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等待 学会感恩
发布时间:2021-04-05 幼儿园学会基地园工作总结 幼儿感恩小故事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小闹在外,不论对小朋友还是对成人,都是个很懂得等待的孩子。
小朋友们在一起滑滑梯,他会排队等待;我带他去银行,他也会排队等待,有时他还会提醒那些试图插队的大人孩子们要排队,只要一看到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的时候,他就会说“排队,排队,一个一个来。”
但是,小闹在我这里,却没有这样的意识,不论我正在干什么,只要他来找我,我就必须得放下手中的事情去陪他,他似乎觉得妈妈陪他是应该的。即使我告诉他,妈妈现在很忙,等忙完了再陪他玩,他也根本听不进去,缠着我非得要我陪他玩,不陪就大哭,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我决定改一改他的这个小毛病,让他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不是时时刻刻必须陪着他的,让他知道,在妈妈这里,也是需要等待的。
昨天早晨,我接到单位电话,领导很体谅我,考虑到我的情况,这周可以允许我在家办公。本周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一些文案的工作,家里有电脑就可以做。
中午,闹爷闹奶都要午睡,小闹早晨起得晚,就是不睡。我想不睡就算了,硬躺在那里也不舒服,于是找来纸和笔,让他做一些安静的工作,比如画画。
我跟他说:“儿子,妈妈在这里写东西,你在旁边画画,好吗?”他高兴地同意。接下来他几乎画一下,就要过来跟我解释一下他画的是什么,我也都很配合的看了他的“作品”,并鼓励了他。就在我快要完成的时候,他突然拿着纸和笔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画个大货车吧。你画个大货车吧。”我说:“好的,等妈妈写完了,就给你画。”小闹好像一分钟都不能等,把我的手从键盘上移开,把纸放在我的脸前,非要我拿着笔,现在就给他画。我心里有些生气,耐着性子跟他说:“儿子,妈妈现在做的工作很重要,我马上就写完了,写完就给你画,好吗?”小闹根本就没有打算听我解释,小身子开始扭动,嘴里开始哼唧,还拽着我的手,反正就是不想让我写下去了。
见状,我严肃地转过身面对他,看着他的眼睛,说:“儿子,妈妈现在正在工作,还有一点就写完了,你要学会等待,就像你在外面排队等待滑滑梯一样,妈妈写完了,立刻就陪你,好吗?”小闹还是不同意,于是我指着他画画的地方说:“现在你到那里去,五分钟后妈妈过来找你。你必须学会等待,即使是在妈妈这里也要学会等待!”说完我转过身去,继续写我的结尾,因为我必须要赶在五分钟之内写完,然后陪他。
小闹不依不饶地,上来扒着我的左手臂,不停地叫:“妈妈。妈妈。……”我将他推开,说:“去等待。五分钟。”小闹从来都没有见我这样对过他,趴在床上委屈的大哭起来。闹奶听到动静,忍不住过来,要把他带走,我悄悄地跟闹奶说,你去睡觉吧,不用管他,我在培养他的等待意识。闹奶顿了一下,对闹儿说:”闹闹,妈妈一会儿就写完了,你等一会儿,啊。”然后转身回房。
我不理,继续写,小闹不罢休,再一次冲上来,扒着我的左臂,很委屈的叫我:“妈妈。妈妈。……”我继续推开他,说:“等待。五分钟。”他又一次受挫,趴在床上大哭。[趣祝福 Www.ZFW152.com]
没一会儿,他再起来,过来扒着我,似乎不相信我会这么“绝情”,但是我还是同样的动作把他推开了,“等待。五分钟。”……他一次一次地冲上来扒着我的胳膊,又一次一次的被我推开……
这个过程,我和小闹都在挑战自己……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细节,他的哭声似乎越来越短,越来越小,当电脑上的表显示还有两分钟的时候,也就是我推开他第N次的时候,他突然不哭了,上来轻轻地趴在我的肩膀上,说:“妈妈,你写完了吗?”我说:“好孩子,妈妈马上就写完了。”他转身走到床边,高兴地自言自语:“妈妈马上就写完喽!妈妈马上就写完喽!”说完,立刻又走到我这里,问:“妈妈,你马上就写完了吗?”我边写边说:“对呀,马上就写完了,写完就可以陪你画画了。”他很高兴,露出了笑脸。
还剩一分钟了,他站在旁边静静地等待,我抓紧时间写完最后几个字……
时间到!我转过身去面对他,微笑着说:“好了,儿子,五分钟到了!妈妈的工作完成了,现在可以给你画大货车了。”小闹非常非常高兴,赶紧拿来笔和纸,递到我手上,说:“妈妈,给我画一个货车吧。要长长的货车。”我说:“好的,妈妈现在就给你画。”
于是我画了一个像火车一样长的货车,一直画到纸的尽头,小闹看着货车,高兴的合不拢嘴。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儿子,妈妈刚才推你不是不喜欢你,而是让你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你在妈妈这里也要学会等待。你看,刚才你就做到了对吧,而且你做的很好!”小闹立刻伸出他的两个大拇哥,说:“我觉得自己很——棒——!”(源于我的感觉系列丛书之一《我觉得自己很棒》)我赶紧竖起大拇哥说:“对啦,你很——棒——!”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在教会他们尊重别人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己,我们无条件的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妥协,妥协,再妥协,所以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以自己为中心,根本没有意识父母还要有自己的空间。我一直很推崇感恩教育,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是体现在很多小细节的,包括小小的等待,小小的关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时候狠狠心做一些事情,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家长朋友们,请学会等待好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明有些事情是急不得,需要慢慢来的,比如吃热豆腐,比如——教育。
中国的父母们有一个很致命的一致现象,那就是对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成长呢,却表现出一脸急不可耐,巴不得自己的孩子4岁有20岁的智力,40岁的耐力,80岁的经历。对待孩子,失去了一个天平,怎么叫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
有人说:勤母出懒女,惰师出勤徒。乍一听这句话有些好笑,但细细思考却也是不无道理。中国的孩子不够勤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太“勤快”。瞧,孩子吃饭慢,父母在旁边干着急,求爷爷告奶奶,一会拿出拨浪鼓哄,一会拿出玩具骗,夸张一点的为了喂孩子吃几口饭从家门口一路追到几里外!于是,时间一长,孩子每次吃饭就形成了习惯,慢慢吃,吃饭是游戏!孩子学穿衣服裤子,刚动手挣扎了几下,父母一心疼,哎呀哎呀,这么小年纪,穿什么呀!我来帮你,我来帮你!得,反正你会帮忙,我可巴不得偷懒,又白来了!
幼儿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最近发展区,旨在我们给予孩子的,是孩子不能轻易够到的,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很多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能力太弱,这个也不会,那个也不行,却忘记问问自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阻碍了多少。是的,阻碍。当孩子正准备跳一跳的时候,成人却“及时“送上了一条板凳,这样的帮助,对孩子的自我成长,是帮助吗?
请学会等待好吗,“热心”的父母们?成长是一件需要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就给孩子能够跳一跳的空间,让他们不断跳上新的高度,实现自我的成长吧!因为您的着急,因为您的省心,孩子会失去自己跳一跳能够到的那个成果,连带的,也失去了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是需要父母的保护,但不需要过度的保护,给他们创造一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机会,他们会成长得更快。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
一天我带着孩子到商场给他买运动鞋。买完鞋以后,还带他去了他最喜欢的快餐店给他买了可口的午饭,然后又给他换了一堆硬币让他打游戏机。我希望他过得愉快,但是他对我所给予他的每一件东西都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我也没有想过应该要求孩子这样做。
我突然意识到,大多数父母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说声“谢谢”,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鼓励孩子对父母表示谢意也是同样的重要。大多数父母的观点是,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的责任。这种观点和态度将使孩子们知道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同样需要向父母表达谢意,充满感恩。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全然付出的爱。子女对父母充满感恩的心是孩子感受到爱意时很自然的一种回馈。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情感交流的融洽,会逐渐影响到他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其他的成年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方式,他会更加采用积极和感恩的心态面对他人和遇到的事情。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会大大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培养。
孩子感恩心态的形成首先从形成感恩的意识出发。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时,首先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心意,那就是“如果能听到你说‘谢谢’我会非常高兴”。此外,让孩子学会感恩,还要充分注重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充满感恩家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会更有可能形成感恩的心态。因此,在家中父母之间也可以相互配合,当妈妈给孩子准备好了他最爱吃的饭菜时,爸爸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饭菜是不是很辛苦?你和我都应该谢谢妈妈。”这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妈妈的反应。因为当孩子看到他的感谢每次都能使妈妈开心地笑了,慢慢地他就会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懂得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更加开心!
会静静等待的老师是好老师
亲爱的孩子:
忙完所有的杂事,终于可以静坐下来写作的时候,我决定,今天的文字,一定要写给你。
课间,在走廊上,我们又遇到了。一见我,你就受惊似地抬起头,瞟了我一眼,便躲开我的眼神,低头,惊慌失措地逃跑了。我来不及朝你微笑,更来不及跟你说点儿什么。
这几个周,你一遇到我,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知道原因。
你已经连续三周没有交随笔了!而你一向是个最遵守纪律,最懂事,从不缺交作业的孩子。因为随笔未交,你有负罪感,觉得没有勇气面对老师。所以,你恐惧,你逃避。甚至每天和语文老师的相对,都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哦,亲爱的孩子,你不知道,老师有多么心疼你!
你难道没有发现吗?其实老师一次都没有催你补交啊。
只有第一周,我遇见你,问了一句:“嗨,姑娘,这个周没有读到你的随笔哟!”当时你就是那么局促不安,红了脸,嗫嚅着:“我写不出来……写不出来……没有交……”你的声音那么小那么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好像每一个字眼都受着惊吓。个子比王老师高一大头的你,一边说,一边似乎在萎缩着,头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我还没有说完:“哦……是这样……”你便垂着眼帘急急逃跑了,一眼都没有敢正看我。
第二个周,第三周,你还是没有交。我越发地感觉到,你在躲我,想法设法地不正面和我接触。每一天的语文课,于你,都成了煎熬。
此刻,我最想跟你说的话就是:亲爱的孩子,你把这件事看得太严重了,你不需要为一阵子写不出,或者不想写随笔而觉得自己是坏学生。老师之所以一次都没有催你补交,甚至提都没有提这件事儿,就是因为老师理解你的“写不出”,懂得你的“写不出”。“写不出”也是写作体验的一部分,你正在经历,正在感受。孩子,老师有耐心陪你慢慢走过这“写不出”的时光。
你现在的状态,用专业术语来说,叫“写作倦怠”。
所谓写作倦怠,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停滞状态。曾经很爱写,很能写的自己,突然不想写了,不愿意写了,出现了下笔不能成文,甚至根本不能提笔的状态。
写作倦怠是写作的疲劳状态。是人人都会遇到的状态,它本身,就是写作的一部分。所以,当它到来的时候,无需恐惧,不要惊慌,而是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它,感受它,然后慢慢地经历它。
写作倦怠,属于生命倦怠的一种。
亲爱的孩子,人的成长是一个丰富而奇妙的过程。你见过一个人可以不睡觉不休息一直奔跑吗?没有这样的人!人活一世,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状态。如果不睡眠,那么这个生命体很快就会出问题,不说奔跑,连正常生活都难维持了。睡眠,是生命抵抗倦怠的最富规律性的行为。而除了睡眠,我们还需要散步,需要聊天,需要品茶,需要音乐……需要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这些也是清醒的人类用以直接和生命倦怠pk的方式。是,生存是一场战斗,但再英勇的战士也不可能永远在冲锋。一张一弛不仅是文武之道,更是生存之道。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把生活当成战场,而是把它当成一场自助的旅行:有为了尽快到达下一个景点而高歌猛进的时刻,也有率性自由随波逐流从容东西的时刻。生命如弓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
写作呢?写作本就是生命的一种高级状态。写作和思考相联。爱默生说,思考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情。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辛苦中的辛苦。
这句话里边,暗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能获得写作快感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扛得住思考艰辛的人。写作的高峰体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情感体验的范畴,是一种精神愉悦、灵魂抚慰和生命彻悟。所以,一个能够长期坚持写作的人,往往可能成为生命的强者。二是写作必然是折磨人的事儿。著名作家王英琦曾这么描绘自己的感受:
亲爱的朋友,你真以为写作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吗?不,在我看来,它更是一个苦海无边的劳役,通向自我毁灭的墓地──不折不扣的受虐狂……我的全部体力和心力,都始终处于一种残酷的巅峰状态和气功态。写作期间,我三次跑到卫生间去痛哭流涕,悲绝孤愤之情难抑。那种生命耗尽,身家性命难保的念头不止一次地袭上心头,以至我想调侃一下自己:这么跟自己较劲过不去干啥?──但都可悲地失败了。
诸如此类描绘,其他作家也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平凡的世界》的作家路遥。作品问世,他也因此耗尽心力,英年早逝。作家殉于文字,可见写作的万般艰难,以及这万般艰难中的万千魅惑。
这样的艰难确实魅惑。因为这种状态下的作家其实是处于创作的高潮状态。他们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自己的文字世界,与故事中的人物同生死共存亡,文内世界和文外世界,合二为一。那些时刻,文字在作者的心野上开得灿烂辉煌,轰轰烈烈,燃烧了作家,控制甚至“摧毁”了作家。
这样的“摧毁”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全。但成全归成全,写作对生命的巨大消耗,是客观存在的。
写作更难面对的是另外一种“摧毁”。那就是遇到了瓶颈,无法正常思考,写得艰难,写不出来,不想写。
比如王老师,我是经常写作的人,发表文章出版专著都算多,但我的状态也并不稳定。基本上,一年时间里,有一半的时间写作状态非常好,倚马可待,洋洋洒洒,如坐春风,很有才女派头。但总还有一半的时间,脑子就不太好用,构思吃力,表达晦涩。甚至有大脑驽钝的时刻,写什么都艰苦。就这样周而反复,构成了我的“写作生活”。
其他作家大概也一样,不可能永远写得顺风顺水。亲爱的孩子,你知道夏七夕吗,一个当红的青春作家,跟韩寒一样的。她高一的时候就从大学退学专事写作,被业内评价为“文风凛冽嚣张,擅长刻画青春的悲伤和荒凉,文字有震慑人心的魔力,人物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堪称‘催泪弹’,几乎每一部作品皆被读者引为经典。”
夏七夕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爆发力的青年作家,她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江湖儿女,不拘小节;人生一世,尽情洒脱。但潇洒如此的夏七夕,还是会经常遇到“写不出来”的时刻。她很坦白,说: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磨蹭的人,对写作很倦怠……遇到‘瓶颈’时,会有甩掉鼠标的冲动……有一次,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写了一万字的书稿,然后冒着倾盆暴雨直奔商场。在我看来,购物可以填补写完稿件后的空虚……”
我能读懂这些文字。为什么写完后还会“空虚”呢?那是因为在写作时耗尽了精力,整个人处在缺血的状态。人便暂时变得虚弱,暂时成为了一具空壳。你看,哪怕是创作欲望极强烈的作家,也同样被各种各样的写作倦怠折磨。
写作名人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
亲爱的孩子,因为从自己身上,从别人身上看到太多的关于写作倦怠的故事,所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人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爱写作的,都能写出文章的。偶尔的停顿,甚至较长时间的停顿本身就属于写作的一部分。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要善待自己;别人写不出来的时候,要善待别人。
所以,你发现没有,教你们这么长的时间了,其他的作业,听写啊,摘抄啊,如果没有交,老师是会催的。但作文没有交,我几乎没有催要过。因为写作是特殊的作业,一个孩子写不出来文章,不一定全是态度的问题,有可能是写作倦怠的问题。就算不是写作倦怠的问题,一个不按时交作文的孩子,也一定有他的难处和无能为力。老师现在的追求是:每一份写作作业,都出自本心,都来源于真正的写作冲动,不是憋出来的,熬出来的,不是为了应付我而写作文,而是真正地需要表达,渴望记录。就像王老师写了那么多的班主任手记、教育手记,出了十几本书,没有一篇是领导要求交的,我这样描绘自己的心情:
我敢自豪地说,对这些年班级生活的记述,是无功利的,是不仅仅靠毅力而更靠兴趣和热情来坚持的。我为孩子们留下的这一百万字,每一个字都不是靠行政命令憋出来的压出来的,而仅仅是因为这些年的生机盎然的班级生活不断地温暖着我,震撼着我,魅惑着我。这些文字,都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居然也已经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了……——节选自《教育与幸福生活》自序
所以,孩子,还记得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在讲关于随笔写作要求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希望大家坚持,每一天都记点儿什么。但实在觉得不想记,你可以在那天只写日期,然后注明:今天我实在不想写。你不写就是。听这个要求的时候,你们哈哈大笑,觉得老师是在搞笑,是在吹牛。但其实,这是老师的心里话:鼓励一个孩子每天写点儿什么,是有意义的行为,但要求一个孩子每天必须写作,那就成了暴君的行为。就连吃饭,现在国际上也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流行,叫“轻断食”,一个周,正常吃五天,两天断食,据说这样对现代人的身体自我调节最好。吃饭如此,遑论写作了。
所以,亲爱的孩子,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老师“这段时间我实在写不出来”,根据你一贯在写作上的表现,老师完全理解,完全接纳,完全信任。你毋需愧疚,毋需挣扎。农田都需要休养生息,写作也是如此。老师愿意给你足够多的时间,让你给自己的写作田野“休耕”。
那么休养生息的这段时间,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段儿你根本不用想和写过有关的事儿。就像吃一种冰激凌吃腻了,路过柜台时看都不看这种冰激凌一眼。你一定要信任老师的信任,老师不是“放任”,是相信你休养生息后会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你内心更要有足够的强大,当周围的同学佳作频繁的时候,你不要乱了阵脚,因为慌张又坠入自我怀疑的焦虑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节奏,要等着属于自己的“写作时代”的到来。孩子,暂时放空自己,是为了某一天要重新出发的时候,能够身心轻松,步履如飞。
如果愿意,把这段时间的注意力放在阅读上。写作倦怠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前一段时间的写作“掏空”了自己的“内存”。内存没了,大脑管理写作的那块儿就只能“自动关机”了。内存修复之后,它又“自动开机”了。所以,写作倦怠期,要让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维好好度个假,锻炼强身,阅读养脑,经典的电影话剧养心……写作是灵性的事业,生活中任何一件美好之事都可能唤醒点燃写作的激情。所以,只要好好生活,用心珍爱和体会每一个时刻,那就是在为写作做准备。哦,不仅是做准备,好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是好的写作状态的一部分呢。亲爱的孩子,千万不要以为拿着笔打开作文本才算“写作”哟!
如果还愿意写点儿什么,那么孩子,那就以最放松的状态随便写点儿啥。除了大作文,除了随笔,还有一种写作叫“涂鸦”。点滴的心绪,瞬间的感悟,随手记在手机的记事簿上,记在草稿本上,记在一张纸上,记在墙壁上……说不定哪一天,这些不成文之文就可能涓涓细流汇成文河文海呢。今天老师推荐给你的,也是同学们平时在随笔本上的不太像作文,甚至不太像随笔的“随意之笔”,我挺爱这些小小片段,因为,我虽然知道写作艰难,但我还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慢慢超越这艰难,享受到自由为文的快乐。
写作倦怠大概是不可以避免的,就如生命倦怠是必然一样,但如果在倦怠期我们也宁静自得,不患得患失,我们在“不能写”的时候也依旧对写作的未来和生活的未来充满了自信,那么,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写作,真正开始写作了。
亲爱的孩子,我们有寒假有暑假,有些地方还有春假,长大了有婚假产假年假……那王老师这儿,还有一种假,叫“写作倦怠假”。我给你放假了,开开心心地休假去吧。下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抬起头来,像以前那样爽朗地笑。每一个笑容都是一篇好随笔,就算你交作文了。而且,老师都给A加加,都给五星级评语哟!
亲爱的孩子,我对你们充满了信心,懂得这个“假期”的意义,懂得好好享受这个“假期”的孩子,在未来,也更会懂:
那种笔墨写的文字固然能够长久地保存,然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的咬牙坚持的历练,是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与行为的体会……写作,是一个长期废寝忘食的过程,一个“面壁十年”的过程。细水长流,深刻思考,勤奋探究,一定能够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写作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
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1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2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小组。
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
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3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4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的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5
天下的父母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情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