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2025-10-13 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欣赏描写,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合作探究;品析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作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感受中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和为祖国夺得金牌的精神。
2、难点是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叱咤泳坛的跳水皇后,以她那舒展优美,出神入化的高台跳水动作,而使世界泳坛为之一震,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检查预习,补充资料:
1、检查基础:结合ppt(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凌空(líng)翘首(qiáo)屏息(bǐng)敛声(liǎn)....敦煌(huáng)悄然(qiǎo)沸腾(téng)刹那(chà)....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lóng)..(2)解释下面的词语。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敛声:暂时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缭乱,纷乱。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新秀:指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2.补充资料:ppt展示(1)关于亚运会
亚洲运动会简称亚运会。主要由亚洲地区举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第9届亚运会于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亚运会,中国队共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奖牌榜上超过了历届亚运会第一名——日本队,首次居于第1位。中国开始称霸亚洲体坛。
(2)关于吕伟
吕伟:20世纪80年代中国跳水队优秀运动员。1982年、1986年连续获得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1987年世界杯跳水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3)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4)新闻特写主要表达方式:描写;
(5)新闻特写选材: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
(6)新闻特写的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感应过程;放大细节。
(7)新闻特写的分类: 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报道对象,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加以描绘,从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场景特写:以新闻事件中的场景为描写对象,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典型性场景的描绘来反映整个事件。
三、速度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人物特写,速读课文,找出这个人物是谁?试着对这个人物作简要介绍。本文特写的人物是吕伟,“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10米跳水运动员。
2、特写的选材是截取“局部”,描写局部,并放大细节。这篇特写选取的特写局部是什么?
本文选取了吕伟10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这个“点”作为“局部”和侧面进行了放大,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的描写反映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通过对人物这个局部(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积年累月的训练成果,高超惊人的技艺,为祖国夺得金牌的过程,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四、深层探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
在第二、三、四段,作者对吕伟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画面进行了分解。请概括这几个“定格”的画面,并分析这样细致描写的作用。
第二、三、四段对吕伟的自选动作“5136”进行了细致分解,用了几个“定格”的画面:对“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我们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自由朗读,体会: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学习吕伟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
五、语言赏析
特写浓厚的文学色彩往往借助修辞方法、动词的恰当运用等手段来完成。本文也不例外,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如:修辞:“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向空中飞去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富于想象力,画面唯美。对吕伟高难、惊险的动作赋予了动态美,而且洋溢着艺术美。
动词:在文章的二、三段,记者用了“轻舒”“举起”“蹬”“飞去”“托住”“衬着”“翻腾”“转体”“展开”“插进”等一连串动词,把吕伟高难、惊险、舒展、优美的跳水动作,用一组组叠加的特写镜头,描写得逼真洗练,生动传神,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和精湛技艺。
六、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手法丰富多彩,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如:1.以动衬静。特写开头,记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是“动感”环境的烘托,头顶飘浮的白云、掠过身旁的飞鸟、8千名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观众。寥寥数笔,像一曲动静融合的交响曲,像一幅精彩绝伦的场景画,将吕伟跳水前的神态、风度和赛场氛围、全神贯注的观众勾画得活灵活现,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即将开始的高难精彩自选动作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2、侧面描写。第五段通过外国记者的动作、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吕伟跳水技艺的精湛。
七、总结:强调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ppt展示
新闻特写,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特写最大的“特”,在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进而达到对报道聚焦的新闻事实感同身受、蕴含的思想观点在思想上、情感上形成强烈共鸣的传播效果。记者让受众“走进”新闻现场,在强化了新闻特写现场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作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从时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对生活作片段的截取。它不是去展示事件发展的前前后后,而是选取那种最具包孕性的片断,动中取静,以静写动,让人们通过一个典型的镜头,一个画面,获得对其前前后后经过的了解。这种片断,通常是能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部分。从空间上来说,局部化意味着选取那些最有特征、最富表现力的细节。
新闻特写由于借鉴了影视手法,将对象镜头化,所以能产生很强的可视性,人们常把它称为“视觉新闻”。通过描绘,让读者将文字的内容转换为可视的画面。新闻特写,来自新闻现场,记者通过将现场目击、亲身感受形诸于笔,再现大喜大悲的新闻场景,使受众如临其境,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味觉等感官冲击和心灵感应,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写的现场感,首先是来自记者的现场观察。一般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由记者访问得到的,而特写的采访则特别强调记者的现场观察,强调第一手材料的获取。没有现场观察,记者是无法写出特写来的。所以,在不少的特写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记者观察活动的存在。
〚2〛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反思之一:关注课堂生成是把双刃剑,很多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比数学课更难驾御。尤其自己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可能会针对学生的思考,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这可能有两种结果,其一:是师生共同经历了一次无法预约的精彩,比如处理学生阅读描写猴子的语句时的二次评价。其二:可能这样的处理会让其他环节的时间处理相对紧张,削弱其他教学重点的把握。
反思之二:两课时我都没有按预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我这节课也是这样,尽量想给老师呈现更多的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第二课时中的后半部分处理的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反思之三:第二课时前面的台阶式的板书是我临上课前决定加进来的,在这里为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一步步引向深入的。这个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这样的呈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欢迎读帖的老师能给予评价。
反思之四:课后交流时,有老师问我,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孩子学会过渡,我把自己对第一自然段中对因而和放肆的处理,和老师们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与句子的过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对上下两段的一个过渡。下面的段落对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宋老师还提到她的作文教学中,要学会留茬。其实这个“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给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给老师们感受最大的是,我给予学生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有一个学校闻名三“不”的学生(上课不发言,不写作业,不听老师话)在这节课上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积极性,不但发言,而且还提出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么意思?这些关键词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实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要看我们的问题如何设计,如何引领学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
〚3〛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YJs21.coM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更多精彩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小学语文课文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