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交际圈,请父母退场

发布时间:2020-11-09

幼儿园圈的游戏教案。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孩子的交际圈,请父母退场”,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孩子的交际圈,请父母退场关于孩子交往中的困惑:孩子老是被打,该管还是不该管?这类的困惑特别多。类似的还有:孩子的玩具老被抢,怎么办?孩子显得很懦弱,怎么办?要不要以牙还牙?要不要教育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类往准则?

最近一阵子,我和老猫打冷战。缘由可笑:老猫出差在外,有一天,**在电话里对爸爸诉说:哥哥生气啦!因为我把玩具倒在床铺上……

我解释说,那天,对面同事家十岁的儿子xx过来玩,**硬凑过去一起玩,结果把玩具打翻了弄得满床铺,xx玩的“工程”被破坏,就生气地训斥了**。

老猫听罢,竟然特别生气,命令我:“以后不许让那小子过来玩了!弄得我们儿子那么可怜!”

我说:没必要呀,我们孩子正在学习交往的时候,各种性格和年龄的人都会碰上,我们不要将大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结果老猫更生气了:你不要和我说这些东西我不想听你说这些理论!

我当然啪地将电话给挂了。

其实,我特别理解老猫的心情。说实话,我也很心疼**,那下xx过来我们家,**多热情啊,又是主动叫哥哥,又是飞奔着拿水果给他吃的,可xx好象根本不领情……

但是,**就是喜欢呀xx呀!**虽然小,但他应该受到尊重,他喜欢的“朋友”,我们不喜欢,却不应该剥夺他的权利。

而xx不喜欢**这么小的孩子,也非常正常呀。不应该对他整个人都进行否定。

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包括我),每每在论及孩子之间的交往事件时,都很容易上升到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进行探讨的层面,更明显的特点是,会上升到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肯定或者否定层面。孩子在交往中的表现,当然体现了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准”,也能体现孩子的道德素养。但是,大家(包括我)还是很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孩子毕竟是遵循一些生长发育规律的。他们在交往中的表现,有很多是和年龄相关的。比如:大一点的孩子,总更有控制能力;某个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攻击性;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强悍;大孩子不喜欢小孩子等等。

那么当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状况,尤其是挨了“欺负”时,我想可能得先剔除上面这些“客观”情况:也许,打你孩子的那个孩子,不过是正好是处在特别有攻击性年龄段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便可以理解了。

当然,自己的孩子挨了打或者骂,还要理解对方,这事想想很窝心。可是,哪个人不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呢?可能我们少一份计较,多一点理解,却能让那个打人或骂人的孩子成长得更顺利呢,这是一种真爱与真善。(说明一下:我远没有修炼到这种境界,但心向往。)

还有一个情况,我觉得孩子打人,表面上是一种攻击,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打人有时候是为了维护自己。

我记得一位博友说,自己的孩子去追一个在骑车子的孩子,还追上了,那个孩子就打人了。我觉得问题出在这两个孩子还不会沟通上。假如追的孩子在追时能表达说:我想和你一起玩!而那个被追的孩子懂得表达说:不,我不想和你一起玩!那么,打就可免却了。

处理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交往“纠纷”,我想其实不难。就是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沟通,而不要利用肢体来进行表达。

育儿专家让我们相信,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人最好不要干涉,由他们自己解决。孩子的世界确实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的交往方式也和大人不一样。比如,两个孩子一会儿好,一会儿却闹,一会儿争抢,一会又相互谦让,而成年人的交往,则稳定得多。

那么,将大人的衣裳套在孩子身上,如何能合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要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学习着交往,大人的干涉太多,就可能会阻碍他们的交往学习。孩子在他们的交际场上,其实会有“收缩性”。他们会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举动:能强势的地方,他们自然会强势,该收敛些的时候,他们自然也懂得收敛些,真的觉得受到了伤害,他们其实自然会做出回击,若是觉得没什么,他们则可能不回应。当然,不干涉并不意味着两个孩子抢得天翻地覆,打得难舍难分,或者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再地打别人,也置之不理。不必将专家的话绝对化,我想专家也不希望自己的话被这样绝对起来。

家长不干涉,应该是放手不放眼。虽然孩子打别人不一定是恶意,但毕竟打下去就是对别人造成伤害,家长要控制这种伤害,或者将这种伤害的程度降到最低。何时要“出手”,何时要罢手,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可能需要慢慢学习。有一点我觉得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打人的孩子有没有恶意,家长都不必着急上火或者忧虑万分。更不要动辙讨论孩子的品德和家长的教养方式。

但真要心平气和可真难,因为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次两次被欺负,可是频频被欺负被打或者被抢玩具和零食!而且我看过的博客中,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哭一哭了事。总体来说就是孩子被打被抢了,似乎伤害不大,倒是父母伤害更大,又是愤怒又是心疼又是担忧。

我就想,是大人在交往,还是孩子在交往?既然主角都没什么感觉,配角其实没必要取而代之去承受痛苦。就算孩子根本不懂反抗,显得“怯懦”,但有时候“怯懦”也自有其妙处,因为性格特点,真的没有绝对。

但凡论及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挨打之类的话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就特别受用。这句话,既有收,也有放。有守有攻。有对内,也含了对外。但是我个人对这句话却是比较反感。因为我感觉这里其实含着自私、霸道、计较等一系列的“因子”。

什么叫“犯”?冒犯。什么叫冒犯?我的理解,就是不尊重,甚至侮辱。而孩子却通常弄不懂这些东西。同样也很难分清“犯我”“犯你”的界限。我有一个同事的儿子,从小就被授以强势教育:只能你欺负别人,不可以让别人欺负你,只要有人动了你,你一定要打回来!这个孩子现在大概六岁,俐牙利齿,身体强健,但我真的很怕这个孩子。我相信我同事施以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教育应该是深入孩子的心了,但也剥夺了孩子最可爱的东西——天真纯洁。老实说,每当这个孩子挥舞着拳头傲气十足地冲**说:走开,我不喜欢和你这样的小屁孩玩的时候,我都会觉得,真可惜呀!

在孩子的交际圈里,家长们还是退场吧。站在场外参观比一起比赛更有意义得多。(还得要说明一下:我也得好好修炼,因为我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哈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请父母蹲下来与孩子讲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他感到很惊讶,以为这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住到她家,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当我们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我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我禁不住同逑蒂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澳大利亚母亲的言语和行为使人想到: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我想,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儿童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儿童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一些父母在带着孩子见到自己的朋友时,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打招呼或在自己的要求下打招呼,他们就会当着朋友的面指责孩子不听话,或者自嘲地说:“我孩子太内向,见到陌生人不敢开口”。

事实上,孩子在3~5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就已经萌芽了,如果父母总在外人面前指责、抱怨孩子或者说孩子“太内向”,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还会使孩子的性格过早地定型。例如,如果孩子总听到父母认为自己“很内向”的评价,他就会逐渐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这种评价,并以此作为自己见到他人不打招呼的理由,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可能会越来越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如果父母多鼓励、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孩子才能有信心与他人接触。

一般来讲,由于内心恐惧感的存在,在3~5岁年龄左右的孩子大多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以此来获得足够的信心。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呢?

第一,切记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后,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会不会被别人欺负或者去欺负别人,是否能够交到朋友......然而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在交际方面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时,就会帮助孩子去交际。例如,父母买了好吃的送给孩子的同学,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当孩子与同学出现矛盾和摩擦时,亲自出面去帮孩子摆平......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让孩子拥有朋友、不受欺负,但是一旦面对新的环境,孩子还是不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不能采取“越俎代庖”的办法,而应针对问题,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点点的尝试和摸索,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向孩子传达与他人分享的思想。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愿意和为人慷慨大方的人做朋友,在孩子们的世界也是一样。因此,努力让孩子变得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也要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例如,当家里只有一个水果时,父母们可以让孩子来分配这个水果给谁吃,并借此机会向孩子传递分享的理念,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不必强迫分享。

第三,“察言观色”等交际知识不需刻意地向孩子教授。例如,父母们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当别人主动热情地跟你聊天或者送你小礼物时,说明这个人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当别人在为某些事心烦,或者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时,尽量不要与他开玩笑,这会使他们越来越烦”;有的家长在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之前就告诉孩子“在别人家不能大声讲话,不能随便翻别人家的东西,进每个房间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等等。想通过这些语言让孩子逐渐掌握交际技巧,学会礼貌待人。这些语言听起来没有错误,但当家长通过这种方式教孩子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时,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细腻敏感。更好的方式就是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自己先做到,就能影响到孩子,在恰当的时间跟孩子不断确认好的交际方式,经常夸奖孩子某个做得好的方法,以此柔和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脑中输入正面交际信息。

人际交往是儿童的一种基本能力和需求,而3~5岁正是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一些交际的技巧,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以信心,他们很快就能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自己的好朋友。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天性,对于偏内向型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不要过分强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法哦。

场景一:六岁的小雨一直有吃饭慢的问题,一餐饭一般都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更久。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早上上学的时候,左邻右舍和我们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声音,“快点吃,谁谁,快点吃饭,来不及了,要迟到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雨吃饭的速度不但没有变快,还常常因为担心迟到而没把早饭吃完。

场景二:儿子东东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慢性子,做事节奏慢,总爱磨蹭,东东妈也知道他大多数时间不是故意做得慢,而是性格使然,但还总是压不住火,总跟他发脾气!但是发完火又是后悔~

场景三:乐乐上三年级了,每天早上家里都要上演这一幕:乐乐妈把孩子叫醒后,然后去做早餐。做好早餐之后,乐乐妈发现孩子还在穿衣服,于是急道,“我都做好早餐了,你怎么还没有穿好衣服?等下又要迟到了。”在乐乐妈的催促下,孩子终于穿好了衣服。乐乐妈让他赶紧去刷牙、洗脸,他却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了句,“我还没收拾好书包呢。”

孩子磨蹭,是不是对新技能不熟悉?

孩子一慢,你心里又急,你就忍不住唠叨,讲道理,甚至指责和打骂?

可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这样对你,你的心情是怎样?

一直不停的催促只会占用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不会快起来,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复回荡着“你能不能快一点”的催促,这样的后果就是一味的想要快速地完成,反而因为太在乎时间变得手忙脚乱。

孩子有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妈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动。这直接是种入侵和越界。

很多时候,孩子做功课、做家务、生活细节上会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并不是因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他刚刚接触到新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好地发挥自身潜力。如果这时候总是有人在一旁催促,势必会让他乱了阵脚,手忙脚乱,反而变得瞻前顾后难以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稍稍慢一点,妈妈就不能有耐心,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会强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这么慢。

孩子磨蹭,是不是因为父母帮的太多?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妈妈会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很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

比如早上时间不够,帮孩子穿衣服;

出门时间来不及,帮孩子喂饭、收拾书包;

孩子不懂安排时间,直接排出时间表,精细到吃饭如厕。

虽然妈妈一边催促着、批评着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妈妈都给干完了。

妈妈为节约时间帮孩子忙,是妈妈闯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并承担了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因磨蹭造成的后果。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但这一切都是在妈妈的保护罩下进行的,不是他自己自觉自愿努力的结果。

长期下去孩子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虽然做事慢会被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妈妈什么都会替我做的!

长此以往,当妈的只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丧失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做事能力变弱,也会变得更加拖拉、懒惰,依赖性强,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谁打乱了谁的节奏?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都会有以下的症状: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这两种倾向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请尊重爱以上原因磨蹭的孩子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孩子们要么会厌倦了父母的唠叨和催促,同样也厌烦了生活和自己本身;要么他们会用力反抗,甚至拿故意磨蹭去对抗父母。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今,爸妈们越急功近利,孩子们疲于应对,这无形中加剧了双方内心的焦虑。

最后,面对老油条型磨蹭的孩子,家长们应该怎样做呢?

1、家长首先要帮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制定互相监督计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帮孩子认识磨蹭给他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让他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

接着,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他监督自己有没有磨蹭现象(父母一方参与,一方当),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双方一起制订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为了维护他的积极性,父母常让孩子赢),孩子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就会主动加快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

2、对拖拉磨蹭的孩子要停止催促,坚持表扬;多一些鼓励奖赏

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

“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

“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

“你看你做的多快”

“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

......

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让孩子觉得“快得值”,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

比如做作业磨蹭的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经常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家长的一大堆作业还在那里等着,孩子心里很不情愿。

于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的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的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增加计时性活动,增加紧迫感

缺乏适度的紧张感是许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制造”点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绷紧一些,使孩子的生活节奏加快一些。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等增加些计时性活动。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然后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不好就给予一定的惩罚。

5、为孩子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在做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要把写字台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尽量给孩子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学习,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如果你在看电视,请将音量调小一些;家里有客人或父母在一起交谈,声音尽量小一些,或者在一个隔音比较好的房间里,不要让孩子受到声音干扰。

6、一分钟专项训练,让孩子感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年级不同,难度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目。让孩子感受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没写一个字,写不出一个小题。

●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出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一分钟写“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随着写的组数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写速度变快,更能感到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

●一分钟记单词,并把每次的记忆效果记录下来,形成对比,用成就感促其进步。

孩子一岁前就开始交际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冲了过来,正好撞到了妞妞的小床上,妞妞的妈妈在房间的另一头看着,心想妞妞马上就会“哇”地哭起来。

可是,妞妞却给了棒棒一个灿烂的微笑——这是妈妈第一次看到妞妞对其他孩子微笑。

注视、微笑、模仿、争玩具……这便是宝宝的交友小动作,他以此声明:“我喜欢你!”

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前,从喉咙会发出“咯”、“呀”的单音节响声。这个时候外界任何一处的响声都会吸引他,你对他任何形式的轻柔细语或浅吟低唱,都会使他表现出宁静、温柔或面露微笑。我们在哄宝宝安静或入睡时,常常去低声给他说童谣或唱催眠曲,他不懂得你与他交流的意思,却会以安静或熟睡回报你,这也就是他与大人达成了一种交际往来。

而长到六个月的婴儿,当大人们同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的脸注意你说话。你的声音会带动他发出“咿呀”的回应。饥饿、生理或心理感觉不舒服时,孩子就会发出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哭声。平常的他也会用跺脚、拍打发出声响,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伴着”咿咿呀呀”他想有话好好说,但是困于无法语言表达。此外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在看到你和家人或者感觉很好的面孔时,会露出友好的微笑,传达出”我喜欢你”的意思。

满周岁的孩子具备了极简单的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能力,你叫他的名字,他就知道是喊他,还能够听得懂一些简单的词了,如:“来”、“吃”、“摸一摸”、“拜拜”等,他能学说一些简单的叠音词组,诸如”爸爸”、”妈妈”、”奶奶(呐呐)”等。你逗弄他时,他开始学会大笑,还爱试着模仿你的声响、单字。

在给宝宝擦脸、洗澡、穿衣或进食时,尽可能多的同宝宝说话;经常给宝宝唱歌、哼摇篮曲或说儿歌;和他一起做简单的小游戏,如握住宝宝的小手,边点他的手指边快乐地说:“小鸟飞飞。”说完就牵着他的小手左右轻轻摇摆。既使他听不明白你的话,也搞不懂你的手势动作,你只需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轻声细语地说话,让他感受到亲切和尊重就可以了。

还要经常给宝宝看图画书,告诉他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植物或用品,这样做并不是为教他马上认识,而是引起他的注意和快乐,发展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注意力。如果发现你家几个月大的宝宝对大人的语言或者其他声响没有什么反映,醒来时常常没有微笑或响声;你向他挥手说”再见”时,他既不挥手有所表示,也不关注你面露表情;当他看图书、小动物或外界一些事情时,并没有试着让你一起去看……总之,对外界的声响、事物反应冷漠,那就说明孩子的交际能力发展出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早寻求医生和有关专家的帮助。

要是你的6个月大的宝宝每天早上会咿咿呀呀地向自己的玩具熊问好,就像在问候自己的好朋友,你就应该明白,这正是宝宝想要交朋友的信号。

父母在宝宝逐渐建立真正的友谊的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友谊意味着关心他人、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反应,而父母是最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对宝宝的需求反应敏捷、处理耐心,常与宝宝“交谈”,这样做对宝宝以后交朋友很有帮助。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前几天,跟原来一起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起来了,她问我,你家**现在怎么样啊?我说还是老样子,她一直都这样,不过现在可能是因为我怀孕的原因,比原来要懂事多了,现在能帮我做很多小事情了。她非常羡慕的说:还是你家**好啊,一直都那么听话,我家XXX一点都不听话,做事磨磨蹭蹭的,我现在烦死了,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天天打她,可是她还是不听。现在都快崩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朋友的小孩长的很漂亮,人也很乖巧,嘴巴也特别甜,比较惹人喜欢。但是有时候脾气确实是很倔,有时候也会是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那种。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吧,反正是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她要是得不到就会拼命的哭,一直到她满意为止。不过以前跟我们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她讲道理,然后她也会慢慢的改变。孩子嘛,毕竟还是小。只要好好教育了还是会比较听话的。

我知道朋友的性子,其实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就那么乖巧呢?别人家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又多听话,多懂事。她家的小孩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每次都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厉害啊。这么小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我跟她说,你家孩子一样那么好,你要多看看你家孩子的优点啊,你看她人那么漂亮,而且嘴巴特别的甜,你看这些人见到你家孩子谁不喜欢啊?你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脾气呢,每次都不好好跟她说,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其实她就是你的镜子。而且,你不要总是打她,你打她只会让她更叛逆,你觉得你家孩子在你打完以后就好好做事了吗?从此就听话了吗????也许她这几分钟是听了,可是再过几分钟呢?还听吗?你现在本来就是全职带孩子,你要是觉得她做事拖拉,就给她定个时间表,哪怕你就放下手中的一切都不做,先陪着她把事情做完了你再来做你的事情,比如她放学回来后,你先看她有没有作业,如果有作业,你就先陪她写,写完了再来做饭或者做别的,盯着她,这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就会遵守了。朋友说:我哪有那耐心去陪她写啊,她写个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我没耐心。我说你自己都没有耐心了,你怎么让她有耐心呢?你总想着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总盼着她做事利落,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没人监督了自然就懒散了,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不也这样。

听了我的话,朋友说:也是啊,看来我还是要对她好点,现在小就这样,等到大了就麻烦了。我说:是啊,现在她还小,还有机会改正,再大一点就定性了,你最好坚持,每次说了你以后你能坚持几天,过几天又开始不耐烦了。所以你自己也要做好,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做的好。

如何提升宝宝的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这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0~6岁宝宝的交际轨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也有所不同。

5~12个月,宝宝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的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1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当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

2岁左右,宝宝会告诉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3~6岁宝宝,交往的动机单纯,注意力约15~20分钟。“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宝宝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还是要跟着他!”其实父母是“自扰”,小孩子愿意和大自己1~2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很快乐”,偶尔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

温馨小提醒: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喜欢《孩子的交际圈,请父母退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圈的游戏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父母蹲下来与孩子讲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
    2022-03-14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2021-03-22 阅读全文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
    2021-08-11 阅读全文
  • 天生的交际欲望 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 从喉咙会发出咯、呀的单音节响声。这个时候外界任何一处的响声都会吸引他,你对他任何形式的轻柔细语或浅吟低唱,都会使他表现出宁静、温柔或面露微笑。我们在哄宝宝安静或入睡时,常常去低声给...
    2021-08-16 阅读全文
  • 孩子一岁前就开始交际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
    2021-04-05 阅读全文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

2022-03-14 阅读全文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2021-03-22 阅读全文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

2021-08-11 阅读全文

婴儿从出生到三个月 从喉咙会发出咯、呀的单音节响声。这个时候外界任何一处的响声都会吸引他,你对他任何形式的轻柔细语或浅吟低唱,都会使他表现出宁静、温柔或面露微笑。我们在哄宝宝安静或入睡时,常常去低声给...

2021-08-16 阅读全文

如果有人说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际,估计很多人会有所怀疑。很多父母以为,宝宝上幼儿园了才会开始学着交朋友,其实不然。 4个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东张西望,棒棒(9个月)“驾驶”着学步车横冲直撞地...

2021-04-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