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八件大事

发布时间:2021-04-0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八件大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却可能影响孩子幸福的一生。缺乏安全感,可能意味着宝宝凡事不敢自己独立行动,长久以来,可能会影响到宝宝今后的独立生活。因此,身为父母的您就更要注意,下面这八件大事都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

1.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就嫌弃孩子的话多,不愿理睬,有时还会拿“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话语相威胁。Www.YjS21.COM

2.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

3.溺爱也是软暴力,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

4.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他才会更有自信。家长应尊重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度干涉和妨碍孩子的自主尝试。

5.在孩子面前你很情绪化。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情绪变化无常,自己都缺乏安全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做事和生活的态度。

6.错误地表扬孩子。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与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7.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惟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

8.喜欢强令孩子,而不是协商。但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可以同孩子协商,而不是强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问题家长之二“没有安全感家长”


深厚的爱就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他的爱是一条大河,所以舀掉一碗,一桶,甚至另开一条小河他也并不感觉失掉多少。但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安全感,他的爱是脆弱的。

极度关注教育型

特点:表面上看这类家长很关心孩子,他不停地找新的教育方法,然后开始探索和怀疑。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不能够控制自己,无法改变自己。这与他本身的智慧和教育没有太大关系。

实例:和龚艺雯的妈妈谈话,你能感觉到她的心里就像一团草,神经紧张得不得。他的内心不仅焦虑而且没有安全感,所以千方百计要找出一些问题让别人回答来缓和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她不停给女儿找学校,有不停地批判学校的教育。

龚艺雯显示出对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的,不感兴趣。脸上没有表情,目光是平淡的,很少有激动的时候。

结论:

他对孩子教育关注的态度和紧张的状态本身就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即使是他找到了好的教育,孩子的状态也不能很好。

他的不安全感可能会使孩子从小适应了她的这种状态,从而走向反面,对所有的东西都麻木没有反应,对任何紧张的状态都不会造成孩子的紧张对环境刺激的麻木,反应不灵敏,另外一种就是会造成孩子也紧张,没有安全感,反应极其灵敏,在哪都感觉很害怕,一离开妈妈就会有紧张感,他会对妈妈产生依恋,把妈妈抓得紧紧的。

也有一些家长不懂得教育,但从来都很平静,对待孩子总是笑眯眯的,孩子差了弱了都不着急,等待着孩子在成长,这样的孩子也会成长得比较好。

心情紧张型

特点:性格急躁,状态和身体语言,从来都是绷得紧紧的,而且眼睛是那种惊恐的目光。

实例:多多的妈妈内心总是很焦虑,孩子送到幼儿园会不会受罪呀,多多是不是智力有问题,要不要送到医院去检查呀。其实她的孩子很正常。

结论:假如,我们明天会挨饿,家长应该这样去告诉孩子:我们会挨饿的,但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是会过去的。这是在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信念:苦难大家分担,我作为家长有能力领导你们走出苦难。但这类家长会一种是用痛哭流涕的方式去说:我们明天就要挨饿了。把苦难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使孩子的心灵透支。给孩子造成没有安全感。会造成孩子的恐惧、胆小,表现出严重的依恋。

即时攀比型

特点: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产生焦虑,不是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状态去努力的帮助孩子,而是自己不停地焦虑,把这种焦虑又撒到孩子身上。

实例:星星的妈妈,发现星星比周围的孩子都傻,如果你问她:星星,爸爸在哪呢?其实爸爸就在那个地方穿鞋呢,一般3岁2个月的孩子会说:爸爸穿鞋着呢。而这个孩子就会反过来重复她妈妈的话:爸爸在哪呢?她妈妈就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

星星是奶奶抱大的,奶奶太爱护她了,她从小没有使用肢体的经验,没有她根本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所以她的妈妈就认为她的脑子有问题,就焦虑的不得了。其实,孩子在建立自己解决问题的图的时候看上去就像一个傻瓜一样。一个时刻都在表达的孩子就像一只鸟一样,可能是没有思维的。

结论:如果孩子身边没有人有意为他提供一个能够刺激他智力成长的环境,他就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潜能就会流失。

好的教育首先有一条就是信任孩子,相信他是有自然成长机制的,在我们不懂孩子也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会按照自己的机制成长,相信孩子能够做他能做的事情,信任孩子才能尊重他,就能等待而不焦虑。如果不尊重孩子,就会把他的成长机会给掠夺了。

事业过度追求型

特点:把对事业强烈的追求欲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了,给孩子造成压力。

实例:陈研好的妈妈像旋风一样的拼命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各种东西的掌握都令人满意。她常常感激孩子弹钢琴时带给她的那种陶醉的情景和家里充满音乐声的美好,感谢孩子来我们中心画画给她带来的艺术享受,感谢孩子参加作文班,写的作文在报纸上发表给她带来的享受,她肯定孩子以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同时她还觉得她的孩子还有能力承受别的东西。

但这个孩子不愿意回家,每次在她快要来接的时候,都表现出很紧张,想找地方躲起来。在她赏识的强压之下,孩子能接受她的教育,也能达到她需要的状态,但一离开她,孩子自然的状态就回来了。

孩子表现出这种状态:一方面是有修养,爱好文化,爱好探索的,要完成作业,要考高分,另一方面又是放纵自己,特别爱说脏话和粗话,不愿意工作。

结论:北大的一位教授说:中国的教育只教人怎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去产生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未来,没有教人怎样去做一个男人,怎样去做一个女人,怎样去做一人丈夫或妻子,没有教孩子怎样去追求幸福。其实人追求到了幸福事业是不会不成功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追求幸福,事业即使成功了也不会幸福。

撒切尔夫人,她会自己做饭,连家里的墙纸都是自己糊,但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首相。

既照顾到自己的事业,又照顾到家庭,人的贡献才是完整的,如果一个人只有事业成功了,但是他破坏了亲人的心态,给亲人带来了压抑,焦虑,生命质量低下的问题,那么他一个人至少破坏了几个人的生命质量,即使事业成功,但是生命质量却非常低下。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让他从小有智慧认识到真正的幸福,要让他的精神切身感受到幸福。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最近在xx联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里因为孩子问题来咨询人特别的多,全国著名的资深心理专家xxx所长指出: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建好安全感,孩子才自信


孩子要有安全感,才会更好地探索世界。

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一块重要基石。在生命早期,如果孩子所需的生理、心理营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形成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那么他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相对自然、顺利,也为社会化发展、情绪控制、课业成绩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能生存下去吗(0~90天)

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丰富、稳定的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也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想喝水不能自己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头不能抬,甚至连笑也不会;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会有人能毫不厌烦地悉心照料帮我生存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怎么做?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生存,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生存下去。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

其一,被无条件接纳。

其二,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长大后可能会特别“黏人”。

我能做我自己吗?(90天~36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10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毛巾、柔软的毛绒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依赖母亲了。

怎么做?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做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10~16个月

孩子开始学会走路,这大大拓展了他的生活空间。孩子开始更多地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怎么做?

最好的做法是,当他需要你抱的时候满足他,当他想自己玩时也要允许他自己玩。而不是跟着你的情绪走,高兴时不管孩子的意愿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却又不理孩子。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掌握主动,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表示拒绝,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就不会那么黏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16~24个月

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表现出明显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比如:你帮他穿好衣服,他却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孩子的心理多少有些矛盾:他迫切地想要“自己来”,但是自己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如果你过多地参与,他又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怎么做?

不要威胁。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再闹我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威胁性语言,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会更加不安。

失去了安全感,不但不利于规矩的建立,更有可能损伤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

最好的方法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你帮助,无论他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参与。但是在他表示需要帮助时,你也要马上回应,当他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

24~36个月

这个时期孩子能走了,会跑了,探索的空间更大了,他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兴趣。但是这时他的生活经验也相对匮乏,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你毫不在意,那孩子就会出现危险。但要注意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

怎么做?

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同时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危险,而不是严厉地禁止。比如,可以轻轻碰一下冒着热气的水杯,让他感受到热水的温度。

另外,“分离”并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如果你准备好了,在和他相处时,就不要把目光全放在他身上,不做他的手,不做他的脚,更不做他的代言人。

影响安全感建立的2大家庭要素

1.和谐的夫妻关系

对于小婴儿和低龄的幼儿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2.母亲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稳定

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如果过度期望通过“好妈妈”来证明自己,母亲常常会陷入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专家简介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CCTV少儿《成长在线》《宝贝一家亲》、CETV《父母大人》、BTV《宝贝星计划》等节目客座专家。著有:《做好父母这件事》、《上帝也是单亲》、《孩子是棵树》等。

过早入园孩子没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 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 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 较难适应入园转变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专家说。专家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 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 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 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入园前要多准备 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专家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 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 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 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 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专家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育儿心得:如何给与孩子安全感


育儿心得:如何给与孩子安全感

孩子从一出生,便需要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快乐,个性活泼开朗,做事有勇气,能与人和睦相处,容易接受和适应群体活动,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想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倒不是要父母整天抱着孩子。看着活泼的孩子,处处保护,时时提防,真要这样做,孩子反而会变得依赖、胆小;也不是让孩子过分独立,要怎样便怎样,这样做孩子会变得任性、放纵而不受控制,难以与他人相处,甚至具有极强的侵略性或破坏性。要孩子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只有在特定的范畴之内,遵守基本的规则,训练孩子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排斥群体。

有安全感的孩子意味着: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父母怎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家长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要挟、威胁孩子,不从身体和感情上抛弃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个性。

◆5.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修炼自己,以身作则。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性昨天从婆家回小城,老x的堂妹带着孩子同坐一车。期间老x说起了他堂哥的女儿,“她妈妈只离开几分钟,就哭得眼泪鼻涕一脸都是。怎么安慰都没用。”我听说当时他堂哥也就是孩子的爸爸也是在旁边的。但爸爸不管用。孩子只要妈妈。

于是我说:“是不是太没安全感了这个孩子?”

老x堂妹听了很奇怪:“怎么会呢?她可是天天都跟着妈妈带的。”

她认为他哥的女儿就是因为老是和妈妈带着才变得这么粘的。相反,她觉得我家**这样早早的就和保姆带,妈妈陪得少的孩子,才会有独立性。

可真是绕晕了。

什么叫安全感?什么又叫独立性?

安全感叫什么?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我的理解就是:在孩子听得懂基本道理的时候,可以和他(她)说清一些简单的事情。不容易哭闹,情绪比较稳定。

比如:妈妈要去一下卫生间,请你等五分钟。再比如:妈妈今天晚上会晚一些回家,爸爸会照顾你吃饭。还比如:有好玩的东西的时候,会自己玩得很开心,会和小朋友互动。

而我觉得,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有独立性。就是说,就算妈妈短时间不在身边,孩子也不会茫然慌张,会自己玩,有自己的“安排”。

安全感和独立性是相辅相承的。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恐怕很难独立;而如果是很独立的孩子,则常常是非常有安全感的。因此,某种角度来说,有安全感则意味着有独立性。反之亦然。

什么情况下孩子才会有安全感?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养育者和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最基本的。在互动过程中,养育者会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真正的爱很充足,尊重得到满足,需求得到回应,孩子的安全感就产生了。对孩子的爱、尊重、需求满足,这里面包含的学问又非常多。什么才是爱,什么才叫尊重,哪一些需要要满足,哪一些需要要拒绝,等等。

没来安全感,何来独立性?这正如:我还没练成好本领,我怎么去赛场上迎接挑战?没有人爱,怎么会有安全感?这正如:没有人指导我、训练我,我怎么能天生就会有特别的技能?当然,有的人是有天赋,但天才也常常因为没得到正确引导而被忽视,甚至被错误的教育方式而扼杀呀。

很多人很疑惑:很粘是因为没安全感?

是的。安全感的缺失,使孩子茫然和不安。于是就粘着唯一的一个人。这样的孩子往往将自已的感受完全“种”在妈妈或者某个主要养育者的身上。粘,其实就是表示孩子在索求爱:我不够,再给我点。因此,想要孩子不粘,就得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假如妈妈只是忙着做家务,忙着工作,那么,就算24小时一分钟也没离开过孩子,也不算真正地带了孩子。正如两个人同在一个场地里呆着,假如没有互动,那就算呆了一天,同样也是陌生人或者没有亲近感。

安全感,源自于心。给的人是,接受的人也如此。

还有人认为:一直是保姆带的孩子,不应该会粘着妈妈,而应该有独立性。

这样的孩子可能确实“独立”。但是这种独立是在缺爱缺安全感的基础上形成的。不粘着妈妈,某种程度上表明“和妈妈不亲”,甚至是和妈妈的一种隔膜。这种“独立性”背后隐藏的问题,我觉得要比粘着妈妈不放更可怕。粘着妈妈,还表明在索求着安全感和爱。如果连求都不求了,那说明孩子真的“心死”了。要么就转而寻求那个能给他爱和安全感的养育者(比如保姆),要么就放弃一切索求,关闭心扉。于是,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出炉了。

**是保姆带的,所以我特别重视把**接回来后和我相处的时间。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母子相处的质量比较高。因为我以前对这个问题重视得不足,所以有很长时间里,**也表现得非常粘乎。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只要我每次接**回家后,先陪他玩个十几二十分钟,之后再去做饭做家务,他的表现就挺平静。他找我的时候,我总是宁可饭晚一点吃也停下来陪陪他,抱抱他,他也会很开心。但如果我一回家,就放个动画片让他看,然后急着做自己要做的事,那么他就会在看了几分钟动画片之后,扯着我不放,哭哭闹闹。我还注意到,在保姆家如果不快乐,他回家后的哭闹也会增加。我觉得要重视孩子的每一次哭闹。孩子虽然很会有哭闹来“胁迫”大人,但不妨理解成这是在向大人提要求的一种方式,方式是不妥的,但家长要教会孩子如果提要求,更要学会从孩子的哭闹中分析出孩子的真正意图。也就是:理解孩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爱开始。

别让这些小事,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国外一档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父母告诉孩子,把他们的万圣节糖果都吃完后,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不知道朋友们前几天有没有凑热闹,让孩子打扮打扮去过万圣节。在西方国家,这一天,小孩子们可以装扮成各种可爱的吓人的形象,晚上开始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讨要,在外面游荡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获得一篮子甜蜜的糖果。

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在你睡觉的时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们瞬间的表现都非常夸张,有些冲过来动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装平静,默默流泪,更多的是听到消息后直接崩溃大哭……

逗孩子,是为了让她笑

而不是让她哭

我跟这位好友说,你这样回复是不是让人“下不来台”?

然后好友跟我说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小时候,可能是学前班或者一年级的时候吧,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自己看手工书上的做法,做了一个小的零钱包。自己非常喜欢,就把平时攒下的零钱全都放进了那个小包里面。

钱也不多,只有2块7毛钱。最大面额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这样。后来她把零钱包藏在一本书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来后发现书桌被收拾过了,自己的零钱包也不在了。她赶忙过去问自己的妈妈,妈妈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说:“哦,你说那个纸包是吧,我给你收拾书桌的时候以为是废纸,扔掉了。”

好友说她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直接冲着自己的妈妈问:“扔到哪里了?那里面是我的钱啊!”

她爸爸过来补刀:“那谁知道扔哪里了,可能早被人捡走了吧,谁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说她后来开始大哭,特别委屈也特别无奈,天都塌了的那种感觉。后来妈妈从一个架子上把零钱包还给她,然后还挺不耐烦的说:“还你还你,为这点事儿还值得一哭啊。”

是啊,2块7毛钱,又算什么大钱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来,这些钱代表着她的努力和自由。是每次看到辣条雪糕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攒起来的。

那些钱意味着,以后遇到喜欢的小东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妈妈发出请求,靠自己也可以拥有。

而她最信赖的父亲母亲,却联合在一起用这件事情来逗弄她。

现在好友的女儿已经5岁了,她说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类似手段逗过的次数太多,所以从女儿出生起,就给自己和老公订立了一个原则,逗孩子笑可以,但绝对不能用类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话是:“被父母那样逗了之后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像一个傻瓜、小丑。”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儿玩”,已经类似于“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制作出让儿童欢乐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则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单纯和信任,故意让孩子担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确的方法逗孩子

后果可能比想象更严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里面,曾经说过自己女儿圆圆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当时女儿圆圆还在上幼儿园,她因为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爸爸接孩子放学,但是因为还不到下班时间,女儿必须在爸爸单位呆一个小时才能回家。

办公室有几位同事经常喜欢用各种吓唬的方式逗弄圆圆。有一次圆圆爸爸把女儿放办公室就去跟领导开会了,离开的时间可能比较久,办公室一位同事煞有介事的跟圆圆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女孩,跟我回家吧。”说着还做出要强拉孩子走的样子,圆圆马上被吓得大哭起来。

尹建莉知道后,安抚了女儿很久。不过女儿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几次都从梦里哭醒,所做的梦都是说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独自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感受到了多大的恐惧。

然而这些还只是心理上的恐惧,去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新闻:

有位妈妈生了二胎,大宝7岁,二宝2个多月。一天中午妈妈去了厕所的功夫,大宝把二宝从8楼扔了下去。

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同样一句话,可能跟一个孩子说,孩子嘻嘻哈哈就过去了。但是跟另一个孩子说,无异于是把孩子推进深渊,让孩子被尴尬、恐惧、失落、愤怒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包围。

所以,作为父母尽你所能去保护孩子,更不能用可能伤害她的方式捉弄她,当亲友捉弄孩子时,站在孩子一边,给予坚定的制止。

真和善是教育的基石

爱孩子,就尊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捉弄着孩子,为难着孩子,你一试图阻止,他先脸色一变,来一句:“就是开玩笑而已,你也别这么惯着孩子嘛。”

在孩子的世界里,你吃光了他的糖果就差不多是对一个成年人说“我把你放在桌上的手表和钱包扔掉了。”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要跟我走。”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惧,不会亚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爸爸妈妈离世了,你赶快回家看看。”

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生了二胎,不会再喜欢你了,就类似于跟一个成年人说:“你爱人有了新欢,不会再爱你了……”

相信没有一个智商情商正常的成年人,会为了看到另一个成年人委屈、无助的样子,而故意开这种玩笑。

不会对成年人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做呢?

也许只是因为孩子弱小,不会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候会手足无措,任人摆布;也许只是因为孩子们天真善良,总是会很快忘记难过的事情,轻易原谅;也许只是因为大人之间没什么太多话题,只要在孩子身上找找存在感。也许……这些大人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调侃与哄骗中度过的。

网上也有很多人,会说不准开孩子玩笑的父母是玻璃心。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是这样回击的:

“生个宝宝不拿来呵护,难道是拿来摔的吗?为什么总有人在强调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又不是诺基亚!玻璃心又怎么,至少晶莹剔透,总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

真的很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无论怎样,作为孩子的长辈,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孩子的父母,应该去保护他,去感受他的感受。而不是在别人弄哭你的小孩的时候也在一旁跟着发笑甚至去强化这种行为。那并不好玩,也不好笑。

如果必须在“玻璃心”与逗孩子的“坏人”中做一个选择,请选择做一个“玻璃心”的父母,去维护自家宝贝的安全感,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无阴影的童年。

假装遗弃 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相信《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八件大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要让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导读:孩子拥有安全感才能安定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失去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对身心发展都不利。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
    2021-10-01 阅读全文
  • 过早入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
    2021-07-17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有安全感 导读: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大人的眼神、表情以及家里的氛围多少都会让孩子们隐约地感受到“美丽生活”背后的真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如在他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向他们解释清楚。 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向他们解...
    2021-08-21 阅读全文
  • 问题家长之二“没有安全感家长” 深厚的爱就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他的爱是一条大河,所以舀掉一碗,一桶,甚至另开一条小河他也并不感觉失掉多少。但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安全感,他的爱是脆弱的。 极度关注教育型 特点:表面上看这类家长很关心孩子,他...
    2021-11-04 阅读全文
  • 话说孩子的安全感 导读: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从...
    2021-10-14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拥有安全感才能安定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失去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势必受到影响,对身心发展都不利。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

2021-10-01 阅读全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

2021-07-17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大人的眼神、表情以及家里的氛围多少都会让孩子们隐约地感受到“美丽生活”背后的真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如在他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向他们解释清楚。 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向他们解...

2021-08-21 阅读全文

深厚的爱就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他的爱是一条大河,所以舀掉一碗,一桶,甚至另开一条小河他也并不感觉失掉多少。但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安全感,他的爱是脆弱的。 极度关注教育型 特点:表面上看这类家长很关心孩子,他...

2021-11-04 阅读全文

导读: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从...

2021-10-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