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是家长

发布时间:2021-04-15

家长教育。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是家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些家长抱着“绝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求胜心态,从小就带着孩子参加各类亲子园。“妈妈,你爱的是100分,还是爱我?”这是一个3岁孩子的疑问。幼教专家提醒家长,一些名目繁多的亲子园过分注重孩子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反而会让孩子输在层次上。

父母不参与的亲子课背离亲子园的本意

“工作压力太大,没时间陪孩子玩,上个亲子园,算是给孩子的补偿吧。”

“就是希望他们给看看孩子,你没工夫看,出了钱,有人替你看。”

“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各种能力,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日前,记者走访郑州市几家亲子园,询问家长参加课程的目的,所有家长无一例外抱着美好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往往有点一厢情愿。

“其实,不少亲子园就是把幼儿园小托班的教程提前上了。”郑州慧与联盟教育事业机构总园长赵素霞说。亲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有些家长本人不去,让保姆、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上课,孩子无法在课程中与父母交流,这其实背离了“亲子园”的本意。

过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是舍本逐末

为了让家长亲眼见到“培训成果”,许多亲子园事先给孩子做“能力测试”,做几个动作、回答几道题之后,再给孩子的能力打分。“测试项目就是训练项目,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当然考不过训练过的孩子。”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刘振民说。“妈妈,你爱的是100分,还是爱我?”这是一个3岁孩子的疑问。这样的疑问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态。记者在一家亲子园看到,正在上课的孩子们随着歌谣做包饺子、切萝卜的动作,父母们的表情被孩子的成绩左右,孩子做得好,他们就喜形于色;孩子做不好,他们脸上就露出不满的表情。

“这样,无形中把家长的注意力吸引到技能和知识上了,当孩子感觉到学习知识、技能压力较大时,他们会觉得压抑,对环境中人际关系不信任,他们会感觉到,成人喜欢的不是他,而是他取得的成果。”刘振民说,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而国外教育更重视创新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注意孩子获得了某些技能、知识,就把起点放低了,孩子没有输在时间上,而是输在层次上了。

怎样与2岁以下的孩子玩游戏

在与1—2岁的孩子游戏时,父母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家长应该知道如何与孩子互动游戏,多大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游戏,怎么满足孩子游戏时的心理需求。比如,在两岁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中,孩子需要感受到环境的安全、周围人对他的接纳。家长应该与他面对面地做一些有皮肤接触的游戏。游戏更多应采取徒手方式,而不是借助于器械。儿童独立游戏时,让他多做一些手眼协调的游戏,在保证游戏安全性的前提下,用一些柔软的毛绒玩具或木制玩具。

1岁以内的孩子游戏时,多喜欢父母与其面对面,做一些有表情变化并发出一些音节的游戏。或者,父母拿着他的手或脚做被动操。无论做什么游戏,在动作和声音上,让孩子有柔和而不是强硬的感觉。

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是家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鼓动了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做教育投资。金拇指幼儿园园长苏宇认为,很多亲子园标榜形形色色的新理论,这些理论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具体运用时,由于过于注重知识、技能教育,结果很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苏宇主张亲子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孩子与家长、孩子与同伴),提供同龄孩子交往的平台,让孩子感到安全、信任、接纳和肯定,他就会投入游戏,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探究世界。

“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家长。”苏宇认为,亲子园应该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怎样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积极的回应是最好的灌溉


某日在餐厅,身边坐着说说笑笑的一家三口,男孩大概8、9岁,在服务员收走菜单的同时迫不及待的说:“爸爸妈妈,我要宣布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男孩的脸兴奋的通红,“我被选到学校**队了。(说的太快,具体的社团名称没有听清)老师说,以后每周二要上一次课,周末也要训练,以后还能参加比赛。我们班就选了两……”

两字没有说完,妈妈就皱起了眉头:“学这个干吗?升初中有这个特长吗?”

“没有没有,不要练,耽误时间。”爸爸附和着。

“你周末已经有两个课外班了,哪有时间还练这个?琴什么时候弹?奥数什么时候做?”妈妈似乎开了闸。

“上学期英文考得就不好,这学期还得补补英文。”

“这周作业也没有写完吧,下午回家赶紧写……”

孩子一脸霜冻,低头用筷子扎眼前的米饭。几分钟前还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荡然无存。

我看着孩子,也没了胃口。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这样回应过女儿,肯定的答案令人沮丧。她曾做了非常漂亮的卡片给我,而我却嚷嚷她没有先写作业。当时的女儿欲言又止,安静的回到房间;而当时的我,对此毫无觉察。

我突然在想,如果不是自己的小孩,而是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我们会如何回应?十有八九会是“真的吗?”“太好了。”“为你高兴。”之类的溢美之词吧。

而面对孩子,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童年接受过什么样父母的回应,往往会在成年时无意识地将这种回应反射给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小孩。

原来,我们都曾经这样长大。

与朋友提及,她说她也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被选中参加某个活动,或者兴冲冲的计划参加某个活动,回家讲给父母听,被冷水泼的透心凉。

“去干什么呀?”“有什么用啊?”“书没读好,心思都花这些上了?”……也许中国的父母一直都有这样回应的习惯。

很庆幸,有觉察就意味着改变。

1、停止控制性的回应,想想如果支持孩子的选择,后果真的很严重吗?

很多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情的后果,只是习惯性的否定孩子的选择,粗暴干预着他们。

比如餐厅的男孩,参加了**社团,后果真的很严重吗?真的会如此的影响学习吗?

比如我的女儿做了卡片给我,真的就那么影响写作业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绝大多数的粗暴回应就变得“小题大做”了。

2、如果后果不严重,为什么不祝贺他或者感谢他?

大概在孩子开始读书,而他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祝贺和感谢就被绵延不绝的要求和期望取代了。想想孩子们为什么兴致勃勃的跟我们分享或送我们礼物吧,他是多么需要在肯定中成长和关注。

3、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以建议的方式给出方法。

喜欢或坚持一件事情一定有理由,不妨静下心来听一听,然后一起来想想解决方案,以建议的方式给出方法。

比如,参加活动会占用一些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将其他事情安排的更加合理有效,我们一起来制订个时间表吧。

试试看,也许一切都会改变。

从偶然结识的90后听到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发芽有快有慢,等真的发芽了,自己就知道怎么长了。我想,积极的回应便是那最好的灌溉吧。

早期教育的14个重点区域


早期教育是指在宝宝生命的初始阶段(通常指0-6岁),利用大脑半球急剧增长、分化的有利时机,挖掘潜能,使之早慧,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归纳来说,家长最应注意15个早教区域。

1.训练感觉器官

视觉:新生儿所在的房间要宽敞明亮,视力所及处要有鲜艳的物品。

听觉:不要避开人的声音,而且要有音乐存在。

嗅觉:让宝宝闻各种各样的气味。

味觉:让宝宝品尝酸甜苦辣的滋味。

触觉:经常抱宝宝,并有意识地用软、硬等不同材质的东西触碰宝宝,让他能够有所感受。

2.发展交往能力

这是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宝宝进入社会的开始。

爸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宝宝接触同龄宝宝和成人,鼓励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落落大方、行事礼貌;并创造机会比如鼓励宝宝正确称呼客人、给客人倒茶、带宝宝串门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宝宝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自信心,而且为其高明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

3.培养观察提问的能力

教宝宝学会看世界。从衣食住行、花草树木、砖瓦泥石等日常所见来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并能够即时地对宝宝的提问作出回应,比如宝宝指天上的星星,爸妈就要立刻告诉他“星星”这一概念,将物与概念对应起来。等宝宝再大些,观察的事物多了,就要引导他进行思考提问,刺激他认识世界的强烈欲求。

4.进行体能训练

平时多带宝宝进行运动,有条件的家庭从宝宝一出生开始就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带孩子多出去踢踢球、跑跑步等。根据对中美两国儿童的调查,在身体运动、发展体力方面,中国儿童明显不足。

爸妈要提高宝宝的体能训练,让宝宝在拥有健壮体格的同时,还可培养大胆勇敢等品格。

5.训练劳动制作

从猿到人的标志就是:开始用手使用和制作工具。人的个体成长也是需要劳动和制作的。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动手能力却很差,其原因在于爸妈的溺爱剥夺了宝宝的动手权力。所以爸妈要鼓励宝宝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将宝宝力所能及的动手权力还给宝宝,让他在做纸工、玩玩具中体会创造的快乐。

6.培养口语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巴甫洛夫将语言称之为“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语言的信息量,将足够的语言信息输入宝宝的大脑;要用规范化语言,比如每天花20分钟给宝宝朗诵美文。此外,若要学习外语,就让宝宝及早接触。

7.学会音乐舞蹈

这是美育教育的范畴。爸妈与宝宝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给宝宝唱儿歌、打节拍,让宝宝在音乐中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而且爸妈会发现,音乐会令宝宝的表情、动作、容貌等透出优雅的气质。进而从美育切入,让宝宝接触真和善。

8.学习绘画造型

这也是美育的范畴,对刺激宝宝右脑发育,增强想像力、形象思维力,提高美的鉴赏力有极大的作用。爸妈可带宝宝参观摄影展、雕塑展,并对各种工艺品、绘画、艺术照片等进行评头论足;家里的摆设也要有美的讲究。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强求,所以爸妈所要做的,就是感染熏陶宝宝,让他自觉地去学习、去追求。

9.给宝宝很好的玩具观

玩具有好多类,如果是买的,爸妈不要买了之后直接丢给宝宝不管,也不要认为玩具是消磨时光的,爸妈要陪着宝宝一起玩;如果不买,也可发现不少不是玩具的玩具,比如吸铁石、闹钟、卷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则是爸妈和宝宝一起制作的玩具,比如做风筝、风车、灯笼等,宝宝会更有兴趣。爸妈购买玩具时要考虑宝宝的年龄

0~1岁:感知触摸型玩具。色彩鲜艳、音质优美、便于抓握丢掷,但不要太小以免宝宝误吞。

1~2岁:可拖动玩具和可训练双手精细动作的玩具。

2~3岁:可激发想像力的玩具。如小餐具、积木、拆装玩具。

3~4岁: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盘等。

10.参加亲子教育活动

参加社区的亲子活动,集体生活中可锻炼友爱协作、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

11.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婴幼儿的精神营养之源,是融智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大课堂,宝宝在这里可以学习种花草、分辨五谷杂粮、观气象、感受劳作等。

12.了解社会

带宝宝去工厂、农村、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扩充见闻。见多识广的宝宝更聪明。

13.早期识字提前阅读

爸妈可结合与宝宝生活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识字教学;寓识字于游戏之中;制作各种专门的识字卡片等,并陪宝宝一起看绘本讲故事。

14.其他种种全方位活动

爸妈可因条件而异、因人而异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活动,如集邮、摄影、钓鱼、种花卉、养鱼虾等。这些活动既是学习,又是拉近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


低龄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推崇,如果选择德国需要了解哪些问题呢?德国教育里没有“重点学校”。在德国教育体制里,没有“重点学校”,没有“择校费”,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这不能不归功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09年德国教育投资额达979亿欧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根据2008年德国教育峰会制定的目标,201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德国建立起了中小学免费、大学低收费的教育体制。

德国小学教育不存在重点

出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考虑,中国家长形成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择校线路图,“千军万马”从小学开始就在挤重点学校的“独木桥”。而在德国,学制4年的小学是不存在“重点”这一概念的。德国人在为孩子选择小学时多数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少出现跨区择校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

首先,德国师资培训体制非常严格。

要成为教师必须在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后再参加起码7个学期的实习学习,然后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其后更有具体的培训。此外,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联邦州拥有完全的教育自主权,各州间的互相竞争与交流保证了教师待遇的基本平衡。而强大的教育工作者行业协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的提高。

其次,德国是一个各区域发展较平衡的国家。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11个大都市圈分布于德国各地,其发展水平相近,而城乡之间的基础建设、收入等水平差异也不大。因此,许多德国人会选择当地就业。这也为优质师资力量的平均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

在小学阶段之后,德国学生将面临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德国的中学体制较复杂,基本可以分为含5~9年级的初级中学、5~10年级的实科中学和5~13年级的文理中学三种。其中,文理中学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学毕业考的学生有资格申请大学,但课程难度也最大。所有中学又分为免费的官方中学和收费的私立中学两种。

在中学择校的时候,对小学生水平的评定普遍由教师建议、学生分数和家长意愿三部分组成,而各联邦州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在4年的小学中,通常每个班都会由一位主科老师担任4年的班主任,例如德语或数学老师。每位学生的教师建议都由班主任结合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来写。学生分数由小学第4年级上半学期的考试成绩组成,包括德语、数学、英语、道德、艺术等科目。德国的分制也与中国有别,1分为最高,4分为及格。家长意愿则表示家长可以根据小孩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决定不满意,可以更进一步要求特殊的评定,邀请例如文理中学的老师与班主任一起进行为期3天的鉴定课程,以尽量准确地评定孩子的水平。此外,家长更可以带孩子去做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测试,这些都能够影响孩子最后的入学。当然,所有这些测试都必须拥有官方许可。而且,入学决定的最重要原则不是把孩子“塞”到最好的学校,而是最合适的学校。所有这些都必须遵守每个州的学校法的相关规定,不存在用钱“解决问题”的余地。

德累斯顿市的心理学家芭芭拉·舍普夫专门为青少年做官方认可的智力水平等测试。她对记者说,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也遇到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但这些愿望并不能左右科学测试的结果。钱从来没有影响过她的鉴定结果,她也从来没有听到同行间有出现这种“有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的情况。“择校费”在德国是违法的,对她来说不可想象。

他们的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学校。她举例说,她前段时间才将一名16岁的有精神障碍和暴力倾向的普通家庭孩子送到了波恩一家着名的“赫博”私立中学。这所中学以优秀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着称,但每月的学费高达2000欧元。要进入这所中学不仅家长要有较高收入,孩子的成绩也必须优秀才行,靠钱买进学校的做法是违背学校法的。但这所学校同时也拥有特殊的师资力量照顾“问题学生”,只要通过鉴定证明其拥有例如高智商、数学等特殊天赋,就有条件入学。在这一案例上,这个孩子的家长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经过鉴定后由当地青年局承担。

舍普夫说,除了这种“问题”青少年外,她也为不少正常的孩子做过各种测试,其中的一些测试结果确实改变了他们的入学选择。毕竟在10岁左右就要决定孩子的前途还为时过早。

数据显示,多数德国家长信赖老师和学校。这与德国老师的专业操守和得到严格执行的学校法有很大联系。而且德国的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种学校的学生基本各占1/3,分配也较为平均。

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此外,德国很少家长存在“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都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在社会中树立了基本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而且技术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前不久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择校时,都基本不存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

亲子教育——“六一”活动,家长怎能不参加?


每逢幼儿园做活动邀请家长时,幼儿园老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不好意思,家里有点事,今天的活动去不了了”

“是这样的,最近不好请假,这次就不参加了”

“实在走不开,我让孩子他姑姑去吧”

……

孩子们期待的六一马上就要来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幼儿园的都会举办主题活动庆祝这个专属孩子的节日,但是每逢活动,总有一些不亲自参加或者不参加的家长,老师苦恼,孩子也苦恼,那么,家长缺席幼儿园活动,会有什么影响呢?

工作繁忙、家务琐碎、筋疲力尽的年轻父母,常常无暇参加孩子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家长们确实很辛苦,有时无法参加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家长也需要明白,参加幼儿园活动是了解孩子、转化教育观念、增进亲子感情的绝佳机会。如果缺席,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其实最伤害的是孩子!那么,家长为什么必须要参加“六一”活动呢?

家长不参加,会降低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比赛活动重在参与,孩子参与其中,就会为了提高成绩而积极的准备,学艺上主动积极,从而培养孩子的做事积极主动的性格。

孩子本来是满怀期盼地参加节目和活动的,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外,更渴望家长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如果家长因为某些原因不来参加的话,势必会打消孩子以后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会被打击,毕竟谁都想得到父母的赞赏!

家长缺席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去幼儿园参加侄子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孩子们一大早就高高兴兴的,抢着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但是,我注意到有个孩子因为家长没来,看到别的孩子都有家长陪着,唯独自己!于是自己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非常不开心!

像这种情况,一次、两次……家长总是有其他原因参加不了幼儿园的活动,甚至是觉得不参加也无所谓的心理,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对孩子的成长可非常不好!

家长的参与促使家长与教师产生互动

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能促使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运用专业素质影响或支持家长的教育行为,将幼儿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比如: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中中学会许多教育幼儿的技能技巧,学习到新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家长可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的视野。

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需要花时间的,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相互配合,并不是说孩子上幼儿园了就都是老师的责任了!

家长的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经常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增进父母、孩子双方的相互了解;同时也能让幼儿体验到与家人共同活动的乐趣,体会到亲人对自己成长的关爱,从而密切亲子关系;反之,当幼儿看到别的小朋友的家人而未见自己的亲人来园参与活动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失落、悲伤的情感,会极大地伤害幼儿的自尊,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六一”活动是挫折教育的最好时机

儿童节,绝大部分孩子都会表演节目,在比赛的过程中势必有名次之分,或者孩子之间也会有落差,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了。

对孩子适当进行挫折教育,能加强孩子成长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心态和自理方法,比赛本身就有高低之分,在比赛活动中,成绩不理想的、发挥出错的,本身水平存在差异的,让孩子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失败!以激励面对失败后,重新再来,不屈不挠的顽强个性!

幼儿园举办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拉近幼儿与家长、幼儿与老师、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实现家园共育。眼下,各园即将迎来大型节日活动,真诚希望广大家长抽出一点时间参加,不做旁观者!

不缺席活动,就是不缺席孩子成长。

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就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才能发掘出孩子无限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重点

1

宽容、善待

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不是马戏团的小狗,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走钢丝,钻火圈。

2

等待

第二是等待。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接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3

解放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4

发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更为具体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亲子教育——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教育就会越成功!


孩子成绩不理想?孩子幼儿园里遇到挫折?家长们听了心里着急,老师也很着急!但是,家长光着急也没用,重要的是,要怎么和老师配合,怎么和老师沟通!

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孩子的成长好比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家庭的养育、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时,孩子自然会展现闪耀璀璨的光芒。

那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沟通配合呢?多一些理解,多一份从容,多一分等待。

理解老师,冷静处理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也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

当孩子没有受到特殊关注而产生失落感时,家长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做好“补台”的工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如果家长不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情绪上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使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产生了成见,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家长不与幼儿园配合的,结果将是悲剧

家长与幼儿园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幼儿园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教育需要耐心

中国常有“子继父业”之说。不论是从先天的遗传还是从后天的影响来看,“子继父业”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很多子女都对父母的专业不感兴趣,原因很复杂。社会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选择越来越多,这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

但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家长越是有这样的情结,就越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最终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急躁和揠苗助长可能会收到眼前的、显现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精神上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宝宝早期教育的三个重点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教中出现的一些误区,阳光宝贝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

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

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亲子教育——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转家长!


幼小衔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情绪教育”

99%的家长不知道!

为幼升小提前“作战”,不少父母开始为孩子报拼音班、识字班、算术班,突击学知识。可是一项研究显示:幼小衔接阶段,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情绪教育”。

幼小断层变化容易让孩子有情绪问题

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还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变化。

1

关系人的断层

师生关系由幼儿园的类亲子关系转向小学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2

学习方式的断层

由自由游戏和探索式的学习转向课堂式、灌输式的正规科目学习,孩子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学习知识。

3

行为规范的断层

自由自主的个别化要求转向更为严格的集体规范,遵循学校规则。

4

期望水平的断层

进入一年级后,家长和教师会对孩子赋予新的期望,孩子以学业为主,会减少游戏时间。

这些断层让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出现沮丧、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家长则必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辨识不同情绪,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体谅他人,具有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进而达到合群、乐观、与人分享。

在美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就被纳入幼儿学前准备的范畴,具体包括自信心、坚持性、自我认同、情绪表达、遵守社会规则、助人问题、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

专家认为,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幼儿就学各项准备能力中,社会适应比学业能力更重要。

别怕孩子“有情绪”

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很希望孩子乖巧又听话,特别担心孩子“有情绪”。

其实儿童伴随着成长,情绪发展会越来越丰富,孩子有情绪不用担忧,关键是如何合理表达情绪。

宸宸是幼儿园大班孩子,在一次迎新活动中,他被同学一起推选为活动主持。但是,有一天,老师接到宸宸妈妈电话:“宸宸说他太累了,不想当了。”家长急得团团转,认为孩子不懂事,闹情绪。后来,老师了解到,宸宸不愿意当主持人,并不是说不出主持词,而是家庭给孩子太大压力导致的。一家人反复对孩子强调:这次就看你的了,我们都会去幼儿园看你主持的,要好好表现,别丢脸。

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自信的好机会,但是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积极快乐的情绪去表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快乐,能站在舞台就是最棒的”,而不是结果导向“你一定要表现好”。

就算再开心快乐的孩子,伴随年龄成长,也有他的烦恼,家长也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应该压抑和忽视。最关键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给他们宣泄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可以通过一起看绘本,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发脾气,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哭一哭、叫一叫,但是不能打扰到别人;可以深呼吸、看看风景、出去运动一下;也可以吃东西、玩玩具、做些喜欢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把烦恼画出来,或者设计一个游戏……

小小孩子也有人际交往力

别看孩子小,其实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发展能力是情绪教育的重要部分,性格并不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家里,家长总要把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孩子,其实无意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分享能力。

如果小朋友在家里懂得与父母和祖辈分享最爱吃的食物,那么在学校,他也会乐意与同伴分享。

再比如,道歉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能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来认识自己行为的一种方式。

家长们,在违背和孩子的约定时,你是否能放下父母权威,对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当孩子安心做事,家长在一旁大声喧哗打扰孩子时,是否也能说一声 “对不起”?

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其实很多是受家长影响,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

在家时,当孩子在客厅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坏行为时,一些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怒吼或者暴揍一顿。其实这样的权威只能维持“一分钟”,当下可以震慑孩子,可最终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更多地通过表达自己来告诉孩子感受,平静并且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并且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或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亲子教育——幼小衔接:孩子、家长、老师,快认领各自的任务


每年5、6月份,家长、老师都会为“幼升小”忙活起来,在此,小编也为孩子、家长、老师分别列出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以便让孩子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轻松迎接小学学习和生活,赶快行动起来吧!

老师的“任务”

1.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引导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

2.老师在幼儿毕业之际,可以嘱咐他们上学后要多交朋友:“等下次你们回来的时候,告诉老师你们交了多少朋友,好不好呀?”

3.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暑假,老师可以邀请幼儿们回到幼儿园,向弟弟妹妹们分享上小学的感受,为他们答疑解惑、传授经验。

4.为了消除幼儿上小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如大班末期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手工等安静活动;改变课桌的摆放,以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大班孩子用亿童户外游戏区材料现场模拟小学课堂

5. 老师可以召开家长会或举办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幼儿的成长情况、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还可以邀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幼儿的“任务”

1.大班的幼儿毕业前,中班幼儿可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礼物,并举办“欢送会”,让幼儿了解大班上完了,就要离开幼儿园去上小学了。

2.在大班“娃娃家”活动区域里,摆上小学生用的书包,大班幼儿可以提前体验下背着书包上学的感觉。

3.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基本做到书写正确、规范,能熟练书写自己的姓名。

4.能够主动为集体、为他人做事,学会尝试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家长的“任务”

1.从生活宽松的幼儿园升入小学,孩子的身心都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因此在入学以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己穿脱衣服,能独立进餐、独立盥洗等方面的训练。

2.带孩子提前熟悉放学回家的路况,虽然孩子低年级时,还是会由家长接送,但也得让孩子心里“有谱”,比如哪里有人行横道、哪里的车流会比较多,以及一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等。

3.上幼儿园时,孩子去学校的时间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时而早、时而晚,但是小学对作息时间要求却很严格,夏天最迟7:40到校,冬天最迟8:00到校,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大班毕业以后的暑假期间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

4.进入小学后,孩子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家里,家长要告诉孩子用完的东西自己收好,下次需要用的时候自己找,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自己管理物品了。

完成以上任务清单,相信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一定可以自信满满,轻松适应!瞧~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正在向我们招手!

喜欢《亲子园的教育重点应是家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当当班亲子园教案 当当班亲子园教案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小班的两位老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亲子活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与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能相聚在一起,都是以...
    2020-11-11 阅读全文
  • 亲子园课程教案的编排 亲子园课程教案的编排 亲子园是以0~3岁的婴幼儿和他的父母为对象的教育场所。既然是教育场所就会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教案的编排。做为亲子园的教师,我们面临的是两个教育对象—孩子和他的家长,这就需要...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举办亲子园 幼儿园举办亲子园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 1、幼儿园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原有基础上投入一些资金,就有可能办成较好的亲子园,满足孩子的需求。相比新建亲子园,投资少,效果好。 2、亲子园是由家长带着孩子来园学...
    2021-05-07 阅读全文
  • 亲子园体育游戏形式初探 亲子园活动主要指3岁以下幼儿由父母或家人带领一起参加的活动,是提供亲子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专业、科学的早期教育服务。在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
    2019-12-12 阅读全文
  • 大腿肌肉运动游戏--亲子园运动游戏 找皮球主要目标:练习改变方向爬行活动材料:小皮球若干。指导要点:教师拿出一筐的小球,将球抛撒在活动教室里,并对孩子们说:“快爬过去拣皮球呀。”家长在宝宝快要追到球时,再轻轻将球踢开,鼓励孩子继续爬。在...
    2020-10-27 阅读全文

当当班亲子园教案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小班的两位老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亲子活动,对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与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能相聚在一起,都是以...

2020-11-11 阅读全文

亲子园课程教案的编排 亲子园是以0~3岁的婴幼儿和他的父母为对象的教育场所。既然是教育场所就会涉及到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教案的编排。做为亲子园的教师,我们面临的是两个教育对象—孩子和他的家长,这就需要...

2020-10-31 阅读全文

幼儿园举办亲子园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 1、幼儿园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原有基础上投入一些资金,就有可能办成较好的亲子园,满足孩子的需求。相比新建亲子园,投资少,效果好。 2、亲子园是由家长带着孩子来园学...

2021-05-07 阅读全文

亲子园活动主要指3岁以下幼儿由父母或家人带领一起参加的活动,是提供亲子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专业、科学的早期教育服务。在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

2019-12-12 阅读全文

找皮球主要目标:练习改变方向爬行活动材料:小皮球若干。指导要点:教师拿出一筐的小球,将球抛撒在活动教室里,并对孩子们说:“快爬过去拣皮球呀。”家长在宝宝快要追到球时,再轻轻将球踢开,鼓励孩子继续爬。在...

2020-10-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