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总结那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发布时间:2021-09-04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西方而言有优势,也有劣势,今天小编就来总结一下普遍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且罗列了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总结那些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

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警惕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第一,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六,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第七,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对家庭教育进行模式分析,因为分析视角的差异,家庭教育模式的类型也存在差异。以教育意识为核心,家庭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家长、孩子都有明显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具有明显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孩子也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具有被教育的意识。这种家教模式具有教育意识性强的特点。家长的教育意识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外露性,孩子能够通过聆听家长的话语、观察家长的表情、活动、动作等迅速、准确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由于这种模式的教育意识性强,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确,家长能够迅速地向子女传情达意、实施教育,这种模式深受家长欢迎。不过,由于有的家长素质低、教育方法不当、子女逆反心理及亲子关系对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不好。

第二种模式为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而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种模式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使之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特意组织、安排了某种活动或交往,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子女而言,这种活动或交往是作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存在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家长特意安排、组织的,在活动或交往中,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过子女的主体性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在活动或交往中,孩子发挥了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呈现既可以是家长刻意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虽然家长有明显的教育意识,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子女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自然而然出现了这种结果。在这种模式中,家长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根据教育意图组织活动、创设情景,家长不能暗示或指导子女的行动,应该充分发挥孩子的活动主体性。

第三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而子女却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这种模式中的家长活动只是他的生活本身,尽管家长有时意识到自己的活动、言行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但是在活动中却没有以自己的活动、言行主动接受教育。从孩子的感受的视角观之,这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在第一种模式中,孩子尽管领会到家长的教育意图,却未必买家长的帐,主动配合家长接受教育;而在第二种家教模式中,孩子能够主动受教育。如果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这种模式的教育效果,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问题是孩子为何对家长无教育意图的活动产生错觉并主动接受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中孩子的活动具有自我教育的性质,他们出于求知、成长的愿望而把家长的生活赋予了教育的意图,当然家长自身素质、形象具有教育意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四种模式为家长没有教育意识,但是孩子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这种家教模式的特点在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中,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意图,孩子也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却受到了教育。显然,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对家长而言只是家庭生活本身,但是对孩子而言却产生了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角度分析,第三、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因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没有教育子女的目的性。尽管如此,这种家庭生活本身因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存在使其具有教育意义,我们仍然把它归为家庭教育,目的在于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感。

二、几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以说教为唯一教育方法,其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分析,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可供家长使用:

——身教法。这种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长意识到自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的做人做事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观点、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第一种、第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组织、设计的活动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鼓动孩子去登山。而在第三、第四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行获得教益。因为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的身教更容易使行为规范具体形象化,体现出行为规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权威性,青少年以观察模仿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家长应该以身教为首要的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常常进行言教,而忽视身教。家长不仅应该从身教的作用理解它的重要性,而且应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增强身教的自觉性。在第一、二种模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具有教育子女的意图,此时,家长比较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形象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注意进行身教;而在其它两种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没有教育意识,这时家长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不容易做到注意自身形象进行身教。所以,家庭教育模式给家长以启示:家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看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时时处处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

——鼓励法。从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教育与发展都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就第一、第三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由于孩子意识到或者错觉性地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所以孩子特别关注家长对他的态度。就第二、第四种家庭教育模式而言,虽然孩子没有意识到家长在教育他,或者并不认为家长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家长对他的态度。与孩子留意、注重家长对他的有意的态度相比,虽然孩子不太在意家长的无意的态度,但是家长的态度毕竟是他对孩子看法的真实流露,终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笔者提出:“没有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态度,只有不重视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家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的不足、失败,从孩子令人不满的状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向孩子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宽容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从中获得鼓舞,不断奋进。有一个学生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家长看到儿子的考卷后,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没有心理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担心再有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高兴起来。第二次,儿子考到第二十九名。第三次,儿子考到全班第十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九名了。”无论孩子成绩如何,这位家长都给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败、犯错误之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此时家长对孩子令人不满的现状的认识、态度,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或进或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认识与态度,宽容、欣赏、鼓励使孩子获得信心、力量与进步,而苛刻、不满、打击使孩子自卑、泄气、退步。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苛求、不满、批评,而较少宽容、鼓励、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进步,内心满意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也是不欣赏,担心孩子因此在此,笔者提出:“没不需要欣赏、鼓励的孩子,只有不去欣赏,鼓励孩子的家长。”

——经历法。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而言,他人的言教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其教育作用终究不如孩子在亲身经历,实际锻炼中获的认识、体验那么深刻、有效。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却习惯于说教,而不重视孩子的亲身经历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早起磨磨蹭蹭,不急着起床、洗刷,提醒她上学要迟到了,也不管用。虽然多次给她讲早晨上学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也不见效果。如何才能让她早起有紧迫感,笔者给他提议,不要再提醒她、对她进行说教,顺其自然,有意地让她迟到一次,让她经历一次上学迟到、挨教师的批评,使她从亲身体验中认识到要遵守学校纪律、早晨要抓紧时间的道理。亲身经历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独立生活的能力非常有好处,不过有些家长却不愿意采用此法教育孩子。例如,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主要原因在于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护犊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需要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在亲身经历中成长。

让孩子接受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家长有意地组织孩子进行活动和交往,让孩子置身于活动和交往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在第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中,家长、孩子都具有教育意识,家长要组织、甚至要参与活动、交往。这种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需要孩子认同家长的教育意图,配合家长的教育安排,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家长以这种模式进行家庭教育,并不能保证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所组织的活动与交往。例如,孩子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以培养孩子合群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可能因为原有个性,不认同、配合家长的教育;孩子胆小,为了使孩子克服胆怯,家长采用第一种模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因为胆怯会拒绝参加父母设计组织的活动。此路不通,另觅它途,家长可采用第二种模式来弥补第一种模式的不足。笔者的女儿有些不愿与人交往,平时告诉她多与人交往,结果事与愿违。一次,孩子在楼下让我把钥匙从窗户丢到楼下以便打开储藏室的门,结果我把钥匙丢到三楼窗外的空调上,女儿要我到三楼邻居家把钥匙取回来。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教育孩子与人打交道的好机会吗?我告诉女儿我正在炒菜不方便帮助她。要她自己去做这件事,女儿只好自己去了三楼。女儿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她如何有礼貌地敲门、请求阿姨帮忙取下钥匙。第二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亲身经历教育要求家长创设一种看似无意的教育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使其在独自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教育。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风俗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理。

6.让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曲奏响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默唱国歌。

7.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

8.没有午睡的习惯。

9.大人鼓励孩子做登出、攀岩、跳海等危险性运动,孩子们也乐于参与这些冒险活动。

10.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11.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自己“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无论一起进公园或歌舞厅买票,还是入餐馆买饭,一切费用都是“AA制”。

12.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真正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努力。

13.资本家如果觉得自己的子女不争气、不成材,他们宁肯花钱去雇用一个有才干的经理来经营他们的事业。资本家死后,子女“吃”遗产有规定期限,但要付出很高的遗产税,而且这些“剪息票”的寄生虫,权力和地位是继承不到。

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 父亲缺位


[摘要]在传统的观念上,许多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当然这个“内”也包括了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比例上总要大于父亲。

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 父亲缺位

10月22日—23日,“首届中国家长节”暨“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国际论坛”在滨州举行,并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在白皮书中,根据从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对全国28个省市的家长进行的问卷及网络调查,30余名专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白皮书也反映出了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特点。如在教育中“父亲”角色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而家长在对孩子高要求的同时,也往往存在超出实际情况的问题。

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还不足两成

在传统的观念上,许多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当然这个“内”也包括了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比例上总要大于父亲。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半数家庭中由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而由父亲主导孩子教育的还不到两成。

由此可见,尽管夫妻双方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父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够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而实际上,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孩子的自信、果敢等品质需要父亲的引领。教育孩子往往需要理性的思维模式,但母亲多比较感性,所以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不够冷静,而父亲大多比较理性,这样的心理特质最适合教育孩子,但结果却是父亲介入孩子教育的比例远远低于母亲。

虽然多数家长在教育理念上都在与时俱进,但是在孩子教育上还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其中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占37.82%,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占26.19%,家庭成员意见不一的占15.93%。

对于家庭教育的最重要任务,有接近4成的家长认为应该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有3成家长认为应该是教给孩子生存能力。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家长们已经能够分清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教育观念也取得了一定进步。

四成以上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一般

那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满意吗?数据显示,仅有27.61%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满意,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的家长占到了四成以上。这表明,学习成绩依然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且孩子的成绩想要达到家长们的要求还不那么容易。

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成绩都可以读到最好,家长在对待学习成绩问题上还需要理性的态度。幸运的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有接近77%的家长能够了解情况、找出原因,责备、唠叨的只占少数。

同样,认为自己孩子整体上非常优秀的家长也不多,刚刚超过20%,大多数家长只是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可以。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关系到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生活热情,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偏高,多数家庭的评价系统还需要做一些调整,家长需要通过学习建立系统的家庭评价体系。

不少专家表示,对孩子过分严厉对其之后的成长存在一定危害。而家长对孩子了解、欣赏和恰当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有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认为应该尊重孩子,但在行为上还是有一点偏差。在调查中,有接近6成的家长经常或者曾经当着外人的面数落过孩子。这也是受到了“人前教子”传统观念的影响。

孩子做家务赚钱家长不能接受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对钱的看法一直受到人们关注。关于财富观教育,6成以上的家长认为应该从小学开始,还有11%的家长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对孩子灌输财富教育。而对于财富观的内容,47%以上的家长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管钱用钱,另外有1/4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学会劳动挣钱,只有6.5%的家长准备让孩子尝试投资。

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断有教育专家提倡外国家庭让孩子做家务赚钱的方法。但根据调查来看,接受这一观点的家长刚刚超过10%,反而有74.38%的家长认为做家务与零用钱无关。这说明,在财富教育上绝大多数家长继承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观念,而少部分准备让孩子学习投资的家长,很有可能来自于商人家庭。

对于孩子将来的职业,80%以上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自由选择。但在上榜的几个职业中,也能看出来家长对于孩子的希冀。教师、科研人员、 公务员(课程) 和商人是最受家长青睐的职业。尽管如此,有专家表示,目前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干什么,而这一教育应该从小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完成。

7成家长重视粗心问题,担心孩子专注力欠缺

此外,该调查还关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例如孩子在上学后,粗心大意就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也引起了家长对粗心问题的重视。有73.56%的家长认为粗心不是小毛病,反映的是还在在专注力方面存在欠缺。同时,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专注力一般或不够好。

中小学生的情商以及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状况,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点。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表示满意。满意的占22.62%,较满意的占53.11%,不满意的占22.8%。有专家表示,孩子的自控能力与家长息息相关。

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鼓励克服困难,选择经常的占35.77%,选择有时的占50.14%。另外,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自信,占77.41%。在“孩子决定了的事情能坚持到底吗”选项中,选择“经常”的占30.89%,选择“有时”的占54.17%,选择“很少”的占13.75%。

细数那些会毁掉男孩的教育方式


细数那些会毁掉男孩的教育方式

许多男孩的家长问题扎堆:孩子上课不集中精力、交头接耳;爱玩手机、网游;不写作业,撒谎,偷拿父母钱;性格懦弱,一说就哭,没有男子汉气概……

不仅如此,据这些男孩家长反应,孩子班上的女孩们表现普遍好于男生,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三好学生基本都被女孩占据了,除了个别男生还不错,大部分都被老师作为反面典型和重点“照顾”对象。面对家长的困惑和无奈,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男孩子到底怎么了?

哪是孩子不争气,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虽然当前重男轻女现象已越来越少,但不得不承认,受传统思想影响,现在的男孩依然要比女孩承受更多的期望和压力,特别是那些“陈旧”的磨练方式,不仅会破坏他的童年,还会毁掉未来!所以,哪是孩子不争气,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1、男孩就要“穷养”

许多人都说男孩该“穷养”,小时候不该给他过于优厚的物质条件,这样他才能懂得生活的不易,懂得节俭,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而不是坐吃山空,一味啃老。

想法当然是好的,但大部分父母却走向了另一端:明明家庭条件还可以,就为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从小灌输金钱来之不易的观念,处处限制孩子,恨不得1块钱掰成8瓣花。

闺蜜的堂哥就是这样的典型,从小爸妈就告诉他要勤俭节约,穿的是表哥表姐穿旧的衣服,玩的是人家玩腻了的玩具,小学到高中基本没有过零花钱,大学老妈每月就只给他300块(一般水平是600-800),同学们都有手机,爸妈说那玩意耽误学习也不给他买。每次同学一起去吃自助餐,他都吃的快撑破肚子了还不舍得走,生怕吃不回本。

就因为从小在经济上被压抑太过,他见到一块钱两眼都会放光,特别热衷于赚钱,还不舍得花。现在快30了,工作也不错,月薪2万左右,但还没正经谈过女朋友,就是因为太小气,不舍得花钱,让对方觉得不够男人。

其实男孩子也要富养!所谓富养,便是要让男孩更多的体验、享受好的物质生活带给他的精神愉悦,这样才不会有对金钱的稀缺感,更平和、自由的面对这个花花世界,而不是做金钱的“奴隶”!

2、男孩就要“有泪不轻弹”

许多家长认为在孩子小时候不能太宠着惯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孩子经历更多的磨练,这样才能养成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的品质,才能在未来担当大任!

看起来很好,但怕就怕“矫枉过正”,过分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发泄。有次优妈带小优去游乐园玩,见一个男孩从滑梯滑下不小心磕到腿,双膝都破了,眼一红嘴一倔,刚要“哇”的一声,我以为旁边的妈妈会赶快跑过去扶起他,并安慰“宝宝不哭”,只见妈妈丝毫没有管他的迹象,只是皱着眉盯着他,好像在说:“乖乖爬起来,你是男子汉!”男孩一看妈妈,果然乖乖的爬了起来,还用自己的小手抹了把泪,硬生生把哭的声憋回去了。

旁边的父母看到这个情景纷纷表扬小男孩坚强勇敢,这位妈妈也颇为得意的说:“我们家洋洋是最坚强的了,从来没哭过!”男孩一边勉强的朝妈妈笑笑,一边摸摸自己的膝盖,还不时做出咬牙的动作,看得颇为心疼。

男孩子坚强勇敢是好事,但遇到比较严重的情况,父母还以“男孩有泪不轻弹”来让他硬撑,阻止孩子情绪发泄,是否有些过于严苛,甚至于不近人情。走过去抱抱他,问问他的感受,或者让他痛快的哭出来,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

3、男孩就要“严加管教”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男孩子相对女孩要更调皮一些,所以许多家长认为要从小对他们严加管教,该打打、该骂骂,必要的时候还应施用“家法”!

可是千万不要用打骂对付你家的男孩子!有些孩子是比较顽劣、调皮,但打骂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你一边教育他要做男子汉,一边又施以重手,难道是在教他和你对抗吗?其实,大部分孩子是吃软不吃硬的,他们往往不会屈服于你的打骂,但会将你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记在心里,因为他们最怕的不是对抗,而是自己的做法、情绪不被理解,当你坐下好好和他聊聊,听他诉说,尊重他的自由和选择,他就会变得很乖,不会像原来那么不可理喻。

所以,从现在起,和你家的男孩做朋友吧!告诉他,你是他的伙伴,不是敌人。

4、男孩就要“多些逻辑,少些文艺”

众所周知,男孩的逻辑思维要强于女孩。于是很多家长就特别重视孩子的逻辑思维锻炼,小学便学奥数、下围棋,上了初中更要学好数理化,却往往忽视对语言、文学、艺术的学习,甚至有时候觉得这些太文气,是女孩子学的,男孩子就要偏重理工科才是正道。

其实,男孩恰恰需要文学的修养、艺术的熏陶,需要用这样的“文气”中和自己的“逻辑之美”,只有两者更好的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就像超级大牛爱因斯坦,小提琴不也拉的棒棒哒,你能说得清达芬奇是发明家还是艺术家?试想一下,看着数学很棒的儿子在和你大谈楚辞、离骚,是不是觉得他更有魅力了呢?

无论养儿养女,都没有特定的公式,爸妈能做的便是与他和谐相处的同时不断总结摸索,找出适合他的一条·。这条·,也许是仅适合他的!

相关推荐

  • 中国式家庭教育九大“瑕疵” 导读: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第一、过...
    2021-12-20 阅读全文
  •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对家庭教育进行模式分析,因为分析视角的差异,家庭教育模式的类型也存在差异。以教育意识为核心,家庭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家长、孩...
    2020-09-29 阅读全文
  • 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风俗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
    2021-04-25 阅读全文
  • 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 父亲缺位 [摘要]在传统的观念上,许多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当然这个“内”也包括了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比例上总要大于父亲。 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父亲缺位 ...
    2021-01-07 阅读全文
  • 细数那些会毁掉男孩的教育方式 细数那些会毁掉男孩的教育方式 许多男孩的家长问题扎堆:孩子上课不集中精力、交头接耳;爱玩手机、网游;不写作业,撒谎,偷拿父母钱;性格懦弱,一说就哭,没有男子汉气概…… 不仅如此,据这些男孩家长反应,孩...
    2021-05-07 阅读全文

导读: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第一、过...

2021-12-20 阅读全文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对家庭教育进行模式分析,因为分析视角的差异,家庭教育模式的类型也存在差异。以教育意识为核心,家庭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家长、孩...

2020-09-29 阅读全文

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 2.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 4.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

2021-04-25 阅读全文

[摘要]在传统的观念上,许多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当然这个“内”也包括了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比例上总要大于父亲。 中国式家庭教育:过半家庭母亲抓教育父亲缺位 ...

2021-01-07 阅读全文

细数那些会毁掉男孩的教育方式 许多男孩的家长问题扎堆:孩子上课不集中精力、交头接耳;爱玩手机、网游;不写作业,撒谎,偷拿父母钱;性格懦弱,一说就哭,没有男子汉气概…… 不仅如此,据这些男孩家长反应,孩...

2021-05-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