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关注:你的孩子“合群”吗?
发布时间:2021-05-1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幼儿六一节活动方案 幼儿六一班级活动方案当前,城市里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同龄人长时间接触。到了幼儿园,有些孩子往往不适应,有的恐惧陌生人,有的特别不听话,甚至有的具有攻击性,这些都让他们很“不合群”。这些孩子会经常遭受别人的“白眼”、“责怪”。专家指出,儿童时期情绪伤害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养成。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本版特邀请心理专家,就怎样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给以指导,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拥有早期的友谊给儿童提供了社会支持,不但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且这种伙伴关系也是儿童以后建立新关系的可靠基础。因此,家长要肩负起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重任,让孩子更“合群”。
孩子不听话家长身上找原因
5岁的小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平常说话慢,但爱跑动,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与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如果真让给他了,他又觉得没意思了,似乎他的乐趣就在“抢”的过程里。结果,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有时还故意欺负他,经常是今天被某个小朋友抓破了,明天又被某个小朋友掐青了。和他一起玩,他只能赢不能输,只要输了就不肯再继续玩。大人坐在那里,他又会突然伸出拳头打你一下。而且,小力特别不讲理,他一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来不会好好说。家长被闹得没有办法,每次都不得不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小力总是“挨批”,妈妈的苦口婆心,爸爸的粗暴打骂,对小力全都不奏效。每个认识小力的人,都觉得他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小力的父母为此深感无奈。
小力的种种行为,显示出他的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长没尽到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责任。
小力的父母性格都很安静,很少和小力交流。爸爸像个孩子一样喜欢看电视,甚至于经常忘记吃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很少带小力出门,就连周末也经常呆在家里。可见,小力缺乏与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长辈交流沟通的机会,也缺乏与同龄小朋友交流和相处的机会,这才导致了小力“不合群”。因此,孩子不听话,家长应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不可一味怪罪于孩子。
儿童期情绪伤害影响日后性格
4岁至5岁的孩子,逐渐由独自游戏、玩耍发展到与其他小朋友合作进行互动、合作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与其他儿童交往。儿童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的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日后其他性格的发展。该时期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受他人暗示的影响,比较依赖于成年权威人物对他的评价,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毫不置疑。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与他的关系和相处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间接地也会影响他对自己的信心。
这个时期,孩子如果与同龄人缺乏接触,就没有充分时间实践交往技巧。另一方面,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会让孩子感到被忽略,那么孩子有可能会采取调皮捣蛋等错误的方式引起关注,这时候如果没有辅以正确引导,只是一味地批评、打骂,就会让他感受到别人的厌恶,他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责——“我不好”,“没有人爱我了”,从而产生深深的内疚。久而久之,不利于儿童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生活中出现的这些事情,难以保持探索的兴趣,反而可能变得更加退缩和封闭。甚至可能把来自父母的压力发泄到其他孩子或者大人身上,或者玩具上,发生更多的同伴间的冲突、破坏玩具的行为。
可见,儿童时期的情绪伤害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会对日后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体罚只能获得暂时的屈从
对待儿童,家长千万不要采用体罚的方式。
确实,体罚可以使孩子马上遵守规矩,然而,经常使用体罚方式,往往只是造成孩子暂时的屈从,对孩子长期的行为改变并没有作用。而且体罚越多,孩子就越可能把压力转移到其他孩子身上,与同伴发生更多的争吵,甚至打架。如果孩子根本没明白为什么训斥他、体罚他,以及怎样做才是对的,那么这样的训斥和体罚并没有意义。
孩子哭闹、无法劝解时,可以把孩子带离这个环境,带他到他自己的房间,让他自己反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直到孩子做出适宜的行为。或者限制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作为惩罚。
家长应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既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伤害他人。比如玩一些费体力的游戏,并帮助孩子获得团体的认同。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和孩子探讨错在哪儿,还要和孩子说明自己为什么生气,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的不好后果,以及提出希望孩子以后怎么做的行为建议。在这些情况下,父母要采取温和的态度,与儿童就事进行探讨、交流,指导孩子如何做事,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注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有时候,孩子表达能力不强也会造成社交障碍。四五岁的儿童,已经能够与大人进行有效、合适的沟通,能就某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并开始能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成人之间一来一往的交谈对孩子语言的发展非常重要。此时的儿童已经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听者的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因此,这时的父母要注意促进儿童语言的学习。
如果孩子表现为想要什么就哭闹,而哭闹肯定有结果,那么,孩子就会错误地认为哭闹才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家长要善于利用每个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而不是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要求。特别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家长更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述,必要时可以协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小朋友的玩具,可以向小朋友有礼貌地提出请求:“我很喜欢你的玩具,借我玩会儿好吗?”也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换:“你玩我的玩具,我玩会儿你的玩具好吗?”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理解事情发生的顺序,向孩子解释行为如何产生后果。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他自己焦虑的心情。
多体验正性情绪
所谓正性情绪,是指积极情绪又称为正性情绪,是能使人感到欢欣喜悦的情绪,例如兴奋、愉快、欢乐等。儿童多体验正性情绪,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
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一点儿小错就训斥他们,就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父母要学会强调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关注孩子行为的积极方面,为儿童解决困难提供帮助,增强儿童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孩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要只是责骂孩子。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心平气和的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及时指导孩子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还要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比较哪一种更好。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打了小朋友,并抢了人家的玩具,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有什么感觉?”“你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们两个人都不生气?”。这样,当孩子面对分歧时,就会更加理智地去处理,避免更多的激烈冲突,同伴交往也会更加和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你对你的孩子关心够吗?
你对你的孩子关心够吗?最近xx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是爱哭,我心里很是烦躁,而且她什么也不肯说,真是气死我了,例如,她要喝酸奶,我就给她拿,但是有时候忘了我就顺手就帮她插上了吸管,她想要自己插,于是哭了,每次回家的时候她都争着要开门,我也基本上都会让她来开,有时候也会忘记,也有时候是有急事就没有让她开,她也会哭,还有开灯,开电脑,等等,每次都会让她做第二次,但是开了以后她还是带着哭腔,很是烦恼,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以前还能够说的同,现在是说也说不同,搞的我每次都会发火,然后她才会乖乖的坐到一边去暗自流泪,突然又会觉得她好可怜,唉!真是没办法
昨天我带宝宝出去玩了,博友**在说有个教育专家来新浪微博现场解答,有问题可以直接问他,我也想学习一下,刚好也可以问一下我女儿的情况,于是我哦就跟他提出了我的问题,陈禾专家给我的回答是:我猜想你对他有些隔阂,至少是没有花时间陪他玩?他缺少安全感呢!还有就是:我看有两个问题:①是表达能力,你必须和她多进行语言操练,念儿歌不错,自编的一两句也行,随口编,边拍手边说,让她大声说;②心理素质问题,她胆怯,想做,又不敢,你替他做,他有挫折感。怎么办好?经常找些小事让她做,鼓励她,她做成了,就大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渐渐提高信心,敢于主动做事。当然,这过程中你要很有耐心,慢慢来。
于是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老是玩电脑照顾她的太少了,可能是因为刚玩博客吧,也可能是跟外界接触的太少了,觉得很新鲜,好玩,而且我很开心,所以经常会上网,除了带她出去玩的时间还有做饭的时间,回家后我基本上就都是让她一个人自己玩,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对孩子很不好,但是就是没发控制自己,不由自主的就往电脑桌上奔来了,每次她叫我的时候我都会说请稍等一等,妈妈马上就来了,可是这一等就是一个甚至是两个钟,她就自己玩,有时候她很想跟妈妈一起玩就不停的叫妈妈,我要是烦了,就会给她拿很多零食给她吃,或者让她自己看书,玩玩具,可是她不玩,还闹我就会说,你再不好好听话就不带你去玩了,她然后含着泪去一边玩去了,现在想想,我怎么这样子啊?天啦,我都是怎么带小孩的吗?我原来从来就不这样,看来我不能再这样去玩电脑了,我得离它远一点,还好,最近这几天开始,我开始反省自己,也没有开始那段时间那么兴奋了,所以这两天我都带宝宝出去玩,回家来了也跟她一起看书,玩游戏,这两天她很开心。
我想我要是再跟以前一样不那么热衷与电脑可能就会慢慢的让她不那么没有安全感吧,那就应该会慢慢的没那么爱哭吧,所以我已经开始,白天可能不会怎么上网了,当然还是会来,但是是要在她睡觉以后我才来上网,我也希望每一个妈妈们都以我为例,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宝宝,同时也祝福我的宝宝能够健康成长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儿子撇撇嘴说:“不理就不理,反正你也不喜欢跟我讲话!”说着竟流下委屈的泪水。
我惊愕了:“我什么时候不喜欢跟你说话了!”我的职业就是说话,决不至于吝啬和儿子交谈。
“走路的时候,你一老跟爸爸讲话,很少陪我说话。”说到这里,泪水更奔流得厉害了。
一种愧疚汹涌而来,儿子说的是事实。有时儿子走累了,落在后面玩着画片或者吃着零食。我们意识到儿子丢了很远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催促他快点。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任何解释都是狡辩。我巴巴地望着儿子,乞求他的原谅,但是他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不肯原谅我。
老公打圆场说:“那时本来是爸爸妈妈有事,你又走得慢些,况且妈妈给你讲那么多故事,又没有给爸爸讲过,我还不是不吃醋。”
可这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丝毫不能减轻儿子的委屈,孩子还不懂得换位思考。
老公又说:“也许是你太矮了,爸爸妈妈的耳朵离得近些,说话方便些。东烨,你有话可以跟我们讲,我们会听啊”狡辩里有黔驴技穷的无可奈何。
儿子依然执拗地说我不喜欢跟他说话。跟盛怒和悲伤的孩子讲理是白费力气的。我挪过身子,搂着他的肩膀,差不多是讨好地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妈妈不喜欢跟你讲话的?”
“很久了……”哭,大声。
我原以为,儿子是可以自得其乐的。原来还有着这样深沉的委屈,这真是我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们今晚就去散步,爸爸妈妈都和你说话,我们三个手牵手好不好?”
“我不去,你们下次就不记得了。”
“我们都记着,好不好?”
“不好,现在记得,明年你又不记得了!”儿子说得那样肯定,使我的难受又加了一层。
大人以为孩子是不可理喻的,而孩子却以为大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不知道我哪里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我还算讲信用,但是百密也难免一疏,答应了却做不到的时候一定也不会少吧。
有时候,会觉得对孩子讲信用是一柄双刃剑:不守,伤了孩子,蒙受欺骗的感觉多了,孩子会渐渐远离父母并且关上沟通的门;坚守,累了自己,追求每个承诺的兑现,意味着时间金钱还有心灵能量源源不断的输出。作为老师,我得以了解孩子的心声;作为母亲,我更能体会父母的无奈。这个命题,很重要,但谁也没有把握求证出通行的法则。
后来,我用零食来行贿,儿子才好不容易从悲伤中回过神来。
今天晚上这件事,在一般大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认为,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大人的不了解孩子。
送儿子上学时,我常常会望着他的背影注目许久再缓缓离去。我看到,他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慢慢地走向学校,走向他将要呆上一整天的地方,走向他将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地方;我希望,他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关心他的心情包容他偶尔的小脾气,他的同学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爱接受他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是,我知道,儿子虽然是家里耀眼的太阳,是众星捧着的月亮,但是,在集体里,在社会里,他可能连小行星都算不上一颗!
世间所有的爱,恋人、朋友、甚至师生,都是以接近为目的的,只有亲子之爱,指向远离。纵使不放心,也要放手!纵使不甘甜,也要甘愿。成功的父母之爱,要给孩子远行的力量!
而那时,我们将更不了解我们的孩子——那个脱胎于我们的身体和灵魂的小小人儿!
家园合作:家长易误解孩子的一些小事,你注意到了吗?
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 "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 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实施破坏不是错生活镜像: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 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 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 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你溺爱孩子吗?
什么是溺爱?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都响应了生一个的号召,一个家里就一个孩子于是大家视作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孩子捧手心,一不小心就溺爱了。大家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不让孩子受丁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与最高标准的满足。不管在哪里都是有人随从服侍。满足孩子的所以要求……
现在每个学校放学时的门口家长们翘首期盼,孩子一出校门,家长赶紧接过书包递上各种好吃的……这些都是溺爱孩子。
溺爱的不同表现
1、给孩子特殊待遇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小孩,于是这个掌中宝在家中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好吃的好玩的通通只属于孩子一个人,让孩子的地位远远高出长辈。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挫折。
2、无条件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孩子总能够随心所欲的要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必须得到。很多小学生就开始用手机、平板电脑,穿着要名片开始了虚荣攀比的生活。孩子渐渐的失去吃苦耐劳的精神。
3、生活随意懒散
大人的约束不到位让孩子为所欲为,缺乏劳动精神过着奢靡的生活。长大以后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4、祈求孩子
为了让孩子多吃口饭,或者让孩子加快写作业的步伐而央求孩子,比如:你吃完饭妈妈给你5元钱等等。这样只会让孩子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更加扭捏作态。也让家长的威信完全丧失。
5、代替包办
任何事情都怕孩子办不好或者怕孩子累着、吃苦,于是家长就全部代办。这样只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会。
6、过度担心
怕孩子摔跤,担心孩子怕黑...结果孩子就真的怕黑,也从来没有摔跤然后自己爬起来过。这样的孩子更加的娇气懦弱。
7、剥夺独立权利
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万无一失的安全而剥夺他们的独立权利,让孩子不能自主的行动。渐渐的孩子变得胆小丧失自信心。
溺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1、溺爱让孩子只会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会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也失去了来自体验劳动的乐趣。
2、孩子总是有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因为父母总是不让它们亲自动手,这样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3、孩子变得没有主见,他们习惯了听父母的,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意见也不会被允许。失去主见也会让他们变得懦弱。
4、各种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也失去了原则。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没有规则,他们会变得不讲道理甚至无理取闹和社会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