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慢吞吞的“小老鼠”
发布时间:2020-09-01 幼儿园老鼠的教案 简短的幼儿小故事 幼师读书心得育儿心得:慢吞吞的“小老鼠”
大家一听说“老鼠”这俩字,第一反应肯定是速度很快了,为什么说成是“慢吞吞的小老鼠”呢?此事说来话长啊!
听我慢慢给您道来。我这里指的“小老鼠”不是别人,正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女儿诺诺,她是2008年出生的,因为属鼠,有时我们大家都会亲切的喊她声“小老鼠”。
我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副不急不躁的样子:穿件衣服得需要半个多小时,穿双鞋子得需要十多分钟,吃起饭来有时甚至都一个小时了她还吃不完。唉!你无论给她讲多少她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多了她就会不厌其烦地嘟囔一句:“你到底是不是我的亲妈妈啊,怎么总说我不好,还总拿我跟你们中班的小朋友比!”。嗨,我真服她了。
每周一早上我们园里都会进行一个关于全体教师的礼仪教育展示,所以园所要求每位教师要比平常早到5分钟,也就是7点25分到园,我担心迟到不好,所以每周一都让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加快速度,在不断地催促之下,本想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没想到事实上反而“欲速则不达”,反而引来她牢骚满腹:“妈妈,亏你还是幼儿园老师呢?你就是这样对待你的小朋友的?我怎么感觉你对我不如对你们班小朋友好呢?”“我怎么了,我拿着你和我们班小朋友一样好呀!”我说。“是吗?我不觉得。你对你们班小朋友可有耐心了,对我一顶点耐心都没有。还不如我们班的老师对我好呢!”“小老鼠”说道。
孩子说的一席话真的非常让我震惊,想不到只有六岁的她,小小年纪说话竟一鸣惊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
我到底是怎么了,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的幼教工作,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到头来竟然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扪心自问,我真得静下心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才行。
大家都知道,做我们教育这一行的真的是把自己最大的耐心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也把人世间最真、最美的爱心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正所谓“爱生如子”,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一下多多善待自己的孩子呢?是的,这是肯定的,这也是作为一个母亲所必需的。我们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这一切,也没有权利抹杀掉这一切。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决定付诸行动。不仅平时多关爱她,而且不再对她大声斥责,在想尽各种方法多多鼓励她的同时,给她讲了好多好多的名人从小立志的故事,从而使她懂得人生就像一张单程车票,今天的时间应该好好珍惜,过去的时光会一去不复返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从那之后,诺诺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做事再也不磨磨蹭蹭的了,原来问题的根源在这啊,这下“慢吞吞的小老鼠”可以去掉“慢吞吞”了。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聪明,根本不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讲解很多,从这件事上让我彻底明白:现在的教育观再也不能仅停留在工作当中,而应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来,学以致用。做家长的应该成为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朋友,只有这样,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到这一点,才能成功取得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才会让彼此疏远的两代人心贴的更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陪伴“小蜗牛”慢慢走
育儿心得:陪伴“小蜗牛”慢慢走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蹒跚学步到入园上学,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心。这一路走来,有过苦恼,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欣喜和收获。我们一路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反过来又促进我们大人不断进步,聊起孩子,眼前仿佛浮现桩桩往事,千言万语顿时涌上心头,可话到嘴边,似乎却又无从说起。
一定要把孩子打造成一位富有爱心的人,这是塑造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石。让孩子全方位的享受爱,相信所有家长都做到了。而让孩子充分认识爱,回报爱,恐怕就有难度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就告诉孩子,父母之所以对你这么好,是因为我们爱你,你也应该爱我们。美味的食物谁都爱吃,为什么大部分都让给你吃,是因为我们爱你,我们不舍得吃。女儿也知道感恩,她所有认为好吃的食物,第一口都是先让给我吃。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辛苦拉扯一个年幼的儿子,每次吃鱼,自己只吃鱼头,把鱼身都让给儿子吃。后来这位母亲年迈了,儿子做鱼给他吃,说:“记得妈妈最爱吃鱼头。”然后只把鱼头分给了母亲,我们与其说这位儿子的不孝,不如说这位母亲自身的悲哀,一个人不知爱小家,何以爱大家,不知感恩父母,谬论造福社会。
适时适地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是自立的第一块砖石。我女儿二周岁就送进了幼儿园,已经能够自己洗脸,吃饭,穿鞋等等。五六岁就尝试自己洗袜子,洗短裤等。我们常教导孩子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自己照顾自己,少给别人添麻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大家都不容易。
小孩子与生俱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永远有着问不完的“为什么”?对于孩子的问题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胡诌乱扯,以免误导孩子。回答问题尽量应和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可以多用打比方的方式,并尝试让孩子自我回答。
尽一切可能的时间陪伴孩子。出门在外,只要可以,就带着孩子,让孩子尽量的多接触自然,感知社会,开其眼界,长其见识,比如什么是庄稼,银行是什么样的,超市里如何购物等。在购物之前,我总是给他限定金额之后让他自己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相当于有限的资金,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难题,他要算计、犹豫、比较、权衡、最终决断,最终的选择无论好坏,由她自己“享受”。知识和能力潜移默化最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多陪伴孩子还可以产生良好地亲子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不陪伴孩子的人,孩子能够对他产生亲近感。
安全教育很重要。撇开了安全,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在孩子很小时,我就搜集关于安全教育的光盘和画报给他看,并且告诫他如果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就再也见不着爸爸、妈妈了。孩子很紧张,记得非常用心。每当新闻媒体报道让人痛心的幼儿伤之事故,我都改编成故事讲给他听,同时因势利导,问如果是她在现场会怎么做,怎样做会更好。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记得有一次,我与她在家家悦超市走散了,最后他自己走到了总服务台,化险为夷,这期间,她竟然未哭未闹。
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有时我在说教她时,女儿会据理力争,只要他说的有理我就会让步,有时甚至夸她。女儿有时也会对我的不当行为提出批评,我也虚心接受。这样,孩子就信得过我,高兴的事、委屈的事都愿意跟我说,这对于培养孩子平和的心态、个人主见、勇敢精神、自我意识等也都大有裨意。
我始终认为,培养健全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享受快乐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如同观看小蜗牛爬行,静待花开,我们给与孩子不一样的童年,孩子必将给我们一个辉煌的晚年,加油吧!
育儿心得:读懂“慢孩子”
育儿心得:读懂“慢孩子”
常常看到一些“慢孩子”和听到一些家长关于“慢孩子”的个案咨询。所谓的“慢孩子”,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火烧眉毛不着急”,“泰山崩于前与我无关”。他们起床慢、吃饭慢、做作业慢。家长的心急得火烧火燎,原地直跺脚,可孩子仍然我行我素:慢吞吞地起床、慢吞吞地穿衣、慢吞吞地吃饭、整理书包、系鞋带,再慢吞吞地下楼……好多前来咨询的家长说:“那一刻,看到他慢吞吞的样子,真恨不得一巴掌拍死算了。”而据我所知,因为慢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还真不算少。
许许今年六岁,就是我遇到的一个“慢”孩子之一。如若不及时提醒,他一节课也画不出一幅画,图不好一幅图。一幅简单的小图要看N遍才能画出来,其实他并不是笨而是慢。因为“慢”,这孩子在家中没少挨揍。在咨询过程中,他的妈妈抢着说,这孩子天生就慢。问及孩子,孩子也告诉我:他天生就慢。在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这孩子的“慢”,主要是周围人(尤其妈妈)评价的结果。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人总是说这个孩子“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周围人对一个个体的看法在心理学上就叫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具有强烈的渲染效果,对评价个体会产生“质的变革”。
在交流中,妈妈多次说到孩子的“慢”是天生的。对一般人来讲,孩子的慢是气质类型所致,属于性格问题。但我相信,这种“慢”是一种人为的“心理疾病”。
许许的妈妈问:“孩子为什么慢?难道他喜欢慢?有没有办法让他快起来?”我告诉她,对于一个孩子的“慢”有这么几种状况:第一种慢人是有意识的慢的人,他们清楚急躁的害处而有意慢下来,知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应该说这类人头脑清醒,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心,不会随波逐流。第二种慢人是缺少生命动力的人,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想改变的人。他们内在的生命里缺少奋进的意识,生命的前方缺少吸引他的灯塔,他们只能慢下来。第三种人是想快却快不起来的人,他极可能是处于焦虑状态或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在孩子身上最常表现的是“感觉综合失调症”。妈妈很肯定地告诉我,张许就是第三种。因为孩子的种种表现比较符合第三种,例如看书画画,常常是眼睛看到的,经过大脑后,用手画出来的时候,要么错了,要么变了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家长或老师再在一旁一个劲的催促、批评、挖苦,很容易使孩子处于焦虑状态,大脑麻木或一片空白想快更快不起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到了孩子的其它功能的发展,慢也就是理当所言的了。
如何改变孩子的“慢”,我告诉家长: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给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在孩子慢时告诉他:“慢点不要紧,能做多快就多快”。让孩子不再处于由于“慢”让妈妈催促的恐惧状态,从而逐步降低焦虑指数;其次,孩子的手眼不协调是由于小时候缺少运动的结果,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如打球、做操、做动手动脚动嘴的游戏等,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改变孩子的现状;最后,教会孩子做事之前列计划和安排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加强联系沟通,告诉老师孩子的现状,请求老师的帮助,使家校形成合力。
一年后,许许这孩子“慢”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变。
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孩子的慢一定是有原因的,关键是找到它,对症下药,才会有效果。
育儿心得:“慢悠悠”地成长
育儿心得:“慢悠悠”地成长
孩子的教育是门大学问,但我不是专家,只能摸索地进行,摸索的过程中也有一点小心得。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他有自己的节奏,根据孩子的个性,掌握好节奏,他的成长之路会更丰富多彩。
男孩子一向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我家的男孩处于中间水平,不过分调皮,但也不十分踏实,并且性格“慢悠悠”,那我也快不起来,只能坚持基本原则不放松。原则重点是培养品行和独立自主。
我发现有一个法宝是孩子爸爸这个角色。同为男人,爸爸是孩子眼里将来的目标,所以爸爸在家如何表现,绝对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孩子。爸爸爱锻炼身体,就可以带上孩子一起锻炼;爸爸爱关心国家大事,就会和常常和孩子讨论一二;爸爸为人宽厚和善,孩子也会善良懂礼貌。爸爸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男孩子不讲道理的时候,可以进行武力教育。不要小看武力教育,这可以让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错得离谱,以后绝不能再犯。所以讲道理也有底线,当低于下限的时候,必须用武力让他明白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爸爸在适当的时候严肃一点,才有家长的风范,让孩子不光有亲密感,还要有敬畏之心。
从罗煦博小时候我开始培养他各种自理能力,这中间当然有来自家人的阻力,爷爷奶奶总是娇惯孩子的。所以好习惯培养起来都会有反复。但是坚持原则是我的长项,奈何我不能每天在家监督,所以一个习惯要很久才能帮他巩固起来。所以坚持原则是另一大法宝。孩子发现没有商量的余地就只有乖乖执行,那么一个习惯在坚持一段时间总会养成。
在学习上我家的男孩虽不是出类拔萃,有些时候也可圈可点。但这一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三年级暑假,因为期末考试作文写偏题,暑假要求每天一篇日记。对他来说就是天大的困难。我每天都会在上班的时候接到他的电话。电话内容千篇一律:“妈妈,今天日记写什么呀?”我哭笑不得,还要跟他耐心对话。我说可以写写今天做了哪些事情,看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实在不行,写写身边的小物件,比如文具,书籍,电视节目都可以。即使是这么一一指引,回到家有时候看到的只是几句话,两三行字。这种时候真是痛苦万分,也惩罚他重写过,但是没有效果。后来我把惩罚改成鼓励,气氛轻松多了,他能坚持写下去了。四年级写作文还是要每次问我怎么写,他有一个习惯,写的作文草稿都会第一时间给我看,即使我不在家。这时我都会夸奖他写得好,再稍微分析一下,让他修改。渐渐地,他的写作情绪不再是抵触式,而是觉得写作文也没什么难的。每每能写出几百字,超过老师的要求。后来老师要求每周一篇周记,虽然不是大作文,但是我让他认真对待,跟他说每次都是练笔的机会,多写东西,以后随时都可以作为素材使用。
通过这两年的积累,他写作文已经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发挥自己想象的机会。从以前作文前都要三番五遍的问我,到现在已经毫不费力的完成,虽然没有特别好的佳作,但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大部分质量都是过关的,时不时的还能得到一些小奖励,如美文晒一晒。这里也总结出,凡事不能急于求成,边坚持边鼓励,进步总在或远或近的将来。
作文一事也得益于他爱看书。看书倒是个好习惯。从婴儿期我们就给他看各种婴童书,他当时就很感兴趣。稍大就要拿着书让我们讲给他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再大些我们不愿意再讲,希望他能自己看,独立阅读。他是不愿意的,我们就我读一段让他读一段。小学之后,他看书就开始偏向于科学知识类,有选择性的,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其实这类书对写作文帮助不大。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不能强逼他看不喜欢的,最后会连看书的兴趣和耐心都消失殆尽。所以我还是很鼓励他看自己喜欢的书。现在他已经是个小百事通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稍差点。我们常对他宽阔的知识面自叹不如。渐渐地,我会给他一些文学类的书,加上学校要求的必读书目,他最终还是爱上了阅读。只是有时候过于看重情节,其他细节没有关注,但也不能心急,迟早爱读书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学习上也坚持独立原则。培养他独立思考和自己安排学习计划的能力。即使有问题也要自己思考出一个结果(即使是错的),然后在通过老师或我们的帮助修正错误。在家里有问题要在全部作业完成后才能发问,首先要高效完成作业,再重点攻克难题。提供帮助的时候我一般坚持讲方法,不讲结果,方法到结果需要他再次独立思考完成。也许他在没有我们监督的情况下,低年级表现的不是那么好,但是进入高年级后他都自己能够完成作业,不需要再反复的问,不会的东西自己查字典,或者资料,实在不会的也尽量写出自己的答案,订正作业的时候才会更用心。渐渐地,学习也在进步。我认为掌握学习的方法,拥有学习的能力,比起暂时的作业100分更有长远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常跟孩子说的话。
学习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天读过的书,做过的题,写过的字,看过的世界,都会“雁过留痕”,潜移默化在成长过程中。所以给他空间和时间,激发出他自己的潜力,让他相信自己,靠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期待“慢悠悠”的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吧!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再过半年就要读小学了,10以内的计算很慢,20以内的零星知道几个,识字不多,写字那就是依葫芦画瓢,他更喜欢画画,几乎不写字。相比同龄人,应该算逊色。可我觉得老大一直在进步。
中班的时候,他对这些还没有一点儿感觉,有时他会觉得好玩,很自信地告诉我“1+7=6”,告诉他反了,他还坚持己见,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他是在玩数字,而不是在做数学。大班开始对数的概念有点意识了,他会告诉我一辆汽车是四个轮胎,两辆汽车是八个轮胎,家里男人加女人、小孩加大人的个数。
前几天,狒狒老师叫他在自己的画上把名字写好,他问老师是不是写四个,老师告诉他一个就够了,可他再次强调一个是不够的,一旁听着的我马上意会到:“嗯,是的,写四个。”写好就指给老师看,原来这就是四个:老大小名“多多”,他是一个“夕”一个“夕”写的,那么就是四个。孩子用数学的方法记住了字,这是大人所不能想到的。
我觉得这一切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幼儿阶段,顺其自然,让孩子根据自身的长势习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一贯坚持着的。
慢生活二:学会沉默
有时候奶奶会很奇怪:“跟你在一起很听话,看你也没有特别待他们好,娘就是不一样。”其实我想,这不是妈妈和奶奶角色的区别,而是个性的区别。俗话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喜欢把自己当成棉袄紧贴着孩子,就怕孩子管不了自己。对于孩子,你管得越多,他对你的依赖就越强,到后来你就会觉得孩子真烦,带娃真累。“烦”和“累”都是大人自己惯出来的。
一般我不怎么去理他们,只要在我的眼皮底下,没有安全隐患,他们爱干嘛就干嘛。这时的孩子绝对是自由的,思维是发散的,思想是集中。一个玩具,他们能捣鼓半天;一张画,他们能创作好久;哪怕是一把沙发,兄弟俩都能打上半天的仗。而我呢?就是“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看一本书,翻几篇新闻,做一些家务。别去打扰孩子,换来的是“孩子别打扰我”。
慢生活三:学会偷懒
现在,很多人的育儿观念中都以“偷懒”主打,的确,学做会偷懒的父母真的很重要。一对会偷懒的父母,势必会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老大半岁以后,我们就经常带他旅游。一岁三个月去乌镇,走走停停,他走完了全程。一岁半厦门游,除了睡觉,三天都是自己走的。“我们都有脚,都自己走,累了就休息。”从小他就有了这样的意识。
唯独那次外公带着去溪口,全程“骑马”。老人总以为孩子会累,要抱,孩子跑得欢不要抱,老人硬是抓着不放,说是山路危险。结果坐在上面视野开阔又轻松,哪个孩子想下来。大人的殷勤换来的是全程的负担。老大最早会说的长句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着做着,在他身上我们帮忙的事很少。
很多时候他还能帮我们收拾整理。整理兄弟俩的衣橱,他们能整理半天,弟弟很听哥哥的指挥。吃个饭,他告诉我得先把卫生间打扫干净。在他的带领下,弟弟也变得能干起来,两岁的娃有时也能派上用场了。
慢生活四:学会公平
二孩政策一出来,网上很多段子迅速跟上,说什么“老大不高兴了”。对此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想,对于老大来说,也确实呀,这不一分为二了嘛。所以我想,二孩家长,学会公平是关键。两兄弟吵架了,别急着批评大的,父母先把心静下来,了解事情后再处理。这样,错的挨批,那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大的会越来越不服气,小的会越来越娇惯,最后头大的还是父母自己。父母公平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公平对待事情,换来二胎和平共处。
慢生活一路陪伴,慢节奏让我左右逢源。二孩,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最近又发现两岁的老二语言能力发展特别快,开口比哥哥迟,这个阶段的语言能力却比哥哥强,主要原因应该是有个哥哥,弟弟更喜欢鹦鹉学舌了。二孩进行时,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二跟着老大,一起探索人生吧。
快乐的二孩父母,即将步入二孩营的爸妈,期许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孩子们陪着我们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