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分享阅读——熊熊
发布时间:2019-12-26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及说课稿 语言教案幼儿园整理了关于幼儿小班语言教案《分享阅读——熊熊》,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目标:
1、 鼓励和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理解文字,学习句子:熊熊的xx是xx颜色的。
2、认识红黄绿粉等几种颜色,复习和巩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准备:大书、颜色精灵(人手一份)熊熊图片、玩具熊
过程:
一、 引题:
1、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玩具熊)
喜欢它吗?我们抱抱它,亲亲它吧。
2、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只可爱的熊。(出示大书)
今天我们又来看书了,这只熊是书中的熊。
二、 看大书:
1、先来看看他的封面吧。你看到了什么?
介绍:这只熊名叫熊熊,听说书中的熊熊带来很多颜色小精灵,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2、学习第一页:
(出示粉色小精灵)找找粉色精灵藏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鼻子是粉色的(指读)
3、学习第二页
(出示棕色小精灵)找找棕色小精灵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眼睛是棕色的。(指读)
4、学习第三页:
(出示白色小精灵)找找白色小精灵藏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下巴是白色的。(指读)
5、学习第四页:
我们再来找找熊熊身上什么颜色最多?
这黑色都是熊熊的"""(毛毛)它是一只黑熊
熊熊的毛毛是黑色的。(指读) (读书笔记吧 DSbj1.coM)
6、学习第五页:
每晚睡觉前,熊熊都要擦一擦粉色的""(鼻子),擦擦棕色的""(眼睛),洗洗白色的"
(下巴),洗洗黑色的""(毛毛),好了洗完了该"""(睡觉了)。
我们来看看熊熊的小床吧。
熊熊的小床是绿色的。(指读)
7、学习第六页:
(出示黄色小精灵)找找黄色小精灵藏在哪里?
熊熊的枕头是黄色的。(指读)
8、学习第七页:
嘘,熊熊已经睡着了,我们别去吵它,到它的屋子外面去吧。
多漂亮的屋子呀,它是什么颜色的?
熊熊的屋子是红色的。(指读)
三、完整看读一遍
熊熊带来的颜色小精灵,我们都找到了。要不我们再来找一遍好吗?(师生共读)
四、游戏
老师出示熊熊指偶,幼儿找颜色精灵,并说一说句型:熊熊的xx是xx颜色的。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分享阅读——熊熊
1、鼓励和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理解文字,学习句子:熊熊的xx是xx颜色的。
2、认识红黄绿粉等几种颜色,复习和巩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准备:大书、颜色精灵(人手一份)熊熊图片、玩具熊
过程:
一、引题:
1、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玩具熊)
喜欢它吗?我们抱抱它,亲亲它吧。
2、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只可爱的熊。(出示大书)
今天我们又来看书了,这只熊是书中的熊。
二、看大书:
1、先来看看他的封面吧。你看到了什么?
介绍:这只熊名叫熊熊,听说书中的熊熊带来很多颜色小精灵,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2、学习第一页:
(出示粉色小精灵)找找粉色精灵藏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鼻子是粉色的(指读)
3、学习第二页
(出示棕色小精灵)找找棕色小精灵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眼睛是棕色的。(指读)
4、学习第三页:
(出示白色小精灵)找找白色小精灵藏在熊熊的什么地方?
熊熊的下巴是白色的。(指读)
5、学习第四页:
我们再来找找熊熊身上什么颜色最多?
这黑色都是熊熊的"""(毛毛)它是一只黑熊
熊熊的毛毛是黑色的。(指读)
6、学习第五页:
每晚睡觉前,熊熊都要擦一擦粉色的""(鼻子),擦擦棕色的""(眼睛),洗洗白色的"
(下巴),洗洗黑色的""(毛毛),好了洗完了该"""(睡觉了)。
我们来看看熊熊的小床吧。
熊熊的小床是绿色的。(指读)
7、学习第六页:
(出示黄色小精灵)找找黄色小精灵藏在哪里?
熊熊的枕头是黄色的。(指读)
8、学习第七页:
嘘,熊熊已经睡着了,我们别去吵它,到它的屋子外面去吧。
多漂亮的屋子呀,它是什么颜色的?
熊熊的屋子是红色的。(指读)
三、完整看读一遍
熊熊带来的颜色小精灵,我们都找到了。要不我们再来找一遍好吗?(师生共读)
四、游戏
老师出示熊熊指偶,幼儿找颜色精灵,并说一说句型:熊熊的xx是xx颜色的。
小班语言教案:三只熊
一:活动目标
1.能区分大,中,小,并能有顺序地排序。
2.能安静地和同伴一起听故事。
3.初步记住故事内容,并能记住故事的名字。
二:活动准备
1.大,中,小熊各一只
2.故事录音
3.挂图一幅
4.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三只熊
1.教师分别出示大中小熊,让幼儿数数有几只熊。
2.区分大中小
(1)这三只熊一样大吗?
(2)让幼儿把最大的,最小的分别找出来,给它们取名字叫大熊,小熊。
(3)中间的一个,不大也不小就叫中熊。
(二)将三只熊排序
请幼儿给三只熊排队(从小到大排列,并能说出这是小熊,这是大熊,这是中熊)还能从大到小排列。
(三)欣赏故事:三只熊
1.现在我们已经和三只熊交上朋友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三只熊。(幼儿集体讲一遍故事的名字)
2.幼儿欣赏故事后提问:
(1)三只熊为什么不高兴?
(2)小姑娘到三只熊家里的时候,三只熊知道吗?他们有没有同意给她吃?
(3)小姑娘睡他们的床,熊知道吗?他们有没有同意?
3.教师小结:小姑娘到熊的家里,没有得到熊的同意,就用了他们的东西,所以熊生气了。
4.那么小姑娘怎样做熊才不会生气呢?(启发幼儿说出进入别人家里,或要用别人的东西,先要问人家同意吗?在别人同意后才能用,这样人家才不会生气)
(四)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听完了故事,我们一起来和小熊跳个舞吧!(根据音乐,幼儿自由舞蹈)结束活动。
小班语言教案:捉熊去
整理了关于幼儿小班语言教案《捉熊去》,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设计意图:
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极具游戏精神,描述了一家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捉熊,最后安全逃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泛灵意识,特别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如能借助故事情景,顺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指向设计活动,能使动作练习变得有趣,让幼儿百玩不厌。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好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在这次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它们变成了“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新的锻炼方式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平衡能力形成了适度的挑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活动欲望。
另外,在本活动中,我们把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宝宝”,让幼儿带着“宝宝”活动,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了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语言充满人文气息,不仅起到环节过渡的作用,还渗透了关爱、互助的价值观。本活动融合了有关社会性、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发展目标,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价值。
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海绵垫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游戏规则。
3.敢于挑战自己,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
准备:
1、幼儿曾听过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
2.在场地上,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当“烂泥潭”,用红、黄、蓝三组平衡木当“桥”,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系在脖子上。
4.请一位教师配合扮演“熊”。
过程:
一、热身活动:和宝宝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我会背宝宝走路/我会抱着宝宝转圈/我会扶着宝宝走路/我会举着宝宝跳跳跳……
(幼儿每说到一种玩法,教师和幼儿便抱着“宝宝”一起做动作。)
师:宝宝累了,我们带着宝宝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吧。(幼儿摇“宝宝”睡觉,然后轻轻放下“宝宝”。)
小班语言教案:大熊山
活动背景
《大熊山》是主题“熊的故事”中提供的一个故事,讲述的内容是:一只老鼠在远处发现一座山,就想过去看看,当它越走越近时才发现自己看见的“山”原来是只大熊。《大熊山》的故事很短,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却把“近大远小”的原理以一种有趣易懂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
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片,并附有简短的文字解说。但对教材和这一故事进行分析和思考后,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面蕴藏着值得挖掘的内涵。比如,可以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改进其中的问题,尽可能多方面展现本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提高集体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我对原图片进行了两点修改:
1.把教材中的四幅图合成一幅图,并且可以操作,以便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小老鼠在走近熊的过程中不同的视觉变化,从而更好地体现目标。
2.把教材上熊和鼠的颜色分别换成白和黑。目的是在故事的角色身上做些文章,并改变幼儿对物体形状、颜色的经验定势。
活动目标
1.感受物体远近变化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并进行想象,体验故事里动物友爱的美好情感。
2.安静欣赏,积极地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可以操作、变化的“大熊山”背景图一幅、一只黑色的小老鼠的剪影。(见附图)
活动过程
(一)幼儿经验与故事情节互动
关键问题一:(取出剪好的一只黑色的侧面小老鼠问幼儿)这是谁?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鼠?
幼:这是一只很开心的老鼠。/这是一只正在跑的老鼠。/这是一只只有一只眼晴的老鼠。/这只老鼠的尾巴很奇怪,是这样的。(幼儿用手比划)/这只老鼠是黑色的。
分析: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对这只特别改进过的老鼠观察得非常仔细,分别就老鼠的表情、肢体动作、身体、脸的朝向、毛色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我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引导。比如,老鼠要跑到哪里?它另外一只眼睛哪里去了,为何只看见一只?尾巴像什么?黑色还可以用什么词说?这些追问打开了幼儿的思维,让我和他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智慧。例如对老鼠跑的目的地的大胆想象,从只看到一只眼睛引发幼儿思考侧面与正面的不同视角,用相近的词汇表达同一种意思等,都是对幼儿思维与经验的挑战。
[NextPage]关键问题二:小老鼠在草地上看到了什么?
幼:月亮。/太阳。/恐龙蛋。/山坡。/小球。/乌龟壳。
师:哦,如果你的眼前也出现了那么有趣的东西,你会怎样?
幼:过去看看。
师:你们喜欢探险,真勇敢。小老鼠和你们一样,也想过去看看。走着走着,小老鼠发现它看到的东西变了,变得大一点了,变成了——(将背景板上大熊的身体拉上来一点。)
幼:大山。/大的恐龙蛋。/大太阳。/大皮球。/大概是锅盖吧。/很大的圆顶房子。/是大月亮又爬上来了。
分析:物体的变化吸引着幼儿的眼球,也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一些幼儿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自己认定的答案上加了个“大”字。也许他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感受,但是却模糊不清。最精彩的要数祺祺说的“是大月亮又爬上来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在动画片里看过月亮渐渐升上来又落下去的镜头,他还告诉我太阳下山也是这样一点点变小的。我帮助幼儿小结了他们的想法,既肯定了坚持己见的幼儿,也表扬了因为看到视觉对象的变化而重新思考的幼儿,因为幼儿都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说明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
师:小老鼠会怎么想呢?它会说些什么?
幼:……(基本和前面的回答雷同,略)
师:小老鼠又走近些,结果发现它看见的是——(将背景板上大熊的身体再拉上来一点。)
幼:啊,一只熊。原来是熊哦!(幼儿的声音一下子响了起来。)
师:没有想到吧。小老鼠刚才看到的是熊身体的哪一部分?熊背拱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这只熊正在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它在睡觉,眼睛闭着呢。/它不动的。/它头趴着在睡觉。(幼儿声音很响,因为结果是一头熊让他们感到很惊奇。)
师:(很小声地)嘘,熊在做什么?
幼:正在睡觉。
师:别吵醒它,它睡得好香呀,正呼噜呼噜打鼾呢。(幼儿声音转轻,尤其是刚才声音最大的卿卿和桦桦、)
[NextPage]关键问题三:小老鼠发现草地上睡着熊,它会怎么做呢?
幼:逃走。(为什么?)因为它很害怕。/它爬上去睡在熊身上。/它会绕过去,从熊身边走开。
师:老鼠到底会怎么做呢?(将剩下的故事讲完,结尾改成:大熊呼噜呼噜打着响响的呼噜,小老鼠呼噜呼噜打着轻轻的呼噜,两个动物相互依偎着,甜甜地睡着了。)
分析:熊的出现大大出乎幼儿的意料,我想,这样的体验会丰富幼儿的视觉经验。另一方面,惊讶的幼儿也在思考庞大的熊和瘦小的老鼠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有趣的是,幼儿对结果的推测和幼儿平时的个性很吻合,胆小的幼儿认为小老鼠会因为害怕逃走;胆大点的幼儿会想到“爬上去睡在熊身上”;比较沉稳的幼儿则会想到“绕过去”,故事美好的结尾让幼儿为之紧张的心放松下来,友好、甜蜜的温馨气氛让每一个幼儿的心情都特别舒畅。
(二)完整欣赏故事《大熊山》
关键问题四:(完整欣赏前向幼儿提出)一边听一边给故事想个名字。想一想,小老鼠最先看到的很小的东西,为什么会慢慢变大,最后才发现是一只熊呢?
幼:因为它越走越近,所以看到是熊。
师:原来距离远近不同看到的东西大小也不同。走得越近,越能看得清楚。现在,我躲在黑板后面,你们看看可以看到我的什么?
幼:你的头。/我看见你的脚了。
师:哦,你们看到的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请大家走近一些看,这下能看到什么?
幼:看见你了。/看见你的手了。/我看到你的衣服了。/你还背着包。/我全看见了。
师:哦,走上来就发现看到的东西多了是吗?你们走到哪里才看见我这么多东西的?
幼:(走到)你这里。/走得越近,越能看清。
分析:先前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只是几个幼儿,估计有的幼儿可能没有弄懂这个道理,我就演示给幼儿看,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后来的自由活动里,我还和一些幼儿玩起了猜一猜的游戏,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几个幼儿。反复几次演示、操作后,幼儿逐渐体会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
活动反思
1.幼儿参与度。本次活动中,全班幼儿的参与、投入程度较好。活动后我仔细做了统计,一次都没发言的幼儿有7人,在自由活动时我和这7名幼儿进行了互动。
2.幼儿的观点。本次活动中,好几个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这种大面积改观的现象第一次出现,我对此大力赞扬。
3.活动环节整体感觉较丰满。改动后的故事内容和材料在使用中比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图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思考,更便于幼儿直观地感知近大远小的道理,因此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效果较好。
4.不足与调整。(1)事先设计一些环境,可以摄像,可以实景体验,让幼儿一起渐渐靠近,感受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变化。(2)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里,问题四也许还可以这样问幼儿:小老鼠几次看到的东西是同一样东西吗?怎么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呢?当然,哪种提问效果更好还需要在尝试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