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见误区:坐前排一定会对孩子有利
发布时间:2021-03-01 常见幼儿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大班坐火车说课稿由于今年的教师节与中秋佳节靠得较近,不少希望老师能对自己孩子多加“照顾”的学生家长,趁着开学前几天,忙着给老师送节礼,其中不乏希望能给自己孩子调到前排坐的学生家长。但是眼科专家提醒,前排并不是理想的位置,尤其对孩子视力的负面影响较大。
随着开学的临近,不少学生家长开始忙碌起来。由于今年的教师节与中秋佳节靠得较近,不少希望老师能对自己孩子多加“照顾”的学生家长,趁着开学前几天,忙着给老师送节礼,其中不乏希望能给自己孩子调到前排坐的学生家长。但是眼科专家提醒,前排并不是理想的位置,尤其对孩子视力的负面影响较大。
那么,坐前排就一定对孩子有利吗?至少眼科专家不这么认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介绍说,一直坐前排的学生视力相对于座位靠后的学生而言更容易近视。因为眼睛对眼前5-6米以外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眼睛不需要调节就可以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这时调节眼睛的神经和肌肉是舒张的。但如果要看清5米以内的物体,调节眼睛的肌肉必须有不同程度的收缩。眼睛所看到的物体越近,收缩的程度越高,眼睛也就越疲劳,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容易诱发近视。
因此,近视眼学生不宜坐前排,坐在距离黑板5-6米处才是最佳位置。万一孩子只是假性近视,刻意调到前排,反而可能变成真性近视,或使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即使眼睛暂时不近视的学生也最好不要长时间坐前排。比较理想的办法是教室的前中后排轮换着坐。如果孩子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首先应到专业医院的眼科进行验光,以确定近视的真假。如果是假性近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视力调节,及时缓解眼部疲劳,解除睫状肌痉挛;如果是真性近视,就应戴副合适的眼镜,以防度数加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入园后常见的三个误区
选择到合适的幼儿园只是入园的良好开始,宝宝入园后爸爸妈妈们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哦!误区一:宝宝哭家长跟着焦虑宝宝入园时哭闹,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一起哭,这样会让宝宝更紧张,越发不想上幼儿园。正确的做法: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后,要微笑着与宝宝再见,然后立即离开。宝宝最开始入园,哭闹是正常现象,家长适当安慰后就可以走了,要相信老师有能力把宝宝哄好。误区二:宝宝入园家长躲在墙角看有些家长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宝宝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或中途来看。如果被宝宝发现,只会强化哭闹行为,导致宝宝平静后又开始哭起来。正确的做法: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们要做的就是不间断地送宝宝去幼儿园,上三天歇两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会使宝宝产生依赖心理,习惯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误区三:问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哭鼻子在与宝宝讨论幼儿园生活时,很多家长都会问宝宝有没有哭鼻子?是不是想妈妈了?独自去幼儿园,已经让宝宝觉得受了很大委屈,家长稍加强化,就会让宝宝伤心备至,更加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对于初入园的宝宝,爸爸妈妈们要多与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行为和表现,以便回家后能与宝宝畅谈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密切观察宝宝身体与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宝宝心理安慰。要选择正面的话题,可以问宝宝在幼儿园有哪些高兴的事?今天做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引导宝宝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如果宝宝不愿意说幼儿园的事,也不要勉强他,在他愿意说的时候,会主动表达。
孩子上兴趣班常见的四大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孩子必须听从父母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许多事情在父母尚未注意到的时候,孩子们早已了解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父母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怎样做、怎么说,只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爱好受到干涉,即使不说,心里也十分不满意。特别在孩子的看法与父母所说的大相径庭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已悄悄形成了。当父母在唠叨孩子并不喜欢的事情时,父母的话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让父母的威信贬值;另一种就是扩大双方的鸿沟,相互产生不信任感。
误区2
孩子应圆家长的梦
让孩子圆自己的梦是不少家长的愿望,有这样的愿望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必须考虑到,孩子虽然接受了你的遗传,但他不代表你,他只代表他自己,因此孩子将来做什么要根据他的个性与潜力来决定。另一方面,今天的生活背景与当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选择职业时还必须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只有让孩子做好多种准备,他们才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误区3
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孩子是家长生活的全部——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在孩子面前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快就会被聪明的孩子感觉到,久而久之会变成孩子制约父母的杀手锏,成为孩子任性、不服管教的根源。教育孩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但不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全部,父母在养育孩子之余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拥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对孩子、对父母都有好处。
误区4
爱孩子就要零距离
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放开手;还有些家长喜欢什么都不回避孩子,甚至夫妻之间的感情表露、争吵等都让孩子亲身经历,还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更有感情。其实距离产生美,家长完全用不着和孩子零距离,必要的放手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父母因为不慎而伤及孩子稚嫩的心。
误区5
家是无拘无束的
家是休息的港湾,在家里就是要让孩子放松,不要加以限制——这种想法有它合理的部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订一些家规,让父母子女之间有章可循是完全必要的。对分配家务、零用钱、看电视、吃零食、外出娱乐等孩子容易过头的问题做些规定或要求,并坚持实行,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6
学习占据生活全部
学习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孩子学得好一点是完全应该的。学习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因此家长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些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空间。在紧张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些其他事情不但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做些功课外的事情,多接触社会,反而可以触类旁通,启迪智慧。
误区7
包办代替孩子的决定
在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不少家长喜欢包办代替。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都不习惯与孩子商量,而是越俎代庖,这种思想是不恰当的。有句俗话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作人,将来也成不了人。人做决定的能力也是慢慢成长的,如果我们老是不给孩子机会,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自己做出决定。还需要强调的是,经常有机会自己做决定的孩子,对自己就比较有信心,而自信是做人、干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英语学习常见误区
1.都学了三个月了,咋英语还是这么烂。
(英语学习应该以年为单位,希望通过几个月
就有明显效果不可能的,学英语没有捷径)
2.英语学习是慢功夫,所以需要花十几年的时间。
(家长们过去学习时间跨度长,但是时间花的总量未必多,受到多门课的夹击,英语所分配时间并不多,如果小学期间利用整块时间强攻,会缩短整个英语学习周期的时间投入,目前好的小学都安排每周6节课以上时间,但是小学毕业基本可以达到中考水平)
3.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学好,在家复习好麻烦。
(我一直认为英语不算是知识,只能算技能,没有课下的练习,仅仅靠上课是没有用的。就好像我们永远在课堂上无法通过理论学会骑自行车,必须实践,必须朗读。)
4.只要口语好,就是英语好,通过各种考试就没有问题。
(口语好坏测评,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孩子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进行学习,都要求通过定量的书面考试,需要有很高的阅读能力,很大的单词量和语法知识,口语好,未必可以顺利通过书面考试,如果连基本考试都搞不定,何谈英语好呢?)
5.学英语,背单词,背文章方法过时了。过去方法老土,现在方法好,不用学那么长时间。
(很多人学英语始终不愿意下功夫,避重就轻,记忆在学习当中起到核心作用,没有记忆根本谈不上学习英语)
6.外国老师水平高一些,只要跟着老外学,就能学好英语。
(老外并不对中国孩子的中考和高考负责,如果不讲单词,不讲语法,不讲阅读,不讲背诵,怎么考试呢?如果真有效果,国内几个知名外国语大学为啥主要课都需要中国老师带课?)
7.学英语越早越好。
(幼儿阶段始终把母语放在首位,母语不行的人英语不可能好,其他科目也不可能好,不能本末倒置。)
8.孩子学过的东西怎么老是忘呢?肯定是没用功,或者老师方法有问题。
(学过的东西经常忘记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经过几遍的学习和使用是不可能掌握的,学英语就是和遗忘作斗争)
9.一对一的教育肯定比一对多好。
(一般英语学习都采取小班制,有一定的人数,才有学习气氛,才能互相对比,互相督促,靠个人毅力来克服困难非常难。)
10.过去家长的口语不行,现在孩子口语一定要提高,说比听,读,写都重要。
(听,说,读,写,都非常重要,中国人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过去重阅读,现在重口语,只考虑口语,更高阶段的学习是要吃亏的)
11.这个学生或者老师学了这么多年了,还有不认识的单词和发音错误的情况,不能理解。
(英语单词有几十万,没有人可以全部都认识,发音规则很复杂,也不可能全都读对。中国几千字,大家都认不全,可以横向对比)
12.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高标准,就一定要学纯美音或者纯英音。
(不管是纯英音还是纯美音,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模仿,作为初学者,先按照国际音标把音发清楚,有兴趣的可以慢慢调整。有时候目标定的太高,执行起来困难太大,孩子坚持不了。)
13.给零基础的孩子反复听英语磨耳朵,肯定有效果。
(盲听没有任何效果,必须先教会所听的内容,再听才有效果。)
14.我们家孩子记忆力不行,不适合学英语。
(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家长,是不适合学习英语,还是不适合学习文化课?其实多数孩子不是记忆力的问题,是专注度的问题,没有专注度,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各个文化课都很难)
15.过去学音标是笨办法,现在流行自然拼读法
(自然拼读起源于英语为母语的幼儿阶段(3-6岁)教育,国外孩子4岁就有5000认读单词量了,而中国孩子开始时学时,听和认的单词量都是0, 所以学习效果打了很多折扣,中国孩子借鉴这个方法没有问题,但是只能借鉴,根本上要学音标,学了音标孩子才能有能力主动学习,而不是完全依靠老师领读)
很多数人都会觉得,英语学不好是因为过去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不行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时间投入有限,功夫没下到。
虽然拖拖拉拉学了十几年,实际上有效的时间投入并不多,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听,大量的看,大量的朗读,大量背诵,其实多数人都做不到,既有现实的学习科目太多,时间分配不够的原因,也有人性追求安逸的原因。
所以英语学习在智商上没有门槛,但是在时间投入和毅力上门槛很高。
科学的规划学习时间,坚定不移的执行目标,才是学好的根本原因,否则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材,再好的环境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