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自带孩子,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0-09-30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亲自带孩子,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

陪伴真的不单单是物质的给予。

我们都羡慕朋友小雪有个很好的婆婆,因为小雪生的两个女儿都是由婆婆带大的。

小雪每天要上班,婆婆包揽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买菜煮饭打扫卫生,还要带一个刚上幼儿园和一个刚上小学的孙女。

小雪的婆婆虽然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很喜欢接收新的知识,会咨询年轻人的意见,对科学育儿方面也很有兴趣。

善良,和蔼,聪明的奶奶带出来的孙女果真不一样。两个女孩待人处事有礼貌,懂礼节。

然而,到底不是自己带大的,两个女儿却一点都不亲近妈妈。

小雪工作忙,压力大,回到家也经常加班,身心疲惫,所以极少陪伴孩子。

她也试图用物质的东西去弥补,给了很多礼物,女儿们却并不买账。

收到礼物的她们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开心。

许多父母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乏时间陪伴孩子,也会像小雪一样,以为用物质来弥补,孩子一样能开心快乐。

却不知,物质陪伴和精神陪伴根本不是一回事。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尽管给了孩子礼物,也慰藉不了孩子孤独的心。

陪伴不单单是物质的给予,而是亲子之间沟通和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方式。

研究表明,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幸福感降低,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

虽说小雪的婆婆能把孙子教得礼貌得体,可这个社会上又有多少婆婆能够做到这般?

有不少婆婆还是跟年轻人有很深的代沟,要不这天下婆媳间的矛盾也就不会这么多了。

曾患上抑郁症的同事小丽自从换了份工作,精神状况好了许多。

这份工作虽然比上家工资少了两三倍,但图个清闲呀,以便于她能腾出空来接送儿子上下学。

小丽几年前生孩子后在家呆了两个月就去上班了,她是个女强人,自尊心也高,一心以工作为主,同时对生活满是抱怨。

上班后,孩子由她婆婆带回农村老家生活,她和老公每个周末就会回老家住上一天。就这样,他们变成了周末父母。

孩子比较闹腾,每次回去,小丽看不惯就会打他骂他。她的儿子可谓是怕极了她,每次看见她就哭。

每周见一次面都这么不得闲。

在农村跟奶奶生活久了,跟奶奶比较亲,奶奶溺爱孙子,孙子变得越来越任性,举止随便,没大没小。

小丽想教育他,婆婆却说孩子小,不要跟他较真。

说到底还是因为溺爱。

婆媳育儿观念不同,和丈夫之间矛盾增多,孩子又不听教,小丽变的抑郁了。

去年下半年,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果断辞去了高薪工作,把儿子接来身边,并让儿子在家附近上了幼儿园。

她说:“现在的工作不像以前,没那么大的工作压力了,可以把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这半年慢慢调整过来,到这两个月,我们夫妻关系已经好一点了。我也不像之前压力大经常脾气暴躁。现在有空就陪孩子画画涂色,他喜欢去室内游乐园,有时间就带他去玩,陪他读读故事书,挺好的哈。”

小丽说她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头三年,很后悔忙于工作没好好教育孩子,以至于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让人头疼,现在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陪伴他,教育好他。

3.

记得有段时间,儿子性情变得异常暴躁,每晚都能熟睡的他这两晚竟然睡不着,哭闹着,体温也莫名升高,一直需要抱着哄,真是折磨人。

我惊讶地发现,这小子下牙龈有个突出的小白点,原来弟弟是长牙啦!难怪最近这么异常,看来情有可原。

弟弟一个多月的时候,因为爷爷感冒传染了他,导致他一直流鼻涕,咳嗽,嗓子还沙哑失声。

两个月的时候我突发水痘,传染了他,导致他也长水痘,而且水痘发得特别严重,当时医生说孩子太小不能用药,只能靠他自己的抵抗力去抵抗,精心护理了半个月才得以康复。

这么小的人儿就要承受这些痛苦。对于这一切我实在愧疚,都怪我。

天底下的母亲,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切,表现得特别敏感和操心。

孩子一有什么不舒服,会特别担心,如遇发烧,更是整夜整夜没睡觉,小心翼翼得守护着。

我一直带他,所以他跟我比较亲,从四个月起就开始会认人。

一分钟都不能离开他的视线,真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

但我享受着跟他在一起的感觉,每天早晨看到他起床后对我眨巴眨巴大眼睛,每天晚上看到他安静熟睡,心里比蜜还甜。

这种幸福感使我把带娃的辛苦和疲累远抛脑后。

胎儿时期,围系母子感情的是脐带,婴儿时期,围系着母子感情的是母乳,戒奶后围系母子感情的是依赖。

一定要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他们很快就长大了。

4.

人生中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有得有失。

作家龙应台说:“一个人的追求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做适度的减法,分清追求的主次,要么减少事业的野心,要么减少家庭的温情,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却必须作出选择,你不能什么都想要,那样会给自己带来纠结和痛苦。”

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后便有了软肋。

不是一心奔事业不好,而是家庭孩子都需要权衡。

陪伴孩子成长同时也是父母自身的成长。

不管工作多忙,请务必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多点爱。

不管如何,我觉得亲自带孩子,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如果您是细心的父母,您就会发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和模仿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启发和引导才能发展的更好。所以做为父母您一定要做的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2,多一些耐心来引导。

3,多一些倾听和赞美。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不要在孩子身上发泄您的负面情绪。

6,培养孩子的自信。

英国道德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著作《健康和家庭是最宝贵的财富》中提到:学校对于儿童性格的养成几乎无能为力,真正决定这种性格的,是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和同伴。学校里的教育即使在完备,知识再多,倘若学生每天仍必须回到那肮脏,堕落,不幸的家庭,那么他所学的一切都无法抵消这种家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倾向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所以你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1,孩子要有正常的智力。

2,孩子的心理素质要好。

3,孩子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4,孩子要善于与人交往。

5,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6,孩子有良好的个性。

以朋友关系培养亲自关系正确吗?


常有一些家长朋友非常骄傲和幸福地描述他们与孩子的亲子很好,好到“我们和朋友一样,几乎无话不说。”

也常常有很多友好的家长朋友赞叹我和儿子的关系说:“你和乐麒的关系真好,就和朋友一样,好亲密哦!”,甚至还有人赞叹道:“你们父子如兄弟般的友好哦!”

唉!每每听到这样的赞美和幸福的描述,我都会很不自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才好,苦笑可能是最无奈的回馈了吧。

因为,我完全不认同亲子关系的最好状态是朋友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我是反对亲子关系如朋友关系的!可我又很理解大家对亲子关系的如此赞叹是绝对真诚的。

终于,在我今天去曼城的一牧师家中做客时,一边沐浴着她充满爱的美食,一边与她谈到了亲子教育的这个话题,我也大大地吐出了一口气。

我们一起谈到了亲子关系,到底怎样才是最美好的呢?

我回应了牧师的特别询问,说:“健康的亲子关系肯定不是朋友关系,尽管国内很多家庭都认为朋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至亲典范,但我坚持不赞成。”

牧师问:“那是为什么呢?”

我答:“朋字就不算是什么好词。朋的原意就是两块同样的人肉放在一起,指臭味相投,趣味相同的两个人。之所以要说是两块臭肉,那是因为古代人称人肉是臭肉,狗肉是香肉。因此当年一说到朋字,就是指朋党勾结的意思,还有狐朋狗友的描述,没有像如今对待“朋”字的友善。

我继续说:“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秩序关联。父母为上,儿女为下,父母关爱儿女,儿女遵从尊敬父母是再明确不过的了。怎么发展到今天,儿女与父母就结朋成了志趣相投的同盟了呢?!

“我记得在《大学》中有明确教导——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父母对儿女慈爱、关爱、深爱都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做父母的德行,更是一种美好的幸福。但父母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鼓励和赞同儿女见到父母如此爱自己,就可以颠倒伦理秩序,大胆妄为无敬畏呀!”

有一天,我与好朋友一家人出外郊游,一路上其乐融融的。我这好友一家人的关系可谓是非常地亲密,常常被他人羡慕地赞叹为——如最好朋友般的一家人。他们的女儿那一脸也都是幸福的满足感。

就在我们支起架子,生火准备烧烤的时候,却意外地见到了她们母女间较为扎心的口角。

母亲把准备烧烤的食物箱打开之后,就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大声跟女儿说:“妞呀!今天有很多好吃的哦,不过你不能吃太多了,要节制点哦,你在减肥耶,不能再胖了……”

那女儿也很快地笑着大声回应,道:“您又来了!那是不是要我现在就回家,不用烧烤了呢?我还没有开始吃,您就开始警告我了!您不觉得我很可怜吗?……”

我可能不是很习惯这样的母女对话,就不知轻重地开口劝慰他们说:“我们今天难得出来玩玩,烧烤,不要谈论减肥这个话题哦!我不喜欢!哈哈哈……”

“叔叔,您放心,一会保准我妈会继续说的,要让她闭嘴,那是不可能的!尤其今天难得您还在呢!”那女儿怼得可还真快!

我很想为自己不恰当地插嘴表示歉意的时候,看到了孩子的母亲,那眼神和脸色都有绝对挂不住的难受,我沉默了。其实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母亲做了一个把手中食物用力甩进纸箱的动作;那女儿也做了一个转身要背过母亲和我们所有人视线的委屈情绪;最后女儿的爸爸默默地抬头看看太太,又看看女儿,摇了摇头,叹了口能让所有人都能听见的长气。

估计很多亲子关系好到如朋友关系的家庭,对这类似的一幕不会觉得很陌生吧?当然,事情过后不久,这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了。那位妈妈还安慰我说:“你跟我们在一起久了,就会习惯了,我们和女儿就是这样的朋友关系,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的。”

可是,我总是在想,这女儿长大后,她跟谁好,跟谁亲近就是这脾气口气,那她能与她的同事处好吗?她的上司能很喜欢她吗?

不管那位母亲之后是怎么跟我解释,是怎么安慰我的,我都无法忽略我真心看到的事实——父母与女儿之间已经存在了极大的不满意。我都会很肯定地说,父母对儿女好,不是儿女可以在父母面前肆意妄为的理由!

——对父母不再使用敬语

——随意跟父母开各种有伤伦理的玩笑

——不避嫌地紧搂父母的肩膀

——大力拍打父母的身体

——大声地与父母争执辩论等

而丧失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正确秩序感。

虽然有的父母会认为,既然与儿女的关系都这么好了,儿女在自己面前放肆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妥呀,反而这样不拘小节的自由放松状态,才是最幸福的呀!

但我还是很固执地认为这是很错误的!这样的家教,不会是好的家教,因为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否认了社会结构中的秩序关系,很容易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利己主义者,个性张扬者和缺乏敬畏的人,甚至在面对人和事的困境时,会缺乏耐心和宽容心。

我们从刚才的母女冲突口角中,就能深深地感受到——朋友关系是父母对孩子的慈爱,放下自己长辈身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理解,忍让,包容,支持孩子的;可是一旦孩子也把父母当朋友了,那就会失去了在亲子关系中本该有的长幼伦理秩序,失去了家庭中晚辈对长辈最基本的尊重礼仪。于是家庭关系也随之变了,变得谁有道理听谁的,最后是谁会说道理听谁的,最后的最后,就是谁更决绝地坚持自己的道理,就听谁的。

如此平等的亲子朋友关系,将使我们的孩子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向我们的父母呈现出一种——超级爱讲道理;习惯为自己言行找各种理由;很强调希望被人理解,却越来越难以去理解他人等——状态。

因为父母认同孩子与自己是朋友关系,就会给予孩子极大的表达权和决策权,并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华丽理由中,快速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让孩子自我感悟,让孩子自我承担各种责任——这些都是你自己选择的;这个决定是你自己做的;你的决定我会支持你的,但你要自己坚持哦,不要后悔哦!等

可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年龄还很小,在还没有经历,或者没有得到训练如何尊敬他人?如何敬畏历史?如何理解和接纳不同意见者?如何原谅和包容他人的情况下,就已经在父母的特别关爱下自动获得了自主决策权。这样看来,那他什么时候还能经历和学会对他人地尊重,敬畏,理解和包容呢?尤其是对那些是是而非的上司决定,我们的孩子真的会有心理的力量和能力来面对这么复杂的人际社会吗?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牧师很认真地赞同了我的观点,说——

每个人都要遵守自己的本分和地位,父母与儿女是的,主人与仆人也是的。圣经中使徒彼得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要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其实,彼得的本意是提醒基督徒要面对现实,作仆人的基督徒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主人。虽然每一位基督徒都已经成为神的儿女,有尊荣的属灵身份,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不能忘记自己的仆人身份,不能不尽到仆人应尽的本分。神要他们在低下的地位上彰显神的美德,活出基督徒的见证。

所以,不要以为作仆人是低人一等,有失人格尊严的。真正的人格尊严不取决于人的崇高地位,而是取决于人的高尚品德。

另外,圣明的主在教导主人如何对待仆人时说: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我也很积极地与牧师谈到中国古人蒙学《弟子规》中的教导:

待俾仆,身贵端

虽贵端,慈而宽

从这样的圣明和圣贤的教导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父母与儿女的亲子关系,不能是一味地追求亲密,平等,而简单地归结为朋友关系。健康的父母与儿女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建立在长幼有序的基础上的,我们忽略这个基本的家庭秩序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偏,孩子的未来将会障碍重重。

就这个问题,我还想询问牧师,在《圣经》中有怎样的阐述,关于父子的关系?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最终没有开口,但向牧师恳请了一本《圣经》和合本。我认真翻阅并寻找了相关的资料,粗略地将《圣经》中关于亲子关系的教导列举部分与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分享:

一.圣经对父子关系的教训

1.神立父亲为生命的传递者

2.神立父亲为社会的创始者

3.神只造一人是要人类成为一家

4.神要父亲作儿女人生的典范

5.神要父亲负责教导儿女

6.神自己成为人类的父亲

二.圣父圣子表达父子正确的关系

1.子是从父而来的,所以要归回父那里去

2.子是父所差来的,所以要遵行父的命令

3.子从父领受荣耀,所以要求父得荣耀

4.父爱子将万有交祂,子爱父也将万有归父

5.父将丰富藏在子里,子也将宝贝藏在父里。

6.父与子完全合一,子也与父完全合一

三.基督徒父子当有的关系

1.父亲是肉身之父,也是灵性之父

2.父亲要养活儿女,也要教导儿女

3.父亲要为儿女积财,也要为儿女积德

4.儿女要奉养父母,也要孝敬父母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童年的安全感是今生幸福的宝藏,如果想让你的孩子真正幸福,让他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取之不尽的宝藏,请给他一个温暖自由的童年。这种安全感是否在童年被满足将决定着孩子一生关于幸福的潜意识趋向,将为他今后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1.请一定不要当着他的面和你的伴侣吵闹,请千万不要问他,如果我跟爸爸(妈妈)离婚了,你想跟谁过?对他来说最大的安全就是家庭的和谐,父母的恩爱,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才是阳光品质形成的乐土。

2.请不要对他动辄大声斥责,不要不假思索地就去打骂孩子,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他有感觉和感情,他不是木偶。不要让他在梦里都充满了恐惧和忧愁。

3.请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发泄到孩子身上,宽松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给你带来的快乐会抚平你作为成人的辛酸。

4.请不要挖苦讽刺自己的孩子,尽管他有自己的缺点,他自己也不愿意这样,请不要让他稚嫩的心背上沉重的压力。请让他懂得爱和宽容是无价的宝贝。你对别人的言行,他会不自觉的模仿。不要让他小小的心里装满了敌意和反抗。

5.请不要在别人面前故意强调他的不足,请相信古训“人前教子”恰恰是错误的,他也有深深的自尊,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至少你的肯定就是他最温暖的阳光。

6.请爱惜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做一个保护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样,要让他知道只有好身体才会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你不幸生病,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缺少了安全,至少你的态度要乐观,要让他知道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抵消疾病和痛苦带给生命的创伤。

7.请让孩子知道除了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灵魂,请交给孩子积极调节自己的方法,请不要让他小小年纪就皱着眉头品尝沉默和忧伤。

8.请不要限制了孩子沟通的欲望,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沟通来快乐成长,不要让他封闭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闭的矮墙边默默流泪。请不要让他习惯孤独。请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

9.请不要在孩子得意时打击他的创造,尽管有时这种“得意的创造”给成人带来了麻烦,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所适从,请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给他一个正确的展示能力的方向。

10.请学会欣赏孩子,请学会给孩子最大的疼爱——灵魂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不要让他觉得你是狱警,他是囚犯,请让他觉得父母首先是他最信任的朋友。

温馨提示:

你做的这一切,都会让孩子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深深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成为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在信号,或好或坏都影响他的一生。而这幅画面的基调是你不经意间替他完成了。即使你不能一一做到,但至少请你这样去想,至少请你为了孩子真正的快乐来思考一下,请在他童年时给他最需要的礼物——安全感。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权威是让孩子跟父母最铁


面对孩子,我们该树立怎样的权威?或者,怎样的权威才是教育孩子恰当的态度?还记得在读《爸爸的心就这么高》时,郎朗父亲的一段话:带好儿子太不容易了,得有极强的克制力,永远不夸他不行,不鼓励他不行,可轻易夸他更是不行。

不让他怕你不行,而让他太怕你了事情更糟。尤其郎朗这种聪明伶俐的孩子。这段话很长时间以来给我深刻印象。最近,又读到别的家长谈到的“有的孩子因惧怕父母,父母在场一个样,不在场又一个样”,同时联想到我对待溪溪的态度和方法,促使我对“权威”有了更多思考。总体而言我感到,郎朗父亲这段话涉及的“权威”是适合于已经有了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同时又能够自我控制的孩子。而对婴幼儿来讲,这段话是不适用的。

限于我带溪溪的感受,我对权威是这样理解的:权威肯定不是让孩子怕咱,权威是孩子愿意亲近咱、信任咱,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咱(具体解释就是:哭的时候最愿意让咱抱)。这样的权威无须强权,只需耐心细致地陪伴、共情、理解、引导……等孩子大一点儿了,权威的含义会慢慢扩展:孩子会为她信任的人表现好,让她信任的人为她而感到高兴。孩子再大一点,权威的含义更加扩展:她不仅仅为了自己信任的人而做得好,她开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她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成长意识,这时的家长已经无须再教育了,孩子自己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

如果家长能让孩子最终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那就是最有权威的家长了。而要做到这一点,郎朗父亲的那段话说出了教育中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极为高超的教育技巧。而在此过程中,家长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孩子怕咱,咱就有了权威,孩子就会听咱的,听了咱的,孩子就会好。这可真是大大的误区。教育好孩子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了好的亲子关系,你才有可能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听你的话,让孩子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与你的关系不好,你就是有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孩子不会听你的。想想看,如果孩子见了你就怕,那她畏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听你的,但背着你肯定是另一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也一样嘛!

关系好,干什么都容易,关系不好,干什么都别扭。咱可千万别为了树立什么所谓的权威,把与孩子的关系弄僵了。那可是南辕北辙了!写到这儿,我总结一句话:权威是什么?权威就是孩子跟咱最铁!

至于怎么能做到最铁,还是有很多技巧和方法的。孩子还小,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旅行,就一定会有风险,有意外,会有舟车劳顿,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会有生病和打针,同时,家长也会付出许多的辛苦和操劳,但是,旅行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事实上,道理不用多讲,我相信家长都会明白,但涉及到具体行动上,却有不少的家长很少付诸行动,至于原因嘛,我总结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觉得孩子记不住。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的年纪太小,去过的地方完全的没有记忆,去了也是白去,不值得,就总是想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再去。

2、觉得旅途会有危险。一些家长会觉得带这么小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定会有生活上的不习惯,饮食上的不习惯,对旅行地的不熟悉而带来的种种不便等。

3、觉得旅行会很辛苦。一些家长会觉得带着孩子去旅行,要带很多很多的东西,做很多很多的准备,而且,旅行的时候,孩子如果累了,还要抱着,根本就玩不好。

针对家长的这些想法,我也提出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去了白去”说法

这个想法在家长中最为普遍。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我们应该完全屏弃“有用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有用的就应该坚持,没用的就要放弃吗?如果沿着有用论的这个思路,旅行则一定是没用的,旅行,既考不了级,也没有任何证书,考学时也加不了分,而且也不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金钱和时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书本的知识,语言的能力,钢琴美术的技能,这些都是硬功夫,而性格、情操、眼界、视野等则是软实力。硬功夫和软实力合二为一,才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正象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但其核心竞争力是它的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明白了此,你还会坚持“去了白去”的观点吗?

2、“危险”说法

带孩子去旅行,从熟悉的家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完全不熟悉的地方,生活上必然会遇到种种的麻烦和不便,或许,飞机的不准时会打乱旅行的既定节奏,或许,孩子会不习惯这里的气候,或许,孩子会不适应这里的饮食,或许,孩子会不适应旅行的节奏,再或许,孩子会生病,会去看医生等等。

但是,所有的这些就是旅行,这些危险,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旅行归来后,都会发现孩子长大了,他们在充满着刺激和危险的旅行中,用他们自己稚嫩的双手摸索这个是,获得了他们自己和家长都想不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放宽了视野。

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3、“麻烦”说法

带着个小孩子去旅行,对于家长,尤其是对妈妈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烦琐的烦心的事情,别的先不说,光是为他们准备行李,就足够愁上半天。大到各种衣物,小到奶粉,奶瓶,纸尿裤,一应俱权。再加上孩子小,体力跟不上,走累了还要抱。实在是光想想就很头疼。

但是,这些累,这些辛苦其实都是表面的现象,也并不是不可解决和不可避免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只要带好信用卡,还发愁买不到合适的东西吗?

再多想一步,孩子到了一个新鲜的环境中,会表现的格外的兴奋和好奇,他们会整天从早到晚的四处走走看看,他们的开心和笑容难道不是家长们最好的安慰吗?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带**去旅行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次离开北京,外出旅行是在他一岁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去了深圳过春节。那个时候,他还不太会走路,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要抱着。这次的旅行出乎意外的顺利和开心。自此,我们的旅行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每年我们都会找机会到处走走看看。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深圳和厦门,这两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城市以它们的干净、温暖吸引了我,成为了我和**的最爱。其次,我们还不停的去了山西、河南、内蒙、成都等等。

若是问我旅行累不累。我会回答很累。若是问我旅行开心吗?我会回答很开心。若是问我以后还会去旅行吗?我会回答那是当然,一定会的。

这就是我的全部答案。

几点小小的体会:

第一、选择机票的时候:通常,在购买飞机票的时候,如果可以,我通常会购买中午的票,这样,我们提前在机场吃过饭,一上飞机,**就可以好好的睡个觉,既可以让他好好休息,又避免了他在飞机上的打闹,一举两得。

第二、选择酒店的时候:通常,我会选择繁华地带的高档的酒店,带小孩子嘛,最主要的是干净、卫生,其他的倒是考虑的不那么的多。这样,如果真的是觉得累了或者天气不太好,大不了还可以在酒店游游泳,也省得在外面跑来跑去的。

第三、选择旅游地的时候:通常,我会选择南方的海滨城市,原因有二:一个原因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好,环境比较干净,饮食也很丰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抗拒孩子对海滩和沙子的痴迷,让孩子尽情的玩玩沙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旅行,绝对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清华教授:孩子最应该学好的课是体育


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几年前的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冬天,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私密的会场,最高付费大佬们的专场,一帮国际大公司的企业家轮流与一拨一拨的国际政要以及个别学者见面。我被请去谈经济走势。

上一场刚刚结束,大家都站着交谈。我一进门,一惊:个个都是大高个,我1米79的个子几乎是最矮的!自我镇定了一下,我马上想起一早熟悉的事实: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练体育的,大个头为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曾为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

的确,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的曾经入选大学的体育代表队,有的是职业运动员出身:美国前任财长亨利?鲍尔森就曾是大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样游泳运动员,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经是校长跑队的队员……

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专业运动员另说,因为他们需要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件——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

什么心理素质?

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体育游戏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运动员身处其中,天生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这就是体育精神!人与人之间有竞合,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竞合,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一个能赢的团队一定也是经历过许多逆境的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尤其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

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也不能妄想一举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必须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正是因为了解运动员这些特征,国外商学院特别青睐有运动背景的学生。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研:毕业20年后,哪些校友群体为母校捐款最多。结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并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队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都是最有集体荣誉感的。

牛津大学有个久负盛名的罗德奖学金,这项创立110多年的奖学金有四项招生标准,其中一项就是喜爱体育,最好有运动成就。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优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

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联盟——常青藤联盟最早就是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若干所大学的美式足球运动体育联盟,而非学术评比,比如奥数竞赛的联盟。而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段颇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华附中早在“文革”前,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校队,活跃于各种比赛,他们中成就了后来中国社会的精英。

反观中国,到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太注意奥数、钢琴等等。在全球化时代下,只懂得奥数,不懂得与人博弈,似乎不太能适应时代变化。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不替孩子做决定


不替孩子做决定昨天星期一,是xx学校规定穿礼服的日子,礼服只有夏装短衣短裤。因天气转凉,睿爸担心穿得少会感冒,于是就对xx说:“今天天气冷,只穿上衣,裤子就穿长装吧!”结果xx听了很不高兴的说:“不穿我们班会被扣分的,再说我带件外套不就行了吗?”本睿爸还想说什么,被我阻止了。我对睿爸说:“孩子自己有把握,这些事你不用过多的去操心。”睿爸仍不甘心地说:“今天气温下降了好几度,万一被冻感冒了怎么办?”若真的是这样,冻一回,又何凡呢?睿爸听我这样说,就不再坚持了。

晚上下班去接xx,问他感觉今天冷吗?小家伙回道:“早上有点,下午就好了,不过这点冷算不了什么,我是男子汉了嘛!”从xx口中可以听得出,那怕真的是冷得受不了,他也会这样说。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不会去赖怪别人。若我和睿爸真的强行要求他穿长装,若又不巧班上真的被批评扣分了,那回来就会免了一场口舌之战。所以还是由着他点好。若真的是冻得感冒了,那下次不用我们说,他自己就知道选择穿什么。

快到家时,xx说学校要求他们买小学生记录本,放假前xx有提过,但我把这事给忘了。于是我们马上调头去文具店,到店里xx拿着一本家里也有的日记本说,就是这种了。我不解问他:“这种家里不是有吗?怎么还跑这里来买。”xx来个强求的理由,家里那本我要用的,所以学校要用的我就重买咾!行,即然这样说,那就买吧!后经店员介绍这种本子有40页,60页和80页装的,价格之间相差五毛钱。我本想建议买本60页的,因多了怕到时一学期用不完。但xx自己决意要80页,我没有出声,由他自己决定。

让我想起上次也在这买了作业记录本时,也有几款让他选,结果也是他自己决意的。后带到学校第一天就被同学拿走了,回家他伤心的好一阵,没想到第二天,他自己又把本子给找回来了。从这件事让我看到,是他自己选择的会更加珍惜。

对于孩子的决定,有时也会是错误的,但我们家长把这些错看成“小事”来历练孩子,鼓励孩子。不当着错事来批评孩子,相信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路上,更加会有主见并正确的作选择。

妈妈的笔记,看人家是怎么带孩子上辅导班的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上辅导课,总是在想这节课孩子学会了多少东西,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太妥当的。

在4-5岁这个年龄段,甚至是整个3-6岁学前年龄段,家长最应该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扮演该角色的方法。

在思维馆周建新的数学课堂上,我见到了一位很用心的妈妈。她将课堂中所有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小细节都写到了本子上,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一根绳子对折一下,剪断了就是1+1=2,再对折一下可以教孩子2+2=4......”。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不需要上什么辅导班,自己也能教”,我想大家都见识过吧?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明白怎么去培养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学过幼教或是教育工作出身。“怎样去教孩子”,是很多家长最想知道的问题,然而又有多少家长能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如此用心?

本来我是想借她的笔记本看下的,但她记录的很认真,基本听一小会就会写些东西上去,再加上课堂上的互动,最终没有借成。我看到她的本子上已经记录了很多东西,本子已经用去一半,前面应该是之前上课的心得。

这一节课上她记录了如何在裁纸、剪绳中贯穿一些数学知识,如加法、对称、中心点、等长。早期教育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中融会贯穿,既不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又能开发思维,并且还能培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再拿小积木块来说吧,这玩具算是比较常见的,那你有没有用手掌按着小积木块在桌面上晃来晃去“变魔术”?6个积木块3蓝3红,手掌盖在上面在桌面上“搓麻将”一样搓,随即漏几个积木块出来问孩子“这是几个”,“手掌里有几个”,“手掌里各有什么颜色的积木块几个”。别小看这么个小游戏,它集“注意力”、“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于一体,有多少家长想自己教育孩子但调动不了积极性,集中不了注意力的?说白了,这是因为你的方法本身没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还谈什么习惯培养。

再者是一个讲义。懂了方法,再配合适合的讲义,回家陪孩子玩时也能顺手教点东西。我想这位记笔记的妈妈在家陪孩子时一定很轻松,掌握了方法,人人都可以当好家庭教师了。那些带孩子到辅导班之后就变甩手掌柜的,看了之后可有感想?

家园共育《亲自带孩子,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我带孩子挖野菜 每年的春天一到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季节了,在这个季节里天气不冷也不热,孩子们也脱下了厚厚的棉衣,尽情的享受着温暖的春光。 这不,这几天随着天气的变暖,我们每天都带孩子们到前院里进行户外...
    2020-09-24 阅读全文
  •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如果您是细心的父母,您就会发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和模仿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启发和引导才能发展的更好。所以做为父母您一定要做的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2,多一些耐心来...
    2020-08-13 阅读全文
  • 以朋友关系培养亲自关系正确吗? 常有一些家长朋友非常骄傲和幸福地描述他们与孩子的亲子很好,好到“我们和朋友一样,几乎无话不说。” 也常常有很多友好的家长朋友赞叹我和儿子的关系说:“你和乐麒的关系真好,就和朋友一样,好亲密哦!”,甚至...
    2021-07-23 阅读全文
  •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童年的安全感是今生幸福的宝藏,如果想让你的孩子真正幸福,让他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取之不尽的宝藏,请给他一个温暖自由的童年。这种安全感是否在童年被满足将决定着孩子一生关于...
    2021-05-14 阅读全文
  • 孩子,你是最棒的 吃饭之前,请小朋友上来讲故事。我请了睿睿小朋友来讲故事,提到他时,他开始紧张起来了。两只手不自觉的开始摸起来,挠挠头,抓抓手,不肯上来。于是我去请他上来,他还是不好意思。我鼓励他说,你不是故事讲的很好...
    2021-03-30 阅读全文

每年的春天一到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季节了,在这个季节里天气不冷也不热,孩子们也脱下了厚厚的棉衣,尽情的享受着温暖的春光。 这不,这几天随着天气的变暖,我们每天都带孩子们到前院里进行户外...

2020-09-24 阅读全文

如果您是细心的父母,您就会发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和模仿力,而这些能力需要启发和引导才能发展的更好。所以做为父母您一定要做的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传。 2,多一些耐心来...

2020-08-13 阅读全文

常有一些家长朋友非常骄傲和幸福地描述他们与孩子的亲子很好,好到“我们和朋友一样,几乎无话不说。” 也常常有很多友好的家长朋友赞叹我和儿子的关系说:“你和乐麒的关系真好,就和朋友一样,好亲密哦!”,甚至...

2021-07-23 阅读全文

童年的安全感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童年的安全感是今生幸福的宝藏,如果想让你的孩子真正幸福,让他在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取之不尽的宝藏,请给他一个温暖自由的童年。这种安全感是否在童年被满足将决定着孩子一生关于...

2021-05-14 阅读全文

吃饭之前,请小朋友上来讲故事。我请了睿睿小朋友来讲故事,提到他时,他开始紧张起来了。两只手不自觉的开始摸起来,挠挠头,抓抓手,不肯上来。于是我去请他上来,他还是不好意思。我鼓励他说,你不是故事讲的很好...

2021-03-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