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奶奶
发布时间:2020-11-30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 幼儿园的跳的游戏周日,我带着女儿到大楼买衣服。因为要给母亲买一件宽大的夏季衣服,我们在中老年人服饰区逛着。忽然,一个小男孩哇哇地哭起来,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坐在购物车上不停地哭泣,原来他的奶奶要去试穿衣服,让服务员代他照看一下孙子,可孩子不论奶奶和服务员怎么说,就是不让,奶奶刚拿着衣服打开试衣间的门,他就更加大声地哭起来。无奈之下,奶奶只好作罢,不再试衣服,推着孙子走了。
当走到我身边时,我看见奶奶一边指着孩子的头,一边说:“你真坏!每次来都这样,下次你别来了!”这时孩子已经不哭了,但眼角还挂着泪花。的确,孩子的这种行为令人不舒服,但这种情况的形成最大的责任还是在奶奶。假如第一次来的时候,奶奶坚决不妥协,即使孩子哭泣,也要在服务员的帮助下狠心试完衣服。当奶奶又出现在他面前时,我相信孩子能够克服见不到奶奶的恐惧,“每次都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持之以恒的要求的结果,可“奶奶”们往往不忍心去招惹孩子,在孩子们的哭声中败下阵来,“坏孩子”是“奶奶”们一手制造的,怎能去责怪孩子呢?孩子的世界和心灵是一张白纸,你填补什么就是什么,作为孩子的长辈,应该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要求和影响孩子,在坏习惯面前坚决不妥协,才能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这是屋檐,奶奶
一次角色游戏时间,文文还是闲晃其中,最后对美食店的屋檐产生了兴趣。屋檐做的是弯角的那种,孩子对此产生了兴趣,一遍又一遍地用手指在轮廓外面描画。“文文,你喜欢这个屋檐吗?”我问。“喜欢的!”他看了看我以后,低着头回答。我受宠若惊,平时从不与我交流的文文第一次开口和我交流了。我还让他把这个屋檐画下来,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在放学前,他真的将作品完成了,但没有给我看,直接放进了自己的玩具箱里面。我装作不知情问:“文文,马上要放学了,你要给爸爸妈妈看的屋檐画好了吗?”他这次没有理我,等到放学的时候,他高兴地将自己的作品递给了奶奶,并对奶奶说:“这是屋檐,奶奶。”
文文是本学期刚转进来的,通过和孩子的接触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孩子有些小自闭。因此
,平时我都会加强对他的关注,发现孩子喜欢自己和自己玩,几乎不与别人接触,家中又特别地溺爱和担忧。孩子平时活动中注意力也不集中,集体生活的规则意识很薄弱,除了绘画课,其他时间都是自己想干嘛就干嘛。翻阅了许多关于自闭症幼儿的资料,发现不能用对待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的方法来对待他们,需要按照专门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
首先,找到切入点。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孩子很喜欢绘画,绘画的作品也不错,具有一定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我可以得知他对于活动的了解。自闭的孩子,在与人沟通上面是存在障碍的,利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尝试沟通会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绘画对儿童来讲,是一种最初的语言,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讯息传递,是儿童表达自己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它不需要依赖于日常语言,绘画过程本身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情感的抒发和情绪的宣泄,促使其心理因素的健全、和谐发展。
其次,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我发现了孩子对绘画有强烈的兴趣后,我及时与家长做了沟通,建议他们可以多给孩子提供绘画的机会,可以每天陪陪孩子画画;也可以帮孩子报一些绘画班,通过绘画的形式尝试引导孩子多与同伴交流,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作品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也可以有一种抒发自己情感和想法的途径。
最后,我们还鼓励家长去寻求专业的治疗。不要顾了面子害了孩子,幼儿园的教育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最根本的还是医生专业的建议。因为自闭不是生理性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需要配合药物和针对疗法的,所以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让他们摆脱俗套的思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后备工作。
奶奶,老师让我站着了
今天早上入园后,孩子们在玩着玩具。这时,柴老师进来告诉我说:“小张,刚刚仲宇的奶奶说:你看仲宇的老师怎么这样,我们没空给孩子做沙包,她就让仲宇站着了。”听完后,我仔细想了想说,“没有啊,昨天就是点了点幼儿的名字,贴了贴照片,没有让他站着啊。”“你快别让他站着了,他奶奶不高兴了。”柴老师嘱咐我。
柴老师走后,我又仔细地回想了一下昨天做过的事情,真的没有这回事,她怎么会这样说呢?刚好这时,永康的爸爸送永康来上学,他说:“小张,康康今天不愿意来,说是没有带沙包。”听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这几天让孩子回家每人拿一个沙包来园,说了好几天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带来,因为每次让家长配合带点东西时,总是有这么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所以在傍晚放学的时候,我有点生气地对孩子们说要是再拿不来沙包,就让他站着。我想仲宇的奶奶也是因为这个吧!
中午放学时,我和仲宇奶奶解释了一下,仲宇奶奶也很通情达理,说会尽快给仲宇做一个沙包,也很愿意我们帮他管教孩子之类的话。
没想到自己一句无心的话惹来了一场风波,幸好解释清楚了,要不然和家长之间又多了一个误会了。
画台空调送给爷爷奶奶
美术课上,我结合老人节进行绘画给爷爷奶奶的礼物。当我宣布这个题目时,孩子们当时都欢呼雀跃,纷纷喊着要送给爷爷奶奶什么什么礼物。“嘘!大家赶快付诸于行动吧,把你们最想给爷爷奶奶的礼物都画出来,然后我们再送给爷爷奶奶好吗?”顿时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纷纷用画笔来抒发自己对爷爷奶奶的爱。
我静静地观察它们,我知道这时已不需要我再多说一句话。孩子们内心的礼物已慢慢从笔尖流淌,就让他们自己畅快抒发一下自己的爱吧!“老师我画完了”“老师你看”随着一声声的话语,我慢慢走向他们的画、走向他们的爱心。一堆苹果、一块块糖果、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月饼、一簇簇鲜花。听着他们的介绍,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当走到李中海的桌前时,我被他的画镇住了,只见他的画面上出现了一台空调。我问:“你画的什么给爷爷奶奶?”他说:“我画了一台空调给爷爷奶奶”。我又问:“为什么想起画空调?”他说:“我爷爷奶奶没有空调,夏天会很热,冬天会很冷。”我感动的无语了,同时被他的话语所震撼。
这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孝心,不被社会大环境所沾染的爱心。多么细心的孩子啊!有时孩子真的比一个大人还让人受尊敬,我感动着、感动着,慢慢把他搂进怀里。
无奈和欣喜
这学期我带小班了,由于我是插班过去的,小宝宝们已经对刚调走的李老师有了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我有点担心,我能行吗?能带好吗?第一天,家长送幼儿入园时,有好几个小朋友都不让我抱,当时我是很无奈、很痛心,我很清楚这是幼儿对陌生人最直接的一种排斥方式,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我的爱心感化他们,让宝宝们渐渐的接纳我、喜欢我。慢慢的,他们开始和我说话了,只是声音很小,但我每次都会微笑着听他讲完。通过和孩子们的相处,孩子们的表现一天比一天要好,和我相处的也很不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有的孩子一次也没有哭过,没有闹过,真能干;有的孩子刚入园时有些情绪,可是没一会就平复,也有好的表现,能跟着老师说的去做。只有个别的孩子在中午睡觉的时候,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我要妈妈,我要奶奶……”。多么的希望他们快些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来上幼儿园。第一次,有个宝宝在妈妈送他们进园时,竟然主动向我说老师早上好,当时一种强烈的感动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在内心激荡,久久难以平静。多么希望每一个宝宝每天都带着笑脸和我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他们的声音让我觉得无比的高兴,那是一种满足,让人无比的快乐。我有信心不久的将来我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无奈的爱的“不等式”
她们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超过了孩子家长,她们教给孩子们最初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孩子们最初的对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兴趣,引导孩子们认识他们眼中最初的大自然。她们对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地无私关爱,具体到一颦一笑,繁琐到吃喝拉撒……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幼儿教师。可令很多幼儿教师无奈甚至辛酸的是,她们在承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双重负荷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包括一些家长)对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及其工作的不尊重、不理解,以及缺乏关爱。因此,她们极力向社会呼吁一、幼儿教师日常生活爱孩子,她们累却无悔。幼儿教师一天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
7:20上班,先用消毒液打扫卫生,包括擦拭桌椅、玻璃等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7:40: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入园;7:50:带班老师领孩子们是晨间活动8:30:每日晨谈8:55:幼儿早操,照顾幼儿上厕所,洗手9:00:幼儿半日活动开始,课间照顾孩子喝水11:00:孩子们吃午饭,教师去伙房提饭,照顾孩子们吃饭,年纪小的需要喂11:30:幼儿吃完饭,一位教师照顾孩子,给孩子们讲故事、念念儿歌,一位教师则在教室打扫卫生,给教室全面消毒12:00幼儿午休,帮助照看午休的孩子14:10:孩子起床,给幼儿分发小点心,帮孩子叠被、入厕,打扫寝室……14:40:幼儿下半日活动开始16:00:开门让家长进园接孩子,但总有孩子因没人来接留园,值周教师需耐心等待家长前来,直至最后一名幼儿离园。
这就是每位幼儿教师的一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所有幼儿教师对于她们的工作给出了近乎一致的评价:辛苦、繁琐、累。”
难对付的还有孩子们的午休。这些小托班的娃娃们常常在幼儿园里的前半年都基本保持着在家睡觉时的固有传统:有睡前要听音乐的,有要讲故事的,有要上厕所的,有必须搂着才能入睡的……你必须忙而不乱、又要带着极大耐心与爱心地做这一切,孩子们才会在你唱儿歌的呢喃中、讲故事的情景中或者你轻轻拍打的臂弯中安心地甜甜睡去……虽然挺辛苦,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仍然觉得“很有干头”。有时最欣慰的事是在街头碰见十几年前自己照顾过的孩子,对方还能亲热地喊出她的名字;而最感动的,是班上的孩子连家人捎来一块蛋糕也会掂着让她尝一尝。孩子们对老师的爱与信赖,就在这样的小事中支撑着她干下去,累却无悔。
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比身体更累的是“心”
高强度、大负荷的工作,幼儿教师们大都能够适应、习惯,对她们来讲,比身体之累更难以承受的,是“心累”。教师们最大的压力是安全问题,每天一上班神经便绷得紧紧的,生怕孩子们磕着碰着,一直到放学把孩子送走后才放心。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对老师的过高要求,更在无形中加大了老师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在幼儿园里孩子一旦头上、身上碰个包或有个小伤口,有的家长便到学校吵闹,而且往往是父母找过爷奶找,爷奶找过姑姑姨姨找,找过老师还要找园长……“心累”还来自一些家长对老师教学方法上的不理解,和由此带来的不认可。
根据幼儿成长规律和国家颁布的幼儿教育纲要精神,幼儿阶段应以游戏为主,老师通过游戏帮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由于这种发展往往是隐性的、长远的,而不少家长却将孩子会查几个数、识几个字作为衡量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学到东西的标准,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家长的要求之间便产生了矛盾,老师的能力受到质疑,辛勤劳动和付出得不到认可。
而2001年改革的新的幼儿教育纲要,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驱使幼儿园不断地通过工资挂钩、优胜劣汰等手段对园里的老师施压。内在和外在的种种要求,逼使幼儿教师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不断进行自我加压,参加各种培训与继续教育课程。是“累并充实着”,还是“充实也累心”?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她们自己了解。
三、幼儿教师社会受尊重、关爱度令幼儿教师感到无奈甚至辛酸的是,虽然她们尽己所能,对每一个来到幼儿园的素昧平生的孩子付出了爱、精力与青春;虽然她们承受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双重负荷,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和关爱度,却显然不能与她们的付出划等号。
而隐藏在这种爱的“不等式”后面的,是一些家长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工作根深蒂固的曲解,和对她们辛勤劳作的漠视。有些家长把幼儿教师等同于阿姨和保姆。认为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既然花了钱,就该一切由老师担着,凡事拿老师‘是问’。”
某幼儿园执教的小张老师至今记得:班上两个小朋友玩闹,一个小朋友在另一个小朋友脸上抓了一下,留下了一个小口子。第二天,孩子的妈妈气势汹汹地赶到园里,指着小张老师的脸一字一句地说:“张老师,我今天原谅你一次,下次我绝不原谅你!”
一些幼儿教师自嘲说,碰到不讲理的家长,虽然有时感到委屈,也只好常把“对不起”放在嘴边。这些老师往往来自基层幼儿园,对他们来讲,找份工作不容易。
目前幼儿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强度大而待遇偏低、付出多而获得的社会关爱度较少这双重矛盾与尴尬。曾经有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若如此,幼儿教师们从事的应该是“神”的工作了。可在一家公办幼儿园,记者问几个正在津津乐道于自己班上孩子的幼儿教师:“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吗?”刚刚还在谈笑风生的女教师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
牛奶打翻的风波
情况描述
这天餐点时,沈老师刚给小朋友倒好牛奶才一转身,就听见几个小朋友一起叫起来:“老师,牛奶打翻了!”我转过头去一瞧,可不是吗,牛奶正顺着桌沿往下滴呢,可还没等我们说什么,佳佳和俊俊就用手指着对方,一起说:“是他(她),是他(她)把牛奶打翻的。”我生气的问:“到底是谁打翻的?”“是他(她)。”他们异口同声的叫起来。“是吗?”我陷入沉思,佳佳是班里的比较乖巧的孩子,而俊俊则是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孩子。于是,我又问了他们俩几次到底是谁把牛奶打翻的,可他俩都说不是自己,是对方,周围的小朋友也说是佳佳。我听了很生气但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说:“现在老师也分辨不出到底是谁把牛奶打翻了,我找警察叔叔来查,警察叔叔的本领很大的,他们一看就知道是谁把牛奶打翻的。”说完我就要去打电话。
没想到我刚想走,佳佳就低下头去开始哭起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后来,佳佳告诉我,说她不小心把牛奶打翻的。
分析与反思
孩子们一起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老师就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但是每个孩子都同样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不论是漂亮的,能干的,聪明的孩子还是调皮捣蛋,他们都渴望老师是关心自己,爱自己的。如果因为个人喜好,将私人感情融入到对孩子的爱中,那么爱的天平就倾斜了,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在以上案例中,两个孩子互相指责是把牛奶打翻的,我并没有主观的认定是佳佳干的,而是深思熟虑:“不能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前随便批评人,否则会深深的伤害到孩子。”老师用正确、公正、客观的方法评价每个孩子,才会让佳佳免受伤害。
唐氏宝宝的无奈与心疼
小班的宇是个出了名的淘气孩子,一副脏兮兮的模样,又坏又野,又爱打人。我们的楼下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平时我们是不允许孩子们乱穿区域跑去楼下玩的。但宇经常会借故倒垃圾、捡东西等机会偷偷溜去楼下,还会乘机吓唬一下一年级的的小朋友,害得一年级小朋友们一看到他就怕得大叫。更可恶的是他会在突然间去掀开教室外保暖桶里的饭菜,抓上一把往嘴里塞,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连同班小朋友带来的餐点放在橱柜里,他也会毫无顾忌地拿来吃。
这样一个唐氏宝宝(因父母的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一种智力残疾,又称唐氏综合症),真是让大家为他伤透了脑筋。唐氏宇宝宝只有9岁,有较为严重的言语障碍,只能含糊地说简单的词组,不能与人交流。今年入学第二年,圆头圆脑胖墩墩的样子,干净的时候倒也有几分可爱,可是行为习惯极差,又分不清对错。老师们对他苦口婆心的教育,总是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也曾了解过宇宝宝的家庭状况,发现导致宇现在这种样子和他的家庭有较大的关系。宇还有一个的妹妹,在宇入小学之前,爸爸妈妈就送他去了外地的一个寄宿制的康复机构(所以宇的动手能力在同龄孩子中表现得比较好),但平时父母很少去看他。到这儿来上学后,宇和爷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老家在乍浦,来回不方便)。爷爷也在上班,除了负责好接送工作,平时不管他,有时晚上不洗脸洗脚就睡觉了,宇犯错的时候,爷爷会生气地责骂他。在潜移默化下,小小年纪的宇就懂得了叛逆甚至报复,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抢来吃,抓来吃;被这个同学欺负了,就会把气撒向另一个同学。
其实,唐氏宝宝在智力残疾的孩子中算是程度较轻的一类,其教育可塑性还是比较强的。在和宇的相处中,我们也觉得宇是比较能干的孩子,他喜欢一下课就帮助老师擦黑板,中午会主动扫地,帮同学倒开水、、、、、只是所有这些事情出发点很好,结果却总让人遗憾。我们在为宇宝宝气恼的时候,心中掠过一丝无奈与心疼。如果、、、、、也许、、、、、、孩子,你慢慢来!
谁把牛奶打翻了
今天小朋友们像往常一样,在桌旁坐好了,准备吃早饭。今天早上喝牛奶,吃小面包。刚把牛奶分完,就听见二组小朋友的哭声。我过去一看,原来是我们平常表现很好的小女孩伊伊的牛奶洒了,旁边的小女孩说是捣蛋鬼囧囧把他的牛奶打翻了。囧囧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小男孩,其他小朋友也说囧囧平常最爱欺负小朋友了,肯定是囧囧打翻了牛奶。
我想,如果不是囧囧打翻的牛奶,我错怪了他,会伤害到他,从而也不会再相信老师。灵机一动,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小朋友们,要想知道是谁打翻的牛奶并不难,我们手上都有纹路,叫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把碗拿到警察叔叔那里,查一下就会知道是谁把牛奶打翻了。”
我刚刚说完,伊伊就又哭了:“老师是我打翻的,我错了……”我安慰她:“其实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勇敢承认并改掉,又是好孩子了。”就这样早上的牛奶事件就结束了。
其实在我们每个班里都有很听话的小朋友,也有调皮捣蛋的小朋友,孩子无好坏之分,只是他们的性格、气质不一样,不能因为他们以前的表现来判断事情。孩子们需要的是老师同等的关爱和平等的对待,孩子也有和成人一样的自尊和人格,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