床,那些都是一件丑事。可就是那份依恋,使佳佳心理上有个无形的阴影,牵引着她半夜醒来的闹钟。

一个月慢慢过去了,佳佳一睡到了早上6点钟,接着自己起床独自玩,她终于习惯了分房睡了。

从4岁起,请对孩子严格一点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等他慢慢长大。不过到了四岁,虽然仍然有些事情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理解的同时,也该开始设立更严格的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

我们普遍认为美国人对孩子更宽松,但最近《PARENTS》杂志所做的一次独家调查中,8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自流,40%的人希望自己还能管得更“紧”一点。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一些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比如洗澡时好好坐在浴缸里,不能站起来;吃饭时不能乱跑……那么等他大一些,这些将成为无需申明也必须坚守的规矩。

1岁时孩子打人我们可以解释为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4岁时再出现打人行为将成为决不许可的错误。更严格的行为规则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

我们对孩子已经越来越理解和尊重,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宽容和开通。我们不再为孩子决定一切,而是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当他们淘气时,我们克制自己爆发的冲动,努力解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旦他们不能达到我们设立的目标,我们首先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标尺定高了。

但是,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父母们开始发觉,自由也是需要限度的,让孩子们有章可循、学会承担明确的行为责任会更好。没有纪律约束的孩子会变得过分关注自我,自私自利,而且不快乐——还会使周围的人也苦不堪言。

有的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父母既满怀关爱又不失权威,对孩子既支持又限制,其教育的孩子往往学习出色,社交顺利,且自我感觉良好,总体来说也比要么过于宽松、要么过于严厉的父母所教育的小孩更为快乐。

父母们为什么更愿意对孩子宽松一点儿?

父母们对孩子的情绪十分敏感,担心教训孩子或过分频繁地说“不”,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灵创伤。此外,如今的爸爸妈妈们往往十分珍视与孩子之间关系,希望受子女喜爱和尊敬。

很多人似乎很难接受这一事实:一旦成为家长,有时难免会不得人心。另外,最后的原因或许很简单:我们之所以娇惯孩子,完全是由于时间太少的缘故。毕竟,大部分母亲是职业女性,全职妈妈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谁又愿意把如此有限的时间花在对孩子明令禁止、实施惩罚上面?

然而调查发现,孩子不守规矩的时间越长,家长就会越来越听之任之,而这对任何一方都有害无益。举个例子,有一位母亲要她6岁的儿子去清理他自己的房间。可小孩不听话,吵吵闹闹的就是不干。如此对峙的局面当然令人不快,这位母亲只好不再提及此事,以求得安宁。但是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只要他胡闹下去,他就能为所欲为。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怎样让大人无可奈何。

从4岁开始更严格一点儿吧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制定规则: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确定违规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规则要公平合理: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家长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有些家长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新约法三章

不论你想将自己的管教技巧作微调还是整修,以下几个点子都可以帮你更坚决地贯彻行动。

安心拒绝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呜呜抱怨,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总让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

然而请记住,以长远的眼光看来,妥协是有害的。一旦说了“不”,就一定要坚持。

如果孩子求你买一件你不想给他的东西,譬如含暴力的电脑游戏,或者晚饭前吃的糖块,你得说“不”,然后解释为何拒绝他。一旦你给出了解释,就别再讨价还价,谈判协商,甚至放弃刚才的主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设下规则。你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家长,有些事情你说了算。

选择措辞

“公平”和“信用”这类词对孩子很管用,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例如,当6岁的儿子坚决不肯清理桌子时,你可以说:“大家都为打扫房间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儿,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对你5岁的女儿说:“你打算啥时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说晚饭后会做,却没有执行,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守信用!说好了要做的,现在要说到做到。”

另一个巧点子就是表示惊讶。当孩子胡闹时,父母往往会说:“又来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现出不解和惊讶——尽管这可能需要奥斯卡明星级的演技。你可以说“你最近表现好多了,我可真没想到你会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欢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这么做的。”

适可而止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惩罚也不要过分。别老想着“该怎样才能教训教训这小子?”多想想怎样能帮助孩子达到你的期望。说到底,有效的纪律还是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现在对简单的规则——如“不打妹妹”或“说真话”——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学会在将来与人打交道时尊重朋友、坦诚待人?记住,纪律严明的目标不是权力与控制,而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4岁前利用“共浴”进行性教育


台湾政大附属幼儿园苏爱秋主任,每年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她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

因此,苏爱秋认为,当孩子未产生男女有别的疑惑或好奇心时,即4岁之前,是可以用男女孩子“共浴”或与异性父母同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关于男人与女人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的。

孩子和同性或异性的父母在公共浴室同浴,正好是创造性教育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觉察到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在生理发育上的不同,父母还可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性别差异的教育,使孩子牢固地树立起男、女性别差异的观念和良好的性意识。美国一位幼儿教育学者说得好:“在孩子还在学前年龄时,父母在家中稍微赤身裸体是很好的性教育,可使孩子对性与身体构造有较放松而健康的态度,不过待7、8岁以后,就该保守一点了。孩子到了7、8岁以后洗澡时,也许希望把浴室的门关起来,就尊重他这隐私吧!父母们也该这样了。”

家教知识: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家教知识:在6岁前一定让孩子学的规矩!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想孩子能够很有规矩的长大,爸爸妈妈们首先要做好孩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里面,爸爸妈妈与孩子朝夕相处,爸爸妈妈既是孩子的榜样,同时还是检测人员,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行为,帮他们设立边界、哪里做得不对的话及时纠正。孩子会把从爸爸妈妈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逐渐转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到了七岁,上了小学,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哪些规则的建立能够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更加自在、更加能够表现自己呢?接下来就给爸爸妈妈们7个建议。

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着做事,7岁前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就像是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收拾物品、然后自己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接着完成。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放手,把这些时间用来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去做,并且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教会他们改正。

举止文明。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一般都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喊大叫、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够乱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要是想让孩子能够遵守这些规矩的话,爸爸妈妈第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都遵守了这些规定。

分内的事必须做。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大家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因此,要是孩子闹脾气,不想去幼儿园,集体活动不管兴趣就不想参加,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随意打退堂鼓,爸爸妈妈们要好好注意。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爸爸妈妈最好是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帮他们克服。

学会等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等待,这样子可以慢慢加强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坚毅能力。就像是做完了手头的事情才可以去玩、周末才可以去游乐园。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5分钟……爸爸妈妈们可以把时间换成一些孩子喜欢的语言,将等待时间形象化,这样子孩子就会更加有耐心了。

遵守时间。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能够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可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不会遵守既定的时间。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孩子,可以先跟孩子说:“请你10分钟后关掉电视”、“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让孩子逐渐做好准备。

尊重他人,不任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跟孩子是一样的,所以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在家尊敬长辈,要是长辈没有让自己的要求实现也不能够乱发脾气;在学校尊重老师、小朋友,跟别的孩子一件不一样的话不能乱发脾气,做错事要向他人道歉。7、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够自己喜欢就随便拿,自己的东西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来玩;对于公共物品,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要排队去使用,要是别人比你先去拿,那么就等等;想要别人的东西的时候,要征求所有者同意,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也要学会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家园共育:4岁前的孩子,请用正面语言和他说话


大人和小孩的对话难免掺杂一些反语,即使是充满爱意的“小笨蛋”也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真的在嘲笑他脑瓜笨。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因而孩子对于家长的反话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面对4岁前的孩子,家长还是少说反话。

为什么不能说反语?

2-4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词汇量突飞猛进,但是对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却仍处于发展中,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

而且孩子对于大人说话的内容的理解是“一是一,二是二”式的简单直白,还不能理解家长的“一语双关”或者语言背后的深意。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就会很困惑,而家长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孩子无法猜测到家长的真实意思,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家长在孩子调皮的时候会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反话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语言形式,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你说的“好事”与你生气的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孩子感到纳闷:妈妈这是在夸我呢,还是在生气呢?

说反话阻碍亲子沟通

3岁的凌凌是个小哭包,一件小事都会让她哭个不停。有时候妈妈哄得心烦,最后大爆发:“哭吧哭吧,哭个够!”凌凌也就哭得更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家长的一气之下说出任性的话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父母事后也会心疼凌凌哭得可怜继而安慰,但是你不适当的发泄你的情绪,甚至用反话来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闹越凶。

年幼的孩子难以区分“正话”“反话”,因而容易错误地认为父母这样的方式是对他人的一种安慰,孩子若真的套用了你的说法,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孩子缺乏同情心,不讲礼貌,这样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没有好处哦!

而且孩子哭闹本来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温柔的安慰和关注,但却得到的是父母的冷嘲热讽,这对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阻碍。家长本应选择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你可以抱抱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逐渐学会找到更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爱的反话会伤害孩子

2岁多的小明活泼好动,神经大条的他经常闹出一些“小事端”,非要帮妈妈端碗筷,但是粗心的他却摔破了碗;想帮爸爸擦窗子,却又碰倒水桶搞到家里淹水。爸爸无奈一句玩笑:“你这小笨笨,真是越帮越忙啊!”本应是一句充满爱意的小玩笑,却被小明解读成为爸爸讨厌他碍手碍脚。

他哇的一声大哭“我是个大笨蛋,爸爸不喜欢我了”。

孩子有时做出一些“犯傻”的事出来,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可爱的犯错行为。一些家长甚至习惯用“小傻瓜”“小笨蛋”来称呼自己的小孩。

本应是充满爱意的昵称,却不能被孩子理解。年幼的孩子往往是以大人的观点去评价自己,当爸妈用“笨笨”这些反话时,孩子却认为较真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父母是在嫌弃责怪自己。孩子读不懂你的反话,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心了。

说反话影响孩子与人沟通

小朱今年幼儿园入学了,妈妈以为以小朱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本应是能在幼儿园交到很多好朋友。但老师反映小朱有点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

问及原因,才发现原来小朱经常在其他小朋友摔倒的时候跑到别人身边说:“小笨蛋,快站起来”在别人哭得伤心的时候“安慰”:“哭的小朋友不可爱”。虽然老师知道小朱是“爱意的鼓励”,但其他小朋友却认为小朱是在嘲笑自己。

孩子的语言风格大多是从爸妈那里模仿过来的,而且孩子并不懂得区分家长充满“爱意”的反语,随便套用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就容易发生小朱小朋友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情况。

孩子学会说反话,往往也只是简单套用,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说话的语境。即使他能理解,也很难保证听者能够读懂你的反语。因此,家长还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说这些反话,以免孩子错误地模仿学习。

要用正面语言引导

现场一

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吃早餐,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的对面是一对母子。那个小男孩看上去4岁多,正上幼儿园的年龄。

在等饭的时间里,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踢踢桌角,一会儿把凳子当马骑,嘴上还说“卡哒卡哒”;一会儿玩桌子上的一筒卫生筷;一会儿跑开。

妈妈在看在眼里,一脸的生气,站在那儿训孩子:“不要把凳子弄响,人家有意见的!不许玩筷子,没听见吗!不要乱跑,规矩点!”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发现这个妈妈说了十多次的“不要“这样的话,而孩子呢,根本不听!你制止了这个,他又玩那个。

这个时候,我也在等饭,于是就把这孩子招呼过来,说:“小朋友,来,你过来。阿姨想和你说个话。”孩子走过来了,问我什么事。我立即拉起他的双手,微笑地对他说:“你很可爱,很聪明。”他听了我这话,奇怪地看着我。“你看,你在等饭的时间,没有浪费时间,做了这么多事。你会摆筷子,你想把凳子摆好,你想让自己活动活动,在锻炼身体。是不是?”孩子半信半疑,回答“是”。

这时我看到孩子的妈妈很惊讶很不理解的样子,正奇怪我为什么这样说。我只管继续对孩子说:“其实,这些事可以在家做的是不是?饭店里人多,其他人也要吃饭,如果这些事情放在家做,就不会影响别人,你还可以尽情地做这些事,快乐地玩,是不是?”孩子听了我的话,使劲点点头。我又表扬一番:“嗯,我没看错。一看你就是懂事的好孩子!”

现场二

5岁的姐姐正在搭积木,弟弟看见了,上去就要抢。姐姐大喊着,一边去保护自己的积木一边去推弟弟,差点把弟弟推倒。弟弟哭了起来。奶奶生气地走上前,“教训”姐姐说:“你就不能给小弟弟玩一会吗?”“不给,就不给。”姐姐的态度很强硬。

可是弟弟还是哭,而且非常想玩那个积木。爸爸忍不住了,上前对姐姐说:“那好,以后给我们只给弟弟买,你也别玩。”转向弟弟:“爸爸明天就给你买一个更好的。你说你怎么就不懂得分享呢。”

姐姐仍然很强硬:“那也行,反正我不给他玩。”看小妮子的态度的确强硬,我只好转变思路,故意对弟弟说:“姐姐不是不给你玩,姐姐是想搭好一个漂亮的房子再给你。你看你太小了,姐姐担心你不会搭,先给你做个示范。姐姐,你是先给弟弟一块还是两块?”姐姐想了想:“先给你一块吧。”“你看吧,姐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都懂得分享,何况自己的弟弟呢?”听了这话,刚刚还拒绝和弟弟玩的姐姐把刚刚搭建好的房子拱手送给弟弟:“你玩吧。随便玩。”“那如果弟弟给你弄的乱七八糟的话怎么办?”“没事,拆了还可以再重新搭嘛。”

现场三

3岁的豪哥很爱吃糖,而且看见就不会放过。他总是偷偷地趁妈妈不注意去拿着吃,就算妈妈藏起来他也会发现然后一下子吃好几块。

一开始妈妈就会跟他说不要吃那么多,可是他根本不听。妈妈说多了,他就表面上答应私下里还是偷着吃。

有一次妈妈换了一种方式,妈妈:“儿子,你过来妈妈跟你讲为什么不让你吃那么多糖。你知道吗?吃太多甜的东西对牙齿不好而且会身体不好,如果你牙疼了就是吃糖吃多了,小虫子在咬你的牙齿,你的牙齿就不漂亮了,吃多糖你还会咳嗽很难受你说对不对呢?”

儿子想想点点头把手里的糖放回去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就吃一块儿,吃完多喝水好吗?我要有漂亮的牙齿。”

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会带来反差如此大的反应呢?

这主要是看话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给了孩子怎样的感受。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

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那么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

方法是:你希望孩子怎么样,你就把这个词说出来。这叫希望词,再找出它的反义词,然后把反面的说法改为正面的说法。

例一:希望词:勤快反义:懒。

反说:不要这么懒,你怎么这么懒!你真够懒的!

正说:你勤快一点,你比上次勤快多了。

例二:希望词:认真反义:粗心

反说:你不要这么粗心。

正说:你认真一点

例三:希望词:快反义:慢

反说:你这么慢。

正说:你快一点,我相信你能快起来。

例四:希望词:干净反义:脏

反说:你弄这么脏。

正说:你可以保持干净一点的对不对?

喜欢《建议:请尽量在孩子4岁前分房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4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园共育:请让你的孩子在七岁前明白这些道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扮演着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帮他们设立边界、修正行为偏差。 孩子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升入小学,开...
    2020-07-08 阅读全文
  • 和孩子分房独睡需要注意事项 和孩子分房独睡需要注意事项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床分房睡的现象很普遍。有些父母在孩子刚入托时就要求孩子分房独睡;也有的父母心太软,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还没有成功的和孩子分房。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原...
    2020-11-18 阅读全文
  • 分享宝贝与爸妈分房睡的经验 分享宝贝与爸妈分房睡的经验 自我家宝贝出娘胎以来,佳佳的小床一直拼在我们的睡床旁边。除了病痛不舒服外,晚上佳佳都是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爸爸或妈妈睡在大床边,揽着佳佳入睡的。 佳佳1岁零4个月的一个晚上,...
    2020-09-27 阅读全文
  • 从4岁起,请对孩子严格一点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
    2021-12-08 阅读全文
  • 4岁前利用“共浴”进行性教育 台湾政大附属幼儿园苏爱秋主任,每年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她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 ...
    2022-04-06 阅读全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扮演着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帮他们设立边界、修正行为偏差。 孩子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升入小学,开...

2020-07-08 阅读全文

和孩子分房独睡需要注意事项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床分房睡的现象很普遍。有些父母在孩子刚入托时就要求孩子分房独睡;也有的父母心太软,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还没有成功的和孩子分房。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原...

2020-11-18 阅读全文

分享宝贝与爸妈分房睡的经验 自我家宝贝出娘胎以来,佳佳的小床一直拼在我们的睡床旁边。除了病痛不舒服外,晚上佳佳都是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爸爸或妈妈睡在大床边,揽着佳佳入睡的。 佳佳1岁零4个月的一个晚上,...

2020-09-27 阅读全文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

2021-12-08 阅读全文

台湾政大附属幼儿园苏爱秋主任,每年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她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 ...

2022-04-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