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的教养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

发布时间:2020-08-21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的教养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很多的人经常都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但是如果你真的善于分析或者善于发现更多的东西,那么就会发现,这个别人家真正非常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的身上也有各种不同的优点。一个善良诚实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数也会很善良,非常的有爱心,从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喜欢小动物,也会爱护小动物,做事情的过程中总是会留有一份天真和善良。一个孩子教育,你就可以看出一个父母身上的教养,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只是一种高级的动物,所以很多东西也是会进行模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时候也都是在不断的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这个世界真的是过于纷繁复杂,虽然每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在不断的探索,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在这个探索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他们不知所措,而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更好的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不管怎样,最初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采取父母的意见,解决问题的方法。Yjs21.com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父母的这些教育。有些孩子他总会看到,有些孩子总是会非常的容易看到,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不会大吼大叫。也许你认为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如果我们尊重的仔细的研究和了解,你就会真的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身上的一些教养总是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的更加的明显,所以任何一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忘记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父母在生活中必须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给他们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有的父母会质疑,不管我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这还不是就长大了,但是当你的孩子走进了婚姻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每天都是吵吵闹闹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但是孩子有一天结婚,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婚姻关系当中很多问题同样处理不好,而且最终很有可能会离婚,这些方面的事情其实都反映出来了父母的教养,也反映出来了曾经父母在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虽然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成长,我们在接受更多的教育,在接受更多的问题的处理方法,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打下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培养,仅仅是送他们去更好的学校,很多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做的事情是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能够更好的去处理自己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有正确的方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而每一个父母的教养,都刚好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


教养,也许是我们所倡导的育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教养?也许很艰深,因为它可能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许很简单,因为它可能只需要家长朋友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身体力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小事情”,“不占便宜”的教养。

有一次坐高铁,身上带了点小饼干,正吃着,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第一次: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

“不后悔?”父亲问。

“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

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

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

“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

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走的更高更远!

如果孩子有“爱占小便宜”的迹象怎么办?不要着急,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方法1:让孩子知道别人如何看待你

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总想着自己占便宜的快乐,而很少想自己占了便宜,别人在吃亏,吃亏的人如何看待你?旁观者又如何评价你呢?孩子往往幼稚,不看别人,没有考虑过,谁会和一个天天想占便宜的人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因为占小便宜而孤单,因为孤单而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好,不喜欢自己,于是更加不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眼里,见便宜就占,热衷于短期利益,恶性循环,逐渐形成爱占小便宜的行为。

作为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人们对占小便宜的人有什么评价,用什么方式对待他们。同学或者朋友在一起,希望得到的是相互帮助、支持和爱护,谁也不喜欢身边有这样的人,于是,大家会疏远你,排斥你,有事情不愿意告诉你,朋友越来越少。与孩子平等交流,用大量实际事例告诉孩子占小便宜不好,说明这种行为既把自己放在了人格低下的位置上,又会使周围的人瞧不起,帮助孩子下决心改正。

注意事项:

当第一次发现孩子占小便宜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年龄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就拿了,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失,马上明白自己是不对,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家长就要尊重、理解孩子。

很多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报复,或者是开玩笑,也会另有原因,所以家长不要轻易下结论,要了解具体情况后再教育孩子。

方法2:对孩子喜爱的东西,家长要适当满足

小乔的爸爸妈妈不在小乔身边,他的一切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很爱他,在吃上完全满足孩子,但是在玩上却控制很严。很少给他买玩具,尤其上学以后,更是一个玩具都不给买。近来,小乔总是有很多借口向奶奶要钱,奶奶总是给的很少,小乔就拿很少的钱给同学,让同学给他玩具玩。没有钱的时候,他就给同学说好话,总之,得到玩具就是胜利。求同学多了,同学们都笑话小乔,说他爱占小便宜,说他很贱,到处说好话,就为了玩。同学们开始越来越不喜欢他了。

小乔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班主任发现了问题,及时和小乔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把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讲解给他听,还批评了孤立他的同学,以后,小乔知道,需要什么可以向家长要,不必低声下气地去求人。

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基本的、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转移成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或者关注,如果这种愿望无法实现时,有的孩子就会通过打架、拿别人的东西来得到一种情感宣泄,达到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满足反过来又强化了孩子打架、拿别人东西行为。

注意事项:

家长有时间应该多和孩子接触,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什么物质要求,合理的,经济条件又允许,在同学中不特殊的,家长就尽量满足,不能满足,要跟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家长要严正声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的东西就是再喜欢也不能拿。如果自己特别喜欢可以和家长商量,看家长能否满足你;如果想借用别人的东西怕别人不给,也可以回家来与家长商量,看看家长是不是可以借到,或者给买一个。

教育孩子明白:家长才是你最好的帮助者,有事情求助家长是最方便,最应该的。有家长的帮助,就会不沾别人的小便宜了。

方法3:警惕孩子的占有欲

爱占小便宜的人,不能克制自己原占有欲望,不计后果,任性而为。对此家长不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更不能迁就他们。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家的条件很好,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有,根本不相信孩子会出现爱占小便宜的行为,认为一般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这些家长的想法是错误的。往往越是这样的家庭,越容易产生比清苦家庭孩子更强烈的占有欲望。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们不可以用家庭经济条件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们出现占小便宜的行为时,一定要分析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如过分贪婪,如自己需要,如习惯占有等等,都要适当的施加压力,使孩子受到震动和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尝到了甜头,后果将很不好。有些孩子,要进行心理调试,必要的时候需要找心理老师或者家庭教育专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帮助。

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出语讽刺、挖苦,更不要打骂孩子,如果孩子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家长和老师也不要揭孩子的旧伤疤。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一方面,无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还是“吃亏是福”,虽然有些功利色彩,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智慧告诉我们,“占便宜”是万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不去占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便宜,已经成为了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

所以,“不占便宜”的道理,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养必修课。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父母必看: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变成一种习惯!


对不起!你的孩子会经常说这句话吗?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扰、妨碍到别人,也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的教导方向,但有时,有的父母不小心将这一点做过了头,让孩子光养成了说“对不起”的习惯,却不懂得控制言行、避免伤害的重要性。

见过这样一对母子

小男孩调皮活泼,活动起来有些毛毛躁躁,不是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就是玩得时候手常常打到其他的小朋友的头或眼睛,甚至有时候发脾气,在别的小朋友好好在玩的游戏里捣乱一通。事情发生之后,男孩的妈妈就瞪一下他,他讪讪一笑,说声对不起就看着他妈妈忙着在后面道歉安抚,一句对不起说很多遍。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能理解和包容,可是,这个男孩说完对不起之后,还是老样子,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闯祸了就来一句“啊呀,对不起!”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笑嘻嘻地跑开。“你怎么不好好教教孩子?”面对其他人的建议,这个忙着给闯祸的孩子收拾烂摊子的妈妈一脸无奈,“我教了呀!他也说了对不起呀!我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这个妈妈教给了孩子说“对不起”,却没有帮助孩子理解“对不起”的真正意义。孩子犯错不可避免,关键是,要让他明白不管是有心非还是无心过,事情发生了就会对别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这些伤害,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轻易化解和弥补。我们在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是在反思自己的错误,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钉子的故事》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它们将永远不能恢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故事里的父亲,除了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疏通、转移情绪之外,更帮助孩子意识到避免错误、伤害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分享的文章也说过,教育的问题防大于治,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控制言行远比犯错、造成伤害之后的认错和自责更能帮助孩子学会担当与成长。

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当成一种习惯。

和孩子一起学习、实践“不二过”,正确地看待犯错、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成长路上,总会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愿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对不起”,多一些温暖的“谢谢你”。

英国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


英国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

英国人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英国人麦克说:“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到10岁的。

如今,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父亲麦克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着麦克的腿,不愿和妈妈回到客厅去。见此情景,麦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查理,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查理跳进洗碗池里就干了起来。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也没有指点他该怎么做这种工作,一直站在旁边,笑着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开始时,查理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的看着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

查理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笼头打开……终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带他去洗澡,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边,自己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抹干。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这不过是小儿科,比较危险的是烧水。

水壶放在煤气灶上,壶里的水被烧得滋滋响,麦克用一块手巾垫在手下,把壶拿了下来。

查理也要做。那时他4岁,对于他来说,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不但可能烫到手,还可能会把整壶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面积烫伤。麦克知道,查理对已烧开的水壶很感兴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说的那样,不让查理接近水壶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证查理在自己视线之内,不动那装满了开水的水壶,但谁又能保证,查理在大人们的视线之外,不去动那个水壶呢?因此,麦克决定,教查理正确的拿水壶的方法,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危险,并具备躲开这种危险的能力。

他把水壶里的水换了温水,告诉理查,水开时的水汽会把水壶把蒸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热,要注意,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于是温水,所以只不过烫红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麦克说,“你需要用两只手。”说完,麦克又为他换了壶温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后退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试一试,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

麦克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他成功了,因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当孩子爱上一种玩具


一般来说:婴儿期应选择具有乐声且能转动的和形象简单的玩具,能促进手部动作和触觉发展的玩具。

1、玩具不够丰富或看起来玩具挺多,但大多不太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2、孩子只会玩这一种玩具,因而只对这一种玩具感兴趣。

3、家长怕麻烦,看孩子将玩具弄成一地,就规定只能玩一种玩具,长期下来,形成习惯。

4、某种玩具对孩子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游戏机。

5、同性格有关,孩子爱静,只玩安静的玩具,或小孩子好动,只玩武打类的玩具。

6、有心理障碍,对某一种玩具有特殊的依恋。

建议父母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购买玩具时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玩具。一般来说:婴儿期应选择具有乐声且能转动的和形象简单的玩具,能促进手部动作和触觉发展的玩具。幼儿期要选择能促进孩子行走、开发智力、能开展简单游戏情节的玩具。学龄前期可增加生活仿制用品类、组合类、手工类、棋类、牌类、运动类的玩具。难度大的玩具,孩子不会玩,太容易的玩具,孩子玩不长。购买玩具时,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做参考。这样孩子就不会只抱着原来的一种玩具玩了。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定期更换玩具。

3、教给孩子拼搭玩具的技能,学习新玩具的玩法并开拓玩具的新玩法。

4、每种玩具都有其独特之处。生活仿制品玩具可以模仿成人的活动;组合类玩具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类玩具可以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棋类玩具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和应变能力;运动玩具可锻炼孩子的骨骼、骨肉,使其活泼健康地成长等。家长应重视玩具的作用,引导他们玩各种玩具,不要偏废。

5、当孩子对某种玩具表现出特别依恋时,父母要弄清原因,不要训斥,要给予更多地关心,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以获得心理上的治疗。

对孩子的禁止是一种引诱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现象,那就是:禁止背后有诱惑。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显然,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对于有些对孩子而言必须禁止的事情,家长在教育活动中需学会“禁止的艺术”,以防止“禁止”向“诱惑”转化。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而有些行为则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发生的。于是,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父母口中的高频词,而被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父母所禁止的行为,孩子为什么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对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着他们想要扭转的问题行为,会使儿童更相信自己不适合学校。相反,如果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勇气和信心。

家园共育《父母的教养会给孩子提供一种范本。》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教孩子听话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
    2021-05-27 阅读全文
  • 告诉孩子,有一种教养,叫“不占便宜” 教养,也许是我们所倡导的育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教养?也许很艰深,因为它可能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许很简单,因为它可能只需要家长朋友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身体力行。今天,我们要说...
    2021-02-08 阅读全文
  •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
  • 父母必看:别让孩子把“对不起”变成一种习惯! 对不起!你的孩子会经常说这句话吗?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扰、妨碍到别人,也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的教导方向,但有时,有的父母不小心将这一点做过了头,让孩子光...
    2020-03-26 阅读全文
  • 英国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 英国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 英国人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英国人麦克说:“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
    2021-04-25 阅读全文

教孩子听话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

2021-05-27 阅读全文

教养,也许是我们所倡导的育儿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教养?也许很艰深,因为它可能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许很简单,因为它可能只需要家长朋友在一些小事情上的身体力行。今天,我们要说...

2021-02-08 阅读全文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

对不起!你的孩子会经常说这句话吗?我们经常教导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道歉,不小心打扰、妨碍到别人,也要及时说声“对不起!”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的教导方向,但有时,有的父母不小心将这一点做过了头,让孩子光...

2020-03-26 阅读全文

英国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失败的机会 英国人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英国人麦克说:“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

2021-04-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