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不伤孩子的教育秘技
发布时间:2021-03-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教育笔记6月人多不批评
宝宝也是要面子的,且自尊心脆弱而强烈,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她,拿她跟其他人比较,这对教育孩子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不仅让孩子打心眼里对你反感,还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睡前不批评
这是我以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因为睡觉之前比较空闲,也想起教育这回事儿了,于是猛说一通,只想让宝宝听懂我的心声,明白我的苦心,知晓她的错误,可这么做的结果是把我们这唯一一点儿亲子交流的时间也浪费了,并且让宝宝一看到我摆出跟她聊天的驾势就立即产生抵触心理。
进餐不批评
我发现不少家庭都有这种情况,一家子团圆起来吃饭,结果宝宝就成了挨批的对象。宝宝边吃边听训,不仅影响食物消化效果,也令宝宝对批评失去敏感性,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久了,宝宝听训就会像听歌一样,你播你的他吃他的,完全起不到作用。
错误不重提
批评宝宝最主要的是就事论事,不要一个缺点连着一个缺点地批。“你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敢表现!像上次表演,你怎么不敢上去呢?其他小朋友表演得那么好!每一个都笑笑嘻嘻的!说一下你就哭了是不是?还哭?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哭!”当批评失去重点,宝宝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这样的批评还有作用吗?
★推荐一套韩国猪皮面膜,绝对变美神器:美白水嫩、补水淡斑,想了解加我微信:vipaass
批评不比较
天下的妈妈最爱的都是自家的孩子,她们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出色、最可爱。但是也挺奇怪的,当妈的张嘴闭嘴就是:“你怎么不看看某某某呢?人家做得那么好!”似乎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比自家的出色。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却伤害了彼此,并让忠告变质失效。
情绪不发泄
宝宝做得不好,我也经常生气,控制脾气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火气都到嗓子了就是得吞下去,因为我明白在气头上的教育是没有结果的。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出来了,你是痛快了,但是把伤害转移到了宝宝身上,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教育中的十个“不要”
听说过太多二胎妈妈的辛苦和不易,但是也有这样一位妈妈,怀着二胎独自带着老大,不但读完了斯坦福的博士,还生了老三,而且三个孩子长大以后,都被斯坦福录取了……天,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妈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也从她日常的分享中,提炼出了一些干货教育经,和家长们来分享。
教育中的十个“不要”
1、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比较太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降低自我肯定,意味着孩子的潜力无法让父母看到,而孩子自己可能还会去欺负他人,看不起他人。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自我肯定,而认同自我的内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学会了自我肯定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优点,能接受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更积极地改正。
2、 不要光用物质奖励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附加条件:“你要是做得如何如何(好),就给你买什么什么,玩什么什么(奖励)”。这样的疼爱方式附加了条件,是万万不可的。附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认为,如果达不到,我就一点用也没有,从而失去自信,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要明白,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
3、不用完全把学习和玩耍分开
很多家长会帮孩子制定一天的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时间该玩耍。学习和玩耍不应该完全分开,最好是结合在一起的。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下雨,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玩雨水做游戏,让叶子在水里漂,看谁的叶子漂的更快。在玩耍时,提出来问题,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叶子会漂在水中。让孩子思考,自己去找答案。
4、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班
盲目给孩子报辅导班,会让孩子产生学习是为了分数的错觉。教育不等于只读书学习,八岁之前是产生脑突触最多的时期,八岁以后用不上的突触会消失。从那时起,一个人的厌恶喜好,擅长不擅长的就会确定下来。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多体验不同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经历,三岁之前多体验,六岁之前能顺利参加社群活动,八岁之前提高IQ为青春期做准备。
5、 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
很多父母都会替孩子决定所有的事情,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让孩子自行判断、妥善安排,例如遵守作业提交时间,这是孩子的责任,和朋友玩,参加活动等等,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但选择权,安排权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6、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陈美龄认为,恋爱教会孩子懂得被爱,还有爱别人。但是要告诉孩子,必须要有责任感,恋爱要有责任感,生孩子更是,高中的恋爱不反对,但是不能生孩子。父母不能忽略的是,要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7、不要打孩子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体罚都属于最差的教育方式。陈美龄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擅长沟通教育,最长的记录是跟大儿子聊了八个小时,用心用时间和孩子好好交谈,不放弃和孩子的沟通。
8、不要对孩子撒谎
想要孩子不撒谎,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对孩子撒谎。即便是随口的承诺,也不能随便食言。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说谎,谎言式的表扬会让孩子无法知道自己的正确评价。
9、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孩子的成长稍纵即逝,想让孩子做事积极不胆怯,充满好奇心,在幼儿时期就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丰富孩子的经历。不埋没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多听多看多接触,多与人相处见世面。不要因为工作赚钱忽略孩子,钱买不到爱情、友情、亲情,和孩子家人共同的温暖回忆。
10、孩子发问时,别让他“等一等”
孩子的提问,父母要及时用心的反馈。如果父母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找努力找答案。父母忙,让孩子等等,可能忙忘了,等到孩子失去兴趣,久而久之,探索欲和好奇心也会渐渐消失。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中,其实隐藏了很多智慧,世间的教育方法千万种,但都离不开对孩子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唯有爱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另类挫折教育孩子伤不起
近日,西安某小学给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表现不佳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与佩戴红领巾的“好”学生形成明显差别。虽然校方称是为了激励“绿领巾”们上进,但此举仍引起许多家长和公众的争议,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思考。
[名词解释]何谓教育“冷暴力”?
冷暴力,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体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对学生的自尊形成伤害。
[专家观点]教育“冷暴力”危害不容小觑
洋泾中学心理教师徐琳说,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整个心灵。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向师性比较强,往往存在“老师的话是圣旨”这样的心态,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力度可能比父母还大。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掌握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自己的言行,因为老师的“冷暴力”可能轻则导致学生厌学,重则造成他们自闭,影响到心理健康,并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家庭也有“冷暴力”
孩子除了可能在校园中遭受教育“冷暴力”,还可能在家庭中遭遇到家长的“冷暴力”,这种“冷暴力”大致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是高度隐蔽的,比如打着“关爱”的旗号过分控制孩子的自由。当然,对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做咨询的,除非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才会行动。
对此,专家分析说:“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有意识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错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气,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种是家长无意识的,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与孩子没时间沟通,这是看不见的‘家庭内伤’。”
[应对举措]家长要与老师进行深层次沟通
专家建议,家长应经常主动找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在学校有否遭遇“冷暴力”,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和老师沟通,切不可将孩子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当成小事,而应及时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家长在发现孩子遭遇“冷暴力”后,应该站在理解的角度与老师沟通,采取让老师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向老师说“我的孩子给你添麻烦了”,让老师觉得家长是通情达理的,老师也会容易接纳孩子。
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常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和独立性差等“毛病”。因此,有专家指出,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这些孩子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
支招:培养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逐步进行训练。为了使孩子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孩子努力才能完成的难题,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让孩子把学到的对付困难、挫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
他山之石:国外的挫折教育
日本:让孩子从小吃“苦”在日本,一些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劳动和独立生存能力。
开发孩子潜能的6个秘密
国外研究发现,即使智力会受基因影响,天生有别,但并不代表孩子的成就注定被限制,“只要准备好丰富头脑的活性化环境,谁都可能发挥惊人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长期从事人类潜能教育活动的韩国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承宪指出。他认为,多累积不同的生活经验,有益孩子脑部发达,反而重复上学、补习、写功课这种单纯的活动,容易让大脑陷入疲累,“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多看、多听、多体验是最好的。看起来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实他正在学习。”纽约奥斯威戈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达威尔指出,应该给孩子更多自由和时间探索。不管是运动、音乐或其它活动,都有助提升孩子的专注、纪律,刺激心智发展。
为了开拓孩子的脑部能量,专家建议父母采取以下态度:
让孩子做脑的主人
认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与生俱来无限的潜力。不要一味以“别人都这样做,我当然也应该这样”的心态,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办到”的自信心会活化脑内正面的思路,使得头脑运转保持最佳状态。耐心观察孩子拥有的才能和素质,鼓励他的长处。当被赞美时,脑内会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自然产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愿。
变抱怨为赏识
有人说:“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最爱孩子,却也最不会爱孩子。”为了孩子行,却总在抱怨孩子的不行,眼睛老是盯在学生的缺点和弱点上,久而久之让学生自己也感觉到“不行”,这样亲手把教育效果推向了反面,“好心办坏事”,但仍不觉醒。自信是自主精神的核心。一个人丧失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和创造。要让学生自信,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行,教育就得变抱怨为赏识。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潜力,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让学生感受着这份相信,在相信中增强自信;其次要激励孩子,要让学生人人都能感受到自己通过努力后的成功。这就要淡化横向比较,注重纵向的评价,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而要因人而异。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学生感受成功就是各显其才,各尽其能;最后要善于发现孩子,引导孩子。你想让孩子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在那里寻找“闪光点”,通过表扬激励让其发扬光大。甚至可以制造“闪光点”,让孩子不断地“追求胜任”,从而真的具备了该优点,因为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追追求胜任的心理。
依时开拓潜能
每个阶段各有发展目标,例如0-3岁是藉由运动和感觉体验达到学习,而更高层次的逻辑思考学习,是9岁之后逐渐展开。孩子出生第一年,应尽可能多花时间互动,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对幼儿大脑发展影响深远。
要在家中为学前幼儿制造多听、多说、多读的环境,“尤其多接触不同种类色彩缤纷、会发出声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认识物体的形状和质感。”达威尔教授建议。此外,7-11岁间,大脑管理动作技巧的区域开始茁壮,许多孩子此时会对运动感兴趣,这几年中学习及训练运动技巧,效果较能持久。正确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饮食、睡眠、休闲运动搭配良好,大脑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绝。配合大脑的生理时钟身体运作有明确的生理时钟,脑部活性也会跟着改变,有些时刻适合集中思考,有时则必须休息。
早晨:效率最高的时段
早餐过后3小时,约10点-12点是大脑的黄金时间。此时脑部的活性最高,判断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跃,适合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或创造性问题。睡醒时大脑能量最低,最好为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饱满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脑活力的来源,葡萄糖不够造成低血糖时,脑部会陷入缺氧状态,打呵欠、迟钝。米饭、面包、面食等淀粉类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麦、杂粮等多醣类较佳,能使血糖缓缓升高,稳定供应所需能量。
晚上:放松心情,充足睡眠
放松与充电的时段随着夜幕低垂,前额叶活动也逐渐减退。吃过晚饭,适合亲子家庭活动,聊天、看电视、玩计算机游戏等,放松心情。
充足睡眠对大脑的发展影响很大,小学生至少要熟睡8~9小时,最好10点前,低年级孩子则应在9点时准备上床。协助孩子发展智能、运用脑力,是长远的过程,目标不在于短期的成绩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最佳的智力指标是孩子快不快乐、是否具备好奇心与学习动机,乐于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教授史科恩蕾乐认为。在不同阶段予以适当刺激及多元化的体验,帮助孩子成为脑筋灵光、思想丰富的人,这才是一生受用无穷的礼物。
孩子学前英语教育的五个技巧
英语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深刻领会,现在中国的年轻父母无不重视对孩子英语教育的培养。
心理学关于幼儿学习的研究成果及笔者的实践表明,孩子学外语,越早越好。那么早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要早计划。父母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英语的任务全推到老师身上。如果你一天不教孩子,你就浪费了一天的好机会;如果你晚一年教孩子,你就错过了一年的好时光。家长也许会疑惑:这么小就进行双语教育,会不会产生语言之间的相互干扰呢?其实担心是多余的。在实际教育中,可能会发现孩子确实存在把两种语言混在一起使用的现象,但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语言各有其自身的体系和结构,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就会自然地予以纠正。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没有注意早着手、早准备,其实是对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一种轻视,是对自己辅导能力缺乏信心,戒根本就没有耐心的表现。
其次,亲历亲为。在这里,年轻父母们可能要问:“我们连发音都不准,这不等于贻误孩子吗?”这是一个很实在、很现实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观察,只要父母达到初中毕业戒者更高的水平,那么你就可以放开手脚去教了。原因有三:其一,少儿英语及小学阶段英语简单;其二,即使就那么点水平,只要能教他们,就会给他们打下学习英语基础,为今后学习英语开个好头,更何况孩子对语言的灵活使用程度是成人无法想象的,成人掌握几百个单词划短语可能无法自由表达,而孩子则完全有可能;其三,退一步讲,如果家长由于时日已久,把英语忘得差不多了,但为了孩子为何不去充充电呢?笔者曾做过成人教育机构的英语教师,常常发现班上有许多大龄青年,他们之所以学英语,就是想辅导孩子,其中不乏现学现教。他们那种为人父母负责的精神,高度责任感很值得我们学习,何况现在的各种声像俱全的教辅设备比比皆是。无论怎样,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这是一个不发的道理。
第三,要坚持用直接法。就是说,在教英语过程中,要多教小孩能见、能听、能尝、能触、能闻的东西,让英语词汇直接不事物及意义联系起来,不做母语的任何解释。这样用直接法教出的小孩,会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省去把一种语码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其实,在孩子面前用母解释,可以说徒劳无功。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来之不尽的语言资源。当自己对某种表达无法把握或把握不大时,可以去查查工具书戒问问别人。记住,要教就教地道的英语。
第四,不断重复。孩子有良好的记忆力,可只给孩子教一遍戒几遍就挃望他们完全记住却不现实。美国学者斯金纳认为,人的语言行为像大多数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语言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学习者就会逐渐地学会这种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只有语言形式的不断出现,语言学习才能发生。
第五,多用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心理家詹姆斯·阿谢尔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能力,主要活动是命令和对命令作出反应。幼儿喜动不喜静,十分乐意对父母发出和对命令作出反应。这一点为父母实施这一方法提供了便利。例如,当听到父母说“open the door”时,他们会一蹦一跳地跑去把门打开。当听到“jump”时,他们就会高高兴兴地跳起来。父母在命令时,可能作恰当的语音、语调幵伴以姿势和面部表情,便他们得到一种愉快地感叐。反过来,在他们能理解命令幵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可能不小孩交换角艱,让他们模仿父母向父母发出命令。这时,父母应积极配合,对他们发出的各种命令作出反应,让他们体会产成功的感觉。
在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吝啬表扬不鼓励,“very good, wonderful,great”可以常挂在嘴边,以此激发学习积极性。尽管幼儿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力和模仿力,但这毕竟只是为其提供了学习英语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英语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任何操之过急都不行。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会有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