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鼓励孩子追根问底
发布时间:2021-04-08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幼儿园教师鼓励工作 教育孩子笔记刚入园的幼儿在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时,经常会提一些问题,听起来非常幼稚可笑:“天为什么还不黑呀?(孩子们观察到爸爸妈妈来的时候天有些黑了)” “我想爸爸妈妈了,为什么还不吃饭呀?(因为孩子们发现吃完晚饭爸爸妈妈就来接了)“表上的针为什么走得那么慢呀?(孩子在目不转睛的盯着钟表,希望时间快点到晚上)……
刚入园的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玩大型玩具,而且永远也玩不够。有一天,天气很好,我带着孩子去玩,恰巧树上有一只啄木鸟在啄树,于是,“小问号”在我们聪明的孩子口中诞生了,果果问:“王老师,那是什么呀?”佳豪马上回答:“那是小鸟呀,这个还不知道呀!”“那它为什莫要啄树呀?”“他嘴不疼吗?”妙妙歪着头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我笑着对他们说:“这只小鸟叫啄木鸟,那它为什莫喜欢啄树,请小朋友们今天晚上回家请教一下爸爸妈妈,明天把答案告诉我,好不好?”“好!”孩子们很高兴的回答!第二天,孩子们把五花八门的答案告诉了我,果果说:“我妈妈说啄木鸟是因为给大树治病才啄树的!”画家说:“爸爸说大树上有虫子,啄木鸟才啄树的,”小桩说:“我妈妈说了,好孩子要勤学好问,才能懂得好多知识!”……
孩子生下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他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的进步,他们会把新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将更有助于适应他去接受新的技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孩子养成好问、探究的学习习惯,多培养善于追根问底的好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当孩子问我们“为什么”时
假如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在日后都能延续下去,成为真正的起点,人类会拥有多少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啊。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驱迫、生活的磨难等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个时刻仿佛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了。但是,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留住它呢?
比如1986年物理学奖得主宾尼希,在他小时候,由于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机。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土电话机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伟大的创造之路往往始于童年的某个时刻,不但科学家如此,其他领域的精神创造者很可能也是如此。1997年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是一位大剧作家,他从小就喜欢和两个弟弟一起演戏给别的孩子看,不过当时他并不把这看作戏剧,而只是当作游戏。正是根据亲身经历,对于“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这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是儿童发明的,没有游戏就不会有戏剧,剧作家和演员不过是把儿童的游戏当作职业干的人而已。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我们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为什么1+1=2?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为什么会有战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回答的问题似乎都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可是,请仔细想一想,不必说孩子,有多少大人能够说清楚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他们的讲述还表明,他们每个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就是建立在解决某一简单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是那个简单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我由此想到,我们不但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解答。是对是错无所谓,只要是在动脑筋,就能使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我们到底最该把什么教给孩子
一次,妈妈带4岁的女儿去阿姨家串门,她觉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别好吃,就甜甜地说:“阿姨,这种糖果特别好吃,我能带几个回家吗?”
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立即惊讶、错愕,还没来得及说话……
阿姨马上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了女孩的口袋……
女孩连忙说:“这么好吃的糖,我想奶奶一定爱吃。不过,我只要几个就够了。”说完挑出几个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孝敬长辈,真难得!”阿姨真诚地夸道。
一直以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平时受到的宠爱太多,把父母、长辈的爱当成是理所当然,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大发脾气,然后等一家人哄满意了,孩子才肯罢休。这样的孩子与他人相处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孝敬父母。
有些父母经常这样议论:“现在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里很少会惦记着父母……”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难道一生出来就这样?
当然不是。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坏孩子也是教出来的!
越来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而没有指望孩子能够在将来赡养自己。
既然这样,就不用培养孩子的孝心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今天父母还是有点心寒: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为什么他心中没有我们?
孩子是需要教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就应该从小给孩子种下孝心的种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
那么,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孝心的种子?
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榜样,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体会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
其次,教孩子学会感恩。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更不会主动帮助别人。
最后,让孩子践行孝道。
通过实践去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遇到难题可以让孩子一起想办法,让他们真正担起责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然后从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此以往,孝心就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阅读吧
说起孩子,最让我感到高兴的,就是孩子对阅读的喜欢。在家里最多的不是孩子的玩具,而是孩子的书。所到之处,都有孩子的书。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有时你叫他,他都不搭理你,真是“两耳不问窗外事”,直到你生气,他才答应。但总会在书上放了书签才过来,等会他会继续看下去。他什么都爱看,不管是儿童图画书,还是杂志,即使是张纸,或是一张好看的广告、传单、发票,都会引起他的兴趣,真是个十足的小书迷。
孩子虽不会拼音,但已经认识了很多汉字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他能一口气读下来,订阅的报刊总能自己阅读。识字的水平很超前,常有人向我询问我怎样教孩子识字的。其实我自己也很茫然,仔细回想了一下。我也没有刻意去教孩子认识汉字,记的在七个月时,我买了好几套识字卡片,在教孩子认识事物的同时,对孩子的识字也许有了很好的启蒙。1周岁时,我就给孩子买了一些色彩鲜艳人物(动物)形象可爱,文字少而大的图画书。我总是一页一页给他读,一个故事反复十来遍,孩子也会耐心地坐在旁边专心地听,渐渐发现他会自己读了。我也很好奇,单独拿出一个简单的字,没想到孩子也认识。以后,我就刻意用手指指着文字给孩子讲故事,把语言和文字一一对应起来,就这样孩子开始了识字。在小学,孩子识字是靠汉语拼音的,有家长就想把拼音提早交给孩子,想让孩子有个识字的拐杖。其实不然,孩子对拼音是不感兴趣的。
家长真是孩子早期阅读的关键人物。作为家长肯花时间与孩子共读。孩子都喜欢和妈妈一起讲故事,每天抽点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时,要培养孩子对故事内容进行回应的能力。可以多问问,这个故事讲了谁呀?发生了什么事呢?可以培养孩子专心听的习惯。讲故事时也可以买个“关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要持之以恒与孩子共读。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们要十分耐心,不要高兴地时候教一阵,不高兴了就丢下不管。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不管不问,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放弃”的习惯。作为家长必须要坚持。每当讲完故事,我总会告诉他,妈妈的故事都是书本上看的,书就是故事大王,什么故事都有呢。因此,孩子经常吵着我买书,我从孩子1周岁起,就订阅《婴儿画报》,现在订阅了《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每月5本杂志,每次外出都会给孩子买书,作为礼物送给他。
我们接触到得事物是有限的,但是书却可以给孩子一个无限的世界。孩子的潜力是超乎你的想象的。一天,孩子问我:“妈妈,人是动物变来的吧!”我也想考考他,就问道:“是的,我发现很多动物都是有尾巴的,你说人为什么没有尾巴?”只看见他灵机一动说:“尾巴没有用了,就退化了呀。”我也很惊讶他的回答。就想再次考考他:“妈妈知道大熊猫和北极熊很久以前他们长得一样,吃的也一样的,但现在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想这下被我考住了吧!“妈妈,他们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呢,大熊猫生活在竹林,就喜欢吃竹子了,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就只能吃海豹了。”真让我感到奇怪,也很欣慰。觉得自己这样引导孩子阅读是正确的。孩子与动物其实是一样的,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孩子喜好也不同。作为家长,不用怀疑自己的能力,只要我们愿意,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奠定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阅读吧!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亲子情商系列的书,引导家长遇到某些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的引领孩子走出误区,同时也是没有经验的家长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好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进行家园共育时能为家长们提供更有效的见解,为刚成为家长或即将成为家长的我们孕育优秀的下一代出谋划策。特别是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育儿焦虑症,适度的育儿焦虑加强了亲子间的联系,有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但如果育儿焦虑过于强烈,则易招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及过高期望,导致儿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匮乏,由于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高期望,从而产生对孩子的失望与否定,这是最不利孩子成长普遍问题。
《成长的烦恼》我们都看过吧,那时我们是孩子看到电视里这三个孩子能有这样一对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遇到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解决的父母,是否有点羡慕。虽然我们没能遇到这样的父母,但我们可以争做这样的父母,为我们的孩子再次与孩子一同成长。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会遇到家长这样那样的反映,特别是孩子在家是老虎,出门成老鼠。在幼儿园孩子都是懂事有理的好孩子,而有些家长对老师的评价都有些不相信,以为老师在讨好家长才这样说的,在与他们深度的交谈中,他们意识到孩子外出是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普遍缺乏交往,走出狭隘的家庭生活圈,多让孩子在同伴的游戏学会规则,鼓励孩子进行有效的尝试,失败了不做负面评价。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校长妈妈被自己的孩子用手掐住了脖子,直到晕了过去。
通过和孩子心灵的沟通才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着问题,小时候孩子很听话,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少,渐渐地大了你还是以以前的方式引导孩子,孩子没有了自我的空间,思想的成熟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一直以学习的成绩来衡量他,他烦了就会出现叛逆行为,以你的痛苦为他的快乐。所以,我们千万别忘了要和孩子一同成长,生活的优越,千万别忘了情商的同步进行。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
让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一天,我从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到了楼门口的时候,正好遇到楼里的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子**也从幼儿园刚回来。我家女儿高兴地问了声:“奶奶好!”那个奶奶也赶紧提醒自己的孙子说:“**,叫阿姨。”**窃窃地看了看我,并没有出声。“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呀?”奶奶有点着急地训斥**,我说:“阿姨没关系的,我家xx也经常不叫人呢。”我对**笑了笑,打算上楼。
就在我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就听见那个奶奶开始骂**:“你这个死孩子,一点儿出息也没有,你瞧人家xx,见到谁都知道打招呼,就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上什么幼儿园还不都是一样!(**原来和我的女儿在同一个幼儿园,后来转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幼儿园。)”我当时就怔住了,这个阿姨,怎么能这么骂孩子呢,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能接受得了。我对阿姨说:“阿姨,你别骂孩子了,这挺正常的,小孩子都有这个阶段的。”那个阿姨气呼呼地拽着**上楼了,我隐约听到了**抽泣的声音。
回到家,我和婆婆说起了这件事儿,婆婆说:“唉,这个**,也真是可怜。他的爸爸早些年因为车祸成了植物人,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现在她的妈妈带着他住在姥姥家,刚才骂他的就是他的姥姥。他的姥爷身体也不好,瘫痪在床,已经很久没下过楼了。这个姥姥估计也是心烦,所以经常骂孩子。她的妈妈也从不带孩子出来玩儿,不带孩子去看爸爸,估计也挺痛苦的。”我听了,心里一惊,植物人,没想到,我身边还真的有人变成植物人!以前只是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见到过类似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可是,我觉得这应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而不是更多的责骂。
大人会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而痛苦、烦躁,可是孩子并不理解这些苦难。植物人爸爸已经让他缺少了很重要的一份爱,如果周围的其他亲人再不能给他更多的关心、耐心和爱心,我想,孩子会养成孤僻、胆小、自卑的性格,就像这个**。**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比同龄的孩子要孤僻,胆小。他很少参与到别的小朋友的游戏当中来,只是远远地看着,如果招呼他一起来玩,他通常会远远地跑开或者拉着妈妈、姥姥的手,离开!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尤其不能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指责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孩子就像是千差万别的花朵,每种花的颜色、模样、味道以及选择开花的日子,时间等都不会相同,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比如,有的花,虽然很好看,但是味道却不怎么样;有的花,很漂亮,但是它的汁液却有毒,根本不适合家养等等。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发展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而不是利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打击自己孩子的缺点。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措,进而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严重地还会自闭,这也许是大多数打骂孩子的家长在冲动的时候所没有预料到的。
所幸地是,在我们大家的劝解下,最近孩子的姥姥不怎么骂孩子了,孩子妈妈也经常带孩子出来玩儿了,有的时候还带着孩子去看看爸爸,孩子的小脸上终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天真无邪的笑容。曾经有人问他:“去看爸爸了吗?”**会很认真地回答:“去了,可是爸爸不和我说话。”我知道,**的妈妈已经开始尝试着告诉**爸爸成了植物人的事实,她想让**知道,**也是有爸爸的,爸爸现在没有和**说话,那是因为爸爸太累了,他想多睡一会儿。早晚有一天,爸爸会面带笑容地起来,举起**,对**说:“”宝贝儿,爸爸爱你!
我们带给孩子爱和希望,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就是带给了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
“含金量”高的鼓励,会让孩子发光
称赞和鼓励,就像是糖果,孩子尝到甜头后心里会乐开花,带着甜蜜的喜悦,他们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完成或坚持一件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任何方面,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也要放大这一点,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日后会有积点成面的神奇效果。
插班生的手足无措
在参加过某英语培训机构的试听课后,小米很喜欢那儿的气氛,而我也看中课程里的一个环节,即通过小组成员的区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然后用英文把这个项目介绍出来。于是和小米商量后,给她报了名。但小米是插班进去的,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基本都在这儿上了近1年的英语课,只有小米是新加入的,对于老师的全英文授课,基本听不懂。
第1节课上完,我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小米上课时什么也不说,在小组区域合作时刚开始也不配合,后来经劝说才开始动手。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是第一节课,慢慢来,不着急。小米问我和老师都说了什么,我说:“老师夸你第一天上课虽然有点害羞,但还是鼓起勇气和小朋友一起动手合作了,我觉得你愿意参与,这一点非常好。所以妈妈相信小米一定能很快地融入这个环境。”小米听后没有说什么。
鼓励的力量,让一切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小米上的第2节课正好是公开课,可以让家长观看孩子的表现。之前只知道小米是插班进去的,会有差距,可当我亲眼看到其他孩子的表现时,才知道这差距不只一点点。老师提问时,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大声回答,只有小米沉默地坐在一旁。当老师让小朋友一个个上前回答问题时,小米的回答几乎听不到声音。两相对比之下,失望肯定是有的,可我还是记住了那句话:慢慢来,不着急。
回家的路上,小米告诉我,她还是很害羞,不敢回答问题,而且很多英文都听不懂。我说,这很正常啊,我也有没听懂的地方,等你上课次数多了,学得多了,就会比妈妈更能听懂老师说的了,妈妈已经看到小米在努力地适应,尤其是唱歌跳舞的环节,我看到你的动作做得相当到位,虽然还不太会唱,可已经努力在跟着跳了,对不对?我相信再上几次课,小米就能把歌完整地唱给妈妈听了。小米笑眯眯地点头。
插班生的完美蜕变
第3节课、第4节课、第5节课……等到第11节课时,课程告一段落。老师准备了一个第1阶段的毕业小典礼,对第1阶段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小典礼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是小朋友在学习中的表现,小米是最后加入的,图片与视频片断自然不多,可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在视频的最后,老师居然放了一小段小米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片断,整句整句的语言输出,让我实在无法和第2节公开课上小米的表现联系起来。这个变化真的太大了,而老师更是在视频中写了一句画外音“你们看到我的进步了吗?”
那一段视频,看得我直想落泪。换作是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语言不通,别人又都比自己强,我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许会闹着不想再学了。可是小米比我强多了,这当然要归功于她的坚持,我想我和老师的鼓励也带给了她更多走下去的力量。
鼓励孩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恰如其分的鼓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鼓励的“含金量”?
不能是空泛的鼓励或表扬。
“你最棒”“你真聪明”“真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表扬、鼓励你说过没?我必须承认,我说过。可慢慢地,我发现这样的表扬、鼓励很容易导致孩子有挫败感,因为她想要一直这么棒、这么聪明,一旦有了一些不好的行为,被妈妈批评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表扬、鼓励具体化、明确化,比如,当小米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好能及时归位时,我就针对这一点表扬了她,并鼓励她坚持下来。果然,从此以后小米的玩具再没乱扔过,每次玩好都会分门别类地归位。
鼓励重在过程,进步不分大小。
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一点点小进步,而不是给孩子提出太高的期望,当孩子觉得目标可能遥不可及时,往往会反抗或退缩。所以鼓励的应该是孩子努力的过程或行为,一点点进步和努力也值得鼓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鼓励重在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力,并包容孩子的不足之处。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先褒后贬,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做得好的那一点或是孩子可能存在的潜力,接纳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那一面,把孩子的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越走越自信。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多陪陪孩子,有朋友不明白问我,怎么天天除了工作就是孩子,这样会不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想说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工作、生活、孩子培育这三者中旋转。除去工作时间外,与孩子在一起时间真的不多,像我与孩子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半小时相处时间后,孩子去上学,我去上班。等晚上回来,我有家务,孩子有作业。等都忙完后,又到了该休息的时间。这样算起来,我们每天在一起的时间真的是少至又少。并且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等他们上了初中或高中,这样的相处还会变得不再有。所以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作为父母只能利用这段时光来合理安排时间,我想等孩子长大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还会有大把。我只想陪孩子多一点.
多了解孩子,爱孩子就多了解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花多那么一点点时间与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你会发现自己始终能与孩子同步.
多理解孩子,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和主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多包容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多一点包容,试问自己见过那个孩子不犯错?就是我们大人都无法避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不懂得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路来让他走。给孩子多点包容,当你把孩子的犯错,看成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会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而大动肝火。包容了孩子,宽了自己心。
多鼓励下孩子,给一点鼓励能使孩子崛强,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使孩子一生难忘.父母的鼓励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也就是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多表扬下孩子,当你不失时机的来表扬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优秀。表扬会给孩子无限动力,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表扬下越闯越勇。
多引导下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当你给孩子的引导越来越多,孩子在认知上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要急于来批评,我们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在类式的事件上做过引导?若没有,那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多肯定下孩子,孩子需要我们父母给得肯定,他们会在我们的肯定下自信满满,当我们给孩子说你一定行时,那孩子真的会做到,大人给孩子的肯定是孩子的强心剂.
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都要坚持与孩子之间多一点.不要因为时间的冲突,把这多一点,变少了,甚至变没了。等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却成为我的后悔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