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知识: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发布时间:2020-08-17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育儿知识:代劳不是帮助幼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年前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

吓坏的我马上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

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可是孩子们吃饭非常慢,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

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

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考虑到幼儿进食时的心情,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小心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可以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知识:阅读不是从识字以后才开始的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比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听成人念图书文字等等。

阅读是将要伴随宝宝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宝宝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宝宝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

0~3岁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从这时起注意培养宝宝喜欢读书的兴趣,将帮助他们学会读书。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宝宝听懂所读的内容,而是让宝宝熟悉父母的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摩书,产生对书的兴趣,形成阅读的自然习惯。

宝宝出生~6个月每天为宝宝朗读。

技巧:为宝宝朗读是一种艺术,平淡的声音和表情不易保持婴幼儿的注意力,朗读时你要注意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样才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培养对读书的兴趣。

6个月~1岁给宝宝读简单的图画书。

可以选择一套色彩鲜艳,内容单一,没有汉字、拼音等内容的图片,教宝宝认识画面中的物体和名称。因为婴儿的认读方式是整体认读,复杂的图片会造成宝宝认读混乱,他会把图中的所有内容与成人给的语音符号相联系,把图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读,因此婴儿应该使用内容单一的卡片进行认读学习。也可以给宝宝看相册,拿容易翻的相册教宝宝翻页,教宝宝认照片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技巧:在认图过程中只教不考,不要给宝宝压力,宝宝会很快快乐地认识多张图片的。

1~2岁为宝宝读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书。

在这个阶段,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发展宝宝的情感如善良、注意他人的感受等都非常重要。宝宝在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应从2~3个扩大到250个左右。每天和宝宝一起阅读半小时,如果宝宝对书上的字、词感兴趣,你可以边读边用手指沿字行移动,让宝宝在口头语言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

技巧:让宝宝联系上下文来掌握字、词要比单独辨认更容易,而脱离上下文来检验宝宝是否认识这些字、词是不可取的,因为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意义”。

2~3岁亲子共读长知识。

2~3岁是形成宝宝良好阅读习惯、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宝宝的词汇量应从250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当宝宝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故事时,你可以适当挑选一些内容较复杂的故事,引导宝宝接触各方面的知识。

技巧:在为宝宝朗读的过程中,可不时停下,鼓励宝宝猜猜下面的情节;或针对故事情节提问,让宝宝回答;还可以利用画面教宝宝识别颜色,学习计数,认识简单的文字。例如,“小鸭子在干什么?”“熊宝宝在哪里?”等,都会引起宝宝浓厚的兴趣。

阅读不是从识字以后才开始的,家长可以让宝宝通过看绘本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育儿知识: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不仅仅是以她/他说出来的清楚的单词来衡量的。语言的发展,要综合地看理解性语言(receptivelanguage)和表达性语言(expressivelanguage)这两个过程的发展。

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说话呀?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达性语言。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说单词、学句子等等。学习语言分两个过程。一个是理解性语言,另一个才是表达性语言。

比方说,我们去买冰激凌,对卖冰激淋的人说:我要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这里,我们使用的是表达性语言。卖冰激凌的人给了你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说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话,这里的过程是理解性语言。看孩子语言的发展,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这两个过程要一起看。我们甚至可以说,理解性语言的发展要先于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因为必须要理解,才会表达。

理解性语言包括:孩子能够理解的单词的数量;孩子能否听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过来,或者,走到门口来);孩子能否听懂问题(比如,你想喝水吗?)孩子能够理解的介词的数量(比如,把积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车掉到沙发下面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数字等等)。

表达性语言包括:孩子能够表达出来的词汇量(比如:事物名称等等);能否将单词组合到一起,组成词组或者句子;孩子能否提问;能否运用代名词、介词等等。

所以说,看孩子语言发展,要同时看这两个过程。而通常父母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了理解性语言的发展。父母常常着急:我家宝宝怎么还不说话啊?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他对语言的理解与同龄人相当或超前于同龄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时间,从理解到表达有一段积累的时间,有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宝宝就开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没有问题,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担心了。如果他真的不能理解语言,那为了小心起见,最好去约专业人员评估一下。

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呢?通常有两种对孩子做出语言输入的方法:

1、直接的方法。问一个问题;或者,给孩子提一个要求并期待孩子做出回应。比如,妈妈拿着一个苹果,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吃苹果啊?跟妈妈说你想吃苹果;说苹果;你喜不喜欢苹果啊?

2、间接的方法。给事物/物品贴标签,而且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说话。比如,妈妈拿着一个香蕉,说:香蕉;这是一个香蕉;妈妈剥香蕉皮。

显而易见,第二种情形下,孩子的压力会小一点,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语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个国家,不会说那种语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说话呢?是不停地问你问题,要求你做出反应?还是用贴标签的方式介绍你看到的东西?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妈妈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说话的。

孩子(2岁多)在推一个小车。

妈妈说:“这是什么?这是车。叭叭!对了,你可以推这个车子。宝宝,你再拿一个别的车子,看看还有别的车子吗?”

孩子还是拿着第一辆车,没看其他车。

妈妈就说:“看,这是什么?积木。我们来堆积木吧。”

孩子看着积木,妈妈在堆,不过孩子并没有一起堆。

妈妈说:“这些积木都是什么颜色啊?”妈妈说了一些颜色。孩子的兴趣显然没在这里。

他拿起另一辆车,妈妈说:“啊,一个赛车。还有别的什么车啊?”孩子在玩这个赛车。

妈妈拿过来一个飞机:“看,一个飞机;这儿还有一个,这两个飞机一样吗?”

这个妈妈想引导孩子开口说话,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提了很多的问题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应。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变孩子的活动或注意力的方向。

这样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会感觉无所适从;另外,妈妈太想试图改变孩子活动和兴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没在那里,说了也白说。

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不断跟孩子提要求,而且期待孩子来模仿这些单词,很多时候,不合适开始学说话的小宝宝。这个妈妈其实可以再淡定一些,少说,并且注意孩子关注的东西是什么,根据孩子所关注的事物来说,会更好,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那么,间接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具体来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平行讲话。就是在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在一边说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简洁的句子。

比如,孩子推一个车,你可以说:宝宝(当然可以用他的名字),你在推车子。哦,你拿起一个苹果。你按住这个盖子。

注意事项:

1.如果你觉得句子太长,可以省略一部分单词。像上面的例子里,你可以省略“一个”,“这个”。对年纪越小的孩子,句子越简洁为好,主要强调名词还有动词。

2.在孩子玩的30分钟时间内,不必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进行描述,这样的话,单词句子太多。可以隔一件事情讲一次;或者隔一段时间描述一次。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旁边很烦。

3.可以重复一些单词。比如:你拿住苹果,拿苹果。孩子需要通过不停的重复来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压力,你就是一个旁观者,讲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他把你讲的话和他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这就是在学习。

第二个,就是描述,介绍一样东西,一种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

比如,你和孩子在散步,你们看到一颗树,你可以说:一棵树;这是一棵树;绿色的树;或者小树,等等。这个情景,如果你使用平行讲话,你会说:你看到一棵树。这是这两者的区别。

使用这种方法,你要仔细观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比如,他拿起一个飞机,你说:这是飞机。但事实上孩子看着飞机的一个翅膀,并看了你一眼。你说:哦,飞机的翅膀坏了。所以你要密切关注他的注意力,让他来引导整个过程。这种方法,也是让孩子把语言和他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里有个连接。

最后一个,就是自言自语,这个方法就是爸爸妈妈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而孩子正在看着你做,那么你就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下班回家后我不得不做饭或洗碗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然后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妈妈在洗碗;妈妈在切菜,等等。让孩子看清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方法也是让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说,父母不要求孩子马上“输出”,这个时候就是让他积累“输入”。

很多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非要求孩子说完整的单词,才算是学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一直强调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妈妈们不要着急,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反省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陪玩儿的。大家可以试一试平行讲话和描述,和宝宝玩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语言放简洁一点,不要一下子说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积木,可以说:放上去,放上去;就这样,可以重复上一两个星期。不要试图在一项游戏中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又介绍形状,又介绍颜色,等等。这样让孩子觉得信息太多,不知道该注意哪个好了。

总之,父母经常和他们游戏,经常跟他们讲话,读故事给他们听,当他们有语言模仿的时候要积极地鼓励,并用更好的方法与他们对话。不能只关注表达性语言而忽视了理解性语言,一个劲儿要求孩子讲出来,让他感到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压力。要牢记语言发展,是由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育儿知识:教给孩子用嘴巴说,而不是用拳头


最近一位妈妈提问:孩子放学后讲述了一件事,让她倍感困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小学低年级女生被大2、3岁的高年级同学无故给了两拳,小女孩还了一拳,被老师批评学校里不允许打人,还手也不对,应该告诉老师。小女孩哭了。孩子问她应该怎么做?她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打人不对,但打不还手,挨完打后告诉老师就是最好的办法吗?如果是比较严重的伤害,可能都没有机会告状了,而且正当防卫不就是被打后还手的意思吗?”为此,她很困惑。这个问题也非常普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

还手是正常行为

首先,还手是一种应激反应。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还手,其实潜在的心理是害怕吃亏。但还手了,真的就能占便宜吗?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也有家长担心,如果不还手,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懦弱。其实,真正的勇气不是冲动地去还手,而是学会智慧地对待冲突。让我们设想一下:无故打人的孩子也许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许是想发泄自己负面的情绪,虽然我们认为他是故意的,但很有可能他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他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他尚未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如果被一块石头绊着,不会去踢那块石头,而是会绕开。如果发现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首先我们就要教孩子远离他们。

用嘴巴说,而不是用拳头

我们要教给孩子用嘴巴说出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小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大声地说出:“不要,住手”,就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我现在就去告诉老师,老师会找你的爸爸妈妈。”然后马上离开。这个过程,可以在家里演练几遍。腼腆的孩子更需要多多演练。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的手是表达爱的。与人握手,拥抱,拍拍肩膀,都是爱的表达。我们的手也是用来做美好的事情的,比如弹琴、写字、劳动。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一拳,你要立即反击,我们会在孩子心底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吗?家长担心严重的伤害,这是放大了自己心中的恐惧。如果是严重的伤害,孩子更不能独自对付,更需要大声呵斥或审时度势,并迅速脱身。

目标是修复关系

解决冲突的目标是修复一个破裂的关系,重新建立信任。以不给孩子留下阴影为佳。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虽然不在一个班级,但是在同一个学校,难免会经常见面。如果没有处理好冲突,孩子再见面时,可能会回避,或者再引起不愉快的回忆,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这里,我想分享一件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故事。大儿子在读小学三年级期末的时候,学校让每个学生给各任课老师打分,儿子对我说,他恨死了音乐老师。我忙追问,他说,音乐老师上课打过他一巴掌。看来,儿子心理已经留下了阴影,对这位老师满满的恨意。经过和其他家长交流,我才知道,这位男音乐老师,性格比较急躁,遇到儿子这种上课不太安分的孩子,情急之下,就打了一巴掌。第二天,我立即去儿子学校找到校长,要求音乐老师向孩子道歉。放学后,儿子高兴地对我说,音乐老师和学年组长一起到班级找到他。音乐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那次老师打你一巴掌是不对的,你能原谅老师吗?儿子马上接受了他的道歉,也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我很欣慰,非常感谢校长的妥善处理。学校里每天发生很多孩子间的小冲突,老师很难做到绝对公平,事事处理得当。可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就被忽略了。

教会孩子告诉父母

最重要的原则:告诉孩子,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家长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当孩子知道无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都可以回家后说出来后,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爸爸妈妈完全接纳的。父母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比如那个小女孩,如果回家后,她说出学校发生的事儿,妈妈如果心疼地对她说,“你当时一定觉得很委屈,明明是他先打你的。”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会孩子把对方的缺点和他本人分开,我们不喜欢的是他粗鲁的行为,而不是对他整个人的否定。一个经常用拳头与人交往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总之,如果能很好地解决冲突,孩子就能从中学到如何与人交往,并发展了情商,这对他们的未来是大有益处的。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善于体谅他人,避免惩罚是最重要的原则。成年人的平和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他们大呼小叫。即使孩子让你忍无可忍,你也要保持克制。

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北京举办了“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大型公益讲座,她的观点十几年来帮助了无数家庭,赢得满场观众强烈的共鸣。

不要打屁股、不要打耳光

“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劳拉说,你生气的时候,是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于是采取的战术要么是战斗,要么是逃走,要么就是面对面僵持在那儿,这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三种反应。你是孩子的榜样,你说什么孩子不一定听,但你的说话方式他一定会效仿。

劳拉建议,父母每当感到愤怒难忍就要爆发打人的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制怒三步曲”:停下,放下,深呼吸,让自己恢复平静。自己平静下来才能够跟孩子建立亲情连接,有了这个连接之后,孩子才有可能配合你。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管控好情绪,进而管控好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成天面对充满怨恨、消极、没有耐心的父母,他们的表现怎么可能变好?劳拉风趣地建议说,你可以尝试给配偶一个甜蜜的吻(即使现在的婚姻状态并不美满),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即使他并不完美),找一位知己倾诉养孩子的艰难(即使不指望对方帮你解决问题);你也可以在房间内张贴励志语录,将锅碗暂时留在厨房里,先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你还可以走出去看看日落,睡觉之前,找出三件事情表扬自己……总之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养育”成平和的父母。

不要吼叫、不要威胁

打孩子的父母也许是少数,但几乎没有父母能做到不吼孩子。劳拉分析说,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体内就充满了攻击性荷尔蒙,内心的“小我”便被激活,危险信号灯亮起,大声吼叫的冲动就出来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乖一点儿?你让我感到难堪,人们都在看我们!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又这样大发脾气?我现在没有时间处理这事!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吼叫、威胁、惩罚会破坏人一整天的心情,会使矛盾升级,使一阵旋风演变为暴风骤雨。劳拉形象地比喻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一个“情绪的包袱”,比如某人失去了亲人,他特别想哭又不能哭出来,就把这种情绪压回那个情绪的包袱里头,就会带来僵硬、逃离或者战斗的反应。

对抗就是愤怒情绪的爆发,特别是当孩子老干坏事,或者老是在那儿哼哼叽叽的,或者和大人非常对抗,老是跟你较劲的时候,你可能想打人,想使用暴力。但以气治气是不好的,要知道孩子这些症状,都是他心里有一种未满足情绪的表现。劳拉建议,要尽量避免脱口说“不”,而是说“是”,要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情绪,不要急着解释、讨论、懊悔、指责、建议、分析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不要试图“安慰”他(好了,好了,别哭了,够了!),不要强迫他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你怎么啦?哭什么呀?)在他安静下来之前,你无需多言。你的镇定、拥抱和等待才是最重要的。

劳拉还认为父母其实没有必要立刻纠正孩子或者解决问题,“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关注。孩子并不真的想要那个他哭喊着想要的东西。他需要的是你的关爱,要你感受他的纠结、失望、愤怒和痛苦。你只需对他表现出关爱,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具体操作上,劳拉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提高了嗓门,请马上停下来,深呼吸,然后说,“噢,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说……我们再来一遍……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这样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为孩子做出自我调整的榜样,就会马上看到积极的效果,看到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

育儿知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越长大越不听话


今天我们解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并且探讨一下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孩子长大了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见其实是好事,很多时候不听话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对,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2孩子通过经历体验学习

父母认为对的道理,孩子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不曾经历,不成经验。父母经历过的事情可能孩子永远都不会经历。孩子和父母之间,生活经历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如果孩子不懂为什么做,怎么会按着家长说的去做的意愿呢?

3唠叨的爸爸妈妈

经常进行一些无目的逻辑混乱唠叨的对话,时间一长孩子会屏蔽你说的所有话。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和孩子交流,以一、两个要点为主。如果一下子抛一堆事情让孩子做,他会很容易忘记自己要做什么。

4负面语言

总是对孩子传达负面评价,孩子自然就会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用过于强势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同样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沟通是建立在两方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孩子是恐惧的不安的不耐烦的,那这样的沟通一定是无效的。沟通方法建议使用我们分享过的三明治沟通法,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

在回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个问题之后想问问家长们

你真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困难?

你明白孩子当时所处的状态?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何谈让孩子理解我们,明白我们的意思,听从我们的意见?

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有一个有趣的案例调查,关于孩子是否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挨骂挨打

47%的孩子回答是:因为我不听话。

32%的孩子觉得自己挨打是因为惹妈妈生气了。

这现象很有趣,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通过让孩子听话这样的手段去教育孩子这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是性价比极低的一种手段,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以及根本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去引导孩子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听话的孩子可能是让父母最省时省力的,而不听话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大费周章,但是相信这些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许多父母都会提到说:“我们每天上下班那么辛苦,要赚钱给他上课,补习,兴趣班一系列之类的话。”其实你仔细分析这句话体现的含义,就能得知当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是不走心的。

他们考核自己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大多数是通过金钱和物质的输出来衡量,而教育最难的一点是,你要花很多心思去学习和陪伴,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而很多父母所谓的用心良苦,充其量是自欺欺人罢了。

而另一方面,是父母自己的能力所限制。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如何去教育一个孩子,也就是当孩子向他们发出某些求助和学习的信号时,他们根本无法懂得这一现象。

这就造成了他们经常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不会这样,偏偏你老是折磨人。”本质上来说,这种愤怒和咆哮是源于自身对如何正确教育儿童的能力欠缺和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不是说你生了孩子当了父母你就会教育孩子了,任何知识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为人父母亦是如此。

何必要求他听话?只愿他能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姿态面对这个社会

怎样跟孩子沟通才能有效

1转换角色

在孩子面前不要再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适当地装傻,不再讲究权威(权威应幼儿时期建立孩子青春期家长需要改变策略方法),在孩子叛逆的时期要学会让步,把孩子放在他想要的位置,父母先学会示弱。孩子慢慢长大了一定会有些东西不会与你分享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了。

2投其所好

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欣赏和感兴趣,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喜恶来评判孩子的鉴赏力,就算孩子喜欢的东西你看不上眼,也不能流露出不屑,

要知道,孩子会对父母的价值判断非常敏感,父母反对他喜欢的,他就会感到焦虑和冲突,容易和父母抬杠对抗,聪明的父母就不要和孩子对着干。

3迂回战略

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者甚至是荒谬的,不要马上反驳和打击他,不要一口回绝,和他讨论计划和权衡利弊。只要你一蛮横地拒绝孩子,孩子会不依不饶到底。

4交流情感优先

说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觉被理解了,也就更愿意倾听家长的感受和需要。日常的沟通习惯去倾听和表达对方的感受并不容易,对自身的情绪控制确实有很高要求。相对于开放性的提问,描述性的语言是有温度的,随着孩子的想法流动一步步展开,实现沟通的和谐共振。

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丰富多彩,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愿表达和沟通。很多孩子跟父母交流不多,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说的,他们不懂,交流的通道被堵上了。

没有孩子不想要被听见,被看见,用孩子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聊天,孩子能收获的远不止知识、语言、情感那么简单。不要做一个走不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无趣的大人,那里的精彩常常超乎你的想象。

家园共育《育儿知识:代劳不是帮助幼儿》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基础知识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阅读不是从识字以后才开始的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比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听成人念图...
    2020-05-2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
    2020-08-19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教给孩子用嘴巴说,而不是用拳头 最近一位妈妈提问:孩子放学后讲述了一件事,让她倍感困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小学低年级女生被大2、3岁的高年级同学无故给了两拳,小女孩还了一拳,被老师批评学校里不允许打人,还手也不对,应该告诉老师...
    2020-07-21 阅读全文
  •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希望...
    2020-07-25 阅读全文
  • 请同伴帮助而不是放弃 下午在户外场地上开始玩户外滑滑梯,A和B两个人刚开始一前一后往下滑,当B滑到下面时A开始趴在滑滑梯上,往下滑,刚开始他试着往下冲,B喊到:“A快下来啊。”A手往下移了一点点,然后又缩了回去,并嘴里说到...
    2021-04-06 阅读全文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比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听成人念图...

2020-05-22 阅读全文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

2020-08-19 阅读全文

最近一位妈妈提问:孩子放学后讲述了一件事,让她倍感困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小学低年级女生被大2、3岁的高年级同学无故给了两拳,小女孩还了一拳,被老师批评学校里不允许打人,还手也不对,应该告诉老师...

2020-07-21 阅读全文

10月育儿知识: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希望...

2020-07-25 阅读全文

下午在户外场地上开始玩户外滑滑梯,A和B两个人刚开始一前一后往下滑,当B滑到下面时A开始趴在滑滑梯上,往下滑,刚开始他试着往下冲,B喊到:“A快下来啊。”A手往下移了一点点,然后又缩了回去,并嘴里说到...

2021-04-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