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务必知道的6大早教常识

发布时间:2021-03-01

幼儿早教故事。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家长务必知道的6大早教常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说到早教一词,相信没有家长不熟悉,但是说到具体的早教问题,却鲜有父母有着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连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识也不具备,这势必会对孩子的早教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现象,在走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后,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家长必备的早教常识:

常识一: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借助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幼儿园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在提倡亲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亲子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亲子教育的欢乐的同时,轻轻松松学到适龄的文化知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岁: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带领宝宝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宝宝的体魄,促进语言发展。

2-3岁: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

3-4岁:鼓励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围的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4-5岁:注意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感受传统文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增进亲子感情。

5-6岁:注意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准备。

常识二:早教不是神童教育。

相关调查表明,在社会群体中,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而在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却只有三成,由此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就对家长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违背规律的方法,自然不会对事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常识三: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往往忽视“过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孩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但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输和盲目超前,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进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常识四:早教不是特长教育。

也有一些家长,将早期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攀比跟风。殊不知,特长教育一定要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之后再开始。当孩子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时,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反倒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常识五:早教不只是学知识。

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知识。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单纯的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

常识六:早教不只是让孩子更聪明。

有的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如果认为早教单纯的只是孩子变得比别人更聪明,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最困扰父母的10大早教难题


一、孩子独立性差,总是依赖他人

案例:豆豆平时干什么事都要多在大人身后,悄悄地跟大人说,开始豆豆家长还以为孩子就是年纪小,胆子小,不敢提要求,就更加小心翼翼,对他呵护备至,但是后来发现,豆豆并不是在外面才胆子小,即使在没有陌生人的家里,他也要钻到爸爸怀里,悄悄跟爸爸说他想吃梨,爸爸让他自己去厨房,洗两个梨子顺便也给爸爸那一个,每到这个时候,豆豆就使劲在爸爸怀里蹭,撒娇哭闹地让爸爸替他去,直到大人被缠磨得无计可施为止。豆豆爸妈想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胆子小”的问题,他已经渐渐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了。

解答:首先,孩子在两岁之前正是对父母的依恋期,家长们在培养好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之后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第一步,要消除爸妈给孩子树立的“全能超人”感觉,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些事情也不能办到,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得自己尝试。爸爸妈妈这时候可以适当的装一下软弱,比如装病之类让孩子有责任意识。第二步,为孩子树立自信心,多多鼓励他们自己做。发明家爱迪生因为在课堂上发问“2+2为什么等于4”而被退学,他的妈妈为了让儿子从打击中重拾自信,给他讲各种名人经历,他偶尔在研究发明上有收获,妈妈就一直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才有了今天伟大的发明家,可见自信是重要的前进动力,没有自信,孩子永远都不会自己迈出脚步走向远方。

二、孩子拒绝和我沟通

案例:军军爸昨天又把儿子打了一通,原来小军军总是不喜欢和爸爸讲话,爸爸问什么问题,他也是要么走开要么说不知道,军军爸也才30多岁,他自己反思难道是有代沟?小小孩哪能这么明显,于是就把儿子收拾了一顿,这么做能解决问题吗?

解答:当然是不能。

首先要问问自己,孩子拒绝和你沟通是只针对某事拒绝还是很多事都拒绝和你沟通?是近段时间拒绝沟通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和你沟通?是只拒绝你还是拒绝和身边的人甚至所有人沟通?这都是我们在被别人拒绝沟通时(不论是孩子还是夫妻之间)需要首先问自己的问题,不用急于向对方索取答案,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问题,当你改变角度看时,对方的世界会在你的心理一点一点的清晰起来,此时再做沟通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与包容。沟通是一种能力,家长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

三、他偷偷翻我的钱包,我真伤心了

案例:俊祥妈妈周六的时候在房中午睡,迷迷糊糊间感觉有人进来,接着就是窸窸窣窣翻衣服的声音,她有点害怕,以为是小偷进来了,悄悄睁开眼睛一看,俊祥妈妈真是又生气又心酸,还真不如是小偷进屋了呢。

原来是小俊祥偷偷的翻她的裤子,拿出5元钱,悄悄地放进自己口袋了,俊祥妈妈平时没注意给孩子零花钱,难道孩子有偷拿钱的毛病?俊祥妈妈不敢跟老公说,但是憋在心里又很担心,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解答: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是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要。有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需要买学习用品,不能及时向家长要钱,而拿家中的钱。

2、有的孩子是因看见其他伙伴有零花钱,自己没有,而拿家中的钱。

3、有的孩子是因在学校里没有与他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为了让小伙伴与他在一起玩,而拿家中的钱买食品、玩具等,送给小伙伴。

4、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遇到品行不良的同学,向其索取钱,回家后又不敢向父母说,而拿家中的钱。

俊祥妈妈最好还是问问小俊祥,偷偷拿钱的原因,不会因此而让孩子自尊心受伤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孩子拿钱不可以断定就是品质问题,这样会对孩子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他做错事,怎么打都不肯认错

案例:李小姐有位非常蹶的女儿,平时就经常狡辩犟嘴,而且还不服家长管教劝说,尤其是她犯错误的时候,任凭李小姐和丈夫怎么教育,甚至打骂都用上了,孩子眼泪啪嗒啪嗒地像断了线的珠子,但就是不认错,这可怎么办呢。

解答:孩子做错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

1、明知故犯,故意做错事。对于这种类型的错误,成人要严肃对待。首先要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必要时,让孩子接受一点适当的惩罚,以防再犯。但要注意冷静,防止简单粗暴。请记住寓言《风和太阳》里说过的那句话吧:“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下你的大衣,仁慈、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2、经验不足,无意间做错事。例如,全家人正在一起进餐,只听见“嘣”的一声,孩子将碗重重地摔在地板上。问其原因,孩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碗里飞进一只苍蝇,我摔死它。”对于这种类型的错事,成人应首先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他认识到这件事的后果其次要告诉他,以后遇到同样情况该怎样处理,这就使得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记住了教训。

3、好奇、好动所致。例如,孩子过生日那天才送给他的贵重玩具,仅仅两天,便被孩子拆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使父母非常生气。对于这种类型的错事,狠揍一顿或一味批评、责备,恐怕只能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观察物体结构,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讲明以后不要乱拆,不要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

总之,孩子难免做错事,孩子做错了事,成人既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打骂。只有以一颗爱子之心,具体错误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小小年纪,怎么会自尊心那么强?

案例:雯雯妈有个自尊心超级强的女儿,特别重视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评价,一点批评都听不进去,如果大人表扬了别人家的孩子,她会气鼓鼓地一直不理别人,雯雯妈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自尊心强,但是着要怎么管教呢?

解答:自尊心强的孩子既与天生的气质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方式有关。

一般而言,天生就自尊心强的孩子上进心强、凡事都要争第一,而且有的孩子还较为敏感,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的特质后,既要学习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通过平时的一点一滴给孩子灌输一种平和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家长有一颗平常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和亲人爱及尊重的孩子自尊心成长会比较好,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从而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心。但因为家庭中的过度表扬与肯定,孩子会慢慢形成与助长了自尊心,认为自尊心越强越好,越高越棒,将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负等同起来,只能听顺耳话,不能听逆耳话;有的孩子因为一直优秀,遇到挫折、批评就会一蹶不振。

六、怎么说他都不喜欢去幼儿园

案例:一天编辑室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的妈妈焦急的问“我有一个5周岁的男孩,以前挺爱去幼儿园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段时间就是不愿意去,送去了自己跑回来。无论怎么打他也不去。去学校问了也没有人欺负他,我该怎么办?”

解答:肯定有什么事情让他不喜欢了,比如老师说他了,小朋友不和他好了,之类的,你要与老师沟通,在集体当中重视于他,给他在同伴中形成榜样,表扬他或发给他小红花,他会在得到老师的认可的同时,得到小朋友的认可和友好,这样他就爱去了。

孩子刚接触新的环境,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跟老师及时沟通。而且,千万不能心疼,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先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吧,然后开始的时候可以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长一点,等他觉得环境安全了,家长再走也不迟。

七、天哪,这么小他就“自慰”

案例:“我小孩2岁了,从1岁半起就很喜欢没事就摸弄自己的阴茎,怎么劝说教导都不行,手一空下来就去摸,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别人老说要正确引导,怎么个引导法?”

解释:儿童手淫行为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3~6岁的孩子是手淫发生率比较高的时期,在手淫时他们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脸颊潮红或出汗,并常伴有轻声的哼哼和不规则的呼吸声,一般每次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家长事后观察会发现孩子外阴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

1、不要惩罚和责骂孩子。

2、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活动中去。

3、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卫生习惯。

4、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点睡觉、起床。

5、父母要多和孩子接触,进行感情交流。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有教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温暖,只要孩子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孤独,那么用手淫去满足情感需要的自体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6、不要让孩子穿紧身衣裤,紧身衣裤容易使会阴或阴茎受到刺激而诱发手淫。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应给他们穿宽大的内衣。

八、开发宝宝智力,多大最合适

案例: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问到的问题,孩子有天赋,但是多大开始培养才合适呢,太早的话怕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也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太晚又怕耽误了,影响孩子一辈子,到底多大开始才合适呢?

解释:能这么想说明家长们很明智了,不会逼迫孩子过早学习,如果是智力类的开发,基本从0~3岁就可以开始了,一些早教机构也有相关的课程,可以参考一下,这类开发没有课程压力,知识锻炼孩子对音乐、颜色、数字的敏感度和兴趣,不会对孩子造成负担。

而一些才艺类的就可以稍晚一些,比如说钢琴、毛笔字等等,一般要等孩子手臂发育到有一定力量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不仅不能配额养孩子的兴趣,也许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后果往往得不偿失了。

九、平稳度过三岁前的反抗期

案例:海涛妈最近一直跟儿子生气,才三岁的小孩,就会犟嘴,有时候说不停还有暴力情绪,小拳头握的紧紧的,说不定再生气一点就会扑上来打妈妈了,听人说孩子不仅是青春期才会叛逆,三岁就有反抗期了,如果真是这样,怎么跟孩子和平度过呢?

解答:三岁前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家长不能忽视,但也不必大惊小怪。孩子骂人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训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有两个办法:一是冷处理,谁也别理他,直到他不骂人为止;二是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他的兴奋点分散。训斥能让孩子加深记忆,使他认为这是吸引大家注意的有效办法。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反面教材,而是用正面的例子,正面的教材直接了当的说。比如:应该说:什么样的行为是好行为,宝宝乖,要学习好行为。而不能说:什么样的行为是坏行为,宝宝乖,不能学坏行为。

十、早教类电视节目和书籍选择有讲究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需求,育儿类早教节目中央台的就不错,比如《巧虎》、《智慧树》、《汉字宫》、《大风车》这些,同时也可以看看右脑全脑潜能开发,《智慧出在手指尖》里面孩子要动手做游戏,这些游戏设计是刺激脑功能而设计的,在关键年龄段大脑功能器官得到很好的刺激,孩子的潜能就得到了激发,潜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比如创造力,记忆力。蒙台梭利教育、爱育幼童的右脑学具不错,也可以拿来跟孩子一起玩,边玩边开发智力。

这些早教误区,家长们应该知道!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微博)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 没有 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 人常 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 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 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 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 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 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 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 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 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 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 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 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 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这些早教误区,家长们必须知道!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 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微博)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 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 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 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 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 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 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 人” 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 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 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 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 代 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 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 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 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 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 地顺 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 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 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这些早教重点 你知道多少?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事早教的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家长[微博]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从而无端地给孩子自身发展增添压力。天津婴智婴慧中心刘建勋总经理介绍说:“家长应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在对孩子‘激活’的过程中,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法,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和积极有趣的课堂活动,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让孩子在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同时,被激发思维潜力,最终达到孩子日后全方位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创造和创新的目的。此外,早教机构还可以以建立爱心基金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爱心,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关爱教育还能够为社会困难家庭的幼儿提供免费早教捐助,还能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儿童早期的培训,让更多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到早教机构的课堂,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少儿培训重在“启发”

随着国内教育对英语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逐渐变小,以前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小学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英语。但是孩子的年龄较小,心智相对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好玩易动,这不是缺点更不是错误,而是孩子完全正常的生理特点。如果强迫灌输给孩子另一种语言,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效果达不到还会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少儿培训不仅要关注家庭教育,还应重视启发式教育。

有些家长让孩子背诵课文,要求孩子精确到一个词都不能少,一个词都不能错。但是这种背诵,只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的编排层,并没有深刻到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层面。当然有些孩子是先理解后背诵的,但如果单单把书丢给孩子,让其背诵,家长检查,学习只能停留在大脑的浅表层,这种背诵,遗忘非常快。所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去理解地背诵,将语言的信息全部都理解了,经过思考,这样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因此,少儿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启发,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就有很大收获,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没有急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先不必给学生讲课,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遵循孩子的天性,不强迫,不命令,不填鸭。在愉快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知识的输入,对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赏。

2.挑选正规的教育机构。儿童教学培训机构很多,在挑选时需注意了解该机构的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选择理念科学的教学机构非常重要。

3.母子同学、母子同乐是成功学习的一大诀窍。很多父母只是让孩子学习,自己不学,这样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母(父)子同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建造一个学习环境。同乐才可能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巨大的学习动力。

爸爸妈妈应该知道的早教知识


针对这种现象,在走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后,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家长必备的早教常识:

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借助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幼儿园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在提倡亲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亲子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亲子教育的欢乐的同时,轻轻松松学到适龄的文化知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岁: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带领宝宝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宝宝的体魄,促进语言发展。

2-3岁: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

3-4岁:鼓励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围的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4-5岁:注意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感受传统文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增进亲子感情。(文/瑞丽)

5-6岁:注意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准备。

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往往忽视“过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孩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但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输和盲目超前,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进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早教不是特长教育。

也有一些家长,将早期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攀比跟风。殊不知,特长教育一定要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之后再开始。当孩子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时,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反倒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早教不只是学知识。

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知识。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单纯的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

早教不只是让孩子更聪明。

有的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如果认为早教单纯的只是孩子变得比别人更聪明,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早教这个词我原来根本没多理会。但在妈妈群里听妈妈们谈论上早教班的事后,不由得有些急了:人家孩子都上早教班,我却还不知道早教是个啥东西。有天在淘宝网上看到卖杜曼闪卡,然后店主介绍杜曼早教理念有多科学多好。这才发现,早教可真是重要得不得了啊。我更着急了,我想,我得做些什么呀,要不我不就误了我的儿子吗?

查了查资料,更加一头雾水,而且各有说法,貌似各有道理。我决定,我也要拿出我自己的主张!我觉得,整明白下列问题,早教这事就算折腾清楚了。

1、早教到底是啥意思?我觉得早教的意思就是早期教育。而教育的范畴就大了。生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树立、知识技能的培养……

2、早教得多早?既然是早期教育,应该是越早越好,从胚胎期开始也不为过,不,从孕准期开始也不算太夸张啊(打好遗传基础嘛)。不过早字固然重要,“什么人上什么菜”更重要。也就是说,顺着孩子的发育特点和时机切入相适宜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教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建立小便规律,这就是违反客观规律。而放任一个正在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不理不睬也有点暴殄天物,超级浪费。

3、为啥要早教?其实我对早教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排斥。我觉得教育是个有始有终的事,不管任何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如果非要分早教,那就也要有相应的“中教”、“晚教”。而孩子要教育要引导,这没啥为什么可问了。教育的意义谁都明白的。

4、早教要教啥?早教如何教?

1)我先了解了下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了解了下孩子的发育基本过程,然后注意一一对上“号”,根据各阶段不同情况施教。

2)我觉得爱心、耐心和持续性是教育孩子的基础。起码有五个妈妈和我说,她们当初也教过自己的孩子识字认卡片背儿歌和唐诗,但三岁后全部忘记了。我追问了下,她们全部是孩子一学会就作了罢,而我现在经常定期给xx复习复习,还根据某种情景而读出某首儿歌或诗歌,加深他的感受。就算xx三岁后完全忘记了现在背下的诗歌儿歌,我觉得之前的教育也不是浪费,而是绝对发挥了作用,起码,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这方面起过作用。重要的其实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3)自己要做好表率。检举下我自己:今天早晨我捏了个提子抱着xx出门,打算路上让他吃这粒提子,剥了皮便随手扔在了地上。老猫见了便批评我:你这样没公德心。还真是。我以后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4)因材施教。看到蚂蚁讲蚂蚁,看到机器说机器。反正不放过机会,说个不停。当然,一切顺着孩子的兴趣转。只要他不愿意听立即叫停。

5)不打扰孩子的游戏。只要不是不安全不卫生,都让他接触,摆弄,哪怕自己要收拾得很辛苦。

6)尽可能多地陪孩子。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7)让孩子快乐了,我觉得就是早教成功了。

好象还是没折腾清楚呀。不管不管了。我在这地方没处去上亲子班或者早教班,曾经体验过一次,出来后我比较狂傲地对我同事说,那早教班的老师还不如我呢。反正我对早教班不抱特别高的幻想,我对我自己比较抱以重任。

盘点中式早教的7大“败笔”


国内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学到什么,老师每天都在教些什么,是否开设有数学、钢琴、外语、电脑等课程,是家长考察一个幼儿园的首选项。幼儿园当然要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教育功能的放大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才智VS素质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国内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并不遗余力地实行着,单从每年寒暑期班父母星夜排长龙的场面就可见一斑。

国外的父母,少了幼儿园的全力扶助,对于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更加注重,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子女。外国家长认为,孩子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会很大限度地尊重他们,同时也要求他们对父母尊重。而且他们注重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比如冷天少穿衣锻炼耐寒,培养孩子严格遵守时间观念、讲究公共卫生等良好习惯,至于才艺培养,一般都不会“强按牛头喝水”。

价值观:智能VS体能

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首曲子、会跳多少个舞蹈始终是大多数国内父母关注和当作谈资的东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执行起来却往往身不由己。

国外父母则更多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他们认为,孩子在小时候除了快乐之外,就应该是发展体能的好时机,为以后应付更繁重的担子打好基础。因此冷天穿少衣服就显得很自然。有外国家长是极端的体能提倡者,他们甚至为了能在阳光明媚的冬日带孩子郊游,而主动向幼儿园请假。

不合理的中式早教

1、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3、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一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5、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

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父母的爱成最大理由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家长应成为早教中的主导


现在,给三岁以下的宝宝报名早教班已经越来越为年轻的家长所认可。但是新手爸妈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早教班”仍然不是很明确。价格不菲的早教究竟是教孩子还是教大人呢?

早教班里保姆替代父母

今年还不到两岁的永健已经在广州一所著名早教班上了一年多的课了。永健的爸爸妈妈经常出差,所以来陪他上课和照顾他生活的工作由保姆房姐负责。自从第一次来早教班,早教专家就提醒陪同的家长们“一定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房姐也记住了。永健一爬上了游戏玩具,房姐就照着专家的话夸起永健来。但房姐只机械地知道要说,却不知道怎么说,语气又冷又直,像个机器一样复述,永健根本没听见。

家长看点:

早教班,家长也要学吗?

关于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在早教班中获益,家长们的看法不一。

困惑:早教不是给孩子报的吗?

上早教班,父母也要学?在广州做生意的陈磊觉得“早教,大人也要学”的说法有点不对劲。听说早教很有必要,陈磊最近也把两周岁的女儿送去了学习,可在陈磊看来,“早教班和幼儿园应该没有本质区别,家长已经给孩子花钱了,教育的任务就都是老师的,家长本来工作就忙,怎么还要学?那还要早教老师干什么?”

认同:家长是要多学习

和陈磊不同的是,同为母亲的素素就认同“早教班是教育家长的”这一看法。“自从在妞妞6个月报了早教班开始,每节课我都尽量亲自陪女儿上。开始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互动操、抚触等等,后来程度逐渐加深,老师会进行一些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以及对孩子的各种能力培养的教育。老实说早教不是在课堂上就够了的,回家和平时也要用那些方法去做。如果我没有亲自去,就不知道怎么做啦,所以一定要学习的。”

顺其自然:和孩子一起玩得开心

今年67岁的黄阿姨负责每次陪小外孙上早教课。问起“早教课家长要不要学习”的问题,黄阿姨说“自己没这么认真地想过。”“女儿女婿工作都很忙,平时都是我负责照顾外孙的。总待在家里也没意思,跟外孙一起在早教班上课挺好玩的,虽然老师讲的英语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一些深奥的早教理论也没十分理解,反正就跟孩子们混着呗,挺开心!”

早教就是教大人的

“那么小的孩子,在早教班能学到多少啊?我看,早教班就是教大人的。”小芸说:“小孩子就知道玩,哪里能真正在早教班里学到多少东西啊?我给儿子报班,为的是让他能从小有一个外界的社交环境,免得以后见了人太认生,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不过和儿子一起学了一年,我发现这早教班还是让我们做家长的了解了很多育儿知识的。早教班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育儿讲座,请来的都是知名的专家,我从中获益匪浅。”

专家意见:

家长应成为早教中的主导

记者采访广州金宝贝、爱尔贝等早教中心发现,早教课都鼓励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大部分课程都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的。那么,早教究竟是教孩子还是教家长呢?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王涛认为:“早期教育,家长的学习最重要。”

家长应成为早教中的主导:据神经心理学专家介绍,人类大脑的发育80%以上是在三岁前完成的。“教育应该在胎儿期就开始,越早越有效。”现在大部分家长已认识到早教的重要,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早教还知之不足。专家表示:“三岁前,早教班的教学时间再长也是有限的,必须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很多家长认为花钱报了早教班,孩子就可以‘与众不同’了,让孩子的隔辈亲人或保姆来完成‘陪读’的角色,其实有点舍本逐末。”广州金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表示:“其实早教班设立之初就是希望营建一个亲子之间有效互动的空间,而不是单纯地教孩子。”

提倡亲子共同参与:早教中心专家表示:“最好由父母来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据了解,由于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现在有70%以上的早教班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跟来上早教班的。专家认为这种现状并不理想。“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但孩子又需要很好的心理关怀,因此,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什么叫“有效沟通”呢?专家表示:家长只是和孩子在家里各做各的事就不叫做和孩子相处的“有效时间”,因为事实上并没有沟通。真正的沟通需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关注一个话题并从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开设早教班的目的就是帮助家长营造一个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环境,因此最好由父母和孩子一起上。

早教主要培养孩子的潜能:王涛表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潜能,通过言语、音乐、运动、游戏、图画和社会交往的环境使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得到良好的刺激,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为未来的学习、记忆、思考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教班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潜能。人类的神经突触连接越多就越聪明,而如果在三岁后大脑的生长没那么快的时候再来学习就事倍功半了。”专家提醒家长:在早教学习中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记住什么,更为关键的是父母的参与,这可以让孩子以一种更愉快的心情得到最多的潜能开发。此外,家长还应该明确: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可以不花大钱读早教班,但要用爱心和适当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长。

喜欢《家长务必知道的6大早教常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早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最困扰父母的10大早教难题 一、孩子独立性差,总是依赖他人 案例:豆豆平时干什么事都要多在大人身后,悄悄地跟大人说,开始豆豆家长还以为孩子就是年纪小,胆子小,不敢提要求,就更加小心翼翼,对他呵护备至,但是后来发现,豆豆并不是在外...
    2021-09-20 阅读全文
  • 这些早教误区,家长们应该知道!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
    2021-06-07 阅读全文
  • 这些早教误区,家长们必须知道!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
    2021-06-08 阅读全文
  • 这些早教重点 你知道多少?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
    2021-01-04 阅读全文
  • 家长需要注意的十二大早教误区 一、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7-25 阅读全文

一、孩子独立性差,总是依赖他人 案例:豆豆平时干什么事都要多在大人身后,悄悄地跟大人说,开始豆豆家长还以为孩子就是年纪小,胆子小,不敢提要求,就更加小心翼翼,对他呵护备至,但是后来发现,豆豆并不是在外...

2021-09-20 阅读全文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

2021-06-07 阅读全文

这是早教专家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在你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绝对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

2021-06-08 阅读全文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

2021-01-04 阅读全文

一、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

2021-07-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