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你几招:如何培养BB爱动脑筋的习惯

发布时间:2021-08-28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你几招:如何培养BB爱动脑筋的习惯”,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3-6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健康食品)、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幼儿食品)刊物,看“七巧板”等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同时,家长也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工作,这对他们心智与精神的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学习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学会了动作协调的灵巧能力和空间关系的能力,这些都能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家务事、工作、手艺和劳作,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为它不断地对孩子提出问题,不断地向孩子作出生动的有启发的挑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不爱动脑筋怎么办


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应当怎么做呢?这时候父母就要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去动脑筋,只有这样,还才能越聪明。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动脑筋呢?

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不爱提问的孩子,应注意丰富他们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事物,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去问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

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应引导他们对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异同,并能根据一些共同的本质,去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在一些实物中,找出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家具、哪些是用具等。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才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3~6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看益智类的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动脑筋的环境是,让家中充满求知气氛,通过积极地亲子互动,自然而然地促进孩子喜欢动脑筋,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育儿经验:怎样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育儿经验:怎样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却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怎样去生活。但如果家长没有培养孩子从小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

回顾我们周梓诚在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拾漏几点心得,愿与大家共勉。

1、以身作则的家长

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家长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家长平时的言行中尽量避免说“我不知道呀!”而是会说“让我想一想,好吗?”确实不能解答的问题,我也会这样说:“诚诚,你这个问题真的把妈妈难倒了,很有水准啊。不如我们来查查资料或是上网百度一下?”千万不能因为工作累了,就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家长,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怎么就你那么多问题,能安静点吗?”

2、潜移默化的环境

平时在家里,我本身比较喜欢看看新闻、杂志、报纸等,看到有意思或是疑惑的地方,会特意和周爸爸热烈讨论,这时诚诚也就不甘示弱参与到我们中间来,我们都会给与耐心地回答。比如:“三个人怎么打篮球比赛?”“日本为什么要侵占钓鱼岛?”

各种各样的书在我们三口之家的“陋室”里随处可见,有《东方娃娃》、《小哥白尼》、《伊索寓言》、《绝对小孩》、《英雄联盟》、《父与子》……晚上我看我的书他看他的书,有时他还会把我的书拿去看看,煞有介事,问东问西,我总是认真倾听,仔细回答。当然在睡前讲故事的时候,我也会抛给他一些问题,这样才公平啊。比如“猫头鹰从东村搬到西村就会被大家喜欢了吗?”“狐狸和仙鹤如果再请客的话,可以怎么请呢?”

3、融会贯通的实践

学会思考不是仅停留于书面文字的思考,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处处都是孩子好奇的课堂。

一次散步回家,诚诚看见一条小狗在花圃里尿尿,于是问:“妈妈,小狗为什么在这里小便?”我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而是提醒他回忆一个故事《小老虎要尿尿》,他立刻反应了过来,原来这是和小老虎一样在“画地图”,这样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我接着又问:“那我们小朋友怎样找到回家的路呢?要不要也画地图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好多方案:看路标,问警察,打电话求助……

“枯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诚诚不理解,我带他看马路边,公园里的花草,看看发黄的小花,摸一摸落叶,闻一闻被修剪的树枝——这些都是枯萎的东西。他问:“有不会枯萎的树吗?”接下去就是关于“落叶和常青植物”的讨论了,原来他在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考考我呢。

4、不拘一格的方法

我们和诚诚互相猜谜语,兴致高了,他还会自己胡乱编谜语,我们总是做忠实的fans。简单的游戏棒、打牌也是我们家常常玩的游戏,锻炼孩子逻辑思维很不错。养小金鱼,种花草,研究小蚂蚁,做南瓜饼……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琐事,只要家长细心、耐心、恒心,都可成为孩子勤思考、爱动脑的催化剂。

5、恰如其分的期待

当孩子的行为与我们家长的期待有所差距的时候,家长过于急躁,就会冲孩子发火,甚至说:“你看看别人……,你怎么就不行呢?”这句话,我从未对儿子说过,因为真的真的会让孩子很受伤。我很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期待孩子的慢慢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小树,而不是揠苗助长一个不快乐的小天才。

教你几招:应该如何从点滴中累积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成绩是累积出来的,在成绩面前,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因为通过努力和累积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可以称为"尖子生" 。而学习兴趣是成绩提高的一个关键点,而兴趣也是从点滴中累积而成,下面的六种方法让你学习成绩"步步高"。

1.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个总是失败的人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的。既然总是不成功,也就再不去努力了,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每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比如在做题的时候,不妨先绕过一些难题,而先做几道容易的题目。如果一开始就被一道难题纠缠不清,就会让自己失去斗志和兴趣。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学习就好比一次长跑,你必须先跑过100米,才可能接着跑200米、300米,其中都有一个由易而难、由少而多的过程。既然自己已经做到了跑过100米,那么就有可能跑出更远的距离。

让自己体会一些成功的欣喜,这对提高你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2.自我激励

如果你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就有可能避免学习上的失败。首先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去实现。其次要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要摆脱消极情绪,比如因为怕成绩不好而产生恐惧,采取一些适当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比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需要多读多些,数学的学习需要勤做多练,如果把两种方法换一个位置,那么要想学习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搭配,孰轻孰重,自己都应该有一个明确地了解。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自己提炼和归纳一些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老师、其他同学请教学习的方法技巧。比如学会查工具书,学会自己去获得想要的资料等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不会那么费时费力,学习变得轻巧了,自然就会有兴趣。

4.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不要沦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机器。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而不管效率如何,那么学习时间再长也毫无意义。不要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样会导致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5.阶段性总结

每隔一段时间总结学习上的经验教训,找出可取之处,保持下去,对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找出解决之道,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自信的心理去投入学习之中。实践证明,这一点对"保温"学习热情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别人的兴趣从哪里来

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怎么来的,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方法。别人帮你解一道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如果能帮你找到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学习中的"不等式"】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

谁都想考试得高分,这没错,但把成绩的提高视为学习时间无限延长,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只有在学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学习结果才和学习时间成正比。如果你不能维持高效的学习(事实上每人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只保证学习时间是无用的。在学习方法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成反比。延长学习时间的结果是:如果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就等于降低学习效率。

学习压力≠学习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但压力转化成动力有几个条件:首先,压力不能大到足以摧毁个人自信的程度,要给人成功的希望;其次,人在压力下要分析原因,把可能的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归于能力不足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再次,压力必须是可控的,如果愿意,我们有能力决定压力的大少;最后,只有动力才是真正的压力,其他压力都是阻力。

事实上,大多数同学的考试分数都低于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因为他们总在自己会的问题上丢分。如果你能做到会的题保证不丢分,成绩就能上升一个档次。可惜的是,我们总是练习做更新更难的题,想着去得分,其实最有效的复习应该是怎样不丢分或少丢分。记住,我们的水平没有那么低,把真实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就是提高成绩。

感觉不好≠考得不好

感觉不好意味着题目难,而题目难就意味着比你水平低的同学更做不好,他们赶不上你;而比你水平高的同学也未必做得对,就有可能被拉下来。感觉好则意味着题目容易,所以比你水平低的同学也可能做对,就会赶上你;而水平高的同学当然会做,你就没有追赶他们的机会。况且,任何试题都是有陷阱的,感觉良好可能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掉了下来。

做对难题≠考得高分

考试题有4类:难度低而高分值的、难度低而低分值的、难度高而高分值的、难度高而低分值的。所以,如果你做对了一道难而分低的题,却在一道易而分高的题上丢分,那是得不偿失的。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


教你几招应对粘人的孩子**进入十个月后,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原来送保姆家的时候,他似乎很无所谓,只要有东西玩,谁抱皆可,但是后来却不行,经常在保姆要来抱他的时候,他会拼命地搂住我的脖子,双脚也紧紧地盘在我身上,然后哭。

相比我和保姆的“交接”,考前两天去他姑姑那时的这种焦虑感更加明显。他只要我和他爸爸抱,除此之外不接受任何人。“粘”得不行。甚至我抱着他时,让他站在椅子上一小会,我好喝口水都不行。只要发现我试图转个身或者手离开他,他立即会从他注意的事情中回过神来,紧紧缠住我。他在姑姑那里的一天半里,是他出生至今,哭得最多,表现最不好的一天半。也是在他满月后,第一次让我感觉当妈妈当得疲惫不堪和狼狈不堪。

**为什么突然如此之粘?

第一,**现在处于分离焦虑明显的时期。从过去很乐意和陌生人相处变成现在的强烈抗拒。

第二,姑姑那里,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且那个陌生环境非常嘈杂,人来人往,莫说小孩子不适应,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长时间处在这个环境,也会感觉很不适。(小超市和麻将馆开在一起,人声嘈杂;门外就是街道,车来车往。)**不喜欢。很明显,只要到那里,他就表现得很烦躁,警惕性特别高。

第三,气候不适应。暴雨、炎热、闷……天气的不好,让大人烦躁,小孩子恐怕更不舒适了。考身上的痱子一直没能彻底消除,一哭便痒,痒了又抓,抓了又疼……

第四,长牙不适。

为了缓解我的疲惫,考的两个姑姑几次强行把他从我身上抱走,试图吸引去别处玩。但是,考并不为之所动,注意一下玩的东西后还是会转过头来找妈妈。而且哭得更加厉害。

事实上对于强行抱走,相信孩子“过一下就没事”的看法,我并不认同。

粘着妈妈或者某个人,在我看来,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只能“盯”着他最相信的那个人来寻找最后的一点点安全感,这是孩子本能的一个反应,而不能说成孩子不乖或者其它。强行把孩子抱开,造成的结果只是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固然有的时候孩子是被新生事物给吸引开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只是这些感觉被暂时冲淡。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了一些痕迹,他会在有过被强行抱走的经历之后,提高警惕性,表现得更加粘人,更加焦虑和缺乏安全感。

可是,妈妈也不是铁人,我就先是无奈,随之就感觉有些沮丧。当然还觉得很疲惫,甚至烦躁。因此,总得想个办法来解决孩子的“粘人”状态。我的体会是:

第一,在孩子分离焦虑明显期,尽可能不要带他到陌生环境,特别是不要久呆在陌生环境。如果到了陌生环境,一旦发现孩子不适应,可以换到他熟悉的环境中来。

第二,尽可能多地陪孩子。这种陪,不仅仅指妈妈在孩子身边,而且还要有所行动,比如陪孩子玩玩具,带孩子去玩,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经常地告诉他:明天,妈妈要上班,你要去和保姆阿姨在一起。我发现,如果白天我自己带他的时间多,他晚上会睡得很好,而且不会频繁找奶吃。虽然喂饭显得不太好喂,但孩子是快乐的。

第三,学会辨识孩子的撒娇行为。我相信十个多月大的孩子懂得撒娇了。我家**会很快乐地玩一阵子,但他也会在玩的过程中想到妈妈,于是一定要找到妈妈,并且会要和妈妈腻一阵。这时候,妈妈别拒绝。孩子只是要“加油”一下。停下手里的活,陪陪他吧,别总是责怪他粘你。

第四,有度地使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孩子有时候确实没办法讲理。因为你也不知道他(她)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还会有很多我们一时解读不出的行为和表现,而且,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孩子有时候就是“不乖”,谁让他们是孩子呢?而我们,就因此而疲惫不堪。这时候,只能动用“强行抱离”的办法,好让体力和精力都被透支的妈妈稍微休息一下。但这个强行要有个过程,要有所试探。比如可以由妈妈先陪着孩子玩一玩,说说话,或者喂一次奶,然后再告诉孩子,妈妈要离开一会,过多久来抱你,并且让孩子和准备抱他的人熟悉一下,等等。否则,只会让孩子感觉被伤害,哭闹得更厉害,而且,这一次强行抱离成功了,但下一次可能更艰难。有的人会对我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都照你这种说法,谁有办法?要就要干脆点!小孩子懂什么,一会就忘记了!”那么,我觉得当妈妈的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也许,你会发现,确实和我说的一样。:)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和孩子分离时,渐进性地分离都要比“干脆分离”方法更好一些。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总是生活在焦虑和惊恐之中。

对我来说,也许育儿过程中最累的阶段来临了。还有很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我必须调整状态,迎接挑战。

教你几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教你几招让孩子乖乖听话现在的孩子全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太阳,星星、月亮、围着转。在幼儿园也常常骄横,受不了气。老师有时也管不住他们。如何能让这些孩子乖乖地“听话”呢?有些巧妙的手段能让孩子就范。

1.引导法:孩子在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让他干另外一件事就必须让另一件事情的吸引力大过他正在干

的事。这样他就会转过来听你的话。

2.联想法:你要他做的事情他若不感兴趣,你就可以想方设法让这件事和他喜欢的事情挂钩。这样他就会

做了。如吃饭,你可以把嘴巴比做挖土机,吃饭就像挖土机在挖泥土。

3.激将法:先称赞他的力量或聪明,再让他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他们就会很努力的做。

4.竞赛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用比赛的方法促使他干完某件事情。注意你要让他多赢点,但是不要赢得

太轻松。

5.榜样法:就像猴子学样一样的道理。让幼儿跟着老师学做,再适当地帮帮他。

6.以退为进法:如果孩子正做的事情很难收手,不如说玩泥工。老师可以答应他再做一会儿,但是要有时

间限制。

以上这些小策略混合着用效果会更好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你几招:如何培养BB爱动脑筋的习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爱动脑筋的父母孩子也聪明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研究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
    2022-02-11 阅读全文
  • 孩子不爱动脑筋怎么办 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应当怎么做呢?这时候父母就要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去动脑筋,只有这样,还才能越聪明。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动脑筋呢? 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在日...
    2021-05-11 阅读全文
  • 动脑筋的牛大壮的幼儿故事 1、动脑筋的牛大壮的幼儿故事 从前,有两头牛。其中一头叫阿呆,阿呆每天都要帮主人家做很多事情。可是阿呆的主人从来都不给好吃的给阿呆吃。阿呆非常羡慕其他的牛每次干完活以后能够吃到好吃的。 这天,阿呆遇到...
    2020-06-27 阅读全文
  • 案例:不举手≠不动脑筋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
    2021-05-28 阅读全文
  • 育儿经验:怎样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育儿经验:怎样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却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
    2020-11-28 阅读全文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研究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

2022-02-11 阅读全文

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应当怎么做呢?这时候父母就要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去动脑筋,只有这样,还才能越聪明。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动脑筋呢? 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在日...

2021-05-11 阅读全文

1、动脑筋的牛大壮的幼儿故事 从前,有两头牛。其中一头叫阿呆,阿呆每天都要帮主人家做很多事情。可是阿呆的主人从来都不给好吃的给阿呆吃。阿呆非常羡慕其他的牛每次干完活以后能够吃到好吃的。 这天,阿呆遇到...

2020-06-27 阅读全文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

2021-05-28 阅读全文

育儿经验:怎样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孩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却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精...

2020-11-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