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望应符合孩子的意愿
发布时间:2021-04-0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身为父母,假如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遇到困难了,你可以想办法解决,假如你想不出办法,可以向别人求助。但是,假如你对自己的期望错了,不仅没有人帮得了你,而且你越有办法,能力越强,教育结果就越糟。因为你是南辕北辙。
对家庭教育而言,教育期望包含四个方面,即:
一、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有的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是:把孩子拉扯大,给孩子找份工作,给孩子买栋房子(农村则是给孩子盖房子),帮助孩子完婚,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认为当爹当妈的责任总算尽到了;有的父母认为要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于是用自己打拼半生所得积蓄,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选择好的幼儿园和学校就读,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给孩子请家教老师,更有甚者辞掉公职,陪读陪学;极少数的父母认为,做父母不在于能给孩子多少条件,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心良苦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价值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种期望孰优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那些企图为孩子准备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不过是培养一个可怜的寄生虫,总有一天,当自己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将面临极大的困境。那些总是催逼孩子,总是监管孩子的父母,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还要在那里抱怨: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真没办法。而真正的希望在于第三种,可惜现在这种人还占极少数。
二、对孩子的期望。
对孩子的期望,不同的父母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希望,自己所有的人生遗憾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比如"大学梦",比如自己羡慕的某种职业和身份,总之感觉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一定要让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辙;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就希望孩子去做,或者期望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于是从商的人,就希望孩子富有商业头脑,从政的人,就希望孩子善于迎合,从文的人,就希望孩子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极少数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另一个独立的人,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这样的父母很少去苛求孩子,所以不会像前两种父母那样累,而孩子却更快乐,发展也往往更好。
三、对亲子关系的期望。
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反映了父母们的伦理观。有的父母过分看重自己作为"家长"的尊严,以孩子听话、顺从为荣,假如孩子忤逆自己意愿,便不能忍受,只要出现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穿梭于自己的成人世界,不屑于与孩子待在一起,或者不愿意把与孩子相处作为自己生活计划的一部分;少数的父母能够从小和孩子亲密无间,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上天的赐予的、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相处,互为师友,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
四、孩子的自我期望的引导。
如何引导孩子的自我期望呢?请允许我用我的一个咨询案例来向大家说明。
母亲是药剂科的医师,丈夫是某公司的执行总监。他们的儿子今年7岁,读一年级,非要当第一名,因为他在幼儿园始终就是第一名,而现在他在班里是第二名。他接受不了,妒忌心很强的他,甚至对考第一的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这位母亲很着急,说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也出现了不能容忍失败和差距的现象。她很担忧地问我怎么办……
我觉得,一个人有要强之心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这样的人对自己期望高、勤奋,最有可能取得骄人的发展。但是过犹不及,这个孩子现在的心理已经存在了阻碍它自身发展的因素。这个案例存在两个问题:合理的自我期望,如何对待强者。
先说第一个问题,合理的自我期望。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决不应该以别人为坐标。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强,当然也不是比别人差,而是根本就不该随便和别人比。我们的责任是,孩子能够做什么,我们就帮助孩子做到什么,孩子的自我期望应该是自己能够做什么,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什么。
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我跟这位母亲讲了一个极端的比喻,如果班里的孩子都是白痴,那全班第一有什么荣耀?假如全班都是天才,那全班最末又有什么丢脸?YJs21.Com
所以,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同样,比别人差并不低贱,低贱的是自己没有长进。
当一个人有意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他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进程,因为如果他有缺点,而对手这方面的不足更甚,他就会认为自己的缺点也可以容忍;假如他有优点,可是对方在这方面的优点比他强许多,他就会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值一提,自轻自贱。这个逻辑是这样,如果你打篮球没有乔丹好,那你还打什么篮球,如果你做软件比不上比尔·盖茨,那你做软件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危险的逻辑,这是一种对自己很大的干扰。有这样心理的人,他的目光只盯住自己身边,而没有看得更高、更远、更广;他的脚步是不协调的,因为它不是与自己的天性步调一致,而是不时地对照别人。
所以,最佳的状态是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是致力于运用自我并谋求自我超越。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强者。
我们必须接受差距,除了极为稀少的天才,大多数人总会遇到比自己强甚至是比自己强许多的人。
如何对待那些优于自己的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从善如流还是妒火中烧?把那个人假想为良师益友,还是自己获胜的障碍?其实,即便是竞争对手,他也能给自己带来教益,而且对手从反面给自己的帮助往往是朋友和其他人所不能给的。君子有成人之美,假如自己真的没有办法赶上人家,别人的长处自己很难学得来,那就由衷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佩,这至少也表示了自己也是一心向善的,这也是一个进步者应有的姿态。
不以强者为妒,而以强者为友。对待别人的优秀和卓越,我们在给予由衷地赞叹的同时,也要加紧自我发展的脚步。这是我给那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建议。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做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希望
导读:做父母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给了孩子更多的希望。
近日,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42名学生集体致信家长,向家长们提出“给我们一点娱乐的时间,不要总拿我们和别人比……”等20条意见和建议。孩子们肺腑之音震撼了家长和社会。孩子的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孩子应该像花朵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美丽开放。
韩保来(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教育学博士)
人生是场马拉松,让孩子幸福地走向明天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就是家庭教育存在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诸多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培养孩子考名校、找好工作、挣高工资、有好前途,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孩子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转变。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国家的一种教育战略来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要通过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调动家长针对孩子开展特色性的家庭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使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侯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让孩子学会寻找爱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最早场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些小学生给家长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孩子主要是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自身的一些行为以及家庭的氛围上给父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待。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出现矛盾时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即使父母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生活在一起,也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助理研究员)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
父母首先要真诚地愿意分享孩子的生活与成长,要放下架子,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父母还要学会宽容,犯错误是孩子的正常权利,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切勿因此而阻断倾听渠道。
父母还要学会一种新的倾听技能——映射式倾听:父母要像一面镜子,非批判性地接纳孩子的想法及情感,以产生理解和共鸣。这样孩子才愿意沟通,敢于沟通,善于沟通。
田运隆(石家庄一中校长、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每一株花朵都与众不同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孩子与同龄群体比较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或者可以说,不同的孩子之间没有“完全可比性”,同一株牡丹也可以开放出不同形态甚至不同颜色的花朵,正因为如此,才构成社会人生的千姿百态。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往往是需要精心呵护倍加爱惜的“稀缺资源”,若非如此,“因材施教”就失去了意义。
每一株花朵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着独特的美丽和生命。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多样化的,他们的生命前景应该是绚丽多彩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自主发展、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展示并得到尊重的广阔的人生舞台。
张文质(《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主编)
学做父母是一辈子的工作
做父母是做一件不容易但最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别人做不到,你做到了,你就给了孩子更多的希望。
孩子会有他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机器的螺丝可能没拧紧,某一个小的窍门没有被打开,某一个灵感的闪现点没有被点亮——这一切要是他自己能知道,能改善就好了。可是问题恰恰在于这样的“知道与改善”正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有时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对父母而言,不是生气,不是责怪,更不是失望和恼怒。好父母就是有耐心的人,等待孩子思维的觉醒,鼓励他的觉醒,相信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总是保持自己的信心,即使等不到孩子真的“觉醒”的那一刻,也不泄气。
钱红林(北京关爱家庭中心总干事)家长也渴望喘口气面对“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给我们一点娱乐时间”、“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我想大多数中国家长会发出可怜的叹息:我何尝不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时间呀?我何尝想将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是这样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整日绷紧神经、工作之余毫无休息日可言的。
我和众多家长一样,生活在孩子学业的重压之下。我们家长也渴望喘口气、渴望减压呢。
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如何平衡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让父母们很矛盾。他们既想让孩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童年快乐,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焦虑,又想让儿子在竞争中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下面看看专家的观点:
专家分析:
1.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2.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
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3.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
父母期望太高易导致孩子自卑
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渐渐失去自信,陷入自卑的深渊。
自卑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经常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失败情绪,那么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背景,关键是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自信心是一把生命的火炬,高举着它就能将人生的每一处照亮。
小宇出生于小康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正在读研究所。因为小宇是独生子,所以爸爸妈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们的儿子和他们一样有知识、有成就,甚至超越他们。于是从小宇很小的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就为他制定了发展计划。
当小宇刚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他念英文,到小宇三四岁时,他每天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上起床要练发声、上午读书,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小宇的爸妈希望他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所以对他的要求都非常严厉。
小宇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进了小学之后,他每一项学业或是才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然而即便他在品德、学业、体能等方面,样样出类拔萃,但仍无法让他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小宇定的标准是永争第一。
每当小宇拿着自己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题怎么会答错?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父母的反应让小宇伤心地低下头。
小学五年级时,小宇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得到第一名。比赛结束后,他欣喜地跑向爸爸妈妈,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两人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优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声音多甜美,表情多自然,比你好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他听着听着,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就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宇慢慢地变了,渐渐地,小宇仿佛换了一个人,本来活泼、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他,现在变得喜欢一个人独处,经常害羞,总是胆怯,也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便老师要他回答,他也总是表现得扭扭捏捏,老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小宇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孩子了。
当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是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为此,父母常常想尽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但在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以至于事倍功半,无功而返,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为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的父母平时常对孩子“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或是“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之类的话,往往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说出的令人气馁的话,孩子却容易把话当真,这些话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对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父母一句无心的话语,就可能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育儿心得: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倾诉
育儿心得: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倾诉
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的所思所想,然后有针对性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样子既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还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经营。
愿意跟父母倾诉的孩子心理上会更加积极,因为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他们都愿意跟父母分享,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变革现实,而消极情绪如果能够及早的化解,不会对健康心理的建立造成影响,也有利于顺利的实施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那么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倾诉呢,以下几个小技巧希望年轻的父母都能够了解。
第一、善于引导孩子的倾诉
当我们细微的感受到孩子情绪变化的时候,其实要做的是事情就是引导孩子们能够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而不是急于哄他们开心却忽略了孩子不开心的根本,凡事不能够憋在心里面,因为孩子们还没有长大,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排解掉负面的心理情绪。
第二、耐心的倾听孩子诉说
当孩子能够愿意跟父母倾诉的时候,其实父母是应该感到开心的,因为说明孩子是信任自己的,而我们不能够辜负这份信任,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父母要做好一名好听众,不要表露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因为孩子能够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心不在焉或是其他等等。
第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孩子们其实不太懂得掩藏情绪,只要细心的观察就能够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当孩子跟父母体倾诉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这样子孩子是会感觉很安慰的,之后再给他们进行开解,效果会事半功倍。
总结: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倾诉的习惯,爸爸妈妈们也要注意多给孩子一些互动,给孩子保持一个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如此才可以让孩子愿意跟父母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