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为什么不早点来接我?
发布时间:2021-01-04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成长的路随着飞逝时光一去不复返。作为父母,我们能否从忙碌平静的生活中清醒认识到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
这是一位宝妈的故事,我想分享给大家,相信看过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
女儿五岁前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在老家,与我相隔一千多公里。
我们视频,她在视频那边笑得很甜;
我们通电话,她叽里呱啦地与我讲她在幼儿园的趣事;
我给她买很多的玩具,寄给她,她说都放在床上,就像妈妈陪着她;
我给她寄很多书,各种绘本,各种童话故事集,她收到后,会告诉我收到书了;
我一有假期就去看她,她不会对我陌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抱不完的拥抱……
我以为,她是幸福的,我也是安心的:爷爷奶奶疼她,生活条件也相当好,我和女儿爸爸可以专心打拼事业,多完美的安排。
虽然,偶尔思念的痛会在静寂午夜狠狠侵蚀我内心,但我坚信,我们在走一条最正确的路。
在她五岁生日的时候,我请了一周的假,踏上回老家的路,而行李箱放了半箱为她精选的童书,一直坚持给她买书,她应该也如我一样爱看书吧?出发前,我无数次想象与她捧着书依偎着坐在鲜花盛开的阳台中,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如她的笑容。
和预想的一样,女儿很开心。她抱着我,兴高采烈讲熊大熊二,告诉我想养一只小熊;走在街上,她拉着我进了一家又一家的超市,各种薯片、虾条抱满怀,心满意足对着我笑;晚上睡觉,我想给她讲故事,她说她困了,要睡觉了,第二天要起床看电视。
终于在临走前,我婉转问爷爷奶奶,那些我给女儿买的书呢?
爷爷带我去了杂物房,手指某方向的角落,淡淡说了三字:“在那呢。”那一堆书,一本本整齐叠着,崭新的,落了灰,还有好几个包着书的邮包,并没拆开。
那一刻,心好像跌入了冰冷的深渊,我突然觉得自己错了,突然醒悟自己错过孩子的某些重要时光,我问自己,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吗?
回来后,两个月时间,咬牙定了套房子,做好所有工作上的交接文件,写辞职信,一切虽然突然,但义无反顾。就这样,我把女儿接到了身边。
我一直相信阅读的力量,把孩子接回来后,我先给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晚上给她读故事,陪她看书,白天带着她逛书店。慢慢的,她不再爱看电视,不再沉迷小零食,她喜欢靠在我身边安静的听我讲故事。有一次,她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早点来接我?”我顿时潸然泪下,但愿我全职陪她的这些静谧又美好的阅读时光能弥补错过她的所有遗憾。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给她讲故事,为她讲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告诉他所有的坏人最后都会被严惩,因此要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为她讲拇指姑娘,希望她能明白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
我尽量为她选择很经典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四大名著儿童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我希望她能在上学前了解这些故事,不但锻炼孩子的思维,还能从听到讲,再从讲到看,慢慢陪养她的阅读习惯。
一年多的时间,我就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孩子,转眼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也像别的父母一样担心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不适应,我便提早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为她描述小学的校园、老师还有朋友。可是有一次孩子却对我说:“妈妈,你放心吧,小兔子都可以轻松和别的小伙伴交朋友,我也一定可以!”就是这一刻,我突然真切的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它不但会让孩子逐渐爱上阅读,还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品性,这点更是让我惊喜满满。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我便计划着再找一份工作,虽然不是全职陪伴,但有一个习惯我却从没有间断,就是每天睡前或者放学后为她继续讲故事,周末带她去图书馆,因为我一直坚信:从小爱听故事的孩子,总会被故事中塑造的人物所影响,长此以往,孩子总会被勇敢、善良、睿智等良好的品质所感染,这样的孩子想变坏都很难!
我们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最多只有二十年,为什么不尽全力,不拿出全部的爱来陪伴呢?我们总是很忙,不是忙家务,就是忙工作,空下来的时候,忍不住拿起手机,却忽略了其实应该抱一抱孩子,给孩子讲个故事,读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都不应该“虚度”,希望所有父母都能从我的讲述中领悟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陪伴孩子不只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你自顾玩儿手机、忙工作,孩子在旁边玩玩具,而是要在一起的时间都能有价值。选择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才会深刻体会到在一起的幸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做饭?
“妈妈,为什么你不做饭给我吃?别人家都是妈妈做饭。”儿子大口嚼着爸爸做的饭,漫不经心地问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脑快速运转起来。
第一个闪念,想告诉他,我做饭不好吃。但这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作为一个现代妈妈,“自信自立自强”是最根本的人生准则,总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没事儿就自我贬低自我检讨一番,就会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所以绝对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闪念,想告诉他,男人做饭是家族传统。我家都是男人做饭,爷爷姥爷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饭菜,奶奶姥姥和妈妈,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绝对不能保证。可这么说,也是在贬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仅我这一辈,还捎带了上一辈,这事让两个妈知道就麻烦了。
儿子见我半天不说话,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绪,深呼吸一口气,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无论现实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础。以下是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话,也正好能对他说。
我问他:“家庭事务的分工原则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吗?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摇摇头说:“不行,力气活妈妈做不了,精细活爸爸不会干。”
我又问:“或者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戏一样。”
“家庭是一个团队,每个人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和优势。比如我擅长理财和清洁,家里的钱就归我管,扫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长做饭,他就负责做饭,保证我们的健康和营养。如果交换一下工作,让我做饭,我没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没法把家里收拾干净,那我们家就一团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妈妈做饭自己的妈妈不做饭就感到奇怪,做擅长的事才是正确的。”我为自己不做饭找到一个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许对一个孩子来说,上面这个解释足够了。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讲,谁做饭或者不做饭,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层面。多少年轻夫妇因为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闹得差点离婚,多少家庭因为过年去妈家还是婆家而费劲脑筋,真真过个“年关”?看起来无非是选A还是选B的问题,怎么就这么难?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只要出于对另一方的爱和包容,问题不难解决。你不想做饭我就试着做做,也许能激发出我的厨神潜质;你不喜欢打扫房间,我就帮忙打扫,感受下“你挑水来我浇园”的浪漫。只有这样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赢得对方的爱,使婚姻生活更加长久幸福。
妈妈爸爸日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编者按: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而妈妈就是这颗种子的守护神,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成长中,妈妈、爸爸记录着点点滴滴,有幸福有烦恼,但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小种子,总有一天会灿烂绽放、绚烂无比。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妈妈爸爸日记》专栏,欢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儿心得。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对孩子,天性赋予母亲关爱的本能,其中有一种叫刻骨铭心,那种爱叫——借“打”!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说所有的话我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句话,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暇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菜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污脏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的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强烈 10 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 5 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分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更为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妈 妈,我什么也不想做”
“妈妈,我什么也不想做”
前段时间,带妞外出旅游,后又到外公外婆家住了几天,近半个月都在外面跑,不用弹琴,不用练字,不用上兴趣班,不用干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几乎天天在外面吃饭,天天在海边玩着、海水里泡着,经常可以看IPAD的动画片,到了外公外婆家,每天晚上还可以跟着外婆去跳广场舞,时不时去荡荡秋千,逛逛超市,喜欢热闹的妞扎实爽了一段时间,今天上午刚被外公送回来,午餐时妞一直兴奋的跟我们分享着这几天在外公外婆家的趣事,偶尔念叨几句不想回来,还想在外公外婆家多住几天。
下午外公回去了,我下班回家,妞给我开了门就躲进自己的房间,脸上明显的不快。我轻声问妞爸,妞爸也皱起眉头、摇着脑袋,悄声对我说妞的心根本没法进入日常状态。不用问,我猜到肯定是妞爸让妞去练字练琴,妞不想练,让妞爸心生不快。这要在以前,我也会被妞爸的情绪影响,言语、表情中都会不自觉地对妞露出不满,但突然想起前两天看到的张灵分享的《早上发生的那件事》,马上在心里告诉自己先calmdown,得尊重妞的感受,接纳她的情绪。先简单几句安慰了妞爸,说:“别着急,慢慢来,有时候大人出去玩了一趟,回来还不能马上投入工作状态,还别说孩子了。我们要给孩子转变状态的时间。”然后悄悄走到妞的身边坐下来,妞正写着字帖(暑假作业),脸上的纹路都是朝下耷拉着的。
---妞妈:崽崽,在练字呀,写得挺认真的哈。
---妞:妈妈,我不高兴。
---妞妈:妈妈看出来了,你是不是还想在爷爷阿婆家多玩几天呢?
---妞:(低着头,没有看我,点点头)嗯
---妞妈:妈妈想我自己小时候也有过你这样的感觉,妈妈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个航空航天夏令营,那是妈妈第一次坐飞机,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妈妈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玩得很开心,等到夏令营结束回到家中,妈妈也说不清楚啥感觉,就是啥事也不想做,心里觉得不开心、不高兴,你现在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呢?
---妞:(眼睛开始看着我,有些发红,似乎有泪光闪动)嗯,是的,我也是什么都不想做。
---妞妈:崽崽,这是种很正常的感觉,人从一个环境刚换到另一个环境,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人的心情有时候就像波浪一样,有时候在上面,有时候在下面,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却不怎么开心,就像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在外面玩,特别开心,突然一下回来,回到每天要上班、要完成作业、要练琴的这种平常的日子,好像还不适应,就觉得啥也不想做,对不?
---妞:(妞点头)嗯,我就是不想写作业、练琴,还想出去玩。
---妞妈:嗯,妈妈其实也还想玩呢。但是我们不能每天只玩,不上班,不学习,是吧?不用担心,这种不适应只是一阵子,很快我们就会感觉好起来的,明天一定会感觉比今天好一些,后天又会比明天好一些。
---妞:那我想妈妈坐在这里陪我写字。
---妞妈:那好,如果妈妈坐在这里能让你心情好一点的话,那妈妈就在旁边陪陪你,你就认真写字吧。等会练完字,我们休息一下,吃完晚饭,练练钢琴,之后妈妈陪你看书讲故事好吗?
---妞:(心情明显好转)好,我希望等会练琴的时候妈妈也陪我,每天都陪我。
晚饭后孩子主动弹琴,并没有强烈要求我一直陪在身边,心情一直都不错,脸上完全看不出我刚下班那会儿的阴霾,我知道她已经适应一些了。
记下这段对话,只是想鼓励自己,其实跟孩子有效沟通我也可以做到,原来总是觉得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压力太大,很容易情绪化,虽然育儿书看了不少,道理也懂得一些,但碰到具体情况,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不自觉的对孩子过高要求,经常做不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经常不自觉的否定孩子的感受,长期恶性循环,导致我经常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种种所谓的“不足”——好动、练琴写作业不自觉,不专心,人来疯......
正因为看了些许育儿的书,让我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一直不满意,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很失败,自己身边的朋友总能很智慧的想出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别人的孩子哪儿哪儿都比自家的强,于是在育儿方面经常自我否定,自己就是经常下意识的要求孩子behave,不按自己的要求behave的就让我不舒服,当看到彭彭说的“大家是否愿意接纳自己也是一个要求孩子behave(表现好)的家长?学过爱,自由和尊重后,别忘记了,尘世中承担父母职责的你,再尊重孩子,再摒弃私欲,也还是会要求孩子behave的,何不饶过自己,顺势而为?要求自己给绝对的爱和尊重,也是一种伤人的执着。”我真的开始释然,逐步开始先接纳自己,再学会真正去接纳孩子,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好与不好的情绪,好与不好的行为,今天的这件小事让我发现当真正做到接纳后,沟通就真的有效起来,建立在说服、征服对方的基础上是无法真正达成有效沟通的。
妈 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性之初启蒙
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性之初启蒙
“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当中央少儿频道的广告里,那个可爱的宝宝讲这句话时,偶家涵宝也学会了,总是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
当时她还没明白广告的意思,觉得好玩才学及此话。我想了想,决定要给以涵宝现在这个年龄段满意的答案。
于是跟她讲:宝宝,其实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是在妈妈肚子住着的,因为妈妈好爱好爱你!因为那时你实在太小了,所以就先把你藏在妈妈的肚子里,好好地保护你,然后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乖乖地吃饭睡觉,这样过了10个月,你长大了,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你了,妈妈就把你生出来啦......然后长呀长呀长到现在这么大啦。
问她懂了吗,涵宝似懂非懂的说,嗯,懂了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性之初启蒙。还抱抱我说:妈妈,我也好爱你!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啊?--性之初启蒙虽然不知她小小的脑袋里到底是否懂了,但她觉得这个答案让她很满意。每当她的为什么,在当妈的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时,便高兴地蹦跳。
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我觉得对待孩子的为什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回答她,比如对于这样的问题,对于不到3周岁的孩子,给予这样的回答,我觉得适合,简单易懂,而孩子的好奇心也能得到满足。
而如果现在对她讲那些深奥的道理,她会觉得妈妈在骗我,因为都听不懂。没有得到令她满意的答案,自然会不开心,日后还会不停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