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7-22

幸福是什么教案。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最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要你的牺牲换来孩子的回报,那样给予孩子的是沉重、是负担、是不快乐的记忆。

更不是要你漠视忽略孩子的成长,借口“散养”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锻炼机会,为自己的缺位寻找美丽的慰藉。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你适时的陪伴关爱孩子的同时,也体验着自我完善成长的历程。

2、你们是共同成长的一个整体.

让孩子感觉到有爱,有她的陪伴你是快乐的,她是被需要的。

能够体验共同成长的快乐,体验并肩同行心意相通的愉悦之旅。

起初你在前面带路,孩子在模仿你走路。

她被带动超越你时,你依然能紧随其后,她在回头张望寻找时,你能在孩子看到的地方回望,给予她鼓励。

3、而绝对不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刻,你却在惬意忘我的独自游戏无暇顾及。

当你回头去追寻她的背影时,她早已悄然而立。

你惊讶于她的成长,却让你有些措施不及,暗问自己:我究竟错过了什么……

待到面对面而立时,却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

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你时,给予她关爱鼓励,同时不忘自我完善提高,做一个让孩子欣赏敬佩的人,陪伴她共同体验成长的乐趣,是你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亲子关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承认父母的付出,但仍然要记得做自己。

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说,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应当无条件给予的,因为所有由于个人原因或者环境原因获得的(如财富、身份特权、义务、疾病、债务等)都不是上下代之间所能自然继承的,应该由父母自己承受。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理应天然地获得父母给予的特权,就会产生负面的结果。之后则是身为父母,需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伴侣获得的情绪情感的需求,不能从孩子身上获取,当孩子承担了与父母相对等的情感付出,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会倒置了。

理解夫妻关系的层级是大于亲子关系的

在家庭系统中,新系统高于旧的系统(如再婚),但同一系统中,旧的关系高于新的关系。夫妻是家庭系统中最早成就的关系,所以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当有多个孩子时,每新出生一个孩子,层级就会低一些,这也是我们常看到兄姊们对弟妹们会多一些付出,同时也会得到一些特权的补偿。

所以,孩子不应当成为伴侣之间的借口,孩子也不应当卷入父母之间的纠葛。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伴侣之间应当尊重彼此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并抛弃它们——或者说,重建它们,形成新的家庭系统中的新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如果夫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那么孩子越是被要求背离某一方,越是在潜意识中追随这一方。比如父亲酗酒,当母亲说“不要像你父亲那样”,孩子可能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地模仿父亲的方式,从而常常遭遇失败;然而当母亲正视这一现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变成和你父亲那样,我没有意见”,倒会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让他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促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方法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人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那么,在孩子早教过程中,不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

1、每天亲吻和拥抱孩子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有被关注、呵护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会从小就很自信。

2、每天亲吻和拥抱孩子,让妈妈和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心情,让他们通过彼此感情的传递和皮肤的接触,知道他们是相爱的,因而,双方都会有幸福感、满足感。

3、妈妈的亲吻和拥抱会让孩子的成长激素分泌处在最佳状态,因而,孩子的抵抗力会比较强。

4、一个每天都会亲吻和拥抱孩子的妈妈,会因为内心的平静与温和感受到做母亲的愉悦,并且体会到成就感,因而,她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妈妈。

5、每天妈妈的亲吻和拥抱会让孩子的内心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无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想:我是妈妈最爱的人,我会得到妈妈的原谅的。他会主动跟妈妈沟通,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孩子与母亲的对话始终畅通,使孩子避免出现极端行为,譬如自杀或伤害他人。

给父母温馨的提示: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经常拥抱你的宝宝吧。同时,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比如,要喝水、要拿玩具等;前两天,小宝贝竟然学会“指挥”妈妈做更复杂的事情了,他先指了一下本来放在饭桌的水杯,又指了一下梳妆台,妈妈从他的咿咿呀呀中猜测孩子想把水杯换个地方放,于是照做。之后,孩子开心地鼓起了掌,一副满足的样子。

看似平常的养娃琐事,其实正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孩子在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内心需求的亲子互动,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的集合。

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的第一天性,从玩中学,从玩中乐,从玩中动,从玩中活.....那么,他们的第二天性是什么?

第二天性,就是后天环境造就的人类习性。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后天环境给孩子提供积极影响的方式就是——通过你来我往的互动。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互动,就是第二天性。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互动是需要即时给予回应和关注的,大量的交互式互动,能够为孩子的大脑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要注意,这种互动需要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参与!

开头提到的Mymo那位辣妈小伙伴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需求,并且即时地给予了孩子反馈。

但是,可能很多爸爸妈妈面对还在咿呀学语,或者表达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的宝贝,不知道该怎样去互动,要么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去做,才能让他们明白和接受,甚至满意。今天,Mymo就来教您与孩子进行交互式互动的步骤和技巧。

Step 1

捕捉孩子发出的表达需求的信号

孩子是在看着或者指着什么东西吗?是在发出声音或做出什么表情吗?是不是在动TA的小胳膊或小腿了?这都是孩子的需求信号,要想敏锐捕捉,关键是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虽然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但一天下来,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比如,给宝宝穿衣服、带TA在外面玩耍的时候。

Step 2

孩子发出信号后及时表达支持和鼓励

您可以给TA一个抱抱,或者用温柔的声音给予回应,比如“我看到了!”哪怕仅仅一个微笑、点头或者一个表情,也能让TA知道爸爸妈妈在关注TA,在关注TA关注的事物。当然,您还可以把TA指的东西递给TA、跟TA玩一玩。

Step 3

说出这些事物的名字

当你回应孩子时,可以通过描述你所看、所知、所做、所感,用这些特有的词语,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起重要的语言连接,即使孩子还不能说话或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刺激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您可以跟孩子描述任何事物——一个人、一件东西、一个动作、一种感受……例如,孩子指着自己的脚,您可以学TA的样子,指着脚告诉TA:“对,那是你的脚!”

Step 4

和孩子轮流表达

每次回应完孩子,请记得也要给孩子回应的机会,和孩子轮流表达。这种轮流有时可以很快速,家长跟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即可完成,有时却进行得比较缓慢,此时作为家长,您一定要学会“等待”,因为孩子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回应行为,尤其是当TA需要同时学习几种新的事物的时候,您的等待,是交互式亲子互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Step 5

随着孩子结束并开始下一个活动

当孩子玩够了或准备进行新的活动时,他会发出信号。也许TA会放下当前的玩具,去捡新的玩具,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东西上,甚至可能会走开,开始变得烦躁,不管怎样,如果您一直在密切关注孩子的需求,您是能分辨出孩子什么时候希望结束当下的活动的。这时候,您就要跟着他们开始新的探索和实践啦!

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年,尤其是3岁以前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影响着一生的爱和安全感。而积极的、交互式的亲子互动经历,能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乐趣,进而发展成他们的第二天性。每一天的亲子互动,将为孩子发展一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身心健康以及面对挑战等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彼此成全,是处理亲子关系最好的方式


1

朋友S最近在圈里晒了一张美照,把大家都惊艳(吓)到了。

她画了眼线,夹了睫毛,描了红唇,最惹眼的是她那一头卷发,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头发长过耳朵的时候都很少。

这样乍一看,她竟然变成一个女人了!

好吧,S本来就是个女人,只是外表、穿着、举手投足都很man,不熟悉她的人很难确定她是个女人,最夸张的有一次我和她挽着手去逛街,竟然还被传出了绯闻。

S这几年变化很大,好像就是从有了女儿开始吧,她的性格里竟然慢慢出现了阴柔的一面,开始穿高跟鞋,开始留长发,开始喜欢一些金银细软,这些特征是她在恋爱的时候都不曾有过的。

对于这种现象,她是这样解释的。

就是有一天看着女儿娇嫩可爱,抱着娃娃温温柔柔的样子,突然发现女孩子原来是可以这样美好的。

2

S一生下来就是被当做男孩养的,虽然她上面已经有两个哥哥,家里不缺男孩,但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男孩这个物种多多益善,女孩这个物种最好不要出现。

小时候的S当然理解不到这个层面,她只是清楚地记得,她7岁之前,爸妈从来没给她买过新衣服,她从来都是捡哥哥剩下的穿,短裤、背心、足球鞋,连发型也和哥哥一样,甚至还剪过板寸。

S长得不漂亮,对得起这身扮相,也对得起这个发型。这样一来,家里两个孩子,就都是男孩,每次路人甲乙丙丁夸他们“兄弟俩”长得帅气的时候,妈妈不但不澄清,还会露出得意的笑容。

她七岁时得到人生的第一套新衣服,是小学的校服,还是夏装,女生是裙子。她穿上裙子,感觉怪怪的,好像出去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既尴尬又羞赧。

她不喜欢夏天,尤其不喜欢在学校里过夏天。

3

后来,S的脾气也越来越像男孩子了,爬树、打架这种事信手捏来。

有一次和男生打架,她挂了彩,哭着回到家,妈妈看都不看一眼,说:“哭什么哭,像个女孩子一样!”

“我不是女孩子吗?”

S说,她一度非常怀疑自己的身份,她常常搞不清楚自己是男是女,一直到14岁月经初潮,每个月,总有鲜红的血迹来提醒自己。

4

当初我听说S生了一个女儿的时候,还真为她的女儿捏了把汗,毕竟,S一直都觉得,做女孩,是件极不光彩的事。

但是事情完全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去发展。

S很精心的装扮她的小公主,给她买粉嘟嘟的衣服和裙子,给她买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发卡……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S的妈妈很喜欢她的外孙女,每天亲亲抱抱爱个没完。

S说,可能是因为女儿甜心长得漂亮,和童年时的丑丑的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5

后来,这话被甜心否了。

那是一次幼儿园活动,要求家长上台和孩子一起合唱,每个妈妈都化了妆,甜心说,妈妈,你也化吧。

S视死如归地坐在梳妆镜前,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给女儿丢脸。

那是她继照婚纱照之后的第二次化妆,化完后,甜心扑到她腿上,说,妈妈,你真漂亮!

S吓得妆都快花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人用“漂亮”二字来形容过她。

6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认为S是个大美女,那这个人一定是她的女儿甜心。

甜心走在路上,看到某件漂亮的衣服,就会指着衣服说:妈妈,你穿这个肯定好看。

她还经常爬到S背后,说:妈妈,你留长发吧,这样我就可以给你梳辫子了。

她甚至会一本正经地望着S的眼睛说:妈妈啊妈妈,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虽然很像《白雪公主》里魔镜说话的版本,但是S还是相信了,她笑得很大声,笑得不得不跑到卫生间去擦眼泪。

7

S说,这世上最最深爱你的人,也许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孩子,她会无条件的接纳你的一切,你的好,你的坏,你的精彩,你的不堪,在他们眼中,你拥有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她说,真想不到!竟然是一个六岁多的孩子,给了我做自己的勇气,给了我做女人的自信。

最近,S找我做了一次OH卡疗愈,她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逃避做女孩,其实是因为母亲不愿接受她是女孩这一事实。

而她为了在母亲那里得到和哥哥同等程度的喜爱和关注,不惜去掩盖自己女孩的身份,把自己活成了男孩的样子。

这么多年来,她不允许自己脆弱,不允许自己哭泣,什么烂事都能一肩扛下来,她活得越来越硬朗,越来越像条汉子。

但是她心里最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哪怕只是来自小小的甜心的一个拥抱,这个拥抱的名字叫接纳。

有了女儿甜心她才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改变,而是接纳,是成全。

8

现在的S从不苛求女儿做任何事,孩子要买什么东西,要报什么兴趣班,要什么时候写作业,她都会给孩子选择权。

她知道控制与成全之间,距离很短,短到只有五六分钟的耐心,短到偶尔自欺欺人的相信。

她不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孩子,也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左右孩子。

她相信孩子是比她更高级的灵魂,清楚自己的来路与归途,清楚自己的功课和使命。而且,还是孩子,教会了她,什么是爱!

9

有人是这样形容亲子之爱的。

比如你有一个瓶子,如果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你倒出一些给孩子,就算给得再少,也会造成你更深一步的匮乏,但是如果你的水多得快要溢出来,你把溢出来的那部分给孩子,你给得再多,你都是充盈的。

所以,S是聪明的,在亲子之爱里,她先学会了爱自己,把自己的瓶子装满,把自己的缺憾补全,然后才去爱孩子。

而不是像很多家长一样,自己本身就很匮乏,又拼命对孩子付出,把填补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莫可名状的压力,进而反叛,与父母决裂。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成全,在对方信任的眼光里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对方接纳的眼光里做内心最想做的自己。

最好的亲子关系,绝不是由两个残缺的灵魂拼补成彼此纠缠的累赘,而是会彼此激励。但最终能够成为最完美的两个个体,还需要彼此之间有一个好的界限。

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更能让孩子懂得尊重。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影响。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重塑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最终双方都要做回自己,而这个自己是因为受过对方的影响而兑变成的全新的自己。

能否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于父母能否做到不控制孩子,也不迷失自己。

在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往往渗透着一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全力抚养孩子长大,孩子长大后就该以同样的爱来回报父母,陪伴和侍奉左右。

这种关系往往是单向的,并且有着主次之分。父母想当然地成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他们以长辈的权威凌驾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整个养育过程也是一方(父母)指导、控制另一方(子女)的过程。

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不反思自己,只想改变孩子,更不懂得从孩子身上接纳和吸收鲜活的力量,没有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最后的亲子关系往往是不容乐观的。

那些曾经有着相当威信的父母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变了,自己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愿望在瞬间落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父母对于孩子,有着本能而深沉的爱,然而,在这种爱里,时常会参杂个人的欲望。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在孩子身上寄托着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甚至让孩子来背负自己的功利与虚荣……

而当希望落空,孩子渐行渐远,父母会有难言的失落与哀伤。

多少父母在绑架孩子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这种亲子关系的纽带,到最后往往是血缘、责任、道德,而非爱。

啾啾常说:“我长大了也要和你们住一起,我要一直和你们住一起。”因为我永远爱你,所以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啾啾对爱最单纯的理解。

我很高兴啾啾能有“想要和爱的人永远在一起”这样的美好愿望,彼此相亲相爱,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然而,在爱的课程里,除了“在一起”,还有“爱与别离”、“爱与自由”的内容。

什么是爱?如果沟通的双方有长期的良性沟通,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和扶助,让双方都能够获得安全感并增强幸福感,那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爱。所以真正的爱是自由的,是令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它不会成为一种羁绊。

再小的孩子,我们都要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独立人格,让他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主。而父母的广阔的爱,是孩子追求自己幸福的后盾,因为有着童年时代就开始积累的亲子之爱,无论孩子走到哪里,心底总有一个角落可以温暖自己。

有一天,啾啾对我说:“你是我和爸爸的,我是你和爸爸的,爸爸是我们俩的。”能这么说真不错,只有彼此相爱,才能彼此归属。

但是有一天,他终将知道,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终将做回自己。有一天,他也会明白我跟他说过的话:“如果一个人的爱足够大,那么它就像天空一样,会给你包容和自由,你可以像一朵白云一样在爱里自由漂浮,也可以像一只小鸟一样任意翱翔。”

我也希望当他在一个人展翅翱翔的时候,心底还会响起自己幼儿时期对妈妈说过的话:“我把你放在我的心里,当我想你的时候,我就不孤独了。”

即便不在身边,也能温暖彼此。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什么样的年龄适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我们想要孩子茁壮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学习,做到多理解孩子,认识孩子,感知孩子,给孩子需要的营养。

像艾利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温尼科特所说的如何做足够好的妈妈都是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孩子反馈过来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很喜欢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例如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他的首要问题是我能相信别人吗?他发展出信任还是不信任这个品格。

一岁半到三岁,他会想到我能独自行动吗?

我是自主的还是羞愧怀疑的品格;

三岁到六岁,我能成功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我是可以主动的,还是经常心怀内疚的;

六岁到十二岁,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这是对是勤奋的还是自卑的一种选择;

十二岁到二十岁,他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是具有同一性还是自我混乱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我已经为某种关系准备好了吗?

在关系中是我是亲密表现,还是总是和亲密爱人是疏离的状态,等等。。。

我女儿今年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程,看得出她非常的喜欢,可两次考试下来,都是70几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非常的沮丧挫败,还有不知所措,回家还让我打电话给老师,这更加增加了她的恐惧。

这个时候我没有批评她,我知道她是很想有个好的结果的,肯定是不得章法,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成绩,这个时候让她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对于他的分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学龄儿童建立勤奋的这个信念,而不会只让自怨自艾式的自卑来打倒她,后来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后考到90几分。

在语文数学科目上用同样的方法鼓励她,现在她自己也说,以前考90,100的,自己也没个数,就是撞大运一样,可是现在可以心中有数了,哪些地方是自己没做到造成的,那些是需要在努力的,即使考得不好,她也不会惊慌失措。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自己去做就好了。

当我们可以在夫妻关系中学会了和谐想处,正确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差;

当我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的挫折,孩子也会尽收眼中,就像我们的传统谚语,虎父无犬子,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意思吧。

所以说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我们想要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独立自主的人生,就先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父母自己的言行体态是最好的教科书。

注重互动模式

注重和孩子互动的模式,多做觉察,看自己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控制,讨好,还是相互尊重倾听着孩子的心声的。

多对关系互动觉察,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就是可以调整的,让孩子和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在关系里最舒服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有时我们简直是父母的翻版,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却偏偏就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觉察,才可以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选择。

让我们和孩子都学会了在关系中成长和适应,而不是一段段的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命运的旋涡中不断轮回,这样就少一些因为父母自己局限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结)而进行的代代相传,例如,父母过度节俭,孩子也会把这个接力棒给传下去这样的例子。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让他成为他自己,愿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亲子关系中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子关系有关,那么我们势必要考虑,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一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国奥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告诉您: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父母,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现在的经济现状以及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忽视。

忽视孩子心理问题,首先就是漠视问题的存在。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懂很多,心理提前发育,更早的认识自我、认识荣辱,同时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足,也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理智,而现在的社会或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又过高,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有些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不够尊重。他们采取极端方法可能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乏管教,更应考虑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如:儿童多动症;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如:污言秽语综合征。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

其次是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问题,但不愿为其治疗。原因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机构大多是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的名声,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精神病;有些父母认为服用治疗此类病的药物会影响孩子的智力。以至于疾病发展得越来越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此时的治疗也是极为困难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家园共育《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
    2021-07-22 阅读全文
  • 促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方法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人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那么,在孩子早教过程中,不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
    2021-07-21 阅读全文
  •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
    2021-07-30 阅读全文
  • 彼此成全,是处理亲子关系最好的方式 1 朋友S最近在圈里晒了一张美照,把大家都惊艳(吓)到了。 她画了眼线,夹了睫毛,描了红唇,最惹眼的是她那一头卷发,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头发长过耳朵的时候都很少。 这样乍一看,她竟然变成一个女人了! 好...
    2021-07-20 阅读全文
  •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
    2020-12-26 阅读全文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

2021-07-22 阅读全文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人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那么,在孩子早教过程中,不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

2021-07-21 阅读全文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

2021-07-30 阅读全文

1 朋友S最近在圈里晒了一张美照,把大家都惊艳(吓)到了。 她画了眼线,夹了睫毛,描了红唇,最惹眼的是她那一头卷发,在我们的印象里,她头发长过耳朵的时候都很少。 这样乍一看,她竟然变成一个女人了! 好...

2021-07-20 阅读全文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

2020-12-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