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孤独龙应台: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发布时间:2021-02-12 幼儿人物故事 幼儿走秀活动方案 幼儿园走教案

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四顾苍茫的龙应台越来越孤独,但她却走得越发笃定。

龙应台有太多的标签。作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这个台湾女子,既彪悍,又温柔,有大抱负。年轻时活得像唐朝女子,热烈丰富;今天,完成新书《目送》的她又宛如步入了宋代,风轻云淡,重重沧桑在脸上,遮不住。

妆容清淡,五官硬朗,大翻领白衬衫,粉贝壳色指甲,黑色中跟皮鞋——10月底来北京参加《目送》见面会的57岁的龙应台,正当时。有礼、世故、聪明,绝不口无遮拦。回答问题,字斟句酌,小心翼翼,于无形中回避所有敏感话题。

她对社会积极进言,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万丈豪情;对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则是慈母情深,费心与他们沟通,在一次次热脸碰上冷屁股后越挫越勇。龙应台身怀所有职业女性的喜与悲,只是,她比很多人更孤独。

永远的插班生与陌生人>>>

也许,龙应台的孤独是在她未出生时就已注定了的。

1949年,湖南衡山火车站。

火车马上要开了,一岁的龙家长子龙应扬在奶奶怀抱里,他的妈妈——24岁的江南少妇应美君今天要来接他。

半年前,为与驻守广州的丈夫、国民党军官龙槐生团聚,美君抱着应扬离开家乡浙江淳安。战乱时的火车拥塞不堪,就像个大罐头,塞得满满。弧形的车顶上人们用绳子把自己绑着,一过山洞就会有人掉下来,死在滚滚车轮下。想到车里已有几个孩子、老人暴毙,美君临时决定在湖南衡山站下车,将怀里的婴儿交给乡下的奶奶。

在广州半年,美君眼见了太多的生死离散,她决心无论如何要回衡山把孩子带出来。

只是,时隔半年后,衡山火车站,应扬却远远躲在奶奶后面,死活不肯跟这个陌生的女人走。

火车要开了,应扬哭,奶奶也哭。

在那一刹那,美君犹豫了。她应该冒着孩子被挤死的危险,把他塞进火车?还是等战争过后再来接?她把手伸出去,又缩回来。缩回来,又伸出去。

哨声响起,千钧之重,都在一瞬。美君在最后一秒做的决定是,好吧,留在乡下。

火车开动的一刻,美君像货物一样被人从车窗塞进去,一岁的儿子在车外看着她。此后,美君再见自己的长子,已是38年后的1987年。乱世里,任何一个一刹那的决定,都是一生。

应美君与丈夫龙槐生后来随战败的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生下了女儿,取名“龙应台”。

2009年1月,龙应台和67岁的哥哥应扬坐在船上。“我们在一条湘江上,这个老人跟我父亲长得真像,一口湖南乡音。我问我哥,你后来怎么想妈妈?他说,他的脑海里总有那样一幕:有一个在动的火车,一个短头卷发的女人在车窗里面。他说小时候只要一听到火车要出站了,就沿着田埂喊着妈妈拼命追。他心中,任何一个在车窗里短头发的女人都是妈妈,而妈妈永远在一辆跑的火车上,在离开的火车里面,永远追不上。”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龙应台在给大儿子写信时冷静分析自己的身份:“终其一生,也是没有一个小镇可以称为‘家’的,我是永远的插班生、陌生人。”

龙应台永远记得,父亲在世时最喜欢让女儿陪他去剧场听《四郎探母》。每次看时,父亲的眼泪都是一直流,一直流。流泪的又何止父亲一人。“四周尽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人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身份困境。”

也许那时,龙应台也再次认清自己这个“台湾外省人”处境的残酷和荒谬。时代之剑切断了她和传统、宗族的连接,使她悬在半空,永远无所凭依。

温柔母亲被刺伤>>>

身份是尴尬的,但龙应台从小就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家境虽贫困,龙应台却一直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挂在嘴上。1974年赴美国求学,龙应台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成归台后,她拿起手中笔,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风暴。

这场席卷两岸的“龙卷风”,最初是由杂文集《野火集》开始的。24年前的冬天,《野火集》在台湾出版,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当时的台湾,累积了多年对体制的不满,批判的声音暗流汹涌。随着龙应台点燃的这把“野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站到了明处。龙应台在威权的禁忌与被容许的底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行走其间,赢得掌声。

“《野火集》是在绝对的天真中写出来的东西。我觉得任何还会去写的人都是有天真存在的。”再回首,龙应台保持清醒。

“龙卷风”正劲时,龙应台随德国丈夫举家迁居欧洲,一走就是十三年。期间,她一边继续写着那些如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一边以慈母之爱完成了温暖动人的《孩子你慢慢来》。

客居他乡十三年,龙应台觉得作为母亲自己收获颇丰,可作为知识分子,自己却在下沉,因为“离开自己的泥土,有失根的危险”。偶尔回台湾,她拿着红酒,看着淡水河,眼泪流不停。异乡寂寞,龙应台想要有所作为却不能,对社会的进言就像放空炮弹,讲得激烈,但毕竟遥远。台湾著名文化人蒋勋说过她,“你是一匹狼在那边叫,没有人和你去对叫,那才是荒凉。”

转机是在1999年。龙应台应马英九邀请离开欧洲,离开两个孩子,回到台湾出任台北市第一届文化局长,为期三年。“龙局长”走马上任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那一年,马英九是先找到蒋勋,请他担任文化局长。蒋勋知道龙应台的雄心壮志,极力向马英九推荐了龙应台。龙应台说,那次的回归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

龙应台初上任,很多人便说她干不长。李敖甚至说“龙应台连三个月都干不了”。但她却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如今回头看,龙应台自认这段公务员经历让她获益匪浅:“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时,我只能看到一个钟表它的两个指针是怎么走的。成为官员,有实际经验的时候,我就知道齿轮是怎么回事,知道它工作的原理。这时,再退出评论事情,自然就有了不同的角度和深度。”

出任局长的三年,龙应台一天一通电话打给两个孩子。除了表达亲情,还有寻求慰藉。可她记得,有次跟老二菲利普通话,“拿起听筒,他问我,‘你喝了牛奶没有?’我愣了一下,说我喝了。他说,‘你刷牙了没有?你今天功课怎么样?’”龙应台意识到,儿子是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对母亲的关爱表示抗议。本想从孩子身上找寻温暖的她,倍感“伤害”。

2003年,连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要求龙应台再做一届文化局长,但龙应台却坚决辞职,重归学者作家生活。她说自己那时忽然有种感觉,“很怕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龙应台离开欧洲那年,大儿子安德烈十四岁,脸上有婴儿肥。辞任文化局长时,安德烈已经是十八岁的青年,谈了恋爱,有了驾照。“我发现他再不让我拥抱他,离得远远的,而且你要是出现在他和他的朋友当中,会让他觉得很丢脸。”在台湾,曾有记者问安德烈,如果龙应台现在20岁,她可能成为你的女朋友吗?安德烈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能!”

伤感无奈的龙应台想重新“找回”儿子。于是,她向安德烈建议,以通信的方式交流两人的思想,并以专栏形式在报刊发表。让龙应台“吓一跳”的是,安德烈居然同意了,但条件是:“你不要再打那么多电话‘骚扰’我。”

此后,龙应台开始了和儿子艰难的书信沟通。“必须是我写信给他,先要写一遍中文的文章,中文的文章写完之后,还要用英文写一遍,把英文的给他,他用德文回复我,德文版到了我的手里,我还得把它翻成中文,四道手续。”

龙应台与安德烈的通信最终集结成书,《亲爱的安德烈》于2008年出版。“这不是亲子书,而是将我的挫折展现出来,这是龙应台的受伤笔记。”

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如今的龙应台,离婚之后再次客居他乡,这次是香港。作家柏杨生前曾说:“龙应台有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我年轻时会干的事,大概每个有志之士都要经过这一段吧。我是晚年才进入中庸之道,站在外面往里看,我认定,龙应台的轨迹大致也如此。”

柏杨一语成谶。在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后,现在的龙应台,愈发温情。她写作生死笔记《目送》;她越来越喜欢把父母挂在嘴上;她念念不忘的是这个画面:完成博士学位后,她回台湾教书。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可父亲并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后,父亲爬回车内,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之后,龙应台看着父亲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她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几十年后,当龙应台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滑向火葬场的炉门时,她也终于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龙应台越来越孤独,然而,她也越来越笃定。她说,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也信了。她也悟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即便四顾苍茫,唯有目送,如今的龙应台也会勇敢面对,素颜修行。

龙应台:我没有一个出色的角色>>>

从《野火集》到《目送》,你写作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龙应台:我发现在解释龙应台写作风格发展时,中国大陆和海外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大陆有一种声音——当初写“野火”的人,怎么越写越小了,怒目金刚怎么变成儿女私情?而在海外看法刚好相反。海外反而会说,龙应台从小变大了,以前你是针对社会现实去写文章,但那些都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真正接近生命本体的,其实是《目送》这样的写作。在这两种不同的态度里,我觉得透露了非常多的文化深层信息。

《亲爱的安德烈》中,在大陆最流行的文章是《给河马刷牙》。能否讲讲背后的故事?

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时,我是教授,安德烈是学生。本可以搭同一辆车去学校,但却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关系如同室友。有天晚上,我失眠了,一个人到阳台上去。我在那里坐了一会儿,长手长脚的安德烈就出来了,开始抽烟。他突然开口,“如果我将来变成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你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安德烈的话很震撼我。之后我写信告诉他,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他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如果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家庭这个概念一直贯穿在你写作当中,家庭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龙应台:家庭是你的来处,所以在理想上,她是一个人生命旅途最安全的地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有时候家庭也是一个最充满压迫的地方。在一些最彻底的、最重要的人生的核心的东西上,连家庭也帮不了你。

你人生中哪个角色做得最为出色?

龙应台:我没有一个演出非常出色的角色。孩子小的时候,我做母亲做得最好,但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怪物,我不知如何面对,所以才写了受伤笔记《安德烈》。我作为妻子更失败。作为女儿,很晚熟,虽然也会带父母看戏,带他们散步。只是根本不懂什么是老,什么是死。等到从父亲那儿学到什么叫老,什么叫死之后,再回头照顾老了的母亲,我发现我比以前会了一点,但仍是一个学习非常非常慢的女儿。

作为事业女性,当初你决定生孩子时有过艰难的选择吗?

龙应台:一点没有。我迷恋小孩,我可以白天写《野火集》,晚上给孩子哺乳。当月光照下来,我坐在黑的房间里喂奶,我觉得这才是人间一等一、顶天立地的大事。

你的身体当中有一个硬的龙应台,似乎也有一个很柔软的龙应台?

龙应台:我一直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阴和阳、硬和软、刚和柔的元素。对我而言,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件事,跟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你往往是为了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他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你往往是因为心中有爱,才会去做怒目冲冠的事。

你如何看待孤独,又是如何与它相处?

龙应台:任何形式的创作者,不管是作家、画家还是导演,孤独都是创作的必要条件。我不知道大陆熟不熟悉圣严法师,有次和他聊天,我们谈到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独处的孩子不一定孤独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大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策略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就是孩子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

2、语言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孤独症”常常伴随着认知与学习上的障碍,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训练者进行训练,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思考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的独处

我向来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非常喜欢我。有一年暑期回家,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来找我玩,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我将他们带去附近中学的体育馆玩,结果却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孩子也模仿他来玩耍……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从孩子4岁不到就开始学钢琴、学书法,这个孩子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孩子经常处在“孤独”之中。但从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小鬼”呢——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是的,这就是“独处”的积极性:

1、“独处”利于独立性发展

在咨询中,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孩子”总喜欢要大人陪着玩耍,“这孩子”总要大人帮忙穿衣、吃饭,“这孩子”总是要大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独立性,不仅缺少生活上的独立性,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2、“独处”中的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问题”存在。

“问题”是激发思考、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对论”,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他——“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问题”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

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思考,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个4岁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跳绳、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创造性”需要“问题”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大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问题吗?多半是“孩子,想要这个是不是,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大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个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维定势——“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大人太细心了,细心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维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孩子时间、空间上的一种自在,是孩子心灵自由的时刻,“独处的孩子并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种帮助人成长的课程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思维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比如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音乐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记住:如果您与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孩子。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孩子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警醒。

妈 妈“懒”一些,孩子更独立一些


妈妈“懒”一些,孩子更独立一些四岁的xx有一个事情很让我捉急,那就是他在家从不自己吃饭。爷爷奶奶在家就是爷爷奶奶喂,我在家就是我喂,并且吃得还不好。他心情好或者菜对他的口味就能吃够一碗饭,否则就是几口了事。我们在屁股后面追着追着他也就敷衍着吃上几粒饭。为此,我当然少不了要吼他骂他哄他甚至打过小屁股,收效甚微。

放暑假那天,我问了一下xx的老师,他在学校吃饭的情况,又说了一下在家里的情况。老师说在学校吃肯定是自己吃,这么大了,但xx吃得也不算好,有时候吃的多有时候吃得少,但总体来讲速度很慢。我也记得我问过xx,他说他是吃得慢,到后面老师就把饭倒掉了。我倒是不知道老师倒掉的是不是他碗里没吃完,可以肯定他在学校没吃饱。因为每天放学,爷爷奶奶去接他的时候,他总是说饿了,要先喝一瓶奶,然后在回家的途中买个包子或粽子什么的吃。老师听了我讲xx在家不自己吃饭的情况后就告诉我“你们太勤快啦,懒一点,没人可依赖,他自然会自己吃的。”

我想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嘛,于是在我自己带孩子的这段时间就决定不再那么“勤快”了,变“懒”一点。中午我把饭买来或带他到小饭店吃(因为上班不可能回家做饭),然后分给他一碗饭一些菜,规定他自己吃完,强调妈妈没有时间喂。同时和他说好“如果不吃完,也没关系,但是下午要等到我六点下班,然后回家买菜再做饭,至少七点半才有得下一餐吃。”我告诉他至少有六个小时的时间没有吃的,如果不吃饭一定没有力气玩。他倒是吃懂了,知道我在办公室并没有准备其他的吃的(就带一瓶奶,一个梨做为零食),也不可能出去买(因为我告诉他我如果上班时间随意出去的话要被扣钱),于是他非常努力地自己吃。

除去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吃的(吃小鸡块和薯条,他都是自己吃),每天他都是自己吃饭。第一次给他吃面条,其实他不太会用筷子,我把面条夹断成适合他入口的长度,让他用勺子,果真还是吃了不少。第二次吃炒饭和汤,满满地吃了一碗饭和半碗汤。晚上在家,我一般先把他吃的菜炒好,乘好饭,让他坐着自己吃。因为他知道我还要炒我和他爸吃的菜,所以没有时间喂。他吃没吃完我都不再喂,反正一切看他自己。当然吃得好我会表扬他,也会给点实在的他喜欢吃的东西作为小奖励。没吃好也不多给零食补充,多晚睡也只能喝一次奶。这几天下来,我倒是发现他在吃饭这个事上,好了很多很多。不但自己吃,也没有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还比以前我们喂的时候吃的量更多。

看来妈妈忍得下心,懒一点,可以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不但吃饭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天xx也学着自己洗澡了。

自己洗澡是他提出来的,我放好水,然后他自己洗脸,洗头,洗澡。我在旁边看着,除了让我帮他擦背之外(他擦不到),其它的我想帮他都不让我帮,只不过我必须坐在旁边告诉他哪里还不干净,泡泡没冲掉。等他洗完,我再用水给他冲一下,然后抱他到床上擦干水,衣服他也可以自己穿好,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星期了。虽然我帮他洗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他洗至少二十分钟才洗完,我也很乐意这样“懒”下去,有什么比孩子自己成长,独立更美好的事情?

孩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看护”。从他走路要扶,要牵到完全可以自己跑;从妈妈帮他刷牙到自己刷得满地泡泡,喝下漱口水;从把屎把尿到现在自己坐马桶冲马桶;从我们一口一口喂饱他到自己吃饭……他在慢慢长大,而父母要做的,便是慢慢放手,让孩子渐渐独立。

宝宝不爱走路?用这些方法“治”他


宝宝大概在一周岁左右就陆续地会走路了,但有很多孩子几步路没走,就非要爸爸妈妈抱着,不愿意自己走路。短距离的话,父母还能抱得动,但如果出去逛街、或者天气很炎热的话,抱着孩子就会很不容易,那父母要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走路呢?

1.宝宝为什么不爱走路

从宝宝的角度来讲,首先原来宝宝一直被宠爱着,不管到哪里都有人抱着,突然要宝宝自己走路,宝宝们当然不愿意了。其次也有可能宝宝比较害怕,走得不够稳当,怕摔跟头。然后就是孩子的比较怕见陌生人,离开爸爸妈妈身边会觉得没有安全感。最后可能是一些生理上的原因,比方缺钙导致腿部发育不够好,腿部的力量不够,没走几步就觉得累,想要爸爸妈妈的怀抱。

2.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每个宝宝的内心深处都是爱爸爸妈妈也会心疼爸爸妈妈的,这时候父母不妨向宝宝撒个娇,“哎呀,妈妈好累呀!宝宝自己下来走一会,好不好?”多用类似商量的语气去向宝宝求情,宝宝一般就会愿意下来自己走了。如果这样宝宝还是无动于衷,父母还可以采取和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运用身边鲜活的例子,让宝宝意识到应该要自己走路,“宝宝,你看那个小弟弟他年纪比你小,都走的很好了,所以我们也要加油,对不对?”或者”你看,狗狗都在用自己的脚走路,宝宝你要是还要妈妈抱着,狗狗都会笑话你了哦!”用这样的话让宝宝知晓走路是一定要学会的。

3.学会自理

父母总不能一直跟着宝宝,总有那么一天,宝宝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去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父母应该在宝宝小时候就要训练他自己生活的能力,走路是最基础的,所以一定不能怕孩子累着而惯着宝宝,要让宝宝懂得走路是一种本能,是必须要学会的。此外,也要让宝宝多多地尝试些新鲜事物,增加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

走路只是宝宝漫长成长路程的一小步而已,要想宝宝将来能够茁壮成长,父母要在宝宝的各方面下工夫,注重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让宝宝有自己的小世界。

孤独的小宝贝


孤独的小宝贝xx小朋友一岁两个月了,我带着xx小朋友xx小朋友下楼玩。

每当看见有只小狗经过,她就开心地大叫着“狗狗,狗狗”,然后追着狗走出好远,直到狗的主人把狗带出我们的视线。

身边一位20多岁的女孩子经过,xx小朋友xx小朋友奶声奶气叫了声“姐姐”,女孩没理会,径直走了过去。xx小朋友似乎有些失落,我怕这种情况打击了她刚刚形成的主动叫人的意识,赶紧安慰她“你声音小,姐姐没有听见”,xx小朋友便转身去抓路边的小石块玩了。

又过了一会儿,又一位穿裙子的女孩经过,xx小朋友赶紧对着女孩大叫“姐姐,姐姐”。女孩很诧异,停住脚步扭头看了看xx小朋友,对着xx小朋友微微一笑,又转身走远了......xx小朋友还对着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叫着“姐姐,姐姐”,我只好告诉她姐姐已经走远,听不见了。

正在这时,一位白发老大爷站到单元门口等待开门,xx小朋友一眼看见,一边往人家那边走一边叫着“爷爷,爷爷”,老人确实是听不见,xx小朋友换了大嗓门高声叫“老—爷爷”,老人仍未回应,xx小朋友不甘心,又赶快换回“爷爷,爷爷”,但老人肯定没想到xx小朋友是在叫他,所以等xx小朋友快冲到老人身边时,老人已进去并关上了单元门。xx小朋友再次失望的转身看向我,我心里有些酸楚,只能希望孩子主动社交的失败别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

别让孩子过一个孤独的暑假


别让孩子过一个孤独的暑假暑假给孩子找玩伴,一起复习功课,玩,一个月差不多付两千块的工资,真以为是奇闻,那天看网上的一个贴子。可是仔细一想,身边暑假孤独的孩子真不少。

放假前,幼儿园通知有暑假班上,提前报名。孩子上暑假班也没有不好,爸妈都上班,家里又无人带孩子的,这暑假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不上暑假班,或者没有安排其它活动,兴趣班之类的,或者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有回老家,或外出旅行,你的孩子没有安排,那只能大人全天候着了,大人陪孩子一起玩,和孩子跟孩子一起玩,那是不一样的。今年幼儿园一放假,只我们一栋楼认识的,平时一起玩的三个孩子全回了老家。落单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只能另找小朋友玩,或者只能大人陪着玩了。这段时间孩子就显得特别孤单了。

前几天在楼下和一个奶奶说了会儿话,知道了她的孙子就正上辅导班。奶奶还要带个小孙女,没太多精力,总关家里也不行,没人玩,很无聊;出门没人看着,又怕不安全,爸爸妈妈上班忙,最后决定送辅导班,还能认识新朋友。看了小区的几个小朋友,其实大家一起玩的时间不多,都有爷爷或奶奶带着,玩会也就回家了。

唉,想想我们小时候,那个暑假真真一个自由自在,就是现在我觉得住在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要幸福,跟大自然更亲近,玩伴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这两年暑假都带**宝回老家,就是想让孩子亲近一下大自然,在家里,帮姥姥摘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也是**宝最乐意的事。家里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很多,孩子也很快玩到一起了。今年的暑假我们安排也比较轻松,回老家十天,和宝爹相聚半月,再回深圳的时候,小伙伴们全回来了,小朋友们再相聚的一刻也是很惊喜的,他们已经会描述自己在暑期所见所闻了,到时候在旁边听孩子相互“吹牛”也是很有意思滴。呵呵。

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我感觉**宝平时并不孤单。现在楼上楼下几家有孩子的,认识,相熟,孩子放学回来,楼下楼下,这家那家相互窜,跟自己家一个样,孩子有玩伴,自在,开心,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一起分享,这种邻里之间和睦友爱的氛围也会伴着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相关推荐

  • 一只孤独兔子作文3篇 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一只孤独兔子作文》。作文分数在语文试卷分数中占比最高,作文写得多,对生活的感悟会越深刻。遇上不会的主题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作文素材。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2023-04-08 阅读全文
  • 一个人孤独短句 风在诉说阅历,花在书写温柔,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会接触到需要用短句的地方。短句写作时要注意语句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通顺,在文章中使用短句,可以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表述其意。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一个人孤独短句”,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句子!...
    2023-04-26 阅读全文
  • 人走路的正能量句子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持每日步行则是瘦身的法宝。"正能量的名言有哪些?生活不是静候风暴过去,而是学习在暴风雨中起舞,为了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和乐观。我们需要积极对待生活,正能量的语句能够激励我们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希望进一步了解“人走路的正能量句子”,那么请接着阅读下文,真心感谢您的保护和守护...
    2023-10-06 阅读全文
  • 帮助孤独孩子走向世界 导读:孩子不能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要让孩子接触千千世界,让他们告别孤独。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
    2021-10-04 阅读全文
  • 一个人孤独伤感的句子 像我这种怕麻烦又怕痛的人,还是单身比较适合我。如果您对一个人孤独伤感的句子感兴趣编辑可以向您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人的情绪就像天上的星星,瞬息万变,受到不好事情的影响,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伤感。遇到挫折可以去跳一支舞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希望这些句子能够让你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所触动!...
    2024-07-10 阅读全文

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了《一只孤独兔子作文》。作文分数在语文试卷分数中占比最高,作文写得多,对生活的感悟会越深刻。遇上不会的主题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作文素材。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2023-04-08 阅读全文

风在诉说阅历,花在书写温柔,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会接触到需要用短句的地方。短句写作时要注意语句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通顺,在文章中使用短句,可以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表述其意。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一个人孤独短句”,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句子!...

2023-04-26 阅读全文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持每日步行则是瘦身的法宝。"正能量的名言有哪些?生活不是静候风暴过去,而是学习在暴风雨中起舞,为了让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和乐观。我们需要积极对待生活,正能量的语句能够激励我们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希望进一步了解“人走路的正能量句子”,那么请接着阅读下文,真心感谢您的保护和守护...

2023-10-06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不能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要让孩子接触千千世界,让他们告别孤独。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

2021-10-04 阅读全文

像我这种怕麻烦又怕痛的人,还是单身比较适合我。如果您对一个人孤独伤感的句子感兴趣编辑可以向您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人的情绪就像天上的星星,瞬息万变,受到不好事情的影响,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伤感。遇到挫折可以去跳一支舞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希望这些句子能够让你被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所触动!...

2024-07-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