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
发布时间:2021-07-26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这是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 "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 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OK语录网 968Ok.cOM]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关文章《大班科学教案:开-锁》:大班科学活动开-锁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能在运用标记后更快开锁,初步理解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 乐意接受挑战并能解决不同锁开锁的问题,体验和分享与同伴努力之后成功的喜悦。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开-锁教案吧。
《大班科学活动:四季花卉》:大班科学活动四季花卉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四季花卉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颜色对对碰》: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对对碰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颜色对对碰教案吧。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乌龟”跳舞》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如图)。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附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如图七)。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如图八)?(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如图二~图六),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教案.网出处.(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乌龟跳舞》
教学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有探索“乌龟”等跳舞的兴趣和好奇心。
2、能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方法和新发现,发展观察、比较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已知影子产生的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乌龟、小熊打鼓、金鱼形象的图片;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
教学重难点:
积极主动的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法、游戏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师: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桌子上的纸乌龟涂上胶水以后,它居然跳起了舞来!你们信吗?为什么呀?——幼儿回答。
师:有人信也有人不信,老师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请你们去尝试一下吧!
二、多次操作活动,师幼共同探讨。
为幼儿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1、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究情况。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乌龟、胶水、手电筒和一张白纸(交代操作要求),请你动动小脑筋让乌龟跳起舞来吧!
师:你们的乌龟会跳舞吗?你是怎么让它跳舞的?——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成果。
师:其实这只乌龟自己会不会动?为什么它能够跳起舞来呢?——幼儿互相讨论后个别回答。
小结:对啦,这只纸乌龟自己是没有动,也不会跳舞。但是,乌龟背后没有全部涂上胶水,而且它的头、腿和尾巴向上翘,再用手电筒的光照着它并且移动,它就会跳舞啦!
2、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探索改变光线的方向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且尝试模仿乌龟跳舞的动作。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再来玩一次,用你刚才的那只乌龟,根据我们讨论出来的方法,让小乌龟都跳起舞来吧!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动动脑筋,看看你的乌龟还会不会做其他的动作。
师:你的乌龟跳了什么舞?你是怎么照的?——帮助幼儿照乌龟,鼓励幼儿学一学乌龟的动作。
小结:光线的方向改变了,乌龟跳出来的舞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左右晃,有的可以……
3、第三次操作,探索不同的材料跳出不同的舞。
师:看到小乌龟跳舞跳的这么高兴,还有其他的小动物也想动起来呢!(出示小熊、金鱼图片)但是,它们会怎么动呢?请你开动一下小脑筋,想好了以后再动手试试看。盘子里有图片,每位小朋友都去试一试吧!
师:你们成功了吗?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吧!——幼儿个别介绍。
(小熊打鼓:上下照,金鱼游动:左右照。)
师:小熊打鼓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可以……也可以……如果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呀?——幼儿讨论后个别回答。
小结:我们可以把手电筒放的离平面更近一些,这样光线的位置变化了,影子也是会变的!让小动物动起来的方法是不是很神奇?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在科学区也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材料,一会儿做游戏的时候我们一起去那里玩玩吧!
幼儿百科:乌龟隶属于龟科、乌龟属的一种。有时特指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是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
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熊》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2.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3.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难点: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活动准备
小熊布偶、一只手电筒、桌子围花边做成简易的舞台,晴朗的天气。
教学方法
1.猜谜法:猜谜法能让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2.演示法:演示能让幼儿直观的看到小熊的具体形象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可以给幼儿较多的思考空间。
4.提问法:开放式提问能帮助幼儿拓展思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想象。
5.游戏法:也是整个活动贯穿全局的方法,有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除此之外,我还用到了其他教学方法,谈话法,实践法,归纳法,比较法,讨论法,这些方法能帮助我很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幼儿也能更好的接受。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那就让我们也一起来猜猜这个谜语吧:有个好朋友,浑身黑黝黝,跟在我身边,从来不开口,我停它也停,我走它也走。(对了,答案就是影子)谜语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小熊跳舞,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物体和光的关系(重点)首先,教师请小熊来到“舞台”上,告诉幼儿:这只小熊跳舞可不太一样,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跳舞的。(这样的语言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认真观察小熊跳舞。)接着教师在小熊后面不断变化电筒光照的方向,请幼儿观察小熊影子位置的变化。并且在这里学用方位词:前、后、旁边。教师在幼儿观察后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为什么小熊会跳舞?小熊跳舞时,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熊的影子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又在旁边呢?然后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并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教师整理幼儿的话后小结:因为电筒光照在小熊的身上,小熊挡住了光,于是投下了影子。当老师移动电筒的方位时,小熊的影子就随着灯光的移动而发生位置改变,看起来就像小熊在跳舞。
二、藏影子
接着,老师与幼儿一起玩游戏:藏影子,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教师请幼儿想办法将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要被老师和同伴发现。这个时候有的幼儿会选择藏在窗帘后面,或者教室的角落处。老师在幼儿藏好后去找幼儿的影子,当发现有幼儿没有将自己的影子藏好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你的影子没藏好?”有的幼儿影子藏好了,教师也问:“你是怎么让自己的影子消失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幼儿主动观察,还能让幼儿在思考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影子消失?集中幼儿互相讨论。老师整理幼儿的讨论:关窗帘、关灯、躲在门后面,并以现场能做到的一一来进行实践,当教师关掉窗帘关掉灯时,这个时候再请幼儿找找地面上还有没有影子,幼儿就会发现,当教室里灯全部关掉并关上窗帘后,教室里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其实不是没有影子了,而是光线较暗影子较淡不容易发现,但这个不作为本次活动的知识点。)然后教师与幼儿再一次进行总结:原来,要有光才会有影子。没有光就没有影子了。
再接着,老师请幼儿和小熊一起跳舞,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难点)请其中两名幼儿一边一个拉着小熊,教师在幼儿后面移动电筒的灯光。请幼儿观察地面上自己影子的变化,小熊影子的变化,再次发现灯光的移动与影子方位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请幼儿与小熊跳舞后,师幼共同整理小结:
光照到物体,物体就有影子。灯光方位变化,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影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灯光的变化紧紧相连的。知道影子和光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带领幼儿到户外玩踩影子的游戏,再次体验、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完成情况:我结合幼儿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遵循《指南》 的目标,引导幼儿循序渐进,逐步探索和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了影子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并且移动物体或光线的位置影子也会发生位置变化。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关于影子的产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亮点:整个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全局,以幼儿为主体动静交替。幼儿不仅从游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究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影子的秘密。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幼儿较大的思考空间和观察时间,极大的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游戏愿望。
不足之处:活动中,教师选用的电筒光线较窄,不能全部照到幼儿的身上导致幼儿的影子不是很清晰,小熊的数量也比较少,让想来和小熊跳舞的幼儿等待时间较长。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将不断专研,实实在在的为幼儿考虑他们的需求,真正的做到“让孩子们将游戏进行到底”。
最后,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说课,大家辛苦了!也请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豆子
中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豆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点,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会跳舞的豆子教案吧。设计思路: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指导幼儿观察自然角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知识准备:
1、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认识,能说出名称。
2、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活动重点:
要引导幼儿探究豆子的多、少、软、硬、大、小在瓶子中发出声音大小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比较豆子的大小、软硬、多和少在瓶中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关系,使幼儿明白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②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③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在瓶中产生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①得出结论: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②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5、请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6、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活动反思: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