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把握好幼儿前阅读前识字的“度”
发布时间:2021-05-14 幼儿床前故事 幼儿前书写活动方案 幼儿餐前活动方案早期阅读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与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识字、阅读、书写)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对幼儿今后独立阅读和未来学习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前阅读不等于提前识字,但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功利的成人视角让幼小衔接走偏:既有观念上的偏执,也有行动上的失当。究其原因,既有家长的急功近利需求,也有幼儿园把握不住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的“度”。
于是,导致幼儿园要么出现“超前教育”,使劲灌给孩子大量汉字和书写,因而出现“小学化”,损伤了幼儿与生俱来对阅读的热爱;要么“不前教育”,努力规避“文字”“书写”“拼音”“数字”及其有关游戏,怕孩子“负担重而影响身心健康”,幼儿园出现“全游戏化”时代。殊不知,“有玩无学习”必然导致幼儿有关早期经验的缺失,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科学有效的前阅读教育,既要发挥幼儿园的主体作用,小学也要主动向幼儿园靠拢,才能从教育目标、师资连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首先,要厘清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的内涵及其关系。
前阅读即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文字、符号或通过成人形象地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过程,可以是视觉、听觉、口语,也可以是触觉活动。前识字即幼儿对其周围的文字、符号、图表等产生浓厚兴趣,知道、认识有关符号和文字。前书写是指幼儿以笔或其他替代物为工具,通过感知、涂画、模拟像字而非字的符号等多种方式表现的“非正规”的“画字”,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可见,阅读和识字不可分,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联系紧密。但前阅读不等于提前识字、写字,提前识字是对字音、字形、字义进行强化识记和读写,且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这样的识字教育就是超前教育。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前”,并无先后关系之意,不是某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然后再进行书写,更不是刻意教幼儿几个字句或几首儿歌。
其次,更新观念与确定培养目标。
前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阅读和识字的兴趣,让幼儿爱读、会读、善读,激发幼儿的文字意识及其对文字符号的敏感,丰富幼儿的读写经验,让幼儿自发探索文字、尝试各种“错误”式书写。
不要把前阅读定位在看书和认字上。幼儿园和家庭都不能单纯地引导幼儿识字,也不急于提前识字,更不能以识字量的多少来判断幼儿是否会阅读。其实,前阅读本身必然包含前识字和前书写。脱离识字而进行单独的阅读、脱离阅读而进行单独的识字和书写教学,都不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也不符合幼儿整体性发展的需要。
再其次,寻求科学、有趣、游戏性强的教学方式。
幼儿园教学是游戏模式而不是教学模式,前阅读和前识字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的课程,并且要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幼儿园可以将识字写字定位为“重识轻写”,见字能读就行,写字则是在快乐游戏中合适的时候进行。对于拼音而言,要让孩子初步感知拼音的同时,同步“认知”,通过在游戏中多次反复感知和认知的同步,提高对拼音符号的兴趣,理解感知和认知的些许“关系”。
小学教师也不要用直接教学方式让刚入学的孩子强化认知大量文字,在给孩子进行拼音教学时,同样最好是在多元环境中,让孩子获得“感知”拼音并同步“认知”拼音的经验,不要超出孩子认知的范围。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把握好爱的尺度
我们班的陈冲小朋友聪明、可爱,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爱。
也很快成为我眼中的“好孩子”。
甚至有时她拥有我默许的特权。
那天早上,孩子们象往常一样在走廊上玩,我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举动。
突然,墙角边传来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陈冲和另外一个女孩为了玩玩具争吵起来,陈冲对琪燕说:“你拿来,给我玩。
”琪燕不甘示弱:“我才玩一会儿,每天都是你抢着玩,我不给。
”陈冲见说服不了她,就叉着腰说:“你不给我,我就不让你走。
哼!”说完就去抢琪燕手里的玩具。
没有想到琪燕一转身就逃走了。
陈冲生生气的直跺脚。
忽然她看见站在不远处的我,于是飞快的跑来告状,她不知道我其实看见了全过程。
陈冲“委屈”的对我说:“易老师,琪燕抢了我的玩具。
不还给我。
”我诧异地看着她,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好孩子”,我严肃的问:“是真的吗?”陈冲大概有些心虚了,小声说到:“真的……是这样的。
”“老师知道了,你先去玩别的吧。
”
事后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陈冲会有这样的表现?在孩子离园后,我拉着陈冲的手把她拥入怀中,把早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了一个故事讲给她听,听完故事,陈冲不安的看着我,轻声说:“对不起刘老师,早上我说谎了。
”望着陈冲那双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孩子是纯洁的。
于是我轻轻的抚摸着陈冲的头,语重心长的说:“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改的。
”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但一旦爱变了味,变成肤浅的纵容,那么反而会使孩子形成双重性格。
应此教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将爱藏在心底,用关怀和严格来诠释它的真谛。
教育随笔:怎样把握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特征?
社会教育活动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难把握领域特征。我的社会教学活动经常被评委老师批评为语言课,对此我非常困惑。例如,有一次我在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中,以故事为主线让幼儿感受勇敢,并学做勇敢的人。但是,整个活动完成后,大家都感觉很像语言课。我很困惑:这一领域活动(或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重点是什么?此活动应该让幼儿获得哪些关键经验?教师从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设计与引导策略上如何支持幼儿实现学习目标?
[思考与分析]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无疑是个难点。为什么社会课难上,主要困难表现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难以确立,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难以选择,不能凸显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园社会教育》是综合的学习领域。在知识教学方面体现在五大领域知识的综合,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就是和语言活动的综合。在活动形式方面,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我认为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领域学科特点,在活动设计中欠缺对活动材料的深入分析与结构的把握,欠缺针对幼儿认知经验的引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行为养成,一方面,教给孩子们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孩子们能绘声绘色地讲解许多包含行为规范、为人处世道理的故事,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行为中多表现出任性、自私、争抢、不懂礼貌、不分是非等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操行培养,以知识教学代替行为养成教育。这位教师的困惑是太重视给幼儿讲清楚大道理,知识灌输得太多、讲得太细致就像语言活动了。
要理清上述状况,首先要明确社会领域的教学重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社会领域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强调幼儿情感的体验和实践参与。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要把握好,分清主次。幼儿情感体验、行为养成往往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再次是注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语,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不能跑偏关注幼儿是怎么说的而忽视社会行为养成。最后,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听多想,多改进。
教育随笔:提前表扬
教育随笔:提前表扬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叫欢欢,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坐在椅子上总是扭来扭去,不时地说话或唱歌,常常打断正常的活动秩序,洗手时常玩水,午睡时常打扰别的小朋友。我常常对他说:这次活动你能坐端正,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能不随便讲话,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洗手时不玩水,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如果你午睡时不影响其他小朋友,我就奖你一朵“笑脸花”……可是他一直没有得到过一朵“笑脸花”。怎么回事呢?是他不在乎“笑脸花”的奖励吗?不是的,从他看着别人得“笑脸花”的眼神中,从他听到我说“如果……就……”时那一刹那精神振奋的神态中,我可以肯定他是渴望得到“笑脸花”的。
周一,午饭后,我带孩子们去散步,因为手拿的东西太多,我就对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欢欢说:“欢欢,可以帮老师拿本书吗?”他笑着接过了我递给他的书。“欢欢,你拿着书,真像一个小老师呀!”我顺势称赞了他一下。只见,他昂着头,规规矩矩地走在队伍的前头,没有回头和别的小朋友讲话,没有在楼梯上推挤,俨然像一个优秀的“领队”。回到活动室后,我奖给他一朵“笑脸花”,他的脸上笑开了花……
欢欢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那么多次的刻意提示无济于事,而不经意的一次称赞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呢?我想当我提出“如果……就……”的要求时,对一些自制力较好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像欢欢这样的孩子自制力有限,达不到我的要求,所以他们离表扬总差那么一步,他们渴望被表扬,却总是够不着。于是,我改变“如果……就……”式的要求,尝试采用“提前表扬”法。比如,午睡时我会说:“看,欢欢多安静,‘笑脸花’奖给你!”集体活动时我会说:“‘笑脸花’奖给你,老师相信你会有好的表现。”……
提前表扬,不是无中生有,不是自欺欺人,它是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的期望。提前表扬,给了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了孩子动力,给了孩子攀登的梯子。
教育随笔: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
书籍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是大千世界的缩影。阅读书籍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拓宽孩子的视野。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无穷快乐。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形式,是开展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区域活动中的阅读区常常被孩子们冷落,走进阅读区的孩子寥寥无几,怎么让阅读区活跃起来,让孩子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有一天,美工区孩子们认真的绘画着,区域快结束时加诺跑到我跟前悄悄的告诉我:“老师,我给你讲一个蝴蝶和小鸟的故事。”加诺画了蝴蝶和小鸟的绘画,把几幅图画变成了一个小故事。她的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故事的形式启发了我。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孩子喜欢的绘画形式帮助孩子们阅读呢?
区域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我让加诺在交流会上发言,把她创编的小故事讲给班内所有孩子听。我表扬了加诺,并鼓励其他孩子也用绘画的形式创编小故事。我告诉孩子们,想要有自己的作品必须多读绘本积累知识。我给孩子们一天的准备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涨,陆陆续续地走进阅读区,班内的阅读气氛变得特别浓厚。有了构想的孩子走进了绘画区,高兴地创编着自己的绘本故事。大部分孩子任务完成的特别好,我把孩子们的绘本故事投放到了阅读区供孩子们欣赏。为了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又增添了故事盒子,手偶,头饰等活动材料。随着孩子们知识的积累,班内又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阅读、讲故事的活动,如“我是故事大王”、“创编故事小能手”等,这样的做法吸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
良好的阅读习惯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我相信,在家长和老师不断指导、鼓励下,每个孩子都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终生。
教育随笔:关于幼儿的自主阅读
孩子们吃完午饭后都会拿自己的书或者玩具坐在边上玩,等着那些吃的慢的小朋友,但是时常会有不带书和玩具的小朋友跑来跑去和其他人讲话或者拿其他孩子的书和玩具,教室里十分喧闹。就算有些孩子带了书也还是不能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总会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由于经常打闹抢夺书本,时常会有孩子的书被撕坏,很可惜,教室里十分喧闹,就算老师不断地提醒也还是无法安静下来。
难道是孩子们不会看书吗?于是一遍遍的教孩子们如何翻书看书,但效果并不明显。并且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比较认真的阅读老师发下来的书本。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叫沈若愉的小朋友的书从来没有被撕坏过,并且她能很安静的看书,从不跑来跑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的书都是一些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看的书,大多都是绘本,偶尔会有些带插图的故事书,并且带过来的书也时常更新。还有个叫沈思远的小朋友带了动画片改编的全插图的书《熊出没》,他也能较安静的看书,至少不跑来跑去和别的孩子打闹。但是其他的孩子带的书呢?很多都是带拼音的故事书,难得有几幅插图,我想孩子是看不懂的,更有的孩子带了识字的书本,在米子格里端端正正的写着黑黑的汉子,这些书真的适合孩子自己阅读吗?显然不是的。
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能比较的出,时常看绘本听故事的沈若愉小朋友的词汇量比其他孩子大的多,并且她知道如何看绘本,这一定与家长平时在家的教育密不可分,通过了解,沈若愉的妈妈是全职妈妈,大学毕业在家带孩子,对孩子的阅读方面很注重。而我们班很多孩子爸妈工作很忙,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在看管,这部分孩子在家基本不看书,有个叫小怡的小朋友就是这种情况,开学的时候老师让带书,她就带了本上学期幼儿园的教材,我问她在家看不看书,她说不看,甚至她说家里没有书。
还有些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和阅读,但却不知道什么才适合孩子,他们说在家时常给孩子看识字方面的书,但往往孩子没兴趣看,甚至写几十遍都记不住。
我认为识字是在阅读中慢慢积累的,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有些孩子时常看绘本,听父母讲故事,看多了,听多了慢慢得也能识字,而通过识字本识字效果往往会比较差。而且这样也完全达不到阅读的效果,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了解,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无法安静下来看书了。不是孩子们不喜欢看书,不会看书,而是家长没有选择适合孩子看的书,孩子当然不会有兴趣安静阅读了。
所以,不但老师要在园引导孩子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家长工作,可以请一些像沈若愉妈妈这样的家长来进行交流,或者开展一次“如何帮助幼儿选择读物”的活动,或者老师可以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幼儿读物,以此来改变家长的观念,帮助家长来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独自阅读的书本,从而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随笔:孝之心的前行
教育随笔:孝之心的前行
时间好比一条无形的河流,它无声地流过每一个人的身旁;时间好比一架穿梭机,它能带领我们遨游历史的长河;时间好比太阳,它能带给我们无比的温暖和光芒。不知不觉我已踏入教育事业几个年头,回想往昔历历在目。今年夏天,我被调到大班任教,孩子们刚升入了大班,正体验着做哥哥姐姐的乐趣,也向往着对小学的热爱。
刚接手本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轩轩。小小的个子,白白的脸蛋上长着两颗大大的眼珠,神采奕奕的他,显得格外亮眼,这次我初见他时的印象。但在这帅气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阴暗的色彩。开学初,我请孩子们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做自我介绍,“火车”开到轩轩这却戛然而止,邻座的孩子告诉我,他叫轩轩,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玩。这让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萌芽了,心想:“这孩子一定很内向,但内向的孩子虽不喜欢说话,但他们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阶段,不喜欢玩是怎么一回事呀?”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轩轩果真十分孤僻。在一日生活中他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交谈,这令我心中的疑惑油然而生。
在一次孝敬教育《我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活动中,我请孩子们大胆讲述自己的爷爷奶奶,并说说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好以及为你爷爷奶奶做了哪些孝敬的事情。在课程实施的第二环节,轩轩却忍不住的放声大哭,见状我紧接着问到:“轩轩,你怎么啦?”只见他趴在桌上一个劲的哭,为了不影响教学活动,我稍安抚他以后继续教学活动。课后我再次找到他,想了解他上课哭的原由。突然间,他像发了疯似的“啊,啊,啊……”的直叫,双手、双脚跺个不停,整个人似乎要软下来一般。我见状责令他停止这一举动,但他更疯狂了,整个人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见到他这一反应,我只得耐心安抚他,放弃了询问。
终于等到了离园十分妈妈来接轩轩,我急切地将下午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且将这几天观察到的事情反馈给妈妈听,向妈妈仔细询问了轩轩的情况。妈妈听后无奈地告诉我:“轩轩,以前也是一个活泼懂事的好孩子,像小精灵一般带给他们全家欢乐。从小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轩轩,与奶奶的感情十分的亲密,同时他也很孝顺奶奶,有好吃的总给奶奶留一份,对奶奶百般体贴。但前些日子由于奶奶离世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爱说话了,不愿意与外人多接触,由于我们平日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轩轩、多陪伴他,如何改善轩轩近阶段的情绪问题,使“丢失”的轩轩找回来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与妈妈这一次深切交谈令我对轩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在那次孝育课中,他一反常人的举动还在眼前浮现。他的这一举动实属情感的宣泄,他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想到了以往与奶奶生活中的种种,情不自禁的思念起自己的奶奶来,他失去了与奶奶共欢乐的时光,也失去了孝敬奶奶的机会,活动的开展揭起了轩轩的“伤疤”。联想到这些我对轩轩更多的是多了些怜悯之情,如何才能使轩轩从失去奶奶的阴霾中走出来,让他怀着对奶奶孝心行为继续向前呢?
孩子的童年更需要家长的呵护,为了改变轩轩的这一情况,我与轩轩妈妈再次进行沟通。在园内,我多关心下轩轩,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到更多的孝心行为。在家更需要妈妈和爸爸多多的陪伴轩轩,与他多讲讲故事,与他多一些的沟通,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带给他的温暖。
同时结合我园特色,在重阳节那天我们安排了孩子们去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舞蹈,轩轩正好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去敬老院慰问之前,我特意为孩子们简单讲述了重阳节的由来,以及敬老院里的老人生活的场景等。让孩子们了解到除了家里的长辈需要我们用“孝”回报之外,一些孤寡老人也十分需要我们的关心。在慰问活动分发礼物环节中,我观察到轩轩特别的带劲,小眼睛灵活的转动着,腼腆的一笑,将手中的小礼物一个一个送给爷爷奶奶。见到此景我突然心中一丝感动,不禁走到他身边抱着他,他害羞地搂着我的脖子,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就这样一个动作,简单而又温馨,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此后我也与他进行了沟通:“老师知道你想念自己的奶奶,但她去了天上守护你。虽然你失去了奶奶,但在敬老院里还有很多的爷爷奶奶需要你的爱,你也可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爷爷奶奶对吗?”那刻的他眼神中流露出万分的喜悦,笑的像一朵灿烂的樱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隐约感受到轩轩的一些性格变化。妈妈也告诉我:“现在的轩轩笑容多了,正渐渐摆脱了“不爱说话”的头衔。同时,在外面遇到老人总是很有礼貌的打招呼,对爸爸妈妈也十分的孝顺,能为我们盛饭,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这令我们做父母的很是欣慰与感动。”
人生是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而童年是最美的地方。童年的孩子好比一棵幼苗,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能茁壮的成长起来。就如我们的孝敬教育一般,需要慢慢的灌输到孩子身上,给他们阳光、雨露的滋养。
教育随笔:事前与事后
教育随笔:事前与事后
平时,自己也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坐在车上时,喜欢缩在一起,如果这时停车或是急刹车,自己就会不稳,向前冲去,也因为这样,自己撞过车的前挡风玻璃,每次事后,同事都会把我说一顿,我也知道不对,知道下次要改,可是到了下次上了车,还是老样子,除非是我上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你不要再那样坐了啊,这样才会不会再犯。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们。
每次,我对小朋友也有这样的疑问,怎么回事呢?你看看这件事我都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要怎么怎么做,可是,你却还是做不好。可是细细一想,好像确实有很多事情是发生了以后才和孩子说的。
记得一开始,带孩子下去玩大型玩具,当时也没有想到有什么要说的,就去玩了,结果呢,有抢着往上爬的,有推别人的,有从滑梯处往上爬的……。总之,玩的是一团糟。
回来后,就和孩子说了这次游戏的情况,总结了那些不足,需要改的。第二次去玩了,心里想,上次我们都说过了,应该没什么了,就什么也没说,又带着他们下去玩了,结果呢?重蹈覆辙。
第三次,终于忍不住了,在下去玩之前,就提出了很多要求,什么你不能推别人,往玩具上爬的时候要排队,不要从滑梯口往上爬……,没想到,孩子还真都记住了,玩的时候都很谦让,知道排队,也没有抢的了,真是相差甚大。
有了此次经验以后,在以后的很多活动中,哪怕是简单的下楼去散步,都在出发之前和他们说一说注意事项,效果确实很好。
所以,发现不要因为你和孩子就同一件事说了很多次,孩子还是做不好或是犯同样的错误去责怪他,想想自己,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更或者是我们的方法用的不对,你为什么不在事前告诉他呢。对不对,所以,在做事之前,先和孩子说说要求,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教育随笔:餐前预防针
教育随笔:餐前预防针
午餐时间到了,我为今天的菜犯愁,因为今天的菜里有胡萝卜,班里有几个幼儿不爱吃胡萝卜,怎么办呢?这时玩具柜上的一只小白兔提醒了我。我拿着小白兔学着它的口吻问:“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为什么?”小朋友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小白兔白白胖胖很可爱。”有的说:“小白兔很聪明。”我见幼儿这么喜欢小白兔,便顺水推舟:“那你们知道我最爱吃什么?”幼儿很快回答出青菜、萝卜。“青菜萝卜营养很好,所以我吃得又白又胖又聪明,你们想变得更可爱更聪明吗?”“想”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好,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一样礼物呢,吃了这礼物,你们会变得更聪明的更漂亮,看,是什么?”“胡萝卜”幼儿一边回答一边高兴地拍起手。平时不爱吃胡萝卜的小朋友,今天竟然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高兴地起来。接着,我又以小白兔的口吻说:“小朋友,这礼物是我特意为你们准备的,又香又鲜,营养可好了,你们能把它全吃完吗?”“能”小朋友回答的很干脆。在用餐时,我把小白兔往桌上一放,说:“小白兔第一次看你们吃饭,你们可得多吃点。”看着那几个不爱吃萝卜的小朋友吃得那么香,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饭后还表扬了那几位不爱吃胡萝卜的小朋友,夸他们现在变得真漂亮,向小白兔一样聪明可爱,孩子们听了都高兴极了。利用孩子熟悉喜爱的童话形象跟孩子说话,效果远远胜于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