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帮助宝宝改掉吮指习惯

发布时间:2020-10-03

幼儿园宝宝游戏。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帮助宝宝改掉吮指习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琳琳四岁了,是个人爱的小女生,每个叔叔阿姨见了都忍不住抱抱她。不过,只要和她玩上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琳琳总是喜欢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妈妈把她的手指拿出来,但只要过个两三分钟,琳琳就又会把手指放进嘴里。为了这事,妈妈没少操心。有朋友告诉妈妈,吃手指有可能是因为缺锌引起的。可是,检查的结果表明,琳琳并不缺锌。妈妈只好向专家求助,希望琳琳能够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专家认为,大约75%的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就开始吃手指,这被视为正常现象。这个动作一般在2岁以后逐渐自行消失。如果这个习惯动作持续到3岁以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需要尽早地进行矫正。吮指可能引发的5大问题吮指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口腔习惯。它很不卫生。吮指有害于宝贝牙齿的发育和排列,还会使颊肌收缩,引起牙弓狭窄,上前牙前突,影响上下牙的咬合和外形的美观。宝贝被吮吸的手指会感染、肿胀、增生甚至出现变形的现象。宝贝一旦吃上手指,就会满足于吃手指的乐趣,不愿参加其他活动,对智力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生理的变化会对宝贝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如果上下牙对不齐,会影响宝贝的发音,造成口齿不清。这会阻碍宝贝和其它小朋友间的交流,还可能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如果在幼儿期及时消除吮指行为,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会随着宝贝的成长逐渐消失,不需要特别的矫治。但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错过了发展关键期,那么以后的矫治工作很可能

就要事倍功半了。根据宝贝的吮指原因对症下药吮吸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婴儿正是借助这一能力,顺利的吮吸母乳,快乐成长。心理学家发现,吮吸在满足婴儿生存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使他缓解饥饿感、减轻焦虑感,获得心理快感。在3岁左右,宝贝因为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因此会逐渐放弃这种原始的、单调的获得快感的方式。但是,有些宝贝在3岁以后,甚至到十几岁依然习惯将手指含在嘴里,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一由于成人的忽略养成了吮指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他认为,宝贝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口部的吮吸动作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时,如果妈妈喂奶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宝贝吸吮的欲望,宝贝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并通过吸吮手指进行自慰式的满足。另外,有的妈妈因为忙碌,忽略了宝贝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宝贝也可能会通过频繁的吮吸自己的手指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如果宝贝长期处于焦虑或被忽视状态,吮指习惯很容易被保留下来,成为“吮指”宝贝。解决方案:丰富宝贝的生活内容●妈妈应尽量丰富宝贝的生活内容,让宝贝在多彩和充满爱意的生活中自然地抛开吮指行为。妈妈可以利用每天收拾家务和做饭的时间,与宝贝说笑逗趣,并要求宝贝做小助手和妈妈一起做家务。●可以为宝贝准备一些发展视、听、触觉和想象力的玩具及锻炼动作发育的器械,让宝贝感到有的可玩,有的可听,有的可看,有人交往,不感到孤独无聊。这些方法可以淡化吮指宝贝对手指的依恋,对没有形成吮指习惯的宝贝,也会令其没有机会把手指放到嘴里。原因二由于突发事件而养成吮指的习惯。有些宝贝在四五岁

时突然出现吮指行为,这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使宝贝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轻微的焦虑事件并不会引发宝贝的“倒退行为”,但当宝贝面临突然的精神刺激或情绪冲突,如父母离异,爸爸妈妈在教养方式上突然的变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改掉宝宝爱哭闹的坏习惯


如何改掉宝宝爱哭闹的坏习惯

动不动掉眼泪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他们自信和坚强个性的养成。父母应该想办法——改掉孩子爱哭的不良习惯,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骄惯等原因,动不动就哭,为一点小事就哭个没完,往往搞得父母、长辈手足无措、心烦意乱。

要改变孩子爱哭得习惯,就要让他知道哭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对孩子哭的反应。

当孩子有问题时,不要一听见他的哭声就紧张地回应他,而要让他先停止哭,把问题说出来。训练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声来表达不满,同时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去平复情绪。一个哭得嘻哩叭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先清楚地把话说完,然后静静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复下来,不要催促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年纪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释动辄哭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例如,遇到问题而自己却不能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

当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来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籍以让他停止继续哭下去;因为他们回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父母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东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而哭,父母应立即走开,不理会他。

平时父母对于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认真回答,让他们学习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意见,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坚定自己的立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闹让步,让他知道哭泣并不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哭,或许还有机会得到。

称赞一些他认识的不爱哭的孩子,并鼓励他向这些孩子学习。偶有不如意却没有哭的话,就及时夸奖他有进步了,给他一些口头称赞、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等。

如果父母能坚持以上的方法,不向孩子的哭闹让步,逐渐的他将会停止以哭泣来威胁你。

对于因为缺乏自信或性格懦弱的孩子,必须多给他鼓励,让他尝试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不要凡事都要求得到别人的帮忙;虽然做不好,也鼓励他再次尝试。失败了,教会他先不要哭,静下来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比较好。问问他:妈妈(爸爸)也一起来帮忙好吗?得到认同后,母(父)子一起把问题处理好,再与他一起检讨这件事。

懦弱的孩子,大半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所以必须多给孩子自己去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替他去做;还要让他多与其他孩子接触,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才不会凡事都感到害怕,逐渐把胆量壮大起来。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掌握好具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改变的,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改掉拖拉的习惯


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不少,给自己和家长带来不便,还耽误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何纠正孩子这一不良习惯呢?

一、排除无关诱因,让孩子专心做事

一个小女孩在上学前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原因是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正在吃饭,窗前有只小鸟飞过,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画时,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一眼电视,留下半拉子图画磨蹭着不肯马上画好,其他的事也雷同。所以,女儿做事往往“战线”拉得很长,效果还不一定好。针对她这种坏习惯,家长就商量好,她做事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排除与当时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专心于她正在做的事情上,加快速度也保证质量,慢慢就养成了利索的好习惯。

二、加强时间观念,培养孩子把握时间的能力

孩子磨磨蹭蹭,与他们没有时间观念有关。一个家长的女儿就是俗话说的那种“老虎紧追到脚跟,还要回头辨雌雄”的人,是个典型的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由于磨蹭,上学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对此,家长非常苦恼,下决心帮她改正。首先,应该帮她认识磨蹭给她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她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接着,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她监督 妈妈 有没有磨蹭现象,爸爸做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与父母一起制订了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女孩开始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主动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现在她会根据时间来调节做事速度,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迟到的现象几乎绝迹。

怎样改掉孩子拖拉习惯


有位谢女士在后台留言:儿子念小学四年级,平时允许他先玩儿再写作业。但早上起床光穿衣服就要花掉十几分钟,总是磨磨蹭蹭,也不止一两遍教他更节约时间的穿衣顺序了,但他还是老样子。

每对父母都深知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平日里也有一再提醒孩子要珍惜时间,但孩子还是磨蹭懒散;虽也有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但收效甚微。最终的良苦用心,倒让孩子心生抵触了,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时间观念是模糊的

试着回想下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计划?这些安排是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能精确到什么程度?

我们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时间,怎么去教孩子呢?说得最多的“抓紧时间”,却成了最正确的废话。

“时间观念”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约定俗成存在的宇宙时间,而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是客观的;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是主观的。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并非总是重合,如果让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可见心理时间,喜欢跟着感觉走,在喜欢、高兴、愉悦的时刻,它过得飞快;在排斥、沮丧和烦恼的时刻,却漫长得要死。

如此看来,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就得让孩子找到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重合点。

改变心理时间

培养兴趣

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这时心理时间自然过的很快。孩子们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他就很容易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人:学习像玩儿一样,轻轻松松,却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除了天赋、智商,兴趣也是很大的因素。

当被迫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心理时间便被人为拉长,做事的过程会备感煎熬,效率自然也跟着降下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改变心理时间最核心的方法,便是培养兴趣。

欲速则不达

此外,家长们也要时刻铭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真不能全怪孩子,有时候往往是你的急躁,弄巧成拙。

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做事很慢,建议你试着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各项事务所用的时间,检验下自己,是否不自觉地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孩子了呢?

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还有,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家长便认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接着说教、责骂、催促;导致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孩子与大人则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管理的乐趣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年龄段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3岁~6岁

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黄金时期。要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独立性,如按时吃饭、作息、去幼儿园等,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父母尽管有监督和检查责任,但不能过多干涉,该放手时就放手;及时赞美表扬,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7岁~12岁

步入小学后,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常规训练,协助孩子将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

首先列出学习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然后把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分配,制定计划表,还得双方签字认可。这一办法能逐渐让孩子养成在学习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而又有闲暇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发展兴趣爱好。如果孩子想要看电视和上网也不用急于反对,只是约定控制好时间便可。父母教给孩子方法时,自己也得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加以引导,直到孩子学会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再彻底放手。

【时间表仅供参考】

【备注】

1.与孩子共同制定、执行;告诉孩子轻重缓急原则,有分歧沟通解决;

2.注意不同时期劳逸结合分配,杜绝“一表到底”生搬硬套;

3.对自律性较差的孩子,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11岁~16岁

孩子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折期,从父母管理为主开始转向以孩子自我管理或者协助共同完成为主。这个阶段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又要随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在需要时,协助他们完成时间管理。这个过程对父母的管理掌控度要求也比较高。

总之,我们得根据孩子每个时期对外界的认知来分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有意识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在做这些时体验到时间管理的效率性和乐趣,从而不断调整心理时间状态。

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

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也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孩子做一件事的热度有些下降时,要提醒TA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记录下一天中做每件事情的起始时间,比如:早起洗漱、中午午餐、整理玩具等生活小事所用时间。若很难实时记录,也可预估一下再进行核对,连续记录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我们会高估了孩子的速度,或者低估了孩子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TA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

有了这个记录,家长对孩子一天的时间安排一目了然,便可分析总体的时间利用情况,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将浪费的时间逐渐调整利用起来。

比如:让孩子提早开始写作业,为难题多留出更多时间,至于提前多长时间,数据记录会给我们提供参考;监测孩子通常做一页练习需多少时间,最快又是多长时间,从而慢慢把握自己的速度。

最后让孩子学会每天记录自己做事的起始时间和工作内容,自己分析,但不要把记录当作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允许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相信TA会找到心理时间和自然时间的重合点。

在疲惫之前休息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有道”,劳逸结合,让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建议一般情况下,让孩子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减少疲惫感。有节奏的休息会让孩子感到有盼头,比如到27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还有3分钟可以休息,便会自我激励,坚持到底。而让孩子一小时内都没机会休息,TA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时间越长,给人的心理压力越大,心理时间也就这样被人为的拉长,随之出现自言自语、抓耳挠腮、心不在焉等低落情绪。

这里也会有让一些家长焦虑的情况:就是孩子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也继续偷懒,对10分钟的休息却坚决不放过。这时你不用多说什么,更不用批评,简单提醒便可;一旦孩子做得好,就及时给予肯定,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30分钟内的效率会有所提高的。

另外,还有些孩子喜欢在写作业过程中问还有几分钟可以休息,多数家长都会将其理解为心浮气躁、光想着玩。其实,浮躁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证自己完成某项作业所用的时间。如果孩子问得不是特别频繁(比如2分钟问一次),那就告诉孩子。不管孩子问时间的目的是什么,都将收获一个结果:孩子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横竖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学习时间管理,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为父母能做到言传身教,进行正确引导便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怎样改掉孩子拖拉的习惯


孩子做事慢,或者磨蹭,有的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和孩子的生活习惯有关,家长不能一概而论,如何改变孩子做事拖拉的习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孩子改正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

一、定规矩 勤督促才有效果,可以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记住别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上网。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了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芝麻粒大的小事。他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他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心烦地把闹钟关掉,倒头继续睡。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他将来就很容易养成懒惰拖拉的坏习惯。

假使你经常引导他,让他在潜意识里时刻告戒自己这样不行啊,"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那么他就会就会迅速立即爬起来。让孩子记住:立即行动,改变拖拉的习惯,将改变他的一生。

二、让自然后果教育孩子,把方法教给孩子。

我的女儿经常磨蹭,做事拖拉。特别是每天早饭都要我们不停地催促,有一次我和她妈妈商量,决定要改变女儿吃饭拖拉的习惯,于是跟女儿讲从某天开始早饭不再催她,自己安排到学校的时间。于是选择一天自己早上第一节没课的早晨,妈妈自己吃好早饭就上班去了,我吃完饭后就在看书,女儿自己慢慢吃,等她吃好后,上学就迟到了。上学迟到是最倒霉的事情,孩子很怕。然后让她自己分析,上课为什么会迟到。她自己找到了迟到的原因,在于迟到拖拉。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要担心她早饭拖拉,她自己会看时间几点前必须吃好。

教育孩子怎样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晚上临睡前就把第二天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乱找耽误时间;告诉孩子经常用笔把该用的东西和需要做的事记下来,防止丢三落四昏头昏脑影响效率。

三、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如果孩子做作业经常忙活到半夜,而他的同学早早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看电视。这个时候不要总是怪孩子不好,拖拉、磨蹭。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是否有比较大的影响,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做什么,是否干扰了孩子的学习。另外,即使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家里的环境安静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现象就会减少。

虽然这样做家长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贪玩、受到不应有的干扰、因问题难以解决而犯愁犹豫,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习惯。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能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怎么改掉孩子拖拉的习惯


父母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是:“我就不明白孩子为啥做什么事情都那么拖沓!”或“我的孩子实在是太任性了。”其实归其根本就是父母对于孩子进行快节奏的教育,渴望孩子早日成才导致的。

现代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快节奏的去赶公交车,我们快节奏的去赶项目,我们快节奏的去解决吃饭问题,以至于使我们将快节奏带去做任何事情,但很多时候快节奏的生活态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带去教育孩子,却忘记了教育孩子要“慢、细”,因为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是孩子对我们父母行为方式反应。不民主的父母,孩子就会想着如何去反抗。而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但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所以孩子的行为取决于父母怎么去做,孩子的拖沓与任性是对抗父母的武器,父母需要改变自己 的教育方法,放轻自己的家庭管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念,让孩子勇敢的去走出自己的一步。

家园共育《帮助宝宝改掉吮指习惯》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帮助幼儿改掉含手指的习惯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是一群刚入园的小宝贝们,这些宝贝们非常可爱,个个都招人喜欢,我可喜欢他们了,跟他们在一起,我每天都过得很幸福快乐,可最近,我发现他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含手指,班里也有几个家长跟我反...
    2021-09-17 阅读全文
  • 关注宝宝吮手指的坏习惯 吮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手,是宝宝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妈妈们很容易忽视。宝宝吮指有起一定的起因,对宝宝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宝宝吮指原因 1、妈妈忽略了与宝宝的交流,宝宝就会玩弄自己的手指来解闷; 2、有...
    2022-02-28 阅读全文
  • 如何改掉宝宝爱哭闹的坏习惯 如何改掉宝宝爱哭闹的坏习惯 动不动掉眼泪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他们自信和坚强个性的养成。父母应该想办法——改掉孩子爱哭的不良习惯,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骄惯等原因,动不动就哭,为一点小事就...
    2021-05-20 阅读全文
  • 三个小游戏帮助宝宝改掉口吃 学说话期间宝宝口吃,父母一般都会很着急,怕形成习惯改不了,偏偏有时候父母越让孩子改,孩子越改不过来。其实孩子口吃是由于语言练习不够造成的,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口腔运动,慢慢把口吃的情况矫正过来。口腔运动具...
    2021-07-24 阅读全文
  • 改掉咬人的坏习惯 孩子在一起玩耍会经常发生不愉快甚至会咬人在我班有一个叫航航的小朋友,在与小朋友玩耍时,不论是高兴或生气都会去咬其他小朋友一下,虽然咬得不是很厉害,不论咬伤了谁都不好。每每发现我都及时制止,并提醒他咬人...
    2021-03-17 阅读全文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是一群刚入园的小宝贝们,这些宝贝们非常可爱,个个都招人喜欢,我可喜欢他们了,跟他们在一起,我每天都过得很幸福快乐,可最近,我发现他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含手指,班里也有几个家长跟我反...

2021-09-17 阅读全文

吮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手,是宝宝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妈妈们很容易忽视。宝宝吮指有起一定的起因,对宝宝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宝宝吮指原因 1、妈妈忽略了与宝宝的交流,宝宝就会玩弄自己的手指来解闷; 2、有...

2022-02-28 阅读全文

如何改掉宝宝爱哭闹的坏习惯 动不动掉眼泪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他们自信和坚强个性的养成。父母应该想办法——改掉孩子爱哭的不良习惯,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骄惯等原因,动不动就哭,为一点小事就...

2021-05-20 阅读全文

学说话期间宝宝口吃,父母一般都会很着急,怕形成习惯改不了,偏偏有时候父母越让孩子改,孩子越改不过来。其实孩子口吃是由于语言练习不够造成的,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口腔运动,慢慢把口吃的情况矫正过来。口腔运动具...

2021-07-24 阅读全文

孩子在一起玩耍会经常发生不愉快甚至会咬人在我班有一个叫航航的小朋友,在与小朋友玩耍时,不论是高兴或生气都会去咬其他小朋友一下,虽然咬得不是很厉害,不论咬伤了谁都不好。每每发现我都及时制止,并提醒他咬人...

2021-03-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