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蛋壳作为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蛋壳贴画
发布时间:2021-04-07 常见幼儿故事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笔记 幼儿园游戏材料蛋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许多时候我们都把蛋壳剥下扔掉,然而被丢弃的蛋壳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美工材料。《指南》中艺术领域有一条目标“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还提到“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为了提高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蛋壳作为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蛋壳贴画。
游戏开始了,哲哲、婷婷和欣欣在美工区中贴蛋壳。哲哲一人贴一张,婷婷和欣欣两人合作贴一张。哲哲贴了一会儿,说:“好慢呀!”于是,就走开了。婷婷和欣欣一直在专注地贴画,希希和涵涵走到边上,婷婷和欣欣没有被影响,两人很认真地贴蛋壳。希希说:“你们在做什么呀?”婷婷说:“我们在贴蛋壳,你们俩要一起来玩吗?我们在贴一条鱼。”欣欣说:“抓紧时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于是,两人继续埋头贴画。
由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幼儿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有的幼儿能够合作进行游戏,不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能很专注地进行游戏。但有的幼儿没有耐心,一会儿就离开了。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幼儿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有耐心,有的没耐心,有的对这件事物感兴趣,而有的幼儿不感兴趣。教师应对有耐心做事情的幼儿提出表扬,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由于蛋壳贴画比较费时间,可以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共同游戏。平时,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设计不同的游戏,尽量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但对孩子们来讲,要做到这些是多么不容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有时表现得非常无助,而幼儿期又是幼儿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而这时老师应多注意幼儿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于孩子正确的引导。
桥桥是个奇怪的孩子,在家中他能说会道,在幼儿园他胆小、害羞,金口难开。
桥桥的妈妈来园接他时常开玩笑说:“我们桥桥在幼儿园是个小哑巴。
”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使得桥桥开口更为艰难。
在我们的引导下,妈妈来接时已改口说:“我们桥桥的声音真好听,在家我们桥桥的小嘴巴很会讲。
”一次次的鼓励、帮助下,桥桥已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了。
只是每次请他上台表演节目时,总见他欲言又止,露出求助的眼神,一脸尴尬。
为了使他能彻底战胜自我,我们经常组织小朋友上台表演节目,并有意鼓励桥桥上台,开始时老师请其他小朋友与她一起表演节目,慢慢过渡到老师适当帮助,再到单独表演。
现在的桥桥活泼开朗很多,有时还会主动与老师搭话。
这一年桥桥是转折较大的一年。
安棋是班内年龄较小的幼儿,调皮的她每次遇到困难,总哭丧着脸求助老师,嘴里还会不停地说:“老师我不会,帮帮我”对于自信不足、依赖性强的她,我一般不直接帮她解决问题,而是让她了解,其实事情并不难,安抚她紧张、惧怕的消极情绪,然后鼓励她自己试一试,及时给予赞赏,使她对自己逐渐充满信心。
以往,我总感到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比较困难。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虚幻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
在幼儿园我们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理解孩子的感受,调节好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理引导,这样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意义。
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充分利用废旧材料”!
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理论和实践证明,创造能力如同技巧,人人都可以提高。
农村幼儿教育,必须教师要学会自我提高,找到提高的发展点,挖掘自身优势,才会带给幼儿健康的教育,要利用自然资源,继承民间传统文化,让幼儿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地沟中心幼儿园本着整合资源环境,让幼儿教育回归本原,因地制宜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幼儿区域内容,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一张废旧报纸、一堆小石子等农村废旧资源经孩子们的巧手制作,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本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根据农村地大物博的自然特点,将特色建设的重点放在与农村有关的“八个一”(一个球、一团毛线、一根跳绳、一个呼啦圈、一个沙包、一张纸、一堆石子、一团泥、)上,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课外兴趣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八个一”活动与课本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让孩子快乐中成长。
比如给孩子们提供一堆泥巴,就让孩子们任意玩,孩子们会是多么的快乐,他们会以各自极富个性的“语言”去探索和创造,他们的行为与表现将会非常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享受着真实的“第一位”的待遇。
关于“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随笔: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
教育随笔: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
在晨间活动中,佳佳选择了印指纹的活动。她先用食指蘸了印泥,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红红的指纹,接着,又拿起放大镜察看起自己的指纹来,时不时与旁边的小朋友切切私语。一个,两个,三个……一会儿功夫,五个手指头都变得鲜红鲜红。当我转身准备去看做小灯泡发亮实验的小朋友时,就听见“王老师,佳佳把放大镜弄得好脏”。原来,佳佳观察完右手指纹后,又开始用左手印指纹,由于右手的五个手指头上都蘸有印泥,所以当左手印完,右手拿放大镜后,放大镜上当然是红迹斑斑。佳佳也被吓住了,愣愣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没事,你继续玩吧,不过,结束后你得把你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对吗?”佳佳听了很开心,埋头继续她的实验。讲评时,她告诉大家: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当然,离开时,她用餐巾纸把放大镜擦得干干净净。
“佳佳把放大镜弄脏了”,差点吓住了正在探究指纹的佳佳。假设老师也制止了她的行为,那“十个手指头的指纹都不一样,有的像大大小小的圆圈,有的像弯弯的小河……”这样的答案也就消失了,孩子探究的愿望也就被扼杀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科学探索的精神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当然,在发现放大镜被弄脏后,老师也不忘以“相信你会把放大镜擦得和刚才一样干净”的话语来引导孩子收拾操作材料,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一枚贴画引发的表扬
餐前安静活动时,孩子们在睡眠室排排坐听故事。洋洋负责给小朋友们发贴画:发现谁听得认真就发一枚贴画贴在胸前。他还选了一张给我。我很高兴的说:谢谢哦!发完一轮贴画洋洋回到了座位上。
过了一会,他来到我身边说:“马老师,我喜欢您的这张贴画,咱们换换行吗?我想了想说:“不行,我也喜欢这张贴画。”他的小嘴撅了起来,说:“这张还是我给您的呢!为什么不行?”我很认真地说:“你发给我了,就是我的了,属于我的。”“那我想要呀!”他说。我逗他:“那你就说一些好听的话吧,我一高兴说不定就给你了。”他想了想,嘴里嘟哝着“说什么好听的话呢?……”终于他说了一句:“马老师您真漂亮。”听后我裂开嘴笑了,他看到我笑了像得到了表扬一样继续说:“还有什么好听的话呢?”摆摆头,眨巴眨巴眼他又想出一句话:“马老师越长越漂亮了!”我听了笑出了声——哈哈哈!“你真会说话呀!还有吗?我还哪里好呀?”他又说出了:“马老师身体健康”;“马老师身条儿好”;“祝马老师新年快乐”……
听到他说的每一样我都开心地笑!幸福的笑!得儿意的笑!他也高兴地笑,仿佛忘记了还需要换我的贴画,只是沉浸在表扬我的喜悦中。其他幼儿也随着我们的开心进程一起听着、看着、期待着、笑着……我把贴画揭下来交到他手中,他高兴地蹦了起来,满足的笑容一直荡漾到了耳根儿。
适时引导孩子的“玩水”行为
饭前洗手时,于悦小朋友跑到我身边,急呼呼得对我说:“艳杰、浩男在水池那边玩水了。”我快步走到盥洗室,看到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正在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着方向……
旁边的艳杰正高兴的又蹦又跳:“让我试试,让我试试。”显然,他们两个还沉浸在愉快的玩水中,对我的到来一点也没感觉到,望着身上湿漉漉的两个捣蛋鬼,看看墙上地上的水,我“气”从心起,我拍了拍胸口,深吸了一口气,告诫自己不能“大发脾气”。我走过去压低声音问道:“你们在干什么?”他俩底着脑袋忘了我一眼,嘟着小嘴说:“小水珠在跳舞,我们能让他变粗变细、还能转花呢!”原来他们在探索“水的奥妙”,于是我把我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讲给他们听,同时告诉他们水厂的叔叔、阿姨通过辛勤的工作,才有我们水管里清清的流水,很多缺水的地方正等着我们的救援……
看到两个小家伙一脸的惭愧,我忙问:“我们这样做好吗?”艳杰、浩男使劲摇了摇头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我们不浪费水了……”最后我说改了还是好孩子,并答应他们玩区角的时候会和他们到科学区一块玩水,他俩笑着使劲点了点头。
教育随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导教育
冬天的早晨还是比较寒冷的,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跑步,这时依依手里拿着一个小冰块走过来,对我说:“老师,看我找到冰了。”其他的孩子们也好奇的围过来,晏晏好奇的问:“在哪里找到的呀?”依依指了指轮胎的地方,孩子们都很渴望去看一看,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带着孩子来到轮胎边上,孩子们兴奋的找了起来,很多孩子也都找到了小冰块。我问:“为什么这里会有冰块呢?”依依说:“因为今天天气很冷。”我继续引导着问:“那到底有几度呢?”晏晏回答说:“肯定有零度了。”“为什么是零度呀?”“因为零度就是结冰呀,刚才在教室里你告诉我的呀。”原来刚才在教室里和几个孩子讨论温度的问题,晏晏就记住了。我继续问:“很好,摸一摸手里的冰,你有什么发现吗?”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冰块放在手上很冷”、“一会儿它就会化的”……我说:“冰有很多好玩的现象呢,你还想知道关于冰的什么?”……
南方的冬天是比较的暖的,孩子们很少接触冰,但是孩子们对于冰还是很感兴趣的,而且有简单的了解。在《指南》的建议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今天孩子们发现了冰,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就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察冰、一起交流讨论,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探究的环境,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晏晏还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对于冰还有很多的探索价值,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没有继续讨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会引导幼儿继续交流、探索,感知冰的有趣,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体会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过强烈,因此,我认为应及早对3—6岁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对3—6岁的幼儿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之中。
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
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自信。
除此之外幼儿学会一首儿歌、故事、歌曲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回家把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儿歌、故事、歌曲,第二天到校和老师小朋友分享,逐渐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
教育随笔:小班生活区材料投放之我见
小班幼儿走出家庭,走进幼儿园,开始了崭新的新生活。为了让班级的幼儿能很快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在开学初,我们就为孩子们布置了一个非常温馨可爱的活动室。教师们还一起讨论了如何创设幼儿的区角活动,教师们统一认为,小班幼儿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要有生活区操作区,因为生活操作区是一种以生活材料为核心来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区域。生活操作区内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参与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所以,合理、科学的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区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是生活操作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关键。生活操作区中材料投放得是否合理和使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内在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差。
兴趣是对事物产生欲望或要求的前提,是热衷于接触事物和参与活动的基础。只有以幼儿主体的兴趣作为生活操作区材料投放和使用的前提,才能让幼儿的参与度和使用率大大提升。我们在生活区中制作的材料都是以可爱、灵动为主,通过幼儿的操作,一些操作材料幼儿特别喜欢,例如,在制作《给动物宝宝喂食》时,这个操作材料是为了让幼儿学会使用小勺,锻炼幼儿的抓握能力,我们采用了适宜大小的盒子,制作了可爱的动物宝宝形象,又用同样大小的透明盒子,制作了食物盒,“动物宝宝”的食物也是五颜六色的小圆球儿,这样的操作材料幼儿既喜欢又便于幼儿操作,投放到生活操作区中,幼儿都很喜欢。但是有一些操作材料投入进去之后,才会发现,并不适合幼儿操作。例如《青蛙宝宝的衣服》,由于纽扣的扣眼较小等问题,幼儿操作较困难。班级的孟老师在参加教研组会议时,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研组的其他老师给了参考意见,孟老师回到班级之后进行了改造,再次投放到生活操作区中,孩子就会玩了,也喜欢玩了。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孩子才会喜欢玩,愿意去玩。
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材,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根本。作为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主体发展的规律,要挖掘幼儿主体的内在兴趣,要深度整理生活物品,以此为基础合理地、科学地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区材料,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搭建更有开放性的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