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会与孩子交流吗?

发布时间:2020-09-15

教育孩子笔记。

毋庸置疑,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需要经常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教育笔记有益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你知道一篇教育笔记应该怎么书写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你会与孩子交流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的话他全当作耳旁风。有时还嫌啰嗦我刚要说他就吵,简直是管不了了!”还有家长发出这样的牢骚:“我的孩子说不得,一说就闹,自尊心特别强,遇到事情就使性子。”……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数不胜数,这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交流在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任何年龄或阶段都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对他的行为提供指导与约束。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好,那么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很融洽,我们就能很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从而把我们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帮助他明辨是非,让他知道我们爱他,尊敬他。

只有与孩子进行适时的、合适的交谈,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家长问,孩子答”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方式有时候是很不合适的,不能激发孩子与我们进行交谈的兴趣。如何使孩子与我们交流呢?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奥妙,需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支撑。

一、与孩子交谈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1、观察、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就必须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

2、尊重、理解孩子

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不以气势压人,不要在孩子面前摆架子,特别在心情不佳的时候更要注意态度

二、与孩子进行交谈的方法

与孩子沟通有法,但无定法。每个家庭在交流习惯、文化环境以及父母、子女的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某种最适合家长和自己孩子沟通的形式就是最好的方式。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做谈话的发起者

要引导孩子说话,我们得有想象力。比如,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通常比这样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要好得多。后者最容易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而前者就能使孩子很好的回答我们。

2.参与孩子的活动

不要指望与孩子进行凭空地交谈,交谈需要自然和谐的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花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

3.晚饭时间、睡觉前的交谈

晚饭时间、睡觉前是在家长与孩子进行交谈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段,大家都很放松,能够让孩子自然地交谈,从而深化孩子与家长的关系。

4.玩交谈游戏

与孩子玩交谈游戏,能使我们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孩子更了解家长。

5.开门见山式的交谈

与孩子谈话不要有顾虑,当然也不要过分,有时采取开门见山式的交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留心孩子的个性。不要勉强孩子与我们交谈。

6.做一个好听众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打断他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7.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交流的良好基础。很多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交谈,遇到了问题就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所以,与孩子交谈,制造和谐的气氛效果就会好得多。

总之,和孩子谈话,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家长应该主动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内心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只有尽可能地与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孩子愿意与我们交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长大成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想,这两句话也可以视为给家长们的赠言。不过,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并不容易。

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对象,也必然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所谓复杂,是说今日孩子接受了复杂的大量信息,由于难以消化、难以适应而产生了复杂心态,甚至模糊了与成人的界限;所谓简单,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体制内循环,父母由于无法面对新人类新世界而显得简单尴尬,甚至连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则倒了过来,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具体说来,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要看一点《少年儿童研究》之类的报刊书籍。

21世纪已经向我们匆匆走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众多的麻烦。例如,心理障碍增多等等。因此,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长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视对孩子的了解与尊重了,否则,我们将遭受无情的惩罚!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许不服气:知子莫如父母,我们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难道还不了解他(她)?

让咱们来看一些事实吧。

住进高楼里的孩子孤独感增强了,父母们于心不忍,建议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却回答:“没劲!”鼓动孩子找邻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说:“不愿意”。

如今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卡通(漫画)。有位干部是儿童图书奖的评委,抱回家许多获奖图书。可儿子毫无兴趣,却用零花钱买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饭,忘了功课,忘了睡觉,看得开怀大笑、浑身乱抖。父母困惑不已,要过卡通书细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可问题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最难读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和孩子交流,你问对了吗?


当您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将中外父母的问话进行了对比:在中国,父母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2、你们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国外父母问孩子的那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你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中国的父母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国外的父母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专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时,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间,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譬如: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快乐的事?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你听见了/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优点?像这样的问题,提问内容具体,孩子知道从何而答。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园第一句话就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维最兴奋的阶段,他不会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给您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面条,因为面条是孩子最易记住的词汇。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领到园里的食谱园地,按照食谱问一问孩子,孩子就会把思路理清,认真告诉您。这样您不仅能了解孩子饮食情况,还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讲述欲望。孩子讲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这样的问话,还能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这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父母在提问时,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同时,这样的提问还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你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引导: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时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是错误的。

5.适时: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你还在用“你很棒”表扬孩子吗?OUT了~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觉得你这里做得非常好。」或者:「我认为你是很优秀的咨询师。」但这还是在评价。

关于儿童教养的研究已经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的。比如,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研究者给了每名儿童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而对另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努力:「你一定平时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容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赞美他的天赋,居然会妨碍自尊!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细细一想,又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虽然赞美听上去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一个人捧到极高处,而后盖棺论定。可怕的就是这个「定」字。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会害怕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可能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反正我做这样的事情足以获得赞美,为什么还要冒险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呢?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了。「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小孩说:「哇,你这幅画太美了!」或者一个孩子下棋赢了:「你简直是小棋王!」他会很开心。但再让他画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再产生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它适合收进教科书里,作为结论。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就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还用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说,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不接受!但是赞美怎么办呢?拒绝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实在没有发展余地。大家讨论得好好的,我突然来一句:「我觉得讨论很有价值,每个人都说得很好。」这会让场面的气氛骤冷。假如你接受了这句评价,你就很难接下去说。除非忽略这句话,大家才能继续聊。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事,而不仅仅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甚至针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带有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后面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关心的只是对于学生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完了。「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你可以闻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学生,只要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说。除非你希望辩解:「不,我不是那样!」可以想象,那将是一场不太愉快的争论。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因为根本没有辩解的对象。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对下棋的孩子说:「刚才这一步的时候,你选择和他兑子,他一下就没有子用来防守了,但是你的车和马有了配合。」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不仅如此,在我们给出评价的时候,我们暗暗使用了上帝,至少是专家的视角。我们自认为是有资格给对方打分的。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这里面都暗含着某种不平等, 甚至是妄自尊大。你很牛,但我敢评断你很牛,这暗示着我更牛,起码我足以考察你的牛。有时候,被一个不懂装懂的人盛赞,不啻于一种侮辱。——想一想那些在听歌或看画时摇头晃脑,啧咂有声,却根本不在点上的装酷犯吧。你是非常棒的创作者,我是非常懂的鉴赏家,我们不同凡响!赛高!除此之外呢,只剩一片空洞。这表示我并不认可你做的事,因为我根本没拿正眼瞧它。这种情况下,倒不如爽快一点承认:我不懂。虽然也会让人失望。然而,至少有一份实事求是的尊重在。

不懂的人,也能够描述自己的经验。我上学时朗读英语课文,我父母完全听不懂,但他们可以说:「我们听到你一开始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响亮,越到后面就越快,声音也小下去了。」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有价值,而且,我知道他们在听。这远比说什么「不错,读得真好!」要让我感到舒服。我注意到,在我的课上,不懂装懂往往会是导致评价的扳机。当我问学生「你对刚才这段话有什么反馈」的时候,他可能会这样(常常略带一丝慌乱地)回应:「我觉得很有道理,嗯,是这样。」事实上,他真正想说的是:「我没有反馈,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刚才是走神了。」

我们都有过走神的经验。一些人也许认为它是不可以公开说出来的,因为对「走神」有评价:上课走神,说明我不够好。同样地,我们对「不懂」也有负面的评价,这才被迫「装懂」。所以你看,正是评价导致了这一部分经验无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拿更多的评价来填补。而心理咨询和督导需要关注一切的经验,心头的一闪念也是大拼图当中的一小片,不可放过。所以我反复强调不要评价。走神并不是一种值得批斗的恶习,它只是一段经验。「刚刚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你走神了?」

当我们了解到一次走神,我们就有机会了解到走神背后的东西。可能是这个人最近的某种困扰,也可能是互动中潜伏的某些问题。我们对彼此的理解都会更深。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对方。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觉得咨询师做得非常好。」我好奇的是,你体验到哪些良好的感觉,在什么部分?是哪一句话,哪个动作,甚至是哪个眼神,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还是说,你感觉到咨询师的脆弱,格外需要你这一句肯定?又或者,你只是找不到别的话,才用这句万能的评价来敷衍?如果是最后这种情况,你是真的脑子一片空白?还是有话又不想说?你隐藏起来的是什么呢?

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认为上这个课没有收获。」我好奇的是,在课程的这段时间里你是怎样的体验?是困得想睡觉,烦得坐不住,还是复杂到无法思考?你所收获的信息是否都在预料之中?是否失望?哪些部分导致了这种失望的感觉?

我也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觉得你做得不够专业。」我首先想知道,这里的「专业」是指什么?也许你想说的是「不够温暖」,那你不妨这样描述:「刚才你说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感觉到不太舒服,也许是你的语气带来的,我有一种联想,好像你没那么在乎这个来访者的感受。」或者你想说的是「没有足够多的理论支持」,那不妨说:「我注意到你的话里理论名词特别少。这让我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一开始适应这种交流方式会很麻烦。但它物有所值: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我们会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而且发自内心地愿意陪他一起,观察和交流各种经验的流动。

是的,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在前面的儿童研究中,还有一半的结果没有讲出来,那就是另一些因为努力被赞美的孩子,会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一些研究者把两者的差异解释为:努力可控,而聪明不可控。但我还有另一个解释: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帮助别人,你会吗?


经过一个月的幼儿园生活,我班里的孩子,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午休时,总有几个孩子,裤子脱了一半,静静地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来帮他把裤子脱下来。有一天中午,还是那几个小朋友,还是老样子。我走过去,半嗔半怒地说道:'来,我来帮你拔萝卜喽。边说边把一个小朋友的裤子脱了下来。另一个小朋友看见了也学着我的腔调。帮另一名小朋友把裤子脱了下来。我看到了很是高兴。连忙夸奖他,脱裤子的问题因为一个拔萝卜,而解决了,我意识到中班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不懂得去理解帮助别人。我借助故事教育小朋友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别人帮助,一天中午起床时一个小朋友来到我面前,对我说xx小朋友打我,我就把那名小朋友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打他,他一脸无辜地说:“我没打他,我在帮他穿衣服呢”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误会。孩子没明白别人想要帮助他的意图。我就对他说:“你想帮助别人,是个好孩子,但你在想帮助别人时,能不能这样说我来帮你穿衣服吧!他一定会高兴的”孩子欣然接受了,我说你现在试试!像我这样说,他照样做了。两个小朋友相视一笑。开心的的玩儿了起来,帮助别人有时很简单,但要别人领情,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小蜗牛你饿吗?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小蜗牛你饿吗?”,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户外活动时,成刚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蜗牛,他蹲下身子,一边用那双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蜗牛小小的壳,一边瞪大了那双小小的眼睛,仔细的观察。我怕影响他的注意力,毫无声息的和他一起观察起来。“蜗牛趴在草地上干什么呀?老半天了,一动不动!”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皱起了眉头。“或许饿了,在吃饭吧”!“在吃草叶吗?那他的身体为什么不是绿颜色的呢?虫子吃了绿叶身体就变成绿颜色!哎?老师,蜗牛是怎样吃饭的?是象我这样用牙齿嚼吗?”他边说边动作。见成刚对蜗牛十分感兴趣,我便将蜗牛放进玻璃杯,带回班里让孩子们观察。

几天后的午点时间,孩子们吃完蛋糕后纷纷去洗手,却见成刚正守在小蜗牛旁,“小蜗牛,你为什么不吃呀?蛋糕可甜了,你都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不饿吗?老师,它是不是生病了?你快想想办法吧!”我丢下一片菜叶,蜗牛立刻大吃起来。“蜗牛爱吃菜叶,原来它是植物的敌人!”整个下午,成刚都因此事而闷闷不乐。最后,我们一起讨论得出:动物的习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现实。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问、爱探究,他们容易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和探索。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眼光认识世界。因此,我们要允许幼儿出错,尊重幼儿,留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探索,从而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支持、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

关于“小蜗牛你饿吗?”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新积木你会玩吗?


幼儿每天吃完午饭后,都有空余的活动时间,我充分利用这点时间让幼儿自主游戏,班级里来了新积木,很快的便成为其中一员。

介绍了新积木的玩法,发现有的孩子玩了一会就走了,或者搭好了就坐在那里,我脑子里产生疑问:“难道木头积木不好玩?”我悄悄的观察了一会,结果发现孩子不是不会玩,因为有的孩子抽出来积木便倒了,其他幼儿为了自己积木的“挺拔”而不愿意抽,所以才会搭完坐在那里,我走过去,装成不知道的样子问:积木好玩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孩子们笑一笑,不回答我,于是我利用这次机会,和幼儿一起拼搭好积木,在仔细的抽出一根,又一根,一边抽一边数几根,幼儿用羡慕的眼光观看着

,同时也紧张的看我的积木什么时候倒,当我抽到12根时,终于倒塌,孩子们感受了惊奇,发现了新积木倒塌前的刺激,很快的,幼儿从之前的冷漠到现在的爱不释手了。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不再单一的让幼儿自己去抽积木,有时我会让幼儿搭最少的“楼层”试着抽最多的积木,加强幼儿的思维能力。

老师,你没洗脸吗


下面是“老师,你没洗脸吗”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今天下午的美术课上,我跟孩子们说:“老师呢,今天免费给你们当模特,你们就把老师画一画吧,不过可别老师画丑了啊,老师啊,本来就长的丑,你们一定要把老师画得漂亮些,知道吗,只准画美了不准画丑了。

”孩子们知道我在跟他们开玩笑,就哈哈大笑了起来。

笑完之后,孩子们都低下头开始照着我的脸画起来,我面带微笑坐在他们的前面,等着他们把我的画像一张张画出来。

可没过了一会儿,嘉译跑到我的面前来说:“老师,你的脸上怎么有黑点点,你今天没洗脸吗,老师你怎么不讲卫生,我都洗脸了,你怎么都不洗脸?”我听了她的话,就感到有点奇怪,这么远她怎么会看到我的脸上的雀斑呢,我当时都有点害羞了。

我叫她回到座位上继续画,过了一大会儿,我看到小朋友们都画的一律地长头发披在肩膀上,弯睫毛、花裙子,画的人物没有什么两样。

可能在孩子们的眼里,这样的造型是最美丽的,这也融入了他们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我仔细欣赏着每张图画,我发现嘉译把我的脸画丑了,她画的我的图像上,脸上有许多小黑点,带个大眼睛,鼓个眼泡,实在是太丑了。

由于她把我画得那么丑,其他的小朋友都生气了,就纷纷嚷着:“嘉译,你怎么把老师画的那么丑呢,你肯定是不喜欢老师吧。

”这让嘉译很不高兴,就委屈地对我说:“老师,我画的是真的你,你如果不相信我画的图像,你就拿镜子照照吗,你的眼睛周围真的有小黑点嘛。

老师,难道你没发现吗?”我就把镜子拿过来照了照,我的眼睛真的有小黑点,其实这我早就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孩子的眼睛观察的这么细心。

我照镜子之后说:“嘉译,你这台‘照相机’的质量太好了,能把老师脸上的小黑点都能照出来,真是太厉害了,像素是多少的啊,我和她开着玩笑。

”孩子们紧绷的小脸都放松了,活动室里一派欢笑声。

通过这件小事,孩子们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

六七岁的孩子正是良好性格的培养期。

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决定,一个想法,甚至一句话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件事以后,孩子们逐渐向诚实、纯真的良好品质迈向新的一步。

关于“老师,你没洗脸吗”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育笔记《你会与孩子交流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2020-11-23 阅读全文
  • 亲子交流有三层境界,你知道吗? 亲子沟通,是许多父母头疼的事。经常会在网站里收到这样的提问:孩子倔强、调皮、逞强,怎么办?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
    2021-08-13 阅读全文
  • 三岁前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很重要 三岁前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很重要一直觉得女儿**与其他孩子交流方面差一些,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小朋友多的时候,就很明显。虽然我也不是非常喜欢淘气的孩子,但是太过安静也让我心慌。 **七个月时我回单位上班了,因...
    2020-11-02 阅读全文
  • 你会教育孩子吗?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父母为孩子的婚事、工作殚精竭虑?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逆反甚至忤逆父母呢?答案很简单,问题出在了教育上!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很少能看到如何让孩子面对挫折、面对仕途...
    2020-12-10 阅读全文
  • 老师,你爱孩子吗? 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你们班体验生活,看到你今天的工作,很想给你写封信。我注意到你利用孩子午休的时间在赶着写家园联系册,我听到在草坪上你不顾嗓子疼孩子组织孩子们游戏,我看到你帮保育员给孩子们一勺一勺...
    2020-10-19 阅读全文

你的孩子,你了解吗?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很了解儿子。现在看来,这样的自信未免盲目得可笑,尽管他还不到七岁。 今天,本来是要儿子就他昨天不礼貌的行为向我道歉的,他不肯。我便说,在你道歉之前,我不会理你的。...

2020-11-23 阅读全文

亲子沟通,是许多父母头疼的事。经常会在网站里收到这样的提问:孩子倔强、调皮、逞强,怎么办?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

2021-08-13 阅读全文

三岁前孩子学会与人交流很重要一直觉得女儿**与其他孩子交流方面差一些,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小朋友多的时候,就很明显。虽然我也不是非常喜欢淘气的孩子,但是太过安静也让我心慌。 **七个月时我回单位上班了,因...

2020-11-02 阅读全文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父母为孩子的婚事、工作殚精竭虑?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逆反甚至忤逆父母呢?答案很简单,问题出在了教育上!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很少能看到如何让孩子面对挫折、面对仕途...

2020-12-10 阅读全文

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你们班体验生活,看到你今天的工作,很想给你写封信。我注意到你利用孩子午休的时间在赶着写家园联系册,我听到在草坪上你不顾嗓子疼孩子组织孩子们游戏,我看到你帮保育员给孩子们一勺一勺...

2020-10-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