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养笔记:孩子摔跤以后,你是怎么想的?

发布时间:2020-11-10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养笔记:孩子摔跤以后,你是怎么想的?”,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养笔记:孩子摔跤以后,你是怎么想的?

实录:

上周五早放,因为雨天我就主动承担去幼儿园接中班女儿的任务,在教室门口等待放学的时候,一群大班孩子经过,只见前面一个年轻老师拿着玩具框对着后面的孩子说:“地上有点潮走路小心哦,我们要来不及咯……”

正在困惑这个老师说话的矛盾点时,就有一个孩子两手抓着玩具蹦蹦跳跳的跟在队伍的后头,掉一个捡一个,脚下一滑仰面摔了一跤,前面的同伴都走在队伍的前面了,没人看到,后面的人还没有跟上来!小姑娘摔下后还两手紧紧抓着玩具,吃力的准备爬起来!

我上前搀扶时后面的老师来了,旁边的祖辈家长你一句我一句的批评那个没说话没看见摔跤画面的老师,稍微年长一点!

家长的话:

“小孩子摔倒了,地上那么滑还让小孩子走那么快!”

“头先着地的,嘭的一声吓死人了,你们做老师怎么看的?”

“地上那么潮,怎么也没人拖一下地,铺点纸板就好了嘛!”

“这帮人就想着早点下班……”一位奶奶对着远去的孩子群继续说着。

反思:

面对孩子摔跤的问题,我在每天的带班过程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说实话我也替这些孩子觉着“疼”,可是就因为那么多的干扰因素,我总不能及时的去安抚孩子的心情,只是急于去处理孩子的伤口!

面对我眼前这个完整的“摔跤”过程,我想到了老师、孩子和家长。

又从家长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各色各样的“心疼”。

为老师着急——临近放学,为什么没做好放学的准备工作?

为孩子心疼——手里没玩具的话就不会摔得那么重了!

为家长反思——对于老师的指责为何不能全面客观的进行评价呢?

作为一线老师看到这些不和谐的画面,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或许就会提早做好考虑,但是对于一个班级的管理并不是一个老师个人所能全方位把控的,这需要三位搭班之间的团结合作!

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无时无刻不存在安全的教育因素,作为老师虽然不能十全十美的把控好,但是合作无间的话就能架起一座铜墙铁壁,阻挡更多的安全隐患。介于家长的话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其抱怨为什么家长不理解我们,还不如好好斟酌他们的一字一句,找找家长不信任我们的原因!

一、新老搭班在活动的组织上存在漏洞,应该虚心接受家长的“善意”指责。

二、发生幼儿摔跤现象,首先应该询问看到摔跤过程的家长们,而不是一味的饱受家长们的“无理”指责。

三、及时处理孩子的伤口,安抚孩子情绪,告知孩子家长发生经过。

对于旁观家长的指责,我作为家长也以家长身份进行了解,他们指责的矛头其实是倾向于校方在潮湿地面的处理方法上,因为看到孩子摔跤了,大家都比较心疼,说话重点可以理解,但是表明的意思是想告知老师孩子真正摔跤的原因,通过老师来传达!

事后,我和女儿班主任反应这件事情后,希望能够帮助那位老师做好那位孩子的家长工作。

一件不是发生在自己幼儿园的摔跤事件,让我想到家长群体中的心声,其实还是需要沟通,才知道各自内心的真正表达,家长工作看似繁琐,其实可以很轻松!新老搭班看似困难,其实可以很简单!

处理问题关键在于态度,所以我们都不简单哦,加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你是怎么解决孩子作业拖拉的?


孩子的作业,其实说多就多说少也可以少,只是孩子做着作业玩东玩西,一个小小的东西就能让他在哪里磨蹭半个小时不写一个字,这也是我最头疼的一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个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家长,希望对和我一样烦心的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1、限制时间鼓励法。

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先弄清楚孩子的作业具体是什么,衡量一下作业量,比如哪个作业任务最重,哪个最轻,然后根据你的判断给孩子限制时间。当然,这得和孩子商量,在限定时间的时候,最好这样跟他说:孩子,我们来打个赌好不好?妈妈觉得你的语文作业在20分钟内不能完成。你要是做到了,就是妈妈输了,妈妈可以答应给你买一样你喜欢的玩具。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觉得你不是在命令他,而是在和他商量,他觉得的意见受到了尊重,然后他就会愿意考虑你所说的事情,再加上小孩子的好胜心其实是很强的,当他们有机会能证明自己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努力去表现自己的。而说愿意给他买东西,就是对孩子的奖励,那样他会更加有动力去做的。也会更加乐意去接受大人所说的提议。在完成这一点的时候,你可以在一定时间给孩子一个提醒,比如:已经过去Xx分钟了,要加油,给孩子一定的鼓励。

2、直接要求法。

第一点如果没有效用,我们就要来硬的了。很多父母在督促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都喜欢用这一点,像“你必须在给我做完才能吃饭”、“做不完就不准睡觉”、“半个小时内必须做完”等等。这样通常只会取得反效果,所以不建议过多使用。当孩子实在是不听话的时候再用也不迟,如果一定要用,可以结合第一个方法,先和孩子做好约定什么时候做完,然后当你发现孩子出现开小差、不专心的情况时,你就告诉他:孩子,我们不是说好20分钟完成吗?既然说到了就要做到。你还有五分钟,剩下的题必须5分钟完成,这才是妈妈的乖孩子。孩子有了紧迫感和责任感,自然不会再磨蹭了。

3、中途安抚法。

孩子做作业不可能总是全部都会的,他们总会遇到难题的。在孩子做作业开始不专心的时候,很明显是因为他们遇到不会做的题了,因为不会做,又想不到解决办法,于是只有放下笔开始玩耍了。如果是他会的题,他是一定会一口气就完成的。通常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你上课怎么学的?老师没有讲吗?”这些话去责备孩子。孩子在做作业上本来就受挫了,结果还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当然不会想再继续做下去。

当发现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就告诉他:孩子,你那么聪明,一定会做的。要是实在不会做,告诉妈妈,妈妈和你一起解决好吗?对待做作业拖拉、爱打野的孩子,不能在一旁总是用责怪、数落、抱怨的语言说教他,越是责骂、数落孩子,越会加重他的坏习惯。所以,不如给孩子一个安慰和鼓励,让孩子重新获得信心。

慢慢来!好习惯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坏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改掉的。解决孩子做作业拖拉的问题,父母除了做到那三点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耐心,要坚持,要和孩子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早日改掉孩子的坏习惯。

家长以后怎么教育孩子


天下父母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太过急功近利,采取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张口就来的是一些冠冕堂皇而又强制性的语言。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爱是一个亲切的拥抱;是和风细雨的交谈;是循循美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

说表扬

有些家长从早上一醒来就开始唠叨,快点起床,不然要迟到;认真刷牙,不然要长虫牙;一定要吃鸡蛋,喝牛奶,不然营养不良。孩子放学一回来,又开始唠叨:这手、衣服怎么这么脏,快点洗手;快去做作业;快点吃;快点睡觉。无数个快点,无数个不对,无数个指责,一系列命令专制的语言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于是,有的孩子开始紧张,害怕出错,有的则开始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做的,我就偏要做。

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管不住了,对于这种情况,你不妨换一种方法与他交谈,比如说:今天起床比昨天快了一分钟,这是你今天表现最好的地方,妈妈奖励你一杯牛奶。我想,这样的话语孩子比较愿意接受。小孩子都喜欢表扬,尽管有一些话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谎言,但我们出于良好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所以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待在一起, 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虽然短短的几句,却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你与孩子的沟通。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而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关注这些事情,即使能够关注,也会因为过度的关注而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因此,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空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

尊重孩子

做父母的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呢?轻则呵斥,重则打骂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导致自卑的心理,其实尊重孩子要从家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孩子的心理入手。

孩子,你的节日想怎样过?


礼物承载孩子的心理满足

第65个国际儿童节马上要到了,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他们的节日的来历呢?不管什么年代的儿童节,给孩子礼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不管是自制的玩具还是买来的玩具,都倾注着长辈对孩子呵爱之情。

在经济不太富裕的年代,儿童在自己的节日里收到礼物,哪怕是一支笔、一本练习册、一本书,都会喜出望外,开心好一阵子。家长给了礼物就算完成一大任务,干自己的事去了,陪孩子玩是极少的。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家一个孩儿,每家的孩子都是宝贝,家长都尽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教育投入。乔红是“75后”,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代,如今她已为人母。她回忆自己的童年,说记忆最深的儿童节是1984年她9岁的时候,那会儿爸爸妈妈挣钱不多,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全家人送给她一个大件:雅马哈电子琴。她说当时那感觉就跟飞上天一样,两只手不敢着实落在琴上,在琴上虚无地抚摸着。然后抱着爸爸妈妈转好几个圈,嘴里不停地喊着谢谢、谢谢。晚饭时,爷爷奶奶来家里,她殷勤地给爷爷奶奶盛饭、端菜,感激得不知如何表达。她也很珍惜那架琴,细心呵护。直至现在,虽然不能用了,她还是把它规整地放在卧室靠近窗户的地方,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她说,那时候的礼物,尤其是贵重的大件礼物,从心里就把它当成一生不可抛弃的朋友。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流年似水,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生活。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独性、自私、霸道。这怎么会是孩子天生的品行呢?这都是父母的品行啊。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买票插队,孩子很快就能坐上他喜欢的过山车,孩子高兴。但孩子同时也会明白,不管多少人排队,只要我插在前面,我就能早玩。这样的想法和坏习惯就播下种子了。还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游玩,嘴里叼着烟,喝完的矿泉水瓶子往草地上扔,把孩子抱上各种雕塑作品照相。大人以为孩子只知道玩,不会想别的。其实孩子会想的,孩子认为大人不阻止的事情都是对的。

孩子会把自己的节日看得很重要,家长要把孩子的每一天看得很重要。每一天都主动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每一天都进步,都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家长不只是给孩子一堆礼物,而是陪伴孩子一起体验,相信孩子会在心里充满感激之情的。一位作家朋友回忆他的儿童节时,他说: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都在工厂上班的爸爸妈妈请假陪我逛马路。这逛马路可不是小事,过人行横道、扶老人过马路、帮自行车瘪带的师傅找自行车修理铺,还要观察路人的神色,还要知道交警是怎么工作的。回家之后,吃完晚饭,像过电影似的,都写下来,还要写感想。我记得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人活着真不易,安全第一,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的不麻烦别人。那时我10岁,是1980年。至今,那种体验还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儿童节是孩子成长的节点

6岁的桐桐上幼儿园大班,我问他:桐桐,儿童节你准备怎么过呢?他说:“我想让菲菲跟我去旅行。”我问:“去哪呢?”他说:“水边的森林,那里有小鹿、小兔和蘑菇,还有小花。我要送菲菲花。”这孩子显然是文学作品的实践派。

王子涵上小学六年级。今年是他最后一个儿童节。我问他:“最后一个儿童节打算怎么过?”他说:“对于节日本身没什么想法,但是想把那一天能够清晰地留在记忆里,会照照片,录像,毕竟那是自己儿时的最后一扇门。”这孩子是善良的纯情派。

无论孩子在节日里要什么或做什么,这都是他成长的点点滴滴。逛图书馆也好,玩游乐园也好,开联欢会也罢,形式不重要,孩子能从中理解什么、感悟什么更重要。除了每年一次的生日之外,六月一日是孩子最看重的节日,在心理上,孩子们有各种期许,因为他知道儿童节过一个少一个。他渴望长大,渴望突破自己,渴望自己的成长是自身价值的增长。单纯的物质形式恐怕难以满足他们迫切增长的心理需求。

现在的孩子生长在蜜罐里,吃穿住用行的条件都很好。平时也过得很愉快,但是“六一”,是孩子成长过程里的亮丽节点,如果孩子有自己需要的,那么这一天就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过,家长这天不妨退到幕后。孩子得到尊重,从头到脚处理自己的事,这样的机会孩子都会珍惜,都会记忆深刻的。所谓成长,此举欣然。

儿童节怎么过?没有定式,没有模板,孩子的收获和感受应该是好的标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最大的满足和骄傲。

当孩子松开你们扶持的双手,独自去尝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时,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时,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就像给了孩子扶持的“手”一样,在激励着他们去走出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直到冲到父母的怀抱里。孩子是多么的高兴,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走,而是父母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从未遇到的困难。

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因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做这样的事,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说明了孩子从小就有克服困难,尝试去做的勇气。一次次的跌倒,并不能停止孩子前进的步伐,反而是父母的肯定,让孩子一次次的爬起来,重新踏上前进的道路。

孩子学会了走路,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父母对他们的能力的肯定,是父母的第一次放手,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同时也带给了孩子无尽的安全和温暖。这样的放手,也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时,也更激发了孩子不断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的一种能力。

孩子在不断的长大,他已不能满足只是能行走,他需要更多的去学习,去尝试,动手去做。不管孩子要做什么,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许让父母生气,也许会受伤,也许会搞得家里一团糟,也许会失败,孩子就像是一个在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一样,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时,父母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可以的”,就像给这个黑夜带来了光明,给孩子带来了指引,让孩子能更自信地趟过每一条河流。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他一定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能学会感恩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这样的孩子,就多点跟孩子说: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家园共育《教养笔记:孩子摔跤以后,你是怎么想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愤怒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孩子在家里故意扔东西,故意破坏家里的物品,这时,你不必紧张,也不必愤怒,因为这通常是孩子碰到挫折、委屈或愤怒时的表达方式。孩子在没有学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之前,只好以敲、打、摔来引起父母...
    2021-11-30 阅读全文
  • 教养笔记:爱是陪伴 教养笔记:爱是陪伴 妈妈把悠悠送到幼儿园门口,悠悠远远地就看到了我,低着头,小心翼翼的走向我。“悠悠,早上好”我说,悠悠缓缓的抬头看着我,轻声的说:“早上好。”我抱了抱她,拉着他的手,走到了孩子们正在...
    2020-09-14 阅读全文
  • 小班笔记:你是我的“孩子” 今天下午跟校车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值得回忆的事情,到了石峪站时,小朋友一个一个的排着队下车,我在看扶着孩子们一个一个的下,到了王心萍时她自己不小心绊了一下,有点像要歪倒的迹象,我赶紧的扶住了她嘴巴里顺口...
    2020-06-12 阅读全文
  • 中班教养笔记:细心的孩子 黑白配,咋一听,以为是孩子们的零食,其实是我们主题中的一个艺术活动,就是让孩子画出白天与黑夜的两幅画,我让孩子把一张长方形的画纸一折二,然后一半画白天的内容,一半画黑夜的内容,并交代说画完后要在中间串...
    2021-02-08 阅读全文
  • 教育笔记:《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 教育笔记:《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 每天午休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特别兴奋,上床了都还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说:“安静、安静!”孩子们也没有任何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这可怎么办?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
    2021-06-09 阅读全文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孩子在家里故意扔东西,故意破坏家里的物品,这时,你不必紧张,也不必愤怒,因为这通常是孩子碰到挫折、委屈或愤怒时的表达方式。孩子在没有学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之前,只好以敲、打、摔来引起父母...

2021-11-30 阅读全文

教养笔记:爱是陪伴 妈妈把悠悠送到幼儿园门口,悠悠远远地就看到了我,低着头,小心翼翼的走向我。“悠悠,早上好”我说,悠悠缓缓的抬头看着我,轻声的说:“早上好。”我抱了抱她,拉着他的手,走到了孩子们正在...

2020-09-14 阅读全文

今天下午跟校车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值得回忆的事情,到了石峪站时,小朋友一个一个的排着队下车,我在看扶着孩子们一个一个的下,到了王心萍时她自己不小心绊了一下,有点像要歪倒的迹象,我赶紧的扶住了她嘴巴里顺口...

2020-06-12 阅读全文

黑白配,咋一听,以为是孩子们的零食,其实是我们主题中的一个艺术活动,就是让孩子画出白天与黑夜的两幅画,我让孩子把一张长方形的画纸一折二,然后一半画白天的内容,一半画黑夜的内容,并交代说画完后要在中间串...

2021-02-08 阅读全文

教育笔记:《你是好孩子,老师喜欢你》 每天午休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特别兴奋,上床了都还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说:“安静、安静!”孩子们也没有任何反应,仍然各说各的,这可怎么办?于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

2021-06-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