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是男人事业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21-10-01 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 小学数学教案一分有多长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一般来说,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父亲需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教的缺失对男孩子伤害最大,父亲是男孩性别角色认同不可缺少的榜样,如果失去这个榜样,男孩就会陷入迷盲状态,会令其自卑、不合群,甚至从小对性别产生混乱。WWw.YJS21.cOm
对女孩影响比较大的一般是母亲,可是如果缺少父教,女孩也容易自卑。因为父亲是女孩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如果缺失父教,女孩就会缺少与男性交往的经验,会从童年起就产生对社会的不适应。
其次,青少年时代如果缺少父教会使男孩不能独立,有可能出现违反规则、变得懦弱。一般来说,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父亲果断、坚毅的气质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父爱缺失,孩子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什么时候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什么时候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时候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什么时候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避免男宝宝女性化,这些事,做父母的应该做到
做事不够男子汉,凡事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呢?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权威数据:
调查发现,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男孩胆小、自卑、依赖性强、内向等,跟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性格弱的男生的教养方式,主要集中在溺爱型(50%),专制型(33%)。溺爱型家庭中的男孩,33%是自卑的,86%依赖性强,67%性格内向;专制型家庭中男孩,90%性格内向,70%依赖性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
父母娇生惯养、百般呵护,父亲角色的缺失;
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性以及缺乏适合男孩玩耍的器材和游戏;
社会大环境要求遵规守纪、人们更加喜欢“乖宝宝”等等。
这一系列因素促使现在一些小男孩的气质偏向于女性化,也就是“太娘”。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家长保护得太多,孩子做事情会畏首畏尾,独立性就差。
那么,父母们如果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阳刚男孩”呢?
1.从小进行性别教育
孩子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是培养阳刚男孩的第一步,父母们要让从小让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差异,爱好有何不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指出,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
2.父亲承担更多教育责任
在男孩“女性化”倾向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特别是孩子3-5岁时,是父亲进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父亲加入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男子汉气概的培养。因为,父亲知识面宽广,常常会灌输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总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
3.树立榜样的力量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面对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时,父母需要把握尺度,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4.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担当、责任是一个男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父母们要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男孩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并且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的锻炼,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
5.妈妈学会放手、示弱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当妈妈过于对男孩精心照顾和保护时,男孩往往会因为对母亲的过度依恋,其“阳刚之气”渐渐消失。如果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妈妈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会使孩子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6.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让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运动和对抗中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久而久之男孩会变得越来越勇敢,面对挫折也不会退缩。
7.给男孩心理暗示
比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爸爸出差或者出门时,可以对宝宝说“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帮忙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等话语。这些其实用言语对儿子的肯定和暗示——男孩自己是强大的,这样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但我们的男孩表现出阳刚的一面时,父母也一定要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他们比如:“真是个男子汉”之类的话。时间久了男孩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阳刚和有责任感。
培养阳刚气质,爸爸和男孩必须做的15件事情
1.保护妈妈——“男子汉”的责任感
2.看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动漫——培养正义感、责任心
3.实现一个诺言——一诺千金重
4.一起谈论自己犯过的错误——敢作敢当
5.野外探险——培养冒险精神
6.拆装旧玩具或收音机——发扬探索精神
7.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发扬创新精神
8.旅行——眼界在旅行中开阔
9.和孩子一起运动——男孩要有力量
10.一起做家务——男孩有有独立能力
11.讨论理想——男孩要志存高远
12.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开动脑筋去思考
13.研究模型的另一种玩法——发散思维的习惯
14.打工赚钱——一切从自食其力开始,每一件事都是修身的好机会
15.参加集体比赛——我们与合作者共生
父母能为小孩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
每当有人问我们:“父母能为小孩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父母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意思就是,父母应该把彼此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孩子之外仍有自己的兴趣。
“家庭花园”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父母,都应该得到最好的对待和成长的机会。
家庭花园
关系的学习始于“家庭花园”,人在其中建立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终其一生都带着这些感受。
小孩出生时的背景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同一个家庭的不同小孩会因为出生时父母的关系不同,而有非常不同的学习环境。父母关系的各个阶段会提供不同的环境,帮助或阻碍小孩的成长,养育小孩的最佳环境是整合期、承诺期或共同创造期。
大部分小孩出生时,夫妻多半还在努力了解彼此关系的阶段,于是把小孩物化,不是不够关心就是交给别人照顾。出生在浪漫期的小孩则可能学不到现实生活的宝贵功课。最伤害小孩的氛围就是权力争夺期的物化,把小孩当成武器或收买的对象。最滋养的环境就是父母对各自的成长充满兴趣,彼此亲密相处。
父母需要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花园"中,父母如果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子女身上,有可能让子女产生自己过度重要的感觉。如果父母的意义与快乐的主要来源是子女的生活,对子女反而是一种重担。
一般说来,把子女当成生活中最重要部分的人,常常为了孩子而留在不快乐的关系中,这种父母认为家庭的重要性远大于个人的快乐或成长,而牺牲自己。从各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形都是危险的,因为会引发抱怨、怨恨和无力感。
有一天,这些父母可能在清早醒来时,发现不知道自己是谁,生活毫无意义,多年的光阴耗费在义务的履行上,却没有任何收获可以纾解自己的内疚。这真是极大的悲剧,也是常见的悲剧!
父母必须把主要关系放在彼此之间,在两人的亲密中袒露、分享每一件事。当一方把主要关系放在小孩身上时,家庭动力就会出现裂痕,这种情形的危险在于某个小孩会控制全家(这是小孩又想要又害怕的控制)。被父母当成主要的对象,对小孩是过于沉重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关系出现裂痕后,孩子会发生各种状况!转移注意力,牺牲自己,去做拯救者。
当小孩被视为最重要的人,就无法发展健康的观点:会让小孩产生理所当然的感觉,造成薄弱的意志,他们的学习也缺乏自我引导。他们被放在凸透镜的映像中,成为被宠坏、纵容的小孩,过度膨胀自己的重要性。
被宠坏的小孩常常是命令父母的小皇帝,这种理所当然的物化情境会造成小孩的自恋,这是不健康的发展,导致其一生不易有满足的关系。长大以后,当看见世界并不是围绕著他旋转,他们会震惊于伴侣或老板竟然不像父母那样肯定他们。每当别人以公正、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时,这些人会不知道如何适当评估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
每当有人问我们:"父母能为小孩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父母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并不完美
小孩终究必须离开原初的"家庭花园",建立自己的"家庭花园"。但愿他们能从原初的家庭学到如何好好经营"家庭花园",也了解什么行为会造成不好的结果,而能培育出更滋养的"关系花园"。
当人创造自己的花园时,最重要的就是能承认和欣赏自己既有的收获。诚如朱迪丝·维奥斯特在《必要的失落》一书所说的:
有许多事是我们想从父母得到却没有得到的,现在该知道我们永远得不到,并接受这种情形……
既然世界属于我们这一代,而不是父母的时代,我们认为他们过去的力量多么微弱:希望他们能完美地爱我们,完全了解我们,救我们脱离哀伤、孤独与死亡,他们却做不到。我们认为他们的能力多么有限,以至于我们拥有的是多么微不足道,无法建立坚固的桥梁以跨越分离我们的鸿沟。放下我们身为父母、子女、夫妻和朋友的虚幻期待吧,学习为不完美的连接表达感谢。
父与子:我是男子汉
一直认为母亲天然地就会当母亲,父亲好像不是,总认为他们粗枝大叶,不够细心,照顾不周…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这是我的误解。乐乐跟爸爸在一起很独立,自己跟自己说“我是小小男子汉”,爸爸说一不二,养成乐乐的好习惯。
周日,乐爸在家写论文一天没动窝,晚上说要出去活动活动,我赶紧跟小乐说跟爸玩儿去,乐没拾我这茬,乐爸说:走,儿子,咱们买好吃的去!一听这个,小乐颠颠儿跑过来了。真行,有奶便是娘。乐爸开始给乐谈条件,说去的地方有点儿远,必须得自己走着,才能有好吃的,行吗?行!条件谈好了,出发。乐爸在前面做扩胸运动,小乐在后面学,这边踢腿,他也踢,喜鹊叽叽喳喳地在树上唱歌,乐爸学喜鹊唱歌,喜鹊一听别人比它唱得好,乐爸一停,它便接着叽叽喳喳,乐爸笑了,说:喜鹊最爱慕虚荣了。于是他们俩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乐乐一个劲儿叫爸爸再学再学,看着这父子俩,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什么能叫快乐,这于我就是快乐!
去超市买完饼干,天儿就黑了,到底秋天了,夜来得早了。走到加油站,乐乐就要求抱抱,我自然地准备抱抱,说“乐乐走累了,是吗?”这时乐爸说:咱们是不是说好了,如果要抱抱,那回家就没有饼干吃了。然后再问他:能坚持吗?小乐响亮地回答“能”!就这样乐乐自己走回了家,乐爸又趁机夸了夸儿子,把饼干拿出来给他吃,说是乐乐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果实!
吃花生酱,乐爸给小乐吃花生酱,说好了每天两勺,那天乐没吃够,吃完还要,赖赖唧唧跑我这儿耍赖,我赶紧说:找爸爸再来一小丁点儿(没有原则性)。乐爸二话没说,把瓶儿盖上,放冰箱了。姥姥跟我说我没在家的时候,乐乐表现特别好,就拿吃花生酱的事儿来说,我没在他吃完两勺就完,也不会耍赖。姥姥让我反省,为什么乐乐跟我就会那么多毛病?是因为我带得有问题,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经姥姥这么一说,我开始意识到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惯孩子了,没有什么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这段时间乐乐的状态特别好,看来跟我的反省很有关系!
说说这几天乐乐的趣事,过生日的时候买的音乐盒,用完了就扔那儿,乐乐看见了,拿来把玩,把它的花瓣儿合起来,跟我说“含苞待放”!另:乐儿能自己剥开心果吃了,很不错!
做一个和孩子一起“贪玩的父亲”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同时也获得经验,即便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我们做父亲的,不妨甩掉长者的尊严、架子,做个“贪玩的人”,和孩子一起玩起来,乐起来,“疯”起来。因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轻松自然的游戏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一次,在海滨公园的儿童活动区里,孩子特别喜欢蹲在沙地里挖沙坑。我装着“贪玩者”的神态,也饶有兴趣地玩起沙来。孩子见我和他一起玩沙,更增添了兴致。我们一起挖地道、埋地雷、筑城堡,玩起了军事游戏;我们还一起修公路、建机场、盖楼房,当上了建筑师……在玩沙中,我惊叹孩子的想象力,同时,我尝到了暂时“做贪玩的人”的乐趣。“为人父”者的“贪玩”,正是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
有一项对三岁孩子的调查研究——《父亲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和孩子成长的关系》,其结果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但是,如果爸爸是在无奈地带孩子,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这些孩子和那些不跟爸爸玩的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可见,父亲能否和孩子一起愉快地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高低。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可不要小看亲子间愉快开心的玩。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一个和孩子一起“贪玩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