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在孩子独立的起点上

发布时间:2020-10-12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家长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家长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家长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开始送孩子入园的技巧

孩子只始入园时,不适应心理或多或少总是有的。所以父母不必过于担心。每天送、接孩子的时候,要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如早晨起床时,给孩子讲个故事,让孩子带着好心情去幼儿园,而不要强调“快点起床,去幼儿园时间到了”。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昨天做了什么梦呀?”以缓解孩子的紧张心情。对刚刚入园的孩子,开始时家长可以早晨送得稍稍晚一些,下午接得稍稍早一些,然后逐渐延长孩子在园的时间。此外,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最好不要在幼儿园过多逗留。

2.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学会写自己名字……家长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容易适应的孩子,家长应该尽量避免问他“今天在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了吗?”等等,避免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中。如果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或者不喜欢老师,父母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

3.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仅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分页标题

4.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和教师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家长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千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指责教师。刚入园的孩子,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家长应该帮助他们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家长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呢,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家长不应该说:“你们那个老师偏心。”明智的家长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记住,理智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维护老师的形象,而不是相反。

5.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入园之初,家长要主动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价绍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让老师真实地掌握孩子的特点,以便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形成信赖、依恋的心理。幼儿入园后,家长同样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既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培养出孩子独立能力的五个要点


中国有句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大有问题,为什么总是要靠别人呢?靠父母的结果就是长大后出现自理能力、情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给孩子选择,而不要给孩子答案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妈妈可以摆出两双都合脚、穿上去都舒适的鞋,对孩子说:“宝宝今天想穿哪一双鞋呢?”可别小看这一举动,这样一来,小孩子就不是简单、机械地伸脚穿鞋,而是要动脑筋想一想了。“人一动脑子,上帝就怕了”,这虽是一句俏皮话,但是说明了人只要动脑子,就可以变得很强大。

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选择范围不要太大,如果上例中的妈妈,拉着小孩的手问:“宝宝,今天想穿什么鞋呢?”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另外,选择的物件也一定要是同类,例如上例中的妈妈摆出的是两双都舒适的鞋,若是摆一双孩子的小鞋和一双妈妈的大鞋来让孩子选择,这样做就不太恰当。

二、让孩子承受自主的结果

乍听之下,这句话有些可怕,孩子那么小,就要承受结果,是不是残忍了一些?当然,所谓的结果一定是孩子能够承受的,而且,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前,父母可以给予其暗示,或是一旦产生不良结果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但是,一定不要去干扰孩子的决定,而是应提醒他,一定要再想一想,只要思考妥当了,就果断地付诸行动。

三、正确对待孩子“抬杠”

有时,父母要孩子“这样做”,可他偏要“那样做”。这时候,父母的反应就非常重要。有的人也许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心里想:“我养你这么大,敢不听话了。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翅膀硬了,那还得了!”这样的反应实在是糟糕透顶,对孩子发怒是父母缺少智慧的表现。父母发怒,孩子心里一定是害怕的,最后不得不服从决定。这样多发几次脾气后,孩子再也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了,只有唯父母马首是瞻,父母说往东就往东,再也不敢往其他方向了。

可是有智慧的父母不会这样去培养一个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他们面对孩子的“抬杠”,会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孩子,你如果不接受妈妈的决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妈妈还是希望你再想一想。”如果我们这样讲,孩子一定会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从而决定是不是要听取意见。

从另一个方面看,孩子敢与父母“抬杠”,说明他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赞成的前提下,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他会拼着一股干劲去做好,因为他要让我们明白,他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如果做不好,孩子也会承担后果,不会推卸责任。这时候,切记不要说风凉话,要鼓励孩子的敢作敢为,同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孩子下一次作出正确的决定,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法。

四、常问孩子想要什么

不少父母都自以为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可是真问孩子后,回答或许会让父母惊愕:孩子怎么会想要这样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父母总爱问:“孩子,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孩子的回答也总是能让人满心欢喜,因为父母问了多次之后,孩子也大概知道了父母所期望的答案。

“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是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但是,如果经常问孩子:“你明天想要什么?”这就高明多了。因为明天即将到来,伸手可及,愿望也可以很快实现,同时,孩子也会有思考的紧迫感,因为不立即决定,明天很快就会成为今天,然后成为昨天。

接下来,父母应鼓励孩子在“明天”到来前完成自己许下的愿望。他的愿望得到重视,并很快可以实现,这将大大鼓励孩子确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五、让孩子参与家务

孩子多数时候好像是父母的观众,家中的事务,他并不清楚,家中的麻烦,他更是不得而知。

培养独立能力,首先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然后促使其努力去执行。执行中一定会遇到挫折,此时父母要多鼓励,巧妙地告知改进的方法,孩子的独立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介绍了孩子应该报的辅导班的名字,如识字特色班、舞蹈特长班、古筝培训班、奥数学习班、电子琴特色班、、、、、、,着急的老姐指着宣传单页放炮一样地说,“邻居家鑫鑫报了识字班,和电子琴班,你说你外甥报什么班?快给出个主意,你是幼师,这方面比我们懂,我不想我的孩子从小就输给别的小孩,快点,多花点钱没关系。”我说,:“这、、、、、、亚历山大呐”。

从姐姐着急的眼神中

,不难看出一个80后新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困惑。不过,做家长的能够舍得为了孩子的教育前景投下资金是可贺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各方面都能有所为。在众多家长的蜂拥选择中,我老姐也那般迫切地加入给还在选班行列。在此情况下,不提出我的合理化建议,老姐肯定会否认我。为了满足老姐的要求,我开始与她分析适合外甥女的辅导班。后来老姐的满意而归,我开始担忧起我外甥女的教育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一提,家长们开始手忙脚乱地乱给孩子扣上个孩子这不行、那不好的帽子。如此一来,选辅导班大战开始如火如荼。其实,我倒认为,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过早让孩子去接受大人的强行安排,任意违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其结果只会更糟。琴棋书画,这个辅导班、那个特长班,表面上能够发展孩子的某项技能,实则抹杀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孩子们在大人的安排下去学习,强行逼迫着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打了大大的折扣。任何人都不想被摆布,被逼迫。孩子也一样,向往着自由地玩耍,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喜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去着急自家孩子哪哪差,强行让孩子过早去接受一些他不愿完成的事项。摒弃“起跑线”说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面对孩子的“长不大”,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服务等独立能力,以便将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这几点:

一、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二、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三、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首先就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独立的环境,而不是一边喊着学独立,一边又事事包办。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大家经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却不仅仅只有一种,而其中,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行为可能是错的,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甚至于让一些家长对这个目标是否有必要实现产生怀疑。那么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呢?

1.充分热身:这个是很有作用的,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好比在孩子上学以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勤奋、自学能力等。充分热身绝对不是提前教育,因为不需要提前学很多课本上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课本无关的知识,包括通过玩玩具、玩泥巴,来培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2.好装备:这个也可以说很重要,就好像跑步的,有双好跑鞋,在塑胶跑道上跑,成绩肯定比穿双胶鞋在水泥跑道上跑要好多了,甚至判若两人。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来说,相当于尽量让孩子去一所教学质量好一些的小学,给孩子准备好相应的物质条件,自己原来百米13秒的水平,可以提高到12秒。当然也许有不穿任何装备光脚跑的,天生就是11秒的水平,咱有装备的比不过也没啥丢人的,重点是自己和自己比,装备好了,自己的成绩绝大多数还是有提高的。

3.抢跑或提前发力,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提前教育,这个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基本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大家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抢跑个一圈半圈的,很快就被追平了,而当你被追上的时候,你的气也就泄了。你见过长跑有抢跑的么?更何况对孩子教育来说,提前教育还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当然,也有例外,就是你抢跑后能够脱离大众跑道,例如进个少年班啥的,10岁初中,12岁高中,14岁大学,这算是抢跑抢出结果了,如果抢不到这个境界,就没必要抢了。

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

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从不强迫孩子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

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

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解放孩子,让孩子更独立


解放孩子,让孩子更独立听完老师关于自由的课,觉得给孩子自由,解放天性,目的是让孩子更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的孩子才是优秀的。他会有很多创意,很多见解,能做很多大人看来很难做到,甚至大人都做不到的事。

解放头脑,解放思想。在我看来体现在想象力,创意和对事物及现象的看法。同样一件东西,大人们因为思维固化,就看不出什么新鲜东西。然而孩子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能联想到许多的东西。记得和儿子在乡下,我们一起看火烧云,他能把那些云彩看成许多他喜欢的卡通人物,我怎么看都不像,可他说起来有模有样。让我刮目相看。

对于解放双手,我则有更深的体会。我九岁时,看到妈妈的缝纫机,就特别好奇,总是在旁边看。妈妈怕我乱动,用完就收起来。有次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缝纫机给架起来了。穿皮带,穿针引线,完了还缝一个沙包。妈妈回来后,特别惊讶,看我做的这么好,就没拦着,还教我很多小技巧。上初中,我就会用不穿的牛仔裤,花布做成漂亮的布包。到大学时,还设计很像样的包包,钱包。背到学校,同学们都不相信这是我自己做的,比外面卖的还漂亮。邻居家要做裤脚,换拉链,还有爸爸的衣服全是我包办。甚至,自己出嫁用的布兜,盖头都是自己缝制。妈妈也特别骄傲我会这些。如果当时,妈妈管着我,或许我就学不了这么多了。现在,对儿子,我也放开手脚。一年级的他,在周末早上会烧上壶开水,温好牛奶,煮好鸡蛋。能帮妹妹穿戴整齐,整理好房间。我则放心的去上班。晚上,洗漱完能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启动好。还能榨果汁,泡药.....做很多的事。再他的榜样作用下,连2岁半的妹妹,下班时都会给爸爸妈妈换拖鞋。在家只有小棉袄,小火炉,没有小皇帝,小公主。有时真让人感动到不行。

当然,孩子需要教的内容太多了。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可学习只能在课堂吗;老师是授业解惑的人,但这个人只是老师嘛?当然不是。家长也是老师,大自然也是课堂,社会更是大学校。想要成为一个独立,优秀的人。就必须走出家,接触更多的,更大的地方。这就需要解放孩子,扩大孩子活动的空间。而不是把孩子像金丝鸟一样关在笼子里。大自然的花,草比书本里的更直观,更漂亮。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里有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全的知识。再有旅行,一次旅行就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爱,有画面,还有很多有趣的见闻,有感悟。让孩子更自由的享受这一切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再有,解放孩子的嘴巴。这点是我忽略的一项。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深圳的小姑娘。在笑傲江湖的舞台上海阔天空的聊。聊历史,聊生活,聊想法。她的口才,敏捷清晰的思维让观众和评委们惊叹。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她在外人眼里是个“小话唠”,可在她家人眼里是个演说家。她的偶像是李白,长孙皇后。把易中天,纪连海,于丹学得有模有样。再她的家里,她言论自由。姥姥甚至不看京剧,陪她看百家讲坛。再家人的鼓励下,走上电视,展现她的才华。试想,如果当初家人把她的“话唠”当做毛病,制止她的这种行为,她会有今天的表现吗?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一个孩子就要多开口,多说,多读。他的逻辑思维就会得到很大的进步。而这正是我们缺乏的。

而想要解放前几样,有样东西是前提。那就是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玩,去说,去探索。可想想我们,让孩子成天泡在习题,补习班里,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是呢。如果,一个孩子合理的分配时间,家长再给予宽松,自由的环境。那孩子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做她喜欢的事,看她喜欢的书,那孩子还会抵触学习,不想长大吗?知道重要性,就要付诸行动。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在这点做的就不够充分。制定的时间表,总是因为家里没有协调好,而不能严格执行。在家人的这方面,还需要磨合。这是我目前比较苦恼的事。但我会分阶段的引导孩子,慢慢的改善。

最后,不管是时间表,奖惩规则或是其他的一些家庭制度,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商讨制定。一方面尊重孩子,也能让孩子认同,自觉自愿的遵守规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教育的过程是持续性的,再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要做有心人,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不要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孩子童年的幸福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发出呼吁:不能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应对高考,更应关注孩子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发展。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专家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专家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宝宝10个月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的转折点.这个阶段的宝宝由依赖的婴儿到独立小儿,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小儿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您的身体的支持,情感的鼓励和耐心.

以下为您提供的一些可以帮助您宝宝通往独立之门常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鼓励宝宝采用站姿

虽然宝宝每一次的站立都是颤颤微微的,显得孤立无援.但是家长对于宝宝每一次的站立都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鼓励.您可以通过拥抱抚摸,表扬的言语,高兴兴奋的表情来告诉孩子,你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无比的自豪和高兴.

对宝宝介绍新的东西和食物

充分运用宝宝的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使宝宝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加强促进脑发育.

教宝宝自己洗澡

逐渐锻炼宝宝自己洗澡.开始的时候可以帮助宝宝擦洗身体,逐渐地让宝宝自己使用这些动作,完成整个洗澡的过程.永远记住不要把宝宝一个人留在浴室或是浴盆中.

鼓励宝宝短时间独立玩耍

确定宝宝在安全的环境中一个人玩安全的玩具.家长要时时的查看宝宝的情绪,看他是否开心于一个人的时候.

鼓励宝宝独立吃饭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在家长的喂食下吃饭是很正常的.除正餐以外的食品,家长可以鼓励宝宝自己动手.我们的父母永远认为他们的宝宝还小,所以总是在包办代替,可是您知道吗?您的宝宝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动手吃饭了.使用语言和形体来让宝宝意识到您对于他可以自己吃饭有多么的高兴!

让您的宝宝学习喂自己吃小块食物

将食物切成小块,把它们放到宝宝的盘中,让宝宝自己学着将食物送到嘴中.在这个过程中,随时注意宝宝送进嘴中的食物,以免食物过多使宝宝发生吞咽困难.将使用勺子的过程在宝宝面前演示后,让宝宝自己常试使用.记住给宝宝准备一块围兜,以免弄脏衣物.给宝宝一块手帕鼓励他擦嘴巴

让宝宝经历第一次独立喝水

如果您想让宝宝尝试第一次独立喝水,最好在宝宝洗澡的时候来尝试,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弄脏全身.

相关推荐

  • 妈妈在这4点越懒,孩子未来越独立! 儿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2021-03-25 阅读全文
  • 七个步骤帮助孩子独立起床 很多家长说:“孩子每天早上都很磨蹭,尤其是起床,就是不起来!”我会问家长:“你会正确地叫孩子起床吗?你培养过孩子正常起床的习惯吗?”家长们会反问我:“这还用培养吗?” 孩子不能按时独立起床不是小事,生...
    2021-07-30 阅读全文
  • 站在起点上的主题作文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起点的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站在起点上的主题作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26 阅读全文
  • 培养出孩子独立能力的五个要点 中国有句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大有问题,为什么总是要靠别人呢?靠父母的结果就是长大后出现自理能力、情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独立能...
    2022-02-07 阅读全文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

儿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2021-03-25 阅读全文

很多家长说:“孩子每天早上都很磨蹭,尤其是起床,就是不起来!”我会问家长:“你会正确地叫孩子起床吗?你培养过孩子正常起床的习惯吗?”家长们会反问我:“这还用培养吗?” 孩子不能按时独立起床不是小事,生...

2021-07-30 阅读全文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起点的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站在起点上的主题作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26 阅读全文

中国有句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大有问题,为什么总是要靠别人呢?靠父母的结果就是长大后出现自理能力、情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独立能...

2022-02-07 阅读全文

下午我姐姐回娘家,第一句话是,“她小姨在没在家?”我很高兴地“跳”出去迎接许久未回家的老姐,估摸着有什么好事要找我。只见老姐从包里抽出两张宣传单页,上面赫然显示着一行大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2020-11-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