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的教育方式应完美融合

发布时间:2021-10-11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应完美融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你这样教育孩子不行,作业没有做完,怎么能玩?”“教育孩子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能实行独裁啊,要讲求劳逸结合,才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语言在父母双方的对话中经常可以听到,而孩子则是傻傻地看着父母的争吵,然后等待最后的一致“宣判”。

夫妻俩为了教育孩子而争吵,可能是家庭教育传统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家庭里什么都要达成一致,要不然父母必有一方暂时退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完美融合或许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会更好。

有两个声音,并不代表互相抵抗,很多时候都是可以完美融合的。把决定权给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这也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听命。最终听取多方意见后的决定,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执行。

现在很多的孩子独立性差、依赖心理较强。但是新一代的孩子中乖孩子多,有独立精神的少。因为他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也不完善。试想,在家庭环境中只有一种教育的声音,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这就是对的,从来不用去思考和选择,只需要听从。

其实夫妻俩首先要明确,彼此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来商量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尽量避免争吵。万一有争吵,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会让夫妻觉得在孩子面前没有面子,必然会使争吵升级,影响夫妻感情,乃至家庭和睦。

父母的意见不同,但又彼此认同对方,那么在孩子面前就是和谐的两个声音。这样更有助于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然,夫妻共同教育也是值得推崇的,如果有人退出教育,那么就少了监督者,一双眼睛看到的,总比两双眼要片面得多。更何况,心理学早就验证过,孩子的教育既需要爸爸,也需要妈妈。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达成同盟,但无须达成一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应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


“听话”,这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咨询者谈起父母对他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小的时候,姥姥照看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的话。妈妈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听姥姥的话没有。我三岁后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也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我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老师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我工作了,也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二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最多的。”

尽管没有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从我平时对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察和我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中,可以总结出“听话”是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对不对呢?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孩子在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很差,让孩子按照父母或保护人的意愿去活动,避免出现危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得到发展,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叮嘱、关心、爱护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总用“听话”两个字抽象、概括地进行教育。

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包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独立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儿童独立行为的发展,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会给孩子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创造条件。

试想,一个孩子处处、事事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他没有自己提问题的心理空间,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余地,再夸大地讲,他不是变成一个机器人了吗?自己的言行是受别人支配的。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创新人格吗?能有创新意识吗?能有创新能力吗?他们大概只会看着父母的眼色办事,看着老师的脸色办事,看着领导意图办事。

我们不是一概反对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而是说要通过孩子的理解,本人独立的思维,批判性地去接受别人的话,而不能千篇一律地“听话”,不折不扣地“听话”。

中国家庭教育要求“听话”的传统是中国小农经济在家教问题上的反映。小农经济时代,求得生活安安稳稳,不惹是生非,不出头,孩子乖乖地长大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这种小农经济下听话教育观念培养不出创新意识强的人,培养不出敢作敢为、敢为真理而奋斗的人。

听话教育是缺乏民主的教育。封建时代的家庭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这种家庭教育缺乏民主的精神,也是社会生活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新时期。新的时期呼唤着心理素质高的人才,新的世纪必然会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高级人才,也将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家庭传统的听话教育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不彻底改变家庭的听话教育无法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无法适应新世纪对普通劳动者的要求。

哪个家庭改变教育观念快,哪个家庭就为孩子成长带来益处。我们家长眼光要放开,胸襟要宽阔,要看到孩子的未来,看到未来世界对孩子的需要,把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与21世纪需要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我们反对“听话教育”并不是反对孩子什么都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什么都不听老师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反对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教育孩子应警惕这些不恰当方式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 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 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 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警惕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第一,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第六,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决定父母之爱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决定父母之爱

初为人母,我没有任何育儿的经验,和孩子打交道不是件简单的事,没有规律去寻找,也无据可依,稍有差池,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可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早的感悟,也许自己对于这个伤害是全然不知的。如此,教育孩子,在生活点滴中的积累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儿子轩轩转眼要步入小学了,这几年的成长,进步可观,我便小作心得,匮乏之处,也请见谅。

在我看来,育儿的本质不但是教育孩子也是自我修行和完善的过程,也有人说,其实,跟孩子比起来,父母更需要教育。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和思考,是成长的基础,而成长,不只是孩子的专利,亦是父母。

在轩轩咿呀懵懂的时期,作为妈妈本能的呵护,我不停的引导他,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碰的会有危险,那件事是不可以做的会引起麻烦,那个东西是不可以吃的会不健康,我精心给他准备了合适的玩具,提供了安全的场所,健康的食物,各种有利于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我都争取给他,乐此不疲,也眼见他的快乐。随着孩子的思想意识逐渐增强,我还在为他指出这件事不能这样而应该那样的时候,我渐渐发现了问题:我说东,他偏是西。其实是孩子内在的主动性已经萌芽,使得不再愿意接受我的叮咛,可当时我还没有这个意识的,自认为孩子长大了便不爱听话,我必须要严加管教……

后来的经历,轩轩并没有因为我的严肃说教或者好言相劝而适可而止,在我头疼百思不知如何教育三岁孩子的时候,一篇文章——控制是最坏的教育,使我惊醒,该适可而止的原来是我。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到,我不可以片面的根据自己的认知来教育孩子,育儿必须看清孩子成长中的变化,不要以为自己的叮嘱可以给他真知和捷径。就像在孩子出现自主意识的阶段,我急切的想把我的认知和规则告诉他,总希望以我的喜恶去影响他。没有给孩子自己探索的空间,没有鼓励和尊重,过多是的干扰或者说限制,孩子不是反抗就是屈从,抹杀的不只是孩子的创造性更是他的自尊和人格。

可是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控制不可以用,那就需要放手吗?但孩子还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那么,应该如何掌握。我总结,还是要拿捏火候,把握一个度,是放手而不是放任。不可以听之任之,更不是无规无矩,孩子需要我们的建议,引导,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采纳或者拒绝我们。

没错,孩子有权拒绝,这里又会发现育儿经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现在大家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同这个平等,但是真正能行之已然的又有多少。我认为,平等,不一定非得把孩子当成朋友,只要清楚孩子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判断,发言,选择和担当的权利。

我一个朋友说,平等这个问题等孩子长大点才会显现,现在学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讲平等,还不被他翻了天。

怎会无法平等,说穿了,那是因为你不愿褪去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愿放下父母的架子和权威,更不愿意被孩子拒绝你的要求。请试着让自己怀一颗谦逊的心,而不是成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控权的君主,所以,如果你意识到伤害了孩子,请跟他表达歉意。

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要和孩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倾听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我准备了耐心。其次要给孩子自己选择和实践的权利,我又准备了信心。最后是面对结果,平等看待,好与坏都是收获,我准备的是平常心。缔造美好的亲子关系,平等比爱更重要,满足孩子对平等的渴求,不仅要俯下身,更要俯下心来,尽最大可能给孩子以平等,甚至比尽最大可能给孩子爱更重要。

所以我是这样做的,把轩轩当成家里的重要一员,也会让他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听听他的想法,尽管有时候是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尾,但他津津乐道足以,有时候指出我的失误也着实有些道理。还有去超市买东西,他有自己的储蓄罐,取一些出来,可以买少量适当的食物和玩具,事先画好购物清单,结账后他也会提好自己的购物袋,回家自己分类整理他的物品,长久下来,他对于自己是家里小主人的身份更加明确。

然而还有一位妈妈说,我们始终都无法和孩子平等,我们都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大人可以吃苦,难道也要让孩子同我们一起吃苦吗?

是呀,这才是平等关系中最难突破的,宠爱自己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天性,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举个非常现实的例子:餐桌上,轩轩的奶奶给我夹了一个鸡腿,我立马拿起来给轩轩,孩子喜欢吃的,给他吃。奶奶说,对对,我怎么忘了小孙子。此时,孩子正在一旁盯着我们……后来我觉得很糟糕,轩轩当时内心捕捉到了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外面争取到的荣耀或者只是看到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时间也会想着给家里的孩子带去,好像我们有责任给孩子最好的,是吗?然而,答案是否定的,恰恰是这份所谓的责任,打破了平等的关系。

后来我悟道了,前面的妈妈说了,难道孩子也要一起吃苦?

当然是。

我们从来都没有欠孩子的,孩子也不欠我们的,所以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也得仔细琢磨。身教大于言传,关键也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

我在实践中让轩轩慢慢有了体会。比如他的游戏室,偌大的房间,之前可以说是踏脚不进,真的不是我懒惰,即便是每天给他整理。后来我就不干了,得想方法,我跟他说:轩轩,这间房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我现在给你,这是钥匙,你保管好,当然你更是这些玩具图书的主人,以后你自己把它们摆放整理好,并且希望你爱惜。他心不在焉的答应,一边玩着,嘴里还嘟囔:这些玩具本来就是我的……结果第二天回家,不出所料,还是一团乱。晚上,他入睡后,我就开始整理,千万不要认为我在妥协,这才是方法的第二步,我花一个多小时,把只要能装进橱柜和抽屉的东西都不留在外面,然后擦好桌子拖好地板,整个房间便宽敞了。儿子起来后有点傻眼,问我,妈妈,我的玩具呢,你给我扔了吗?我知道他会这么说一定是因为昨天答应的事却没有行动而底气不足。我打开橱柜,儿子你看好了,玩具也有家,我只是把它们送回了家,以后也请你找它们出来玩好之后,记得送它们回家,并且负责打扫它们的家。到这里,我给他建立的责任和担当,没有抱怨和强迫,他也认识到了。但是,还没有完,如果提醒一次就立马做到那就不是孩子了,在他不能很好的归位后,我故意给他的玩具搬了家,这样他随手拿不到,就跑来问我。方法的第三步,我尽量礼貌的回复,抱歉,妈妈不知道你的摆放习惯,但是房间又乱了,这个东西我就放在了左边柜子第二个抽屉,那个我放在……所以,你如果想立马拿到你要的东西,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直到现在,儿子的整理能力很强,分类摆放也越来越有规律。当然我也省力了许多。

所以,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为他遮挡一切风雨,给他创造优越的条件,自己却含辛茹苦,还会有利于他的成长吗?等孩子大了,弊端也就出现了。归根结底这样的不平等还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也会消磨了他人生的斗志。

最后还有一点,我认为在我儿子成长中至关重要:调节家庭成员的育儿观念和协调各种育儿矛盾。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家庭氛围和环境的构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性格和情商的成长可谓举足轻重。家庭环境的范围其实是很广泛的,可以包括,成员各自的相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怎样控制情绪,怎样得当表达能使得剑拔弩张的局面及时控制或者出现转折。

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孩子没出生前,我们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即使偶尔有些小矛盾,也能很快化解,一旦孩子出生,问题接踵而至,孩子成了家人关注的焦点,长辈们总喜欢用他们的经验和经历来指导我们年轻父母的育儿方式,然而我们这一代与父母或祖父母的代沟岂是寥寥几句能跨越的,育儿观的不一致,加之面对关于孩子的突发事件的急促性,没有事先商量或者事后调节,那么矛盾开始凸显了,这个矛盾本身就是一把利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它,就会刺向我们的孩子。

其实,要认识到在家庭育儿矛盾中没有真正的对与错,有的只是合适与否。家人谁都爱孩子,谁也都会有坏情绪,我们都是普通的人,长辈的思想更是固有滞后,如果有气愤想表达,记住,孩子正在看着,在张口的一瞬间,能冷静下来,尝试换一种效果更好的沟通方式,结果就有转机。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从小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一个在争吵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不管是情商还是性格方面都会胜人一筹。

总而言之,孩子成长的过程也伴随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很好的了解自己,善于改变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养育。育儿就必须懂得孩子成长的变化规律,必须不断拓展思维,不要以为自己爱孩子,就可以正确无误的对待他,也没有哪一种养育方法是绝对正确的,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完美的诠释我们对孩子的爱。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其温情、有人激发其斗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之为: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家庭教养方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归类为:

民主型:父母能够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对子女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也鼓励子女和自己交流;

专制型:父母操控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听命,享有权威。对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宽容;

溺爱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对子女“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于奔波,主要满足子女的物质条件,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又有人把这些归类分为两大类: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

有意或无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总是伴随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过我们自身却后知后觉,我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却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印上了某种烙印。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孩子自己,经常听到其他人聊起他们父母:谁的父母很严厉,谁的父母很通情理之类。虽然不能严格把某一家庭教养方式归类到哪一种里面,但我们也很容易能从教科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结果,或许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有些启示和指导:

父母的教养方式只要是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情感温暖的教养,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走向社会以后,也会更少的体验到社会孤独感。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能动性,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亲)采取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子女便会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欢、偏执、高焦虑、敌对等情绪体验。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产生自我否定,而且还自卑易怒。极端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压抑、自卑或者冷酷残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学专家在儿童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不管何种教养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多疑、自卑,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

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发现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母亲严格同时父亲宽松,或者母亲宽松而父亲严格的现象皆有。其实,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和教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本观点和侧重点不同。偏严格的一方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偏宽松的一方倾向于对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体贴和宽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沟通。父母在交换彼此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协商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案,最终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态度。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和态度向子女传达其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孩子,父亲母亲是他们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那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养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在其中,父母始终保持教养一致,使孩子体验到既不被放纵,又不被过分要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感恩教育中父母应避忌的话语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宝贝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宝贝需要的,甚至是宝贝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宝贝却不领情!”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宝贝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宝贝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宝贝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宝贝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除了明白宝贝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宝贝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宝贝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宝贝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宝贝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给宝贝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宝贝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宝贝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宝贝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宝贝。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实施挫折教育父母应注意六点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施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专家:

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错误二: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冯女士: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

专家:

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挫折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家长应该积极的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觉,为与孩子的沟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真正的挫折教育要注意6点

1、挫折教育不可以突击进行

有些家长会带宝宝参加一些打着“挫折教育”旗号的训练营的活动,经受所谓的“挫折教育”。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挫折的:“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以我认为挫折应该是在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出乎意料地面临的各种人生难题。如果已经有了准备,那么这种挫折教育也就部分地失去了意义。这些训练营无疑是有准备的,所以我不认为他们真能起到作用。

生活中的许多挫折往往出现在不经意间。只有经受得住那些突然降临的挫折的考验,才能说是“挫折教育”的成功。因此宝宝的“挫折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而不能通过某些活动来突击实现。

2、挫折教育不是不提供任何帮助

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宝宝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奠定基础。对于宝宝来说,有些挫折可能在成人看来微乎其微,但对他们来说则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比如宝宝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磨练的过程。但是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宝宝摔倒了,我们不去扶他,也没有任何表示,那么他将来就有可能变得比较冷漠。

因此,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不一定要袖手旁观,而是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

比如,看他摔倒了,我们可以根据他摔的程度来断定是否需要去扶他一把,而不可一概冷漠待之。有的时候,他不把摔跤当回事儿,我们也就不用去强调他摔了这事。有的时候,他明显摔痛了,我们不妨去扶他一把,帮他摸摸摔痛的地方。但是扶他的时候不要表现的大惊小怪,表达出我们的关心就可以了。这种帮助会带给他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他也因此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将来就会更加勇敢的去面对各种挫折,并学会了以同样的方式去关心他人。

如果宝宝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些活动,积累一些经验,宝宝就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一种欲望和信心。这样,在经历挫折时,宝宝就不会被所遇到的困难所吓倒。

3、并非让宝宝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好

谁不希望孩子一生一帆风顺?但人生沉浮,岂能如我们所愿。孩子成长的过程从来都不缺乏挫折——想做某件事,但是能力达不到,因此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最简单的,孩子小的时候,他甚至连冷暖饥饿的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与小伙伴玩耍,自己的玩具无端端被更强势的宝宝抢走;上幼儿园、上学后挨老师批评或者某些事情做的很好,别的同学受到表扬,而自己被老师“忽略”……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因此,挫折教育的机会比比皆是,我们再也无需人为的给孩子制造机会去经受“磨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挫折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宝宝失去自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

4、小宝宝也可以让他经受一些挫折

不少父母认为挫折教育是宝宝长大以后的事情,因此舍不得让小宝宝受一丁点儿的委屈。实际上,挫折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这样,宝宝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就会获得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不要一味地以宝宝为中心,因为一旦环境变化,他就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根本受不到重视。

因此,让宝宝学习适应各种角色的转换,调整心态适应环境等等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此外,延迟满足、让宝宝承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都是挫折教育的有效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挫折教育并非忽略孩子的感受与情绪。相反,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与情绪,一旦他有挫败感,就及时跟宝宝沟通,表达对他那种挫败感的理解。比如,宝宝因为某项要求没有被满足而伤心时,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示理解,然后紧紧的抱着他,轻轻拍拍他的后背,冷静的等待他平息下来。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一种心理能量,他的负面情绪也就很快平息下来了。

5、挫折教育不可以封闭进行

要提高宝宝抗挫折的能力,最好多带他外出,多接触小伙伴。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宝宝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耐挫力。只要与小伙伴为伍,宝宝就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就会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与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宝宝的抗挫折能力。

6、挫折教育的重心在改变心态

抗挫折能力强弱与否,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我曾经在多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假定你遭遇一场变故,兜里仅剩100元,此外一无所有。倘若你是一个心态积极的人,那么你就会想:“幸好我兜里还有100元。我留下10元,作为今天的生活费,其余90元投资(或者先留着备用,赶紧去找工作。实在暂时找不到工作,至少可以拾荒)....。。”之后,你就会利用这100元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相反,倘若你是一个很悲观的人,你就会这样想:“完蛋了,除了这100元,我一无所有了。要不了两天,我就连饭都没得吃,只有等死了。我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呢?”于是,在这样的悲叹声中,你就彻底倒下了。

挫折教育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是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不管遭遇什么,如果父母能引导他看到这个事件背后积极的意义,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这个办法行不通,再想别的办法,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成长起来,他自然就会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坚强斗士。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三应三忌" 父母应掌握好度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教育孩子就是对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掌握好其中的度才最好,那么这其中的尺度应该如何权衡才是对合适的呢?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一会儿跑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相信《父母的教育方式应完美融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应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 “听话”,这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咨询者谈起父母对他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小的时候,姥姥照看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
    2021-09-03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应警惕这些不恰当方式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
    2021-08-24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决定父母之爱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决定父母之爱 初为人母,我没有任何育儿的经验,和孩子打交道不是件简单的事,没有规律去寻找,也无据可依,稍有差池,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可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早的...
    2020-09-04 阅读全文
  •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
    2020-09-30 阅读全文
  • 挫折教育父母应注意六点 实施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
    2021-07-20 阅读全文

“听话”,这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咨询者谈起父母对他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小的时候,姥姥照看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

2021-09-03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

2021-08-24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教育方式决定父母之爱 初为人母,我没有任何育儿的经验,和孩子打交道不是件简单的事,没有规律去寻找,也无据可依,稍有差池,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可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早的...

2020-09-04 阅读全文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

2020-09-30 阅读全文

实施挫折教育中家长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在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

2021-07-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