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 争做幼教行业的带头兵

发布时间:2021-05-06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 争做幼教行业的带头兵”,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导读: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带动下,在园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

文登市教育实验幼儿园是文登市唯一的一所省级实验幼儿园,历史悠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幼教发展的需要,全体教职工在园长邹积芳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研为龙头,以窗口服务为目标,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整体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改造、装修。改造、装修刚结束,教师马上积极用灵巧的双手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装饰,使幼儿园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幸福乐园。

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实验幼儿园办成全市的窗口师范园。

1、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理论素质。每周两次的集体学习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2、开展了城乡“手拉手”活动,实行送课下乡活动。我园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达到中专毕业水平的100%,本科学历达到95%,多名教师获省、市级优质课、教学能手、优秀教师荣誉,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乡镇幼儿园师资贫乏的现状,我们从全体教师中选出最优秀的教师进行送课下乡。

3、积极参加新教材研讨并创建适合自己的园本课程。今年4月份,全市新教材研讨会在我园举行,我园有两名教师根据新教材教法上了两节观摩课,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此外,小龙英语培训、示范园的开放等,都充分发展示了我园的示范窗口服务,推动了文登幼教的发展。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带动下,在园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儿童艺术科学教育:以生活为中心


教育最终是文化的教育,文化自身就包含了人发展自己和获得自由的基本可能性,真正的教育必须符合文化的内涵,对儿童的教育也必须符合儿童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证实了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科学是融合的,而且对于怎样在教育中实现这种融合也有一定的启示。

整体性的儿童文化

整体性的儿童文化显示了儿童的审美与认识并行的整合性学习方式。在儿童文化那里,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以他们自身为中心的整体。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精神和外部世界是浑然不可分的。他们用一种天然整合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感知和反应。

在一个飘雪的冬夜,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当他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时,惊喜地叫起来:“妈妈,我看到了雪花,像星星一样!”当他再次静静地看着雪花飘落时,他说:“我感觉到自己像要飞起来了!”这个孩子,他不仅在用他的身体,他还用他的整个心灵在感知,他已经将自己融入到雪花飞舞的世界中去了。他不仅感受到了雪花的轻盈和晶莹,还神秘地感受到了雪花向下飘落时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反方向作用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下雪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欢乐。而普通的成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呢?他们也会欣喜,也会享受雪花飘落在脸上的冰凉,但同时又会想到:“天气变冷了,明天要添衣服了。”或者“明天要早起,出行要不方便了!”交通警察们还会想到怎样确保交通安全,农民们还担心麦苗能不能安全过冬,当然有文学素养的人也会想到“大雪压冬青”、“银装素裹”等美妙诗词。

由此可见,普通成人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是分化的,从不同角度考虑的,既有日常的,也有艺术的、科学的、健康的。成人的这种反应方式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但更多地受他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从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看到这种整体性反映的特征。当一个孩子摆弄他喜欢的遥控赛车时,他一边自豪地指挥着,一边铿锵有力地叫着:“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开进!”“冲啊!”赛车随着他的叫喊、他的身体节奏行进着,孩子俨然就成了一个小小指挥家。他不仅指挥着自己的赛车,也指挥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熟悉了遥控赛车的操作,也创造了赛车的音乐、赛车的舞蹈和赛车的歌。审美和认识一样都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儿童对世界的把握是审美和认识同步的。儿童在和风车的游戏中认识风车的转动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在对小动物欣赏和关爱中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在对花儿的体察和感知中了解它们的特征;在和白云的“对话”中了解它们的规律。

审美和认识在儿童那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的审美活动,儿童的科学是儿童的认识活动,它们也是亲密交融的。儿童的科学发现可以成为儿童艺术表现的内容,反之,儿童的艺术想象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科学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生发的。

儿童的诗性逻辑的文化

儿童的诗性逻辑的文化决定了儿童科学教育的艺术化。儿童的诗性逻辑是直觉的、想象的、天人合一的逻辑,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的逻辑。在儿童文化那里,主体与客体是交融的、互相渗透的,主体带有客体的特征,客体又带有主体的性质,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萌萌小的时候害怕打雷,外婆告诉她:“打雷是老天爷在打喷嚏,下雨是老天爷在哭。”从此以后,打雷的时候,萌萌再也不往大人怀里钻了,还主动地拿老天爷开心:“老天爷怎么又感冒了?”当打雷在萌萌的心中被想象成人的行为和反应时,她的恐惧消失了。如果你用科学知识给她解释,即使她能听懂,也不能增强她的勇气。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春风送暖,大地回春”是成人的逻辑,孩子们则相信春天是春姑娘带来的礼物,“大雪纷飞”不是什么水蒸气和固体凝结行为,而是天上造雪的机器在造雪。人类既是猴子变的,也是女娲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原始人为什么要穿兽皮,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扮成大灰狼、大老虎,这样就可以混在动物里,然后悄悄地射死自己想要的猎物。他们还认为,原始的“人面鱼纹盆”之所以要画上鱼纹,是因为鱼儿看到它的同伴就会游过来,然后一头撞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捕到鱼。

总之,儿童的逻辑,儿童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对因果关联的推断是主观的、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儿童的科学是科学的萌芽,它和近现代科学的相似之处在于惊奇、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精神上的相似,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成人的科学文化是理性的、客观的、严密的、分析的,而儿童的科学文化是感性的,直觉的、跳跃的、生动的。儿童的科学精神是整个科学文化的胚芽,只有胚芽发育成熟了,才能长成茂盛的大树,结出鲜美的果子。如果在它很小的时候,你就想让它开花结果,那它的根将不足以供应他的养料,他只会长成一棵发育不良的小树。在儿童的科学之树上,他的根就是他的原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原逻辑是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相似的,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逻辑,是一种想象的逻辑,是艺术的。

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单纯地要求他们以成人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花由哪几部分组成?”“花瓣有几片叶子?”当你用孩子一样明亮和纯洁的眼睛去看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盛开的花儿,它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对你微笑;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则羞怯地遮起了自己的脸。孩子们一定也有着相同的心灵感受,当你将他们的感受引导出来之后,他们便会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心灵图象:花瓣儿如何组成美丽的衣裳,花蕊是花儿笑开了的嘴,花茎是它的腿,风儿吹过是花儿在跳舞,浇水则是花儿在喝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了花,他们不仅认识了花的特征、花的组成、花的颜色、花的造型,也充分感受了花的美丽、花的灿烂,他们的心灵也会为这种想象而受到鼓舞,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对花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推动它们对花的兴趣、热爱和进一步的关注。

同样地,“让儿童认识到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这样的活动目标对儿童来说只是一张看不懂的标签,既然看不懂,就干脆换一张“画”:在郊游的时候,带孩子们寻找小溪水的足迹,听一听静静的流水声,摸一摸清澈见底的河床,感受树荫下河水的清冷和阳光下溪水的灿烂。对城市儿童来说,这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和画面或许会成为他长大以后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儿童的科学从一开始就带着灵性的、艺术的特征,它是科学的启蒙形态。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成人不应过早地将客观标准的答案都告诉他们,而应尽可能地给儿童提供自己想象、创造和探索的空间。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相互统一的内在精神。“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根线,它将真实与想象,生活与学习,艺术与科学,模仿与创造,无意识与有意识在儿童那里串联起来。“游戏精神的实质就是一切对立因素的消解。席勒将游戏看作是弥合感性和理性鸿沟的桥梁,后现代主义强调变幻、更新、拼接、联合作为游戏的规则,这些认识显示了游戏的一种差异因素的和谐共生性,体现了一种完满性和整体性,而且这种完满和整体是在运动变化中体现的,而非封闭静止的状态。”

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培育出一种在真实和想象中变换自如、随意进出的自由精神,使得他在无意识与有意识交融状态之下将各种相似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拼接和交换,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苏婉小朋友在参与讨论了各种取暖工具和方法之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我坐一架飞机,飞到太阳旁边,用一根绳子套在太阳上,拉着太阳跑,吹出来的耳边风就可以给大家取暖了。”多么可爱的、大胆的想象!它好象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但是在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呢?首先,是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其次是利用风的能量,将太阳能作为资源,将风能作为动力,那不正是许多科技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吗?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传统的儿童教育缺乏生动的体验,成人往往以刻板的说教取代儿童的视听和感受。如果没有丰富而生动的体验,再好的说教也不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告诉孩子坐高速列车的感觉和孩子亲身体验它的快速飞驰是多么的不同。只有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孩子才会有游戏的状态和游戏的精神,孩子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并自由地发现世界。感知是体验的一道大门。在儿童那里,感知不仅仅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尺寸的感知,它往往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是感知与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交织的产物。

6岁的妞妞是这样描述她对汽车的感觉的:“假如我是一个汽车,我的脚会咕嘟咕嘟滚得很快。我这个车子呢,有的时候人坐上去觉得很慢,其实是我在走路。我这辆车子很好玩,长着腿、长着牙齿,什么都长着,像人一样。我呢,是一辆很好的汽车,不管谁来我都载他们。坐车子的人都说我很善良。我这辆车子什么都载,就像火车一样,外国人也载,中国人也载。”妞妞在感知汽车的时候,就好像在做一个思维的游戏,一会儿她变成了汽车,一会儿汽车变成了她。在孩子那里,感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真实与想象之间、你与我之间灵活自如的转换。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于创造。儿童的艺术与科学正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把握。在游戏的状态中,儿童最容易产生创造,因为游戏状态是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而“边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交之处,最容易产生创新。5岁的萌萌在妈妈缝衣服的时候,玩弄一根量衣服的软尺。她先是将卷好的软尺随意松开,在晃来晃去的过程中,萌萌突然发现这根随意松开的软尺有点像刚刚冲洗过的胶卷垂下来的样子。接着,她又将软尺卷成一团,握在手里不经意地抖动,摆弄了一会儿,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妈妈,别动!喀嚓!”萌萌轻轻地摇动了一下卷成团的软尺,它的中心部分则轻快地甩了出来,就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接着,萌萌又得意地向后一晃,快门又缩回去了。萌萌就这样在游戏中发现了照相机快门的秘密,她也很为自己的“科学发现”而骄傲。

儿童文化天然就是审美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儿童科学是儿童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必然地携带着儿童审美和儿童艺术的特征。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必人为地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框定艺术与科学各自的领域目标,而是应该以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促进儿童自由自主地创造和发展。

孩子的性教育可以如此幽默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要她下次去问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邻居家到游泳班,到处都去问这个字,却没有人愿意讲解,只是面带神秘地微笑着。

这更增加女儿的好奇心了。那个暑假她跟着奶奶乘飞机去找爸爸,问到几乎全飞机听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语的“交配”,父亲拿出生物学用的男女身体解剖书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解释给女儿听。父亲的精子跟母亲的卵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头撞上相遇,然后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小宝宝就是这样在母亲肚子里头长大,最后大到装不下了,就必须生出来了。

女儿有点难以接受小胎儿的来源居然是这样,问了又问,左旁的米歇尔、右邻的葛尔多都是这样出来的吗?那怎么出来呢?嗯,有从下头拉出来,跟直接把肚子打开拿出来的两种。

女儿终于解惑,当父亲的松了一口气。

问题是接下来觉得功力大增的女儿,却开始会去跟邻居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出来的喔,首先,你爸妈要ficken,然后……”

德国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该告诉女儿,拜托拜托,别老在公众场合提“ficken”这档事了!

孩子性教育,家长是配角


孩子性教育,家长是配角我记得是0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王小波的书,然后知道了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之后她的博客,以及一些言论引发的争论,我也一直在关注,也是因为这个知道了性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性教育对于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xx宝出生后,我从网上,书上得到不少的育儿信息,新手妈妈大概都如此.其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对我来说很是新鲜的.从小我们没有什么性教育,上初三的时候才有生理卫生课,老师也从来都是让我们自己看书.哪能讲呢,这是太难以启齿的事情.于是,对于孩子,这一课,我拿出正式的态度,从一些书上,网上得到的零星的知识,我都如获至宝。咱是想着边学习,边指导吧.xx宝一岁多点时候,我从网上下载了一组图片,还打印出来,就是宝宝从哪里来的全过程.现在看来那是太超前啦.

xx宝两岁多的时候,偶然的机会从村图书室看到了黑克林的<<和孩子们谈谈性>>,这一下让我眼前一亮,书中用了很多幽默风趣的故事向人们灌输正确的性知识.教导家长怎么样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谈性问题.可惜这本书至今没买到,但是匆匆一瞥,也让我现在能平淡自如地和孩子讲身体的器官,隐私部位叫得跟身体其它部位一样自然.

让我们一起的几个妈妈重视起来是孩子的一个问题,夏天早上,一家三口醒来,三岁的女儿起身,看到了爸爸穿着内裤,晨勃让内裤高高起个大包,孩子一下子伸手上去摸一下,然后问,爸爸这里怎么啦?有个大包?夫妻俩一时语塞,相互瞪眼睛想着怎么是合适的回答,结果孩子下床玩去了.之后,我们开始在网上买孩子看的绘本,关于身体,关于成长的,能让孩子自己直观地了解身体.

也是在xx宝三岁多的时候,我在厕所,xx宝一头闯进来,大呼一声:妈妈来月经啦!卖糕的,整栋楼都能听得见!我还是平静地告诉他是的,不用这么大声.而现在,孩子们对此无动于衷了,不神秘,应该感觉是正常的啦.而且不会冒失地闯进厕所,对于孩子问的问题,基本都能自如做解答.

前段时间,每天睡觉时,xx宝的手有意无意地放在我胸前.我都会轻轻的把他的手拿开,然后再抱着他抚摸一下他的头,背,有时一头扑过来黏乎一会,我都会抱着他拍一下.我又意识到,孩子的性教育得上一个台阶了.性教育不单单是性器官教育这么简单了,对性器官的认识只是第一课.正巧@屋檐下的小雨博客上有送书活动,很顺利地申请到这本书:<<学校性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李银河作的序,让我感觉很权威.李银河认同方刚的这段话,我也很赞同: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保护青少年,而不是禁止青少年的性行为;应该是给予青少年性的知识,而不是剥夺他们获得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应该是赋予他们自主决定自己身体和性的权利与能力,而不是剥夺他们这种权利和能力.

这是一本开放的性教育的指导书.书名是学校性教育,但是一样可以指导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我着重看了第二部分的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的小学性教育课程设计与评议和第七部分的性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解答,都非常的实用.

我也非常赞同:性教育的内容,决定权应该完全在孩子们的手中,他们想知道什么,就应该告诉他们什么,关键是怎么告诉,这是方法了.

一个孩子,无论他几岁或者十几岁,他所问你的,都是他的智力所及,能够理解的问题.我们只需要以平常的心态告诉他就可以了,既不少告诉他,也不多告诉他,只告诉他所问到的.比如:对于两岁的孩子那个"我从哪里来"的老问题,我们既不需要说他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需要详细地讲解由性交到受孕,再到分娩的过程,只需要告诉他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便可以了.当孩子到了三四岁,他的问题可能才会延伸到"我是怎么进到妈妈肚子里的".这时你再告诉他爸爸妈妈结婚就会有了他.而到了五六岁,孩子的智力才会使他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结婚就会有我"的问题,这时我们回答才可以自然地进一步:"因为爸爸妈妈相爱,相爱的人在一起,就会怀孕,生下你....."再过几年,孩子的问题能会更深入,我们只需要按照他的问题一步步回答就可以了.

这样看来,在孩子的性教育过程中,我们真的是客体,孩子才是主体,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索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我们只要做好配角就好了.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性教育不是性行为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性价值观的教育,还有社会性别教育.还要将性教育与个人人生观,道德修养的教育结合起来.一个人对性的态度是和他整个人生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性教育也应该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又具有其独特的性的内容.

有资料说,7-14岁是孩子迅速产生性意识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这书来的很及时哪.

性教育需要潜移默化


我们曾经掩耳盗铃,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于是一代一代在黑暗中摸索,造就了大量的不幸人格、不幸婚姻和不幸家庭。决不让下一代继续在黑暗中摸索———这是我们刚生下孩子那一刻的信念。

然而“真正与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时候,才发现空有一腔壮志不行”。必要的知识和正确的方式将使针对婴幼儿的性教育成为可能。面对呀呀学语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方式的主体。

你越是极力回避的问题,往往越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是“热爱答案”的。孩子下意识的一些举动和语言,如果你怒斥他(她),孩子只会是恐惧加上更多的疑问。

记得在学雷锋号召节约的年代,6岁的我在街上拾到一粒糖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交给姥姥,在孩子心目中,糖豆是一个最好的东西,把它拾回来就是最“大”的节约举措。本想姥姥会大大地表扬我一番,不想招来姥姥一顿怒骂。后来明白大人的心思是怕孩子乱拾东西吃了中毒,但当时不能明白大人的心意,觉得委屈极了,而且,从那以后,我有很多事情都不对姥姥讲了。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首先要规范家长的言行和举止。一次在医院见到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打针,孩子哭闹不止,母亲大声说:“打你鸡鸡了啊!”孩子立刻止住哭声。不知平时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打鸡鸡”吓唬孩子的,更不知道长大以后孩子对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阴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回忆。

因此,对婴幼儿的性教育,做家长的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关于婴幼儿的性必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才能防止错误的引导和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强化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爱人,让爱人管孩子,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孩子心里感到父亲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父亲征询意见,父亲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我在做家庭教育咨询时发现一种现象,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应邀给家长做报告时发现台下又是一片女士。这使我想到,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是否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为此我做了个调查,果然,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我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能不"阴盛阳衰"吗?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因此,我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则具有阳刚之气。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和父亲的豁达胸怀、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须做到阴阳平衡。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性教育不应用“愚民”政策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健康类报纸做“性爱”版编辑。她说,自报纸创刊之日起,她就陆续接到一些读者电话,建议调整“性爱”版的位置,以便于撕掉,这样就能避免家里的孩子看见。更有甚者,建议把这个版取消。不过,在笔者看来,她的版刊登的都是医学专家撰写的稿件,态度非常严肃。也难怪这个朋友感到委屈了。

如今,很多家长都意识到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必要,但有了认识未必能带来正确的行动。从家长们藏匿报纸的“性爱”版,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这件事,不难发现家长对“性”问题的敏感和恐慌。事实上,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以何种态度对待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儿童对性的认识及相关的人格发展。

男女两性存在着很大的生理差别,因此,让孩子了解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孩子往往很小的时候就对性生理产生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男孩子站着尿尿,女孩子蹲着尿尿?”如果成人们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身处现代开放社会,孩子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性方面的知识,报纸只是其中之一。由于儿童缺少分辨和判断能力,因此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性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家长们应该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科学、客观、适时、艺术地向儿童实施性教育,既不要拒“性”于千里之外,也不要放任自流。

性教育首先要消除神秘感。家长要转变观念,坦诚、自然地向儿童介绍性知识,而不应采用“愚民”政策,层层封锁。其实,性知识具有人类一切知识的特点,是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知的智慧结晶。向儿童介绍性知识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科学精神和对人自身尊重态度的传递。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放平心态,坦然地对待性知识。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儿童会接触到大量有关性的知识,不可否认,其中会有一些污秽。因此,家长更应该消除冷漠,积极应对,要“疏”而不能简单地“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帮助孩子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事实上,儿童的认知能力往往是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发展的。

另外,教育者在向儿童介绍性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最好能融汇到一些情景和故事中,让儿童在趣味中学习知识,领悟知识。

性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位教育者,特别是为人父母者,都必须增强性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才能用科学的方法、真诚的态度向儿童传授性知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 争做幼教行业的带头兵》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珠心算教育涌入幼教行业 引言:所谓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开方等题型。其运珠技巧有一定的规律及口诀,当使用者能熟练操作算盘,除了会快速的求出正确答案外,也能透过脑...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德国的幼教 “以儿童为本”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没有大、中、小班的区分,所有的幼稚园不分公立还是私立的,全部采用混龄编班的体制。德国的幼教界一致认为,幼儿在混龄的班级里更有利于成长,这样孩子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
    2021-04-29 阅读全文
  •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教笔记 伴随着清晨的一缕阳光,艺清跳着向我走来,她开心的跟我打招呼:“老师早上好1我张开双臂把像小鸟般的她拥进我的怀里,忽然,她用手在我身体和我的头之间比划着,惊奇地问,“老师和我一样高吗?”我对她说你希望我...
    2021-04-01 阅读全文
  • 4岁小孩也要学性知识? 性教育先进国家面面观 日本:性知识从小学一直教到高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和性器官的图。小学里1年中有1-2个小时的特别讲座,内容是男女之间身体的区别、月经和怀孕的原理等等...
    2021-04-2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教育随笔: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宽松、自主的游戏学习氛围,但是“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还需教师适时适地指导,让区域活动的价值体现出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功能。所以对中班幼儿的区域活动...
    2021-05-15 阅读全文

引言:所谓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开方等题型。其运珠技巧有一定的规律及口诀,当使用者能熟练操作算盘,除了会快速的求出正确答案外,也能透过脑...

2019-12-13 阅读全文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没有大、中、小班的区分,所有的幼稚园不分公立还是私立的,全部采用混龄编班的体制。德国的幼教界一致认为,幼儿在混龄的班级里更有利于成长,这样孩子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

2021-04-29 阅读全文

伴随着清晨的一缕阳光,艺清跳着向我走来,她开心的跟我打招呼:“老师早上好1我张开双臂把像小鸟般的她拥进我的怀里,忽然,她用手在我身体和我的头之间比划着,惊奇地问,“老师和我一样高吗?”我对她说你希望我...

2021-04-01 阅读全文

日本:性知识从小学一直教到高中 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科书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和性器官的图。小学里1年中有1-2个小时的特别讲座,内容是男女之间身体的区别、月经和怀孕的原理等等...

2021-04-27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宽松、自主的游戏学习氛围,但是“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还需教师适时适地指导,让区域活动的价值体现出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功能。所以对中班幼儿的区域活动...

2021-05-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