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彩笔找到家
发布时间:2020-12-08 找朋友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找朋友 幼儿园说课稿找朋友近几天来,我发现桌子上有一堆长短不一、五颜六色的彩笔。看着这些彩笔,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哦,经常提醒孩子们保管好自己的文具,可是效果甚微,没办法我只好在班里宣布:到前面来认领彩笔。可是彩笔不但一只未少,反而又有几只被“拾金不昧”的孩子们送了上来。桌子上有那么多的彩笔,可为什么丢了彩笔的孩子们不去认领呢?答案很简单: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舍得为孩子的学习花钱,对孩子们来说东西来的太容易了,丢了以后也就不再找了。长此下去,孩子们丢掉的不仅仅是彩笔,而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想到这里,我决定上一节勤俭节约的主题教育课。活动课开始了,我从身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大把彩笔。孩子们很诧异的看着我,他们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你们知道这些彩笔的故事吗?”孩子们摇摇头。“现在听老师给你们讲这些彩笔的故事:这些彩笔本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有一些要好的小伙伴,可是他的小主人一点儿也不爱惜它们,随地乱丢,害的它在地上被人踩来踩去,多可怜啊!它多想让小主人把自己找回家啊!可是等啊等啊,一直等了一天,还是没有等到小主人的到来,这就是那些找不到家的彩笔,谁愿意把它带回家?”我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上来,指着红彩笔,腼腆的说:“老师,这只彩笔是我的。”“你想带它回家吗?”“想!”“那只彩笔是我的”“那只彩笔是家乐的”陆续有孩子们来辨认自己的彩笔。我指着桌子上的这些彩笔问:“孩子们,这些彩笔是怎样来到将桌上的呢?”单纯的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可是都没有可是都没有说出问题的根本来。我接着说:“我们应该如何爱惜彩笔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出主意,有的说用后要及时放到文具盒里,有的说在彩笔上贴上一块胶布,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很容易找到失主了。从此,讲桌上很少再见到丢失的彩笔了。事后,我不停地反思:我深信这件事让孩子们懂得的不仅仅是一支彩笔,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或许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中班了,孩子们比小班的时候懂事多了,也更喜欢和教师交流,这样的氛围给我和孩子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经常会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自主游戏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正开心的玩着。可是张朕小朋友在区角活动里玩耍时和大家闹得愉快了,哭着大闹了一场,我怎么调节他都不高兴我询问,了和他在一起玩区角活动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张朕抢玩具,他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听孩子们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他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沟通。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边小椅子上的江泽,还在那里张着嘴巴大哭,我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问:“张朕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快乐吗?”(快乐)那你快乐吗?(我不快乐,他们都不和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张朕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伴们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低下头),看着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他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头。这时我对着其它的小伙伴说:“瞧,张朕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它几个孩子一起回答我,这时的他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其它小伙伴们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张朕的这件事,把他请到我的故事中,这样让他在听故事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张朕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它孩子,你们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张朕的小脸蛋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与他做好朋友。
帮助孩子要帮到点儿上
托班孩子年龄小,一日生活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但教师帮助孩子一定要帮到点儿上,否则就可能妨碍孩子的发展。1.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我不急于帮助。幼儿园的水龙头是按压式开关。有的孩子只会使用旋转式开关,所以刚到幼儿园时,总试图用旋转的方法打开水龙头。这时候,我没有急于帮助他们,而是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摸索。于是,他们就左转右转地来回试。突然,他们发现提起水龙头的开关,水就流出来,按下去,水就关上了,高兴得不得了。开关水龙头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它是孩子们通过尝试自己学会的,因此,他们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这件事告诉我,在托班孩子的每日活动中,这种力所能及的又有些挑战性的事,最好先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做,不急于帮助也不要怕因此而给老师带来一些麻烦。2.对孩子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我不帮助。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呵护过多,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做。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帮助,而是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戏化,鼓励孩子去做,让孩子喜欢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例如,吃午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老师,你给我剥香蕉皮。”我则说:“咱们来帮小香蕉脱衣服吧!看谁能把香蕉的衣服脱下来。”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都争着说:“我会给香蕉脱衣服。”然后他们就自己动起手来。这种游戏化的方式孩子乐于接受。当然,孩子们愿意自己动手之后,我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注意观察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以使幼儿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3.对孩子做起来力不从心的事,我及时帮助。在生活和活动中,有些事情孩子做起来很困难,我就教给他们求助的方法,以便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同时,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以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例如,在孩子学习自己提裤子的过程中,年龄稍大的孩子一使劲就能提起来,年龄偏小的孩子,手腕儿力量小,总也提不上,有的会感到很烦躁,甚至会伤心地哭泣。碰到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你只要说‘老师帮我提一下裤子好吗’,我就会非常高兴地帮助你。”孩子会表达自己的请求时,我就亲切地说:“我特愿意帮助你。我帮你提裤子,你也帮我一起使劲提,好吗?”虽然孩子的力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主动做事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我找到春天了
教育随笔:我找到春天了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天气逐渐变暖,春风拂面,杨柳飘飘,桃花、杏花、梨花、迎春花争相开放,小草、大树比着抽芽。憋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应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于伸展筋骨,拥抱大自然。
在今天的主题活动中,我结合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从多个角度观察春天的变化,并引导、鼓励他们自由讨论、大胆表达自己找到春天的景象。然后在温暖的春天景色中,通过有关春天的故事、儿歌、散文、绕口令等,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春天。在延伸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为小树浇水,讨论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一起动手制作了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牌。
最后总结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谁来说说春天在哪里?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找到春天了,春天就是到外面玩”,“老师,春天就是小树要喝水”“老师,春天就是小草发芽了”“春天就是暖和了”、、、、、
瞧,孩子们找到春天了,春天无处不在,而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却不尽相同,听到他们的话语,你也能体会到春天是多么色彩斑斓,孩子们和春天一起成长!
不再用哭泣寻找帮助
“老师,磬磬又哭了!”月月跑过来告诉我。“她怎么了?”“小燕子说不想和她做朋友了”我走进卫生间一看,磬磬噘着嘴在抽泣,大滴的眼泪从粉嫩的小脸蛋上不停地往下滚。我拉着她的小手说;“磬磬,小燕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呀?”她扭着身子不回答。“那我们一起问问小燕子”小燕子咂着嘴告诉我:“磬磬一直要哭的,我不喜欢爱哭的朋友。”我转过头看磬磬,她低着头不说话。这个女孩叫磬磬,胖乎乎的很可爱。就是有个习惯:爱哭。这不,和小朋友生气了,又出现上面的一幕。在和家长交流中发现,磬磬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妈妈工作忙。平时几乎都由奶奶照顾。奶奶对这个唯一的孙女非常疼爱。妈妈对我说磬磬在家遇到不如意的时就会哭。孩子一哭奶奶就心疼。于是,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了,不想吃的菜就不吃了。最近,妈妈发现磬磬哭的次数越来越多。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观言察色”了,他就已经会对成人的行为作出观察了。当他发现只要他作出某种动作或情绪(如哭泣、愤怒等)反应时,成人就会迅速作出反应,对幼儿的需要作出满足。此时,成人的反应在有意无意中强化了幼儿的情绪反应。这就使得幼儿的某种行为或情绪在一定的时期内反复出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她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对磬磬的情绪反应不再作出积极反应。磬磬开始时会有更加激烈的情绪反应。但是,慢慢的,磬磬发现,大人已不再对她的情绪反应作出任何积极的反应了,渐渐地她不再用哭泣来寻求帮助了。
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阳阳是个调皮的孩子,非常好动,一直让我很头疼,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时打人、骂人、抢小朋友玩具,有时弄小朋友衣服、头发等、我感觉每天在耳朵里都总是听着他的名字。
我尝试很多办法来教育他,谈心说服,严厉批评让他转换角色,体会其他小朋友的心情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我尝试和他的家长多交流,找出原因。
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谈到孩子家长总是摇头又摇头。
我意识到,原因就在于此。
家庭、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也对自己放弃了。
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区域活动结束后,阳阳收拾好玩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
我立刻在他额头上贴了大苹果,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了他维护班级卫生的好行为,让全班小朋友给他鼓掌。
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做,还亲切的抱抱他。
早晨,阳阳来园很早,帮助老师整理图书,从大到小整理的井井有条,还照老师的样子,摆放整齐,很有耐心。
我决定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
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他。
我选他做班级里的小小值日生,负责班里所有的图书的整理发放和保护,他干的可认真了。
而且通过图书的桥梁,与小朋友交往的也十分愉快。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正确的看待每个孩子有多重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花朵,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了幼儿教师身上。
我们在平时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老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
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找到纠正的方法了
孩子们上中班了,要开始学写字了,班上有一位名叫孙肖肖的小朋友,总是喜欢用左手写字,奇怪了,刚学写字的孩子怎么多次都纠正不过来,后来听他妈妈说,在原先的幼儿园上学时,小班老师就让孩子学写字,而且不管孩子怎么写,孩子一直都是这样,老师也没有及时纠正,现在一到写字就只会用左手了,哦!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开始教他用右手握笔写字,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能用右手慢慢写了。后来在课堂上练写字时,我发现他写着写着又换成左手了,“肖肖,换右手写”,几次被老师发现,在老师提醒后又马上改,他也常常伸伸舌头,扮扮鬼脸,可爱极了。该想个什么方法呢?一次我在网上查看资料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在刚开始写字时,由于手的力度不够,经常会使笔往一边倒,于是老师用一根皮筋将孩子的手和笔套在一起,这个方法行吗?我找来皮筋和笔试了试,还真的可以。是啊,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将肖肖的手和笔套在一起,还真管用,他手和笔被固定了,他没办法把笔换到左手上去了。瞧!他用右手写的多认真!
彩笔摔坏以后
课间游戏中,小良和另一组的孩子们玩得很尽兴,他们一会儿。
小良是个很开朗的男孩,聪明灵活,很会察言观色,在家算是一霸王,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讲讲道理,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轻则哭闹耍脾气,重则拳打脚踢,死缠烂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害怕。
虽然家里学校较近,但从中班开始,小良就开始了全托生活。
在幼儿园的小良倒是很乖,自理能力也一步步提高,虽然玩起来风风火火的,在老师们的监督下还是能遵守规则,
进入大班的小良学习很上心,各项活动完成的很出色,和小朋友的关系大体上也相处得还好,恰巧班上新来了一个孩子是小良的亲戚,这个男孩子也很淘气,由于开始对孩子们的情况不太了解,第一周两个孩子坐的很近,活动课上我发现两个孩子在私下开始做小动作,你踢踢我的小凳子,我拉拉你的衣角。
有时以为老师没发现他俩的"小伎俩",还会心照不宣的会心一笑。
在几次谈心后,两个孩子知道了这事,上课时很是安分守己一些了。
就在这次课间活动时,小良在玩得高兴时,随手拿起小琪的彩笔盒往地上一扔,盒子把儿被摔断了,小琪是个很较真的女孩子,对自己的东西保管的很周到细致,书本文具干净整洁。
小琪拿着摔坏的彩笔找我解决问题,在对两个孩子进行询问之后,我问小亮怎么办?孩子很爽快地说:妈妈来了就赔给她。
小良一脸的痛快和不屑一顾让我觉得有必要和他谈谈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话题。
小良称自己有私房钱,妈妈可以用他的钱买一盒彩笔赔给小琪。
我问他:你摔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谁来承担责任,谁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很认真地回答:我自己。
我告诉他:妈妈可以替你出钱买彩笔赔给小琪,但你对自己随意摔打别人东西,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会产生什么后果,都要去想一想。
我还给他提出一条解决难题的方案:把自己的笔盒外壳和小琪交换一下,虽不太方便,但还能用,也不必重新买一盒新的彩笔。
孩子若有所思,我让他回座位了。
放学时,小亮的姑姑和奶奶来接孩子,我们一起谈了这件事,但我们再次问小良怎么决定的,孩子坚持要买新的还给小琪。
姑姑也给孩子做工作,并帮着两个孩子换笔盒。
小良含着眼泪看着姑姑忙活着,我知道小良对自己的东西也有一定的眷念和爱惜,就好像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一样,也不舍得分离。
姑姑答应回家给他粘一粘,孩子才点点头。
送走一家人,幼儿园已经安静下来了。
在幼儿园的点滴,孩子们的小故事就像一部永远也没结局的电视剧,主角轮流担当,情节丰富多彩,喜剧成分多于悲剧。
每个孩子都在自己不同的角色扮演中悄然成长着,不用给他们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在自己营造的欢乐中快乐成长,感受生活的乐趣,也在一些小挫折小摩擦中,不断学习人生中的道理,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我们呢,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同他们一起成长。
中班区域活动随笔:给图形宝宝找家
在区域活动中给“图形找家”,小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许多小朋友都来参加。曦曦:“老师,我要给图形宝宝找到家。”曦曦在小框里努力寻找着自己需要的图形宝宝,认真摆弄着图形,看看、比比。找不到的时候,也会过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你看我这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对曦曦来说,分辨大小有点难度,大小相同的图形。曦曦能找到相同的图形但是会忽略他们大小。我会告诉曦曦:“曦曦,这个圆圈圈的的家好像有点小,我们在找找看,哪个更适合它。”
从活动情况来看,曦曦对“图形找家”的游戏,非常喜欢,而且掌握给图形找家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比一比。对于大小比较有点缺失
,曦曦可能只关注了图形的形状,忽略了它们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容易找错图形宝宝的家。
幼儿的年纪还小,兴趣的不稳定。为了增强幼儿的兴趣,在下次区域活动中要更换一些材料,可换成一些蔬菜、水果、动物等图形,吸引更多的宝宝一起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